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235|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从《开明国语课本》透视近现代语文教材编写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1-1-16 16:01:55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从《开明国语课本》透视近现代语文教材编写
2010年12月29日 来源:东方早报
  







  1932年出版的《开明国语课本》由叶圣陶先生编写课本文字,丰子恺绘制插图。这套被尘封了60多年的民国老教材不久前被上海科技文献出版社出版,一度在市场上卖到脱销,引起各方热议。但《开明国语课本》仅仅是民国时期10多种通行教材中的一种,从晚清、北洋一直到国民政府,国语教材经历了不同历史时期,一步步走向规范化、标准化,直至抗战之后只有一个标准一部教科书,并充斥着教条和“神话”。

推荐阅读
梅新育:中国支持欧元就是支持本国利益 被通胀掩盖了的因素
易宪容:房产税为何容易遭误解 童大焕:别指望房产税能降房价 叶檀:不知忏悔的洪乐平们 楚风:开发海南首先要保护好海南 刘晓忠:再融资潮显粗放经营风险 王荣:“中国.com”今非昔比 允许个人进行境外直接投资说明啥   北洋时期:

  以养成完全国民为宗旨

  开明书局的《开明国语课本》最早出版于1932年6月,这套由叶圣陶先生编写的国文教材,在当时也是一个优秀的系列。但《开明国语课本》并非是影响力最大、发行量最高的教材,在它之前,流通最广的教材由商务印书馆和中华书局等出版社发行。

  教材在中国历史上从来都是最畅销的图书品种,在科举年代,书坊经营最多的品种是科举用书,而到了近代现代教育取代科举教育之后,出版机构最重要的出版物就是教学用书。1904年,第一套现代意义上的教科书《最新教科书》由商务印书馆出版,全套教科书仅初小部分就有70种,而这套书的核心是《最新国文教科书》。当时的编写者已经认识到,“普及教育、小学立基、国文植本”。

  商务印书馆副研究员、81岁的汪家熔在接受早报记者采访时候说,“《最新教科书》不能说它是那个时期最好的教材,但当时只有商务印书馆有能力编写这么一整套全系列的教材。当时一大批原本参加科举的青年人放弃科举,投入到文化、教育事业中去,商务印书馆当时汇集了一大批知识青年。”商务印书馆不仅为中小学编写了全部课本,还为每册编撰相应的教师用的教授法。这一做法,沿用至今。《最新教科书》其实也是蔡元培提议编撰的,这套书改变了当时出版界粗制滥造的作风,连续半年没有被其他课本挤占。

  1912年民国成立,教科书尤其是国文教科书必然要大变动,《最新教科书》开始出现竞争者。1912年1月19日,当时的民国政府教育部颁发《普通教育暂行办法和课程标准》,其中第二条规定,“各州县小学校应于元年三月初四一律开学。”给编写适应共和制的教科书以充实时间。

  1912年1月20日,上海各大报刊载了《中华书局宣言书》,其中第一段是这么写的:“立国根本在乎教育,教育根本实在教科书,教育不革命,国基终无由巩固;教科书不革命,教育目的终不能达也。”商务印书馆的《共和国新国文》的编辑大意第一句话是这么说的,“本书以养成共和国完全国民之人格为目的。惟所有材料必力求合于儿童心理,不好高骛远。”到1912年3月,商务印书馆又推出了《共和国教科书》,中华书局推出《中华初等教科书》,中国图书公司推出《新国民国文课本》等。其中,商务印书馆1912年出版的《共和国教科书》前后印行2560万册,影响最大。

  这是教材自由竞争时期,没有严格执行的标准,没有教条化的要求,出版家在实现教育理想同时,编写教材也是一门收入丰厚的生意,“竞争非常激烈,正因为如此,各家出版社都特别注重教材质量。”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语文教育研究所教授闫苹对早报记者说。

  



  本书以养成共和国完全国民之人格为目的。惟所有材料必力求合于儿童心理,不好高骛远。


  引自1912年商务印书馆《共和国新国文》


  国民政府时期:

  以中山故事讲三民主义

  从蔡元培颁布《普通教育暂行办法和课程标准》一直到国民党北伐统一中国,这段北洋时期的教材竞争基本是市场化的,政府的声音不强。但国民党统一中国之后,为了达到政府的要求,各套教材也开始失去个性。1912年的内容规定只有24个字,1941年的内容规定居然已经达到2万字。1932年10月20日颁行的《小学课程标准》中规定的《小学国文训练标准》中附有“教材选编应注意各点”共5项,其第一句话就是“依据本党的主义……尤其积极采用党义教材”,包括孙中山、国民革命、奋发民族精神、启发民权思想、养成民生观念五个方面的故事和诗歌。简而言之就是,三民主义加孙中山和北伐成就作为课本内容。1932年后编撰国文教材强调注重三民主义,但各家出版社偏重各不一样,比如开明版强调语体,世界书局则执行三民主义。

