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83|回复: 2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教研员手记】《与君书》教学实录及反思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2-8-10 17:09:42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与君书(节选)

袁卫星


我要先和你说说我所居住的这座城市。它的名字,是可以像莲花一样,从你的朱唇上轻吐出来的。当你吐出它名字的第一个字的时候,你就会觉得唇齿留香了。另外的一个字,你完全可以抿在嘴里,直到抿出它糯软的感觉来,直到抿得它化在你的舌根,甜到你的心头。——它的名字叫苏州。
我不喜欢那个戴眼镜的余秋雨给苏州下的定义——“白发苏州”。是的,苏州已经两千五百岁了,但是它依然长发飘飘、身姿婀娜,永远不老的样子。连被称为“百戏之祖”、老得不能再老、雅得不能再雅的昆曲,都排出了青春版的《牡丹亭》。苏州就像一个天上下凡,不,不,该是天堂固有的仙女,每到春天来临,就会水声轻灵,走动出一个曼妙的身段。
我知道我这么一说,你就会在苔痕上阶、草色入帘的季节到苏州来,扮一回风景,不,风情中的人。你会把杜丽娘那句“不到园林,怎知春色如许”咿咿呀呀地吟唱给我。是的,苏州园林,仅几块乱拼的花窗,就能乍现它的精细灵活;只一条曲折的长廊,就能隐藏它的悲欢离合。但我不会先带你去那些地方,我要带你先到平江路走一走。
平江路是古城苏州保存相对完好的一条老街。这条老街,绵延三四里,两侧伸出众多历史悠久的小巷,比如:狮林寺巷、东花桥巷、曹胡徐巷、大新桥巷、卫道观前、悬桥巷、菉葭巷、丁香巷、传芳巷、大儒巷、中张家巷、萧家巷、钮家巷等等。光这些个巷名,念叨念叨,就很有些味道,就会让你心底轻泛起些许涟漪,脑中平生出许多遐想。这就仿佛一棵饱经风霜的老树,累了,倦了,躺倒在青石板上,但枝枝蔓蔓依旧扩展开来,爆出春天的嫩芽;又如一个久经沧桑的老人,倦了,累了,闭目于岁月的躺椅,已无风雨已无晴,一任儿孙绕自膝。
但是他的“另一半”——平江河还在,同样是绵延三四里。几百年,不,应当是几千年如一日,正像我们和自己深爱的人约定的那样,相依相伴,终老不弃。或者如歌中所唱,“我能想到最浪漫的事,就是和你一起慢慢变老”……
要穿软底的平跟鞋,甚至纳底的粗布鞋走在平江路上,不要在凹凸不平、老实厚重的长条街石上敲击出“的咯的咯”的声音,不要去惊动历史。要打望舒先生在《雨巷》中“撑”过的那把“油纸伞”走在平江路上,不管逢不逢见“一个丁香一样地结着愁怨的姑娘”。要把心头事了无尘埃地放下,不是为寻觅而来,也不是为排解而来,为只为,什么也不为,什么也不为……
就这样,走在平江路上,你会觉得走出了另一片天地,走进了梦中的世界。一侧枕河石栏把时光流转、岁月冉冉诉说给你,两眼挡路古井将几多往事、几多风雨深蕴其中。俯身探视石栏光滑、苔痕青绿的井口,你会平添感慨:两千年了,历尽沧桑,它依然清澈无比!抬首凝望墙影斑驳、窗漆脱落的老宅,你会如陆苏州所言,“仿佛还可以看见王孙公子骑着高头大马走进了小巷,吊着铜环的黑漆大门咯咯作响,四个当差的从大门堂内的长凳上慌忙站起来,扶着主子踏着门边的下马石翻身落马”,“仿佛可以听到喇叭声响,爆竹连天,大门上张灯结彩,一顶花轿抬进巷来”……
如果你走累了,那就拐到中张家巷去转一转。这里有昆曲博物馆,有评弹博物馆,也有苏州最老的书局——百花书局。你可以到昆曲博物馆的戏台上去过把瘾。也许一个观众也没有,你只是自己演给自己看,但人生这出戏,本身就没有设什么观众席。你也可以到百花书局去淘线状的方块字,或者买最有名、最正宗的昆曲和评弹。你还可以掏寥寥的几块钱,和早晨在平江路上“王林记”烧饼店前排两小时长队买一个烧饼的老苏州们一起,再花上两个小时,在评弹博物馆听一曲评书,消受半个下午。品着茶、摇着扇,甚或手剥着不加糖、不添盐、香喷喷、干脆脆的原味香瓜籽,台上着长衫穿旗袍的演员说啥唱啥,尽管多半一句也听不懂,但你照样会在老苏州们哄笑开来的当口“噗哧”一声,照样会在老苏州们泪水涟涟的时候掏出手绢……
