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249|回复: 2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新闻魔鬼定律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1-8-5 20:12:51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新闻魔鬼定律  
2010-3-24
作者:丁时照  来源:《青年记者》  


  定律是科学上对某种客观规律的概括,反映事物在一定条件下发生一定变化的必然关系。新闻定律则是对新闻客观规律的概括,它体现了新闻工作在一定环境中的必然的关系。之所以加上“魔鬼”二字,是因为这些定律不存在于教科书中,有的甚至具有颠覆性,如果掌控不好,则影响我们的工作。
  如果说“上帝定律”是对新闻工作的正面言说,那么,“魔鬼定律”则是对新闻工作的反面提醒。有上帝就有魔鬼,有正史就有野史,有学堂教育也有社会教育。
  笔者对新闻工作中存在的一些现象进行了收集和整理,横陈于前,希望我们在工作中逮住这些“魔鬼”,进而超越束缚,使认识更进一步,使实践更具有理性。姑妄言之,姑妄听之,或许有所启发。

  奶牛定律
  奶牛为什么会产奶?
  因为它生小牛了。
  奶牛为什么会生小牛?
  因为它怀孕了。
  奶牛为什么会怀孕?
  因为它被人工受精了!
  奶牛为什么会不断地产奶?
  因为它不断地生小牛。
  奶牛为什么会不断地生小牛?
  因为它不断地怀孕。
  奶牛为什么会不断地怀孕?
  因为它不断地被人工受精。
  乳汁流水线上的奶牛,可能一辈子都没见过公牛,却不停地生小牛,不停地被挤奶。

  奶牛定律——入了记者门,就是写稿人;吃进去的是素材,挤出来的是稿件,没完没了,吸干拉倒。
  鲁迅先生说他好像是一头牛,吃的是草,挤出来的是奶。
  在“出奶”这点上,记者像极了奶牛。报纸天天出,广播电视天天播,在稿件流水线上,记者就是“新闻奶牛”。
  做奶牛不容易,做“新闻奶牛”更不容易。记者们给自己编的段子:“睡得比狗晚,起得比鸡早”,“女生当男生用,男生当畜生用”,笑中有泪,乐中有哀。
  在现有的新闻制度安排上,各新闻单位都不约而同地对记者实行以数量为主、以质量为辅的考核方式。它的设计思路是:新闻总版量÷写稿记者总数=记者工作量。
  每家报纸记者的工作量都不一样,基本上是两种:字数考核和条数考核。字数的任务一般是一个月一万字左右。完成了,才有基本的奖金收入,没有完成,只有底薪。连续几个月完不成任务,下岗。
  记者头上悬着一把时刻都会落下来的刀,每天操心采访写稿。进入新闻这一行,就穿上了“红舞鞋”,无法停止采写之舞蹈。有的记者说,天天要采访要写稿,写到最后连死的想法都有了,只是疲于应付了。
  其实,记者写稿与奶牛怀孕相差无几,都要孕育,都要生产,都需要时间,也都有个顺产、难产、流产的时候。写得顺手,一次性通过,那是顺产;弄了一通宵,一个字都没写成,那叫难产;历尽千辛万苦写完后,稿件给毙了,那叫流产。
  记者和奶牛一样,都要一胎接着一胎,连个喘息的时间都没有;记者和奶牛也不同,不管你肚子里有没有货,到时候必须生出个娃来,而且想要啥就得给他生个啥,啥时候要就啥时候生,一刻也不能耽误。因此,新闻界流传着这么一句话:“伤脑筋,少睡觉;省媳妇,费灯泡;喝白水,撒黄尿,一晚上写了条大稿,交上去就给毙了。”
  在现有的考核制度约束下,记者每个月码出万儿八千的字数,还是在生死线上徘徊,要想多得,必须多劳。有的记者每年见报五六十万字,如此高的“产奶量”,一定会让长眠九泉的历朝历代的老记们睡不踏实:这些奶是怎么产出来的?读者喝这些“奶”,会不会长出小石头来?
  不管怎样,看着这些“写稿王”的战绩,版面编辑会有一种安慰:稿件就像小母牛的奶,只要你用力一挤,总是有的。
2#
 楼主| 发表于 2011-8-5 20:13:28 | 只看该作者
候鸟定律
  候鸟是指有迁徙习性、随季节变化有规律地来往于越冬地与繁殖地之间的鸟类。群体大,来去的时间、地点都很有规律,有固定的飞行路线、越冬场所、繁殖地与迁徙地。