  世界书局版的《世界新课程标准教科书·国语读本》比较政治化,“阐发党义,内容有趣味的中山故事及诗歌,并采用关于奋发民族精神、启发民权思想、养成民生观念的故事及诗歌。”其他标准还包括“提倡公民道德”“唤起公民精神”“灌输科学精神”“记述学校生活”等。世界书局版的教材中,为了给小学生讲三民主义,只能以孙中山幼年故事代替,但在编写时有些夸大,很容易让人产生是在演说虚假事迹,甚至有神化的嫌疑。1932年后的商务版教材中,也有孙中山的故事,但比世界书局版要平直一些,它的孙中山故事包括反对村里蓄家奴。商务版并不避讳“文以载道”。

  如今被热议的《开明国语课本》,其实是开明版国语教材的初小部分。初小叫《开明国语课本》,1-8册,1932年6月至1933年6月初版;高小版叫《开明国语读本》,1-4册。初级课本的《编辑要旨》第一段是这样的:“本书内容以儿童为中心,取材从儿童周围开始。随着儿童生活的进展,逐渐拓张扩大到广大的社会,与社会的自然、艺术等科企图做充分的联络;但本身当然是文学的。”“本书尽量容纳儿童文学及日常生活上需要的各种文体;词句、语调力求与儿童切近,同时又和标准语相吻合,适合儿童诵读或吟咏。”开明版的国语教材,在当时相对是最不政治的,坚持人文理想。“开明的成功与叶圣陶先生是分不开的,他是可以当大学教授的人,但始终把教育作为自己的事业。而《开明国语课本》在当时的影响力虽然不是最大,存在时间也不是最长,但确实是很好的教科书。但现在上海科技文献出版社出版的这套《开明国语课本》,我并不喜欢,他们只是从各个本子里抽取了些出版,拼成了这么一本书,并不能完整反映《开明国语课本》的整体面貌。”汪家熔说。

  但到1934年后,商务、中华、开明等出版机构干脆不再编撰新的教科书。1936年公布的新标准注意了民族自救原则,特别提出“指导儿童从阅读有关国家民族等的文艺中,激发其救国求生存的意识及情绪”。1942年颁发的课程标准,其实质是国民党政府在教科书领域的全面控制,最后导致各民营出版机构只好代印国立编译馆编的课本,各家有特色的教科书均逐步停止编撰。国民党政府的“国定本”开始通行。

  国民党去台后:

  直到1970年代呈现新面貌

  1949年,国民党去台之后,国文教材沿用着之前比较政治化、教条化的标准,直到1970年代,台湾国文教材才开始改革。台湾女作家齐邦媛在最近出版的回忆录《巨流河》中,有专门一章叙述这段改革历史。

  在改革之前,当时台湾所有教科书都只有“部定本”一种。1968年,台湾开始九年制义务教育,由“国立编译馆”先编暂定本教材,1972年编印“部定本”。“我们接任之初,"国立编译馆"是舆论最大箭靶,样样都不对……恶骂国文教科书更是报章大小专栏文章的最爱,从"愚民误导"到"动摇国本",从种种文字讨伐到"立法院"质询,馆里有专人搜集,一周就贴满一巨册。” 齐邦媛说,“表面上都只说选文不当、程度不对,也有稍坦白地说学生没兴趣。究竟哪些课不当、不对?为什么没有兴趣?没有人具体指出,只是转弯抹角继续呼吁:救救孩子!……这些批评没有一个人敢直接明白地说:暂用本的教材太多党、政、军文章。”“是什么样的一群"学者",用什么样的"政治正确"的心理编出这样的国文教科书?”