该是一声长调把你的魂魄召回到平江路。那是蓝印花布、提篮小卖的农家大嫂拖着长声在沿街叫卖:“阿——要——白——兰——花——”这一声声的长调被一阵阵洁白纯美的花香所包围,你被它们牵引着,走过了潘世恩故居,走过了洪钧故居,走过了全晋会馆,一不留神,就走到了你所向往的园林——这里是藕园。
坦白地说,在苏州众多的私家园林中,藕园排不上什么大的座次。若论古朴,苏州有宋代的沧浪亭;若论雄深,苏州有元代的狮子林;若论雍容,苏州有明代的拙政园;若论清幽,苏州有清代的留园……而这藕园,仿佛当年园子主人在摊开的图纸上只画了了的几笔,显得太过随性,太过散淡。但正是这随性和散淡,合了平江路的风韵。平江路要是开腔唱来,必定是:“我本是,卧龙岗,散淡的人……”
走出平江路,就是喧闹无比的干将路。这是苏州古城的主干道,目前正大兴土木,在原有路基下,建造苏州第一条轻轨线路。望着车水马龙而又拥挤不堪的街市,想着如何才能在滚滚车轮中穿过狭窄的斑马线,你生出感慨:平江路是多好的一条路啊,平江路是多美的一段历史!我转过身来,在你,也在自己耳边低语:
“这个城市,曾经到处都是平江路……”
2#
 楼主| 发表于 2012-8-10 17:11:10 | 只看该作者
《与君书》教学实录
江苏省苏州市教育科学研究院
袁卫星

教学时间:20111117日下午
教学场合:苏州市中小学2011年课改展示活动
教学班级:江苏省昆山中学高一(1)班

【执教背景】
课前一天下发教材《与君书(节选)》及《学情调查表》让学生预习。《学情调查表》为表格式,主要内容为:
摘出课文中的生难字词(查词典注音或解释)。
你去过平江路吗?课文写了平江路的哪些特点?请概括说明。
你认为作者对平江路有怎样的感情?请简要分析。
摘出课文中你最欣赏的句子,并从表现手法的角度进行简要赏析。(表现手法主要包括:借景抒情、托物言志、抑扬结合、想象、联想、类比、象征、烘托、对比、渲染,以及比喻、比拟、夸张、排比、对偶、反复、反问、借代等多种修辞)
写出课上你希望老师同学一起讨论的问题。
课前半天收起《学情调查表》,根据学生的预习填写情况备课。正式上课时,发回《学情调查表》给学生。

【教学实录】

一、简单导入
师:苏州已故著名作家陆文夫先生,人称“陆苏州”。他在他的散文《梦中的天地》中说:“我也曾到过许多地方,可是梦中的天地却往往是苏州的小巷。”今天,我要和同学们一起走进的,是有着众多苏州小巷的一条苏州老街——平江路。(师板书:平江路)
师:从《学情调查表》上得知,我们班只有4位同学去过平江路,其他绝大部分同学都没有去过平江路,因为它毕竟是在苏州,而不是昆山。去过的同学请举手!(4位同学举手后)
师:其实,去过没去过都没有关系,因为,今天我们要走进的,是作者笔下的平江路。

二、概括特点
师:那么,作者笔下的平江路是怎样一条路呢?请同学们自由散读一下,概括出它的特点。所谓散读,就是你可以读快点,也可以读慢点,你可以读出声,也可以默读,由着你的性子来。
(学生自由散读全文,师巡视)
师:同学们基本都读完了。刚才我发现,尽管是自由散读,但同学们有的做法值得我提一提:大部分同学都标好了节次,有的在课前预习的时候就标好了;不少同学在散读的过程中把笔抓在手上,一边读一边在文章中圈画。——阅读是要养成一些好习惯的。还有几位同学没有从第1节开始读,而是从第4节开始读的,这是为什么呀?(示意从第4节开始读的一位同学)
生:因为老师你让我们找的是平江路的特点,课文真正写平江路是从第4节开始的。
师:非常好!这位同学预习到位,抓住了要害。我们这次阅读,是带着任务的阅读。怎样的任务啊?(师生一起说)概括出平江路的特点!那么现在,我请两位同学到前面来,把他概括的特点写在黑板上。其他同学在下面和前后左右同学交流一下。
(师根据《学情调查表》反馈的情况,点了方寒和王怡雯两位女生上黑板。方寒同学在《学情调查表》上概括出的平江路特点是:“保存相对完好,历史悠久,引人遐思,悠闲,随性散淡,富有文化内涵”;王怡雯同学在《学情调查表》上概括出的平江路特点是:“历史悠久、保存完好、富有生活情趣、文化氛围浓厚(具有文化底蕴)”。经过这次阅读,她俩写在黑板上的特点分别是,方寒:“保存完好,历史悠久,引人遐思,富有文化内涵,随性散淡。”王怡雯:“历史悠久、保存完好,历尽沧桑依旧清澈无比,具有文化底蕴,闲适和散淡。”其他同学在下面交流(偶见同学争论),教师参与了部分同学的交流,强调说服同学要有根据)
师:好,现在我们回到黑板上来,看看两位同学的概括。我们先“求同”,找她们的共同点。粗略地看,两位同学是“英雄所见略同”啊!