  候鸟定律——每年都要在规定的时间规定的版面,报道大量主题相同的新闻,有的稿件,只要换个时间和数字,照样可以发表。
  移民城市深圳,有一批闻名全国的“候鸟老人”。这些老人的子女在深圳,冬天他们从冰天雪地的老家来到深圳,来年春暖花开又飞回老家。
  或许是受到启发,深圳本地的退休老人,也生出了“候鸟”的习性。他们冬天到更南的三亚去享受阳光、沙滩和海水。这些“候鸟老人”甚至推高了三亚的房价。海南省委书记卫留成说,要把这些“候鸟老人”视为海南的重要财富,好好利用他们的智力资源。
  每年的冬春季节,报纸上一定会出现报道这些“候鸟老人”的“候鸟新闻”。第一次看到这类新闻的时候,很是关注。一而再、再而三地看到这类新闻时,渐至麻木。
  这类的“候鸟新闻”,新闻界有个传统的术语叫“四季歌”。
  唱“四季歌”似乎是个绕不过去的问题,这类新闻在各种媒体中占有相当大的比例,几乎关联到所有的行业。
  农业报道中的春耕夏种,秋收冬藏。
  工业报道中的“年初开门红,年中双过半,年底捷报传”。
  教育报道中的开学、放假、考试、毕业。
  节庆报道中的“三五”学雷锋、“五四”讲传统、“六一”爱儿童、“七一”祝建党、“八一”贺建军、“十一”庆国庆……
  还有各种固定的会议报道、大小长假的报道、各地大型活动的报道。
  就连组织、纪检部门也有这类“候鸟新闻”。春季下发“严禁公费旅游”,夏季下发“严禁公费出国”,秋季下发严禁公车私用,年底下发严禁突击花钱,春节下发严禁公款送礼。
  每年都是一种模式,季节更替中回响的都是相同的掌声,表现在新闻里就是“似曾相识燕归来”。
  四季歌成了媒体的保留曲目,被一代又一代的新闻人唱成了怀旧经典。
  燕子飞走了,大雁又来了,“天空中没有翅膀的痕迹”。可是版面上、节目里依时出现的同题新闻却大量出现,“候鸟新闻”成了媒体的留鸟,记者写着写着就失去了激情,读者看着看着就失去了新鲜感,大家都迷失了方向,找不着北,变成一群“迷鸟”。
  四季歌还是要唱的,就像候鸟注定要迁徙,关键是要唱出新音,飞出新姿。鸟可以依时来回,人不是鸟,“雏凤清于老凤声”,“新记”应该超越“老记”。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候鸟新闻”同样要与时俱进。
3#
 楼主| 发表于 2011-8-5 20:14:04 | 只看该作者
 三不问定律
  律师询问女证人:“你的年龄?”
  女证人:“我最讨厌别人问这个。”
  律师:“这是法庭,必须诚实回答。”
  女证人:“33岁零几个月。”
  律师:“究竟零几个月?”
  女证人:“129个月。”

  三不问定律——同行相见三不问:女士的年龄、男士的收入、报刊的发行量。
  要想知道一张报纸的实际发行量,除非你是报社的高层;如果你是报社的高层,说出来的发行量和实际的发行量又不是一个数字。难怪报社领导人都“虚怀若谷”,显得很“谦虚”。
  报刊发行市场的乱象别说外人看不明白,就是业内人士,也不一定说得清道得明。现在报刊市场的竞争已经从互相攻讦这种等而下之的方式,进而形成一种潜规则的平衡——别碰发行量,那是大家共同的痛。道可道,非常道。凡不可言说的,均应当保持沉默。
  报刊的发行量是一个客观存在的数据,却成为一个讳莫如深的话题。它是一个长期困扰业内业外的疑团,至今此题无解。
  一家报刊的发行量,很大程度上反映了这家报刊的市场地位和社会声誉,也表明了它可以掌控大量的广告资源,是报刊的生命线。
  《中国新闻出版报》曾经以整版篇幅发表了该报记者的联合采访,标题是《对报刊虚假发行量说不》,文章以大量采访所得材料,展示了“虚假”的严重程度:
  发行量虚报的程度有的甚至可达到10倍20倍。如北京一家高档消费杂志,公开宣称发行量为44万册,而一家广告公司通过详细调查,发现连4万册都不到。上海一家财经类杂志,号称发行24万册,一家调查公司通过调查发现,该杂志在上海仅发行180册,在北京发行450册,推算结果是,全国最多1.8万册,虚报13倍之多。
  发行量真像婴儿的尿布,水分好多。
  此种状况引起有关部门高度重视,国家四部委曾联合发文,要求整顿报刊发行市场秩序。文件针对报刊市场价格战(报纸价格战和广告价格战)、虚报发行量拟定了5项措施。其中的“重锤”就是对11个城市的44家都市报进行发行量稽核。
  国外对发行量监管严格,有专门的机构定期稽核,如果发现报刊社虚报发行量,不仅会员广告主会拒绝在造假报纸上刊登广告,报刊社的发行人甚至要面临牢狱之灾。2004年2月,纽约《每日新闻报》虚报发行量,导致3人被捕。《香港虎报》也曾经因为发行量造假导致6名报社工作人员被捕。
  目前,国内报刊的发行量很多时候都是报刊自己说了算。有些书生气重的报刊负责人提出“可以不说真话,但是决不说假话”的自律要求。如果你要问发行量,他就一问三不知,其实也是如临深渊,如负泰山。
  人们经常把发行量与女人的年龄并列,可是一般人哪能看得出来?化了妆的女人和化了妆的数字都容易媚惑人。何况逢人短寿、遇货添钱是我们的古训,大家见面三不问,你好我好大家好。
  报刊的发行量和女人的年龄正是遵循这一规则。不同的是,女人年龄是越大越说小,报刊的发行量是越小越说大;相同的是,现代化妆术不独女人喜欢,报刊也有同好。
  (作者为深圳商报编委兼经济新闻中心主任、高级记者)
  (来源:《青年记者》2010年2月上)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6-3 15:41 , Processed in 0.141162 second(s), 2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