  在当时的教材中,大多选取含有政治历史节庆、民族英雄色彩的文章,即使选了一些白话文,也都偏属议论文。齐邦媛回忆说,她到编译馆后的一件重要事情就是组成一个全新的编审委员会,“最重要的是聘请一位资望深、有骨气、有担当的学者担任主任委员。不仅要导正教科书的应有水准,还需挡得住旧势力可能的种种攻击,编出符合义务教育理想的国文课本。”

  1973年以后,经过改革后出版的新教材,焕发新的面貌。“1973年以后,数代台湾中学学生至少读了真正的国文教科书,而不是政治宣传品。”齐邦媛说。

  当时,知识界都在编教材
  对话闫苹

  北师大语文教育研究所教授,著《民国时期小学语文教科书评介》一书

  东方早报:《开明国语课本》成为一个热门话题后,民国老教材一下子火了起来,家长也喜欢把它与如今学校通行教材做比较,你怎么看?

  闫苹:大家喜欢民国老教材,一方面是大家对现在教材有一些意见甚至反感,一方面是老教材确实有可取之处,但还有一个方面是出于我们的新奇、新鲜感。你去看开明版的老教材,里面图文并茂描述那个年代小孩的童年,他们的游戏和玩具对现在的孩子来说,那是完全陌生的世界,很新鲜,他们当然有好奇心去了解。

  东方早报:在你看来,在当时通行的各套教材中,《开明国语课本》过人之处在哪里?

  闫苹:开明版的教材确实与其他版本的国文教材有不同之处,其中一个很重要原因是编写者叶圣陶先生本人就是搞教育的,他了解教育是怎么回事。教材里的文章,大部分都是他编写的,而不是生硬地把其他文章编进去。这些文章从小孩的视角出发,覆盖了小孩生活的各个方面,并加入了个人教育理念和理想。而且图文并茂,小孩子学起来更加方便。

  那个时期,不仅是教育家,还有各个领域的专家、作家都积极参与到各版本教材编写中。在当时,编写教材对知识界来说几乎是全民性的。那些编写者,现在看来都是大家。

  东方早报:其实民国语文教材也是谈政治的。

  闫苹:民国时期的教材也讲政治,但那时的表达方式和我们现在不一样。它们要谈政治、谈国家、谈国际大事,都是以小孩子的方式表达,而我们现在的教材一谈政治就像社论。

  东方早报:在民国很长一段时间,教材之间是相互竞争的,出版机构编写教材最终目的还是赚钱。

  闫苹:确实是这样,在当时编写教材固然体现了出版家们的教育理想,但总归是生意,竞争非常激烈,正因为如此,各家出版社都特别注重教材质量。而如今,虽然教材也很多,在各个省市都可能有几套教材,但却有这样的规定,就是一套教材在一个省的占有率不能超过50%,选教材不是老师说了算,也不是校长说了算,可能是教育局说了算。最后,不存在所谓教材质量的竞争,反而是出版社的竞争,因为教材背后还有庞大的教辅市场。如此“竞争”下的教材市场,教材质量令人担忧。提高教材质量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教材自由竞争。

  东方早报:你之前和学生合写了《民国时期小学语文教科书评介》,怎么想到写一本关于民国教材研究的书?

  闫苹:之前我在指导研究生论文的时候,经常有学生会写下什么填补某方面研究空白。我就让他去翻翻老教材,然后他就会回来说,以后再也不敢那么说了。我的意思是,在我们现在很多教育工作者包括教材编写者看来是创新的事情,其实在民国时期都已经有了,遗憾的是我们的教育工作者都没有继承。但这也不完全是他们的责任,因为很多人不知道民国时期的教材是什么样子的。像我任教的北京师范大学的图书馆,馆藏有民国老教材190多套,能看的有100套,其他机构也有一些,但大家都是不对外公开浏览的。我接下去的工作是把民国初中教材整理出来,这些东西都在库房堆着,再不整理,以后的教育工作者更难以接触到了。

  东方早报:你很早就已经注意到了包括《开明国语课本》在内的民国教科书,如今是否有很多人找你合作做这方面的出版呢?

  闫苹:我现在还指导学生把民国教材中的课文整理、筛选一下,做一本给现在教育工作者参考用的民国教材精选书,使更多老师能了解那个时期的教育理念、方法和内容。但我们这个工作不是把老东西一股脑搬出来做成书,不久前确实也有出版商找过我做这个事情,但我的意见是,民国老教材对教育工作者的作用更大,打开他们的思路,挖掘和继承教育遗产,如果把这些东西全盘交给学生和普通家长,可能适得其反。老教材中当然有好的东西、普世的内容,但总归是那个时代的产物,有时代局限性,你怎么让一个小孩子和普通家长去辨别。我的主张还是,把老教材原汁原味地交给小孩,要十分谨慎,最关键的是编写好现在的教材。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6-8 16:04 , Processed in 0.088443 second(s), 2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