生:(齐)保存完好!
师:好,“保存完好”(用红笔划线标注)。这算不算平江路的一个特点?这个特点两位同学概括得准确吗?
(有同学点头,有同学摇头,有同学不表态)
师:在文章中能找到吗?
生:能找到,第4节开头:“平江路是古城苏州保存相对完整的一条老街。”
师:现在看到标节次的好处了吧,一说节次,我们就能很快找到。
师:文章说的是“保存相对完好”,两位同学写的是“保存完好”。这里面有没有差别?
生:有,程度不同。
师:可是我们是“概括”,概括不是字越少越好么?
生:可是省掉了“相对”两个字,意思就不一样了。
师:是的,概括要求简明,但是不能把重要的信息丢掉,不能改变作者的原意。(用红笔补上“相对”二字。)我们再来看——
生:(齐)历史悠久!
师:好,“历史悠久”(用红笔划线标注)。课文中哪里有说“历史悠久”啊?方同学,你来回答下!
生:第4节,“这条老街,绵延三四里,两侧伸出众多历史悠久的小巷”。
师:好,这里有“历史悠久”!的确是这样,小巷的历史悠久,暗示着老街的历史悠久。悠久到什么程度呢?文章当中有没有相关的数字说明?
生:有!第5小节,讲平江路的“老伴”平江河有“几百年,不,应该是几千年”的历史;第7小节,讲平江路上的古井,“两千年了,历尽沧桑”。这些都反映了平江路历史的悠久。
师:好,从你刚才的分析中,我们似乎还看到了平江路的其他特点,比如:小巷众多、依河而建,等等,你们同意不同意?(众生表示同意,师用红笔补上:“小巷众多、依河而建”)
师:接下来我看看,应当是这两条了——我们的方同学说“富有文化内涵”(用红笔划线标注),我们的王同学说“具有文化底蕴”(用红笔划线标注)。意思基本相同,在哪里能找到这个特点?王同学,这回请你回答。
生:第8小节。
师:好,请你把第8小节读一读,读完给我们分析一下。
(生读第8小节)
生:这里提到了平江路有昆区博物馆、评弹馆、百花书局……
师:等等,是中张家巷有这些。但我们前面说了,平江路的特点之一就是“小巷众多”,小巷和平江路主街共同构成了一个街区式的平江路。因此,这些具有文化底蕴的东西,的确也属于平江路。
师:但是在这一小节,除了这三样遗产或文物式的传统文化所在外,还有没其他的具有文化内涵的东西?
生:(思考片刻)还有老苏州们早晨花两小时买一个烧饼,下午花两小时听一曲评书的生活方式。
师:对了,生活方式也是一种文化啊!老苏州们的生活方式是土生古长的苏州特点的。注意,这里有两个字,“寥寥”。我看到《学情调查表》上有同学给它作为生难词列了出来,并自己查词典注音、解释了一遍。现在请查过的同学说说,这两个字是啥意思?
生:表示很少。
师:完全正确。现在我们来看,王同学写的是“具有文化底蕴”,方同学写的是“富有文化内涵”,两位同学自己看看,到底选哪一个更合适?
生:“富有”程度比“具有”深,用她的吧!(众笑)
师:好的,不过你的“底蕴“也不错,我们就改成“富有文化底蕴”或者“文化底蕴丰厚”吧!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板书:文化底蕴丰厚。众笑。)
师:接下来是这一条:方同学是“随性散淡”(用红笔划线标注),王同学是“闲适和散淡”(用红笔划线标注)。意思基本相同,在哪里能找到这个特点?请同意这一特点的其他同学来回答。
生:第10小节。
师:好,你把第9小节相关句子给读出来。
生:“而这藕园,仿佛当年园子主人在摊开的图纸上只画了了的几笔,显得太过随性,太过散淡。但正是这随性和散淡,合了平江路的风韵。”
师:好,一步到位。那么,你来看看,“随性散淡”和“闲适散淡”取哪一个好?
生:还是用“随性散淡”吧,这是文章中的语言。
师:是的,在进行信息筛选、文本概括的时候,尽量用原文语言。
师:两位同学的共同点找得差不多了,现在来看看她们不同的地方:方寒同学还有个“引人遐思”,“引人遐思”能不能作为平江路的特点?
生:不能。
师:我也觉得不能,因为,引人遐思的东西太多了。
师:王怡雯同学有个“历尽沧桑依旧清澈无比”,这个在课文中是描写什么的?
生:古井。
师:一点不错。古井能“清澈无比”,平江路无法“清澈无比”。至于“历尽沧桑”,可以归入“历史悠久”。
师:(用红笔划掉“引人遐思”和“历尽沧桑依旧清澈无比”这两条)两位同学是否同意?(生点头)
师:好了,现在我们一起来看看平江路的特点(根据板书):保存相对完好、历史悠久、小巷众多、依河而建、文化底蕴丰厚、随性散淡。我现在提一个要求:这么多特点,要是让你只选最重要的三点,你会选哪三点?
生:(讨论并明确)历史悠久、文化底蕴丰厚、随性散淡。

三、品味情感
师:那么,对于这样一条历史悠久、文化底蕴丰厚、随性散淡的平江路,作者又有怎样的感情呢?这也是《学情调查表》上的问题,请同学们回答。
生:喜爱,赞美。
生:喜爱,向往。
生:喜爱,赞美。
师:三个“喜爱”,两个“赞美”,一个“向往”。“向往”是因敬仰羡慕而希望能得到或达到,这里作者已经身临其境,已经不是希望得到或达到了。同意“喜爱”和“赞美”的同学请举手!(几乎所有同学都举手)
师:都同意。那我来问大家,文章有没有直白地表示这两种感情的句子?
生:有。第11小节:“平江路是多好的一条路啊,平江路是多美的一段历史!”
师:是啊,这里有两个感叹句,有一个“多好”,一个“多美”,真是由衷赞叹。——这两个句子句式有没有什么差别?
生:前一个是一般句子,后一个是用了修辞的,暗喻,把平江路比作一段历史。
师:分析得很到位。现在,请我们饱含喜爱和赞美之情,一起来朗读这句话。
师生:(深情朗读)“平江路是多好的一条路啊,平江路是多美的一段历史!”
师:除了这两句直白话语外,文章字里行间饱含着作者对平江路的喜爱和赞美之情。现在,请同学们披文入情,各找一处句子来品读,一要读出感情,二要简要分析,分析的时候,结合《学情调查表》提示的各种表现手法。谁先自高奋勇?
生:我找的是第4小节这几句(感情朗读):“这就仿佛一棵饱经风霜的老树,累了,倦了,躺倒在青石板上,但枝枝蔓蔓依旧扩展开来,爆出春天的嫩芽;又如一个久经沧桑的老人,倦了,累了,闭目于岁月的躺椅,已无风雨已无晴,一任儿孙绕自膝。”
师:读得很好,读出感情来了,但还得分析一下。
生:这里,作者用比喻和拟人的修辞手法,形象生动地写出了平江路小巷众多、生机勃勃的特点,表达了作者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师:分析得很好!不仅说出了采用的修辞,而且对修辞所产生的作用和效果也说得很到位!来,同学们一起来把这些生气勃勃的众多小巷的名字给读一读——
生:(齐读)“狮林寺巷、东花桥巷、曹胡徐巷、大新桥巷、卫道观前、悬桥巷、菉葭巷、丁香巷、传芳巷、大儒巷、中张家巷、萧家巷、钮家巷等等。”
师:(接读)“光这些个巷名,念叨念叨,就很有些味道,就会让你心底轻泛起些许涟漪,脑中平生出许多遐想。”
生:(在教师示意下再一次感情接续)“这就仿佛一棵饱经风霜的老树,累了,倦了,躺倒在青石板上,但枝枝蔓蔓依旧扩展开来,爆出春天的嫩芽;又如一个久经沧桑的老人,倦了,累了,闭目于岁月的躺椅,已无风雨已无晴,一任儿孙绕自膝。”
(师生自发鼓掌)
师:读得比刚才更好,让我们感受到了一个字:美!现在,给你一个奖励,请你推荐一位同学来朗读、分析。
(生推荐了旁边的一位男生)
生:第6小节,“要穿软底的平跟鞋,甚至纳底的粗布鞋走在平江路上,不要在凹凸不平、老实厚重的长条街石上敲击出的咯的咯的声音,不要去惊动历史。要打望舒先生在《雨巷》中过的那把油纸伞走在平江路上,不管逢不逢见‘一个丁香一样地结着愁怨的姑娘’。要把心头事了无尘埃地放下,不是为寻觅而来,也不是为排解而来,为只为,什么也不为,什么也不为……”这一段也用了很多手法,比如“不要去惊动历史”,这里的“历史”是暗喻;再比如引用了戴望舒《雨巷》中的诗句,给人与宁静、深远、诗意的感觉。作者的喜爱之情蕴含在其中。
师:(请前面推荐的学生)你推荐的,你来评价一下。
生:我觉得王宏同学读得很好,读得很投入,读出了感情,而且分析也很到位。我原来以为“不要去惊动历史”的“历史”是借代,现在看来的确应当是“暗喻”。
师:我同意你的观点。这一段其实是很难读的,不仅要读好引用部分,而且“纳底”、“凹凸不平”、“的咯的咯”等几个词的音就很难读。再有,“要把心头事了无尘埃地放下,不是为寻觅而来,也不是为排解而来,为只为,什么也不为,什么也不为……”,最后两句字面上是一样的,但意思和读法都不应当一样。一个是表示目的的“为”,一个是解释为“做”的“为”。王宏同学不仅读准确了,而且语气节奏把握得很好。——也谢谢你,让我们认识了读得好的王宏同学!来,王宏同学,你来推荐下一位。这回我有个要求,请你推荐一位女生!
(生推荐了一位女生)
生:第7小节,“就这样,走在平江路上,你会觉得走出了另一片天地,走进了梦中的世界。一侧枕河石栏把时光流转、岁月冉冉诉说给你,两眼挡路古井将几多往事、几多风雨深蕴其中。俯身探视石栏光滑、苔痕青绿的井口,你会平添感慨:两千年了,历尽沧桑,它依然清澈无比!”
师:这段文字有没有似曾相识的感觉?在哪里有见到过?
生:我想起来了,中考!中考语文改错别字的材料!(众生恍悟,一阵激动)
师:既然是“老相识”,可以读得更好一点是不是?来,你再多投入些“喜爱”和“赞美”,读一读。
(生重读一遍,读得比前面要好许多,堪称完美)
师:你看,你这一读,我认为分析都不需要了,因为感情都被你读出来了。不过这一小节后面没读的部分,大家要注意一下,引用陆文夫陆苏州的话,这里面充满着联想和想象,课后各位同学再去品味一下。
师:还有没有同学可以来交流一下?
生:(自荐)我来!不过我找的只有一句话,而且是在第3小节:“但我不会先带你去那些地方,我要带你先到平江路去走一走。”我觉得这句话虽然平实,没有前面那些同学所读的那么优美,但也是充满喜爱和赞美的感情的。
师:首先我要说,你找了一句在文章结构上非常重要的句子:它在文章中是一个转折,将读者的视线由对苏州的叙写转向于本文的重点平江路。其次我想问问你,这句话中间,有两个字很重要,很能表达作者对平江路的喜爱和赞美,你能找出来么?
生:但,先。
师:同学们说他找得对不对?(众生:对!)
师:这么一句重要的话,我们还是一起来读一读吧!注意,还是要读出感情来哦!
生:(齐读)“但我不会先带你去那些地方,我要带你先到平江路去走一走。”

四、讨论问题
师:课文品得差不多了,那接下来的时间做什么呢?别忘了,《学情调查表》上还有这么一项:“写出课上你希望老师同学一起讨论的问题。”大多数问题,我们在前面讨论和品读的过程中已经解决了,但有的问题还没有解决。比如,不止一位同学就文章题目提出了问题:“与君书”(师板书:与君书)的含义是什么啊?作者为什么要用它做题目啊?有这般问题的同学请举手!(学生举手,七八位)还不少!那谁来回答?当然是没提这个问题的同学来回答了!(请出一位没举手的同学)
生:“君”就是“你”,“书”应当是“信”吧,“与君书”就是“写给你的信”吧?
师:(请出刚才举手的一位同学)你对他的回答满意吗?
生:满意!
师:(请出另一位刚才举手的一位同学)你呢?
生:满意!
师:你们满意,我还不够满意。这里的“君”是“你”,但这个“你”又是谁呢?(引导学生和教师一起思考,一起作答)可以是具体指某个人,也可以泛指所有读这篇文章的朋友,还可不可以指作者自己?(停顿,让学生思考)你看,文章最后写到,“我转过身,在你,也在自己耳边低语”……作者也可以是写给自己的心灵独白,你说是不是?(生点头表示同意)
师:而且,这也只是解决了一个问题:“与君书”的含义。为什么以它为题,你还没有说。你现在说说?
生:因为它是作者长篇散文《与君书》开篇。
师:对,是沿用。还有没有?从人称的角度?
生:以此为题,就是全文用上了第二人称,让读者读来感到亲切自然。
师:这下比较完整了!又解决了一个问题。
师:老师也有问题,能不能也拿出来和大家讨论一下?(征得学生同意后)平江路真有那么好吗?我们班四位去过的同学呢?请你们来回答一下!
生:没有想象得那么好。很杂,也很吵,可能是因为我去的时候刚好是节假,人多吧!
生:我觉得还行,因为我去的时候刚好下雨,所以人少。还是有点味道的,不过我看到有卖洋酒的酒吧,不协调。
生:我觉得一般般。
生:还可以。
师:看来,什么时间去,什么天气去,什么心情去,最重要的,是和谁去,这个很重要!(众笑)但的确如此,作为去过平江路很多次的我来说,我认同四位同学的观点:没有课文写得那么好!那么,既然没有那么好,作者为什么偏要写得这般唯美呢?(停顿,让学生思考)
师:现在,请女同学一起来读读课文的前三小节。男同学从她们的朗读中来寻找答案。
(女生朗读前三节)
生:因为对苏州的热爱吧!
师:是的,因为作者对苏州的热爱。“情人眼里出西施”,就像男生喜欢一个女生,看到的往往都是她的优点。(众笑)因此,作者笔下的平江路是唯美的!我对第1小节特别有感觉。有没有和我一样有感觉的?(有女生举手)那好,你能不能把第1小节再读一遍,把这种感觉给读出来?
(女生声情并茂读第1小节,生自发鼓掌)
师:现在,请男同学一起来读读课文最后两小节。女同学从他们的朗读中来寻找答案。
(男生朗读末两节)
生:作者不希望失去平江路,呼吁珍惜。
师:从哪里看出?
生:“这个城市,曾经到处都是平江路……”
师:这句话中的“平江路”是一个修辞,你看出来了么?
生:(略作思考)是借代。
师:借指什么?
生:借指那些和平江路一样历史悠久、文化底蕴丰厚、随性散淡的苏州老街。
师:很好,到现在还没有忘了平江路的主要特点。平江路对与苏州来说,用一个成语就是——(停顿,引导学生说出)硕果仅存;套用孔乙己的话就是——(停顿,引导学生说出)多乎哉?不多也!因此,作者把平江路写得这么唯美,是为了引起大家的重视,倍加珍惜。
师:有人会说,这是我们的分析,作者是不是这么想的呢?按照钱钟书先生的观点,咱们吃了一个鸡蛋,是大可不必追究这只鸡蛋是哪只母鸡下的。但今天我们不妨问一问作者。我可以肯定地告诉大家,作者就是这么想的。——因为,这篇文章是我09年写的。

五、简短结语
师:当然,一篇文章写出来,某种意义上说,读者读了去,就是读者的世界了,因此,最重要的是作为读者,我们自己的理解。但有一点我相信我们能够达成共识。在座的各位没去过平江路的同学,将来有机会去苏州,你会去平江路吗?会去的举个手!(学生全都举手)我想我们都不希望哪一天去到平江路,回来后也像袁老师一样写一篇文章,写到最后,写的不再是“这个城市,曾经到处都是平江路……”,而是另一句,“这个城市,曾经有过平江路……”
师:好,课就上到这里。课后,请同学们用眼睛,用笔,更重要的,是用心灵,去记录我们身边的“平江路”吧!
3#
 楼主| 发表于 2012-8-10 17:11:59 | 只看该作者
转轴拨弦三两声
——关于《与君书》公开教学几个问题的答问
袁卫星

一、我为什么用自己写的文章上课?
作为教研员,这些年来,我以研究的方式来参与课堂教学。我坚持每星期至少一天深入课堂听一线教师上课,每学期至少一次执教大市层面的公开课。无论是听课还是上课,我都主张“教师带着学生从教材走向课程资源,从课堂走向日常生活”。在我看来,作为教学内容重要载体的语文教材,应当遵循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从学生的兴趣与经验出发,以多样、有趣、富有探索性的素材来展示教育内容。语文教育呼唤与生活领域相衔接、相融合的教学素材。这个教学素材,涵盖应当广,政治、经济、社会、历史、军事、文化、伦理、信息、艺术、自然……包罗万象,真正体现“语文学习的外延和生活的外延相等”的理念;这个教学素材,应重民族性,在以科学性、时代性为内容的同时,还要以民族性为根本,以组织和指导学生学习母语为要务,通过感受、领悟、积累和运用来习得民族语言和文化的特色。
从教学内容的选择性和确定性出发,这几年,我分别选用过必修教材《最后的常春藤叶》、选修教材《怀念红狐》、读本教材《端午的鸭蛋》、电影文学剧本《泰坦尼克号(节选)》、《读者》文章《第一次约会》、中央电视台“新闻周刊”节目内容等作为本人执教的公开课的“教材”。这一次,之所以冒天下之大不韪,选用自己的文章《与君书》(同题长篇散文开篇,刊于《教师博览》2012年第3期)作为“教材”,一方面就是想体现教材的“开放性”,体现“文本无限”,体现“教师带着学生从教材走向课程资源,从课堂走向日常生活”;另一方面,或者是更重要的一个方面,则是要尝试“作者在场”的教学设计,在文本对话构建桥梁,让学生“与文本对话”的同时,开展“与作者对话”,并由此走向“与内心对话”,“通过对话深化学习”( [日]佐藤学著,李季湄译,《静悄悄的革命:创造活动、合作、反思的综合学习课程》,长春出版社2003年版,第132页)

二、我为什么使用“学情调查表”?
我设计了“《与君书》学情调查表”,课前发给学生,让学生课前完成,并且在上课前收回并阅看。这个调查表的目的之一,是为了更好地带动学生预习,指导学生自学。我们的学生不是没有预习(自学),但目的不明,不求甚解,“只是眼睛在书页上跑过,只知道故事的极简略的梗概”(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编:《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教育科学出版社1980年版,第491页),这是一个需要解决的问题。调查表可以使学生预习(自学)的目的性和针对性大大增强:“课文写了平江路的哪些特点?”,学生就要去概括;“作者对平江路有怎样的感情?”,学生就要去披文。调查表还教给学生一些预习(自学)的方法:“摘出课文中你最欣赏的句子,并从表现手法的角度进行简要赏析”。什么是“表现手法”?调查表给出了注释性指导:“表现手法主要包括:借景抒情、托物言志、抑扬结合、想象、联想、类比、象征、烘托、对比、渲染,以及比喻、比拟、夸张、排比、对偶、反复、反问、借代等多种修辞。”这个调查表的目的之二,是为了更好地备课。在设计调查表的同时,教师大致完成了第一次备课;调查表收回阅看后,教师据此开展二次备课。一堂语文课,尤其是阅读教学课,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重在点拨。那么,需要在哪些地方点拨学生呢?学生读不懂的地方需要点拨,学生读不到(或“欣赏不到”)的地方需要点拨。调查表可以“告诉”教师:哪些地方学生读不懂,哪些地方读不到(或“欣赏不到”)。经过这两次备课,课堂教学的针对性就会大大加强,教学目标的达成度也会大大提升。

三、我这堂课想要追求什么?
作为高中语文教研员,我不止一次在我市高中语文教研活动中提出,苏州市的高中语文教育应当致力于以下朴素目标的实现,那就是:精阅读、多积累、勤写作。精阅读,这里的“精”,一方面是指阅读内容要“精”,另一方面是指阅读方法要“精”。阅读内容要“精”。语文浩瀚无穷,怎样取沧海一粟给我们的学生?语文博大精深,如何穷一叶之秋予我们的孩子?我想起明代小说《玉娇梨》中才子苏友白的一番话:“有才无色,算不得佳人;有色无才,算不得佳人;即有才有色,而与我苏友白无一段脉脉相关之情,亦算不得我苏友白的佳人。”我们的语文教育,就是要给学生予有才有色的“佳人”。阅读方法要“精”。俗话说:“外行看热闹,内行看门道。”同一件作品,往往有一些人为作品中生离死别的场面而流泪;但是另外一些人觉得这些场面只是全部情节中的片段,并没有什么了不起,反而对作品中某个人物的某句语言,某个动作,某种表情,甚至是一个细节化的眼神赞赏不已、激动不已、感叹不已。很显然,我们呼吁后一种性质的阅读:带着明确的目的,带着自己的问题,带着审美的眼光……“才”、“色”兼备之“佳人”,引之于学生,若不费尽心思造他们一段“脉脉相关之情”,亦算不得学生的“佳人”。而要让学生“精阅读”,教师就要“精备课”(这就有了“学情调查表”的尝试使用)、“精授课”(这就有了基于文本本色和阅读生态的教学流程设计)。苏州的语文课堂,应当如苏州的双面绣一般精致,而在这精致的背后又不乏底蕴,这就是我想和苏州的语文老师们一起追求的。

四、我在这堂课中得到了哪些启示?
1.文本读解是前提,师生要有还原意识。读解一般需经历三个阶段。第一为“认读”,为泛览,感知阶段,先扫除文字障碍,认知文本的表层结构,以期进入作者世界,不妨谓之“读”。我把这一部分放在课前学生预习时完成,用“学情调查表”进行“任务驱动”,这也是我为什么把“摘出课文中的生难字词(查词典注音或解释)”作为调查表第一题的原因。第二为“理解”,为精研、沉思阶段,先反复诵读,待胸中豁然,然后进入文本的深层结构,揭示作者的创作意图,不妨谓之“解”。课堂主体部分,就是这一部分的体现,我在文本理解方面,主要抓了“平江路的特点”这一重点,“作者的情感”这一难点,“题目的含义”这一亮点,并且在师生对话的基础上,引入“与作者对话”,用“问问作者”的形式促进这种理解。第三为“创造”,为发展、生产阶段,联系时代,贯通古今,必有意义的重建,不妨谓之“悟”。课堂的尾声和余响,可以视为这一部分的体现。在一句“这个城市,曾经到处都是平江路……”若改成“这个城市,曾经有过平江路……”的警醒下,学生会有他自己的深入思考。“课后,请同学们用眼睛,用笔,更重要的,是用心灵,去记录我们身边的平江路吧!”的弹性作业布置,目的也是将“带着学生从课堂走向日常生活”。值得指出的是,尽管我是《与君书》的作者,并且在课堂上尝试了“作者在场”的设计,但是现在回过头来想想,作者在与不在是一个样的,因为在课堂上呈现给师生的,不仅是作者的世界,而且应是读者的世界,更重要的是,在这两个世界的背后,都有一个白纸黑字客观存在着的理性世界。从这一角度来看,我带领学生在课堂上对文本进行的“读解”(毋宁说是“还原”),回头再看,真的是未必读到了位的,是为遗憾。
2.教师点拨是关键,师生要有问题意识。“本色语文”的倡导者、苏州中学黄厚江老师指出,要在语文课堂上培养学生问题意识,培养他们发现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问题必须来自于文本,来自于学生,不能都是来源于教师,来源于参考书;语文教师要亲自阅读课文,才可能形成有效的阅读问题;教师行为必须从学生问题出发,但必须加工处理,形成教学有效问题,不要盲目讨论无聊的问题;教师要给学生问题解决发挥角色作用,要对学生有及时的帮助。从对上述观点的认同出发,我把“你去过平江路吗?课文写了平江路的哪些特点?”“你认为作者对平江路有怎样的感情?”作为课堂教学的有效问题展开讨论。同时,“写出课上你希望老师同学一起讨论的问题”,为学生预留质疑问难的空间。回头看实录,稍为遗憾的是,对于学生自主问题的讨论所占用的时间,相对于前面教师预设问题的讨论来说,显得少了一点。在以后的教学中,需要作出时间调配方面的改进。换言之,要把更多的“生成”机会留给学生。
3.学生活动是重点,师生要有对话意识。这个活动主要是“内活动”,主要是“语言活动”,表现为“对话”。这个活动,可用四个字在两个层面概括,那就是“品、读、习、悟”。师生走进文本的方式不应是教师指令式、复制式的,而应是学生领悟式、建构式的,因此,“对话”成为关键。从《与君书》这堂课的公开教学来看,学生活动、课堂对话是有所开展的,且较为“生态”的,但在一些细节的处理上,还留有遗憾。唯一能安慰自己的是:“教学,永远是一门遗憾的艺术。”囿于篇幅,这点不再展开。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6-17 08:09 , Processed in 0.131648 second(s), 2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