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263|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参加2010年湖北省高中语文青年教师优质课竞赛有感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1-12-3 23:40:18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我与“语文”的一次深情约会
——参加2010年湖北省高中语文青年教师优质课竞赛有感
安陆一中 游 盼
2010年11月18日,我代表孝感市参加了湖北省高中语文青年教师优质课竞赛。我讲的课文是人教课标版必修四第九课《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这是美国哲学家弗罗姆的一篇随笔。课文共10个自然段,3000余字,是融哲学、心理学于一体的文章。此篇文章篇幅较长,内容难得理解,在竞赛课上规定用一个课时来进行教学处理,而且考虑学情,现在的高中生较难客观深入的理解父母与孩子之间的情感问题。我知道,我面临着一个大的难题,一个大的挑战,当然也是一次难得的锻炼机会。但通过参加这次的竞赛活动,我感觉自己就像是在和“语文教学”进行一次深情约会,从初识,到了解,到深入,是一个愉悦的过程。下面我将把这份美好的感觉总结出来与大家一起分享。
一、初 识
拿到这篇课文的时候,我还沉浸在要去省里比赛的喜悦中,并且深受一位前辈曾在课堂上让评委感动流泪的事例的影响。在没有深入解读文本的情况下,就按照自己的理解,从情感的角度入手开始了最初的备课。大致的思路是,从让学生回忆父母最感动自己的事例入手,先用半节课的时间疏通文路,引导学生找出父母爱的本质特点,以及课文中提到的父母爱的积极面和消极面,然后用后半节课的时间来升华父母的爱。为了从爱的方面触动学生,我准备了“暴走妈妈”、汶川地震中的大爱教师等事例。第一次的课堂试讲,如果单从我设计的以情感人的方面看,应该说是成功的,因为学生在那些事例中受到了感触,有的学生也流下了感动的泪水。但专门从孝感到安陆一中听课的周院长,听完课后,神情凝重的问我:“这类课文你认为最应该深入解读的是什么?”听到周院长的话,我好像突然明白了自己选题方向上的错误:这类理性的课文,怎么可以这样大用情感来处理呢?虽然周院长没有批评我,但我看到了他脸上的失望。是呀,此时我不仅仅代表着我自己,代表着安陆一中,还代表着整个孝感高中语文的教学水平。周院长走后,按照他的建议,我找来了节选本课的原著《爱的艺术》一书,并且很认真的读了全书,全面的了解了弗洛姆在本书中的观点。希望借此能更准确的解读《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这篇课文中的深层内涵。
二、了 解
在全面解读了课文的基础上,我开始了第二轮的备课。抛开之前完全以情感人的思路,挖掘文本、深入解读成了这次备课的主要内容。大致的思路是,首先以我女儿成长的照片导入,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然后用35分钟左右的时间解读文本,让学生总结文中孩子爱的发展阶段,重点讨论成熟的爱与不成熟爱的特点,然后让学生找出文中论述的父母爱的本质特点极其积极面和消极面的影响,最后探讨如何融合父母的爱,做一个成熟的人。这种备课思路定下后,我反复的在高二年级试讲了几次,但效果都不是很好,原因是纯理性的分析,课堂气氛沉闷,学生的特点、老师的优点都没有发挥出来。那段时间我很苦恼,反复的试讲和修改教案并没有让这堂课的教学有质的变化。我校身位语文同行的孙宁校长知道后,亲自深入课堂听课,和语文组的老师们一起帮助我分析这堂课的问题;分管教学的宋辉副校长也耐心地和我交谈,把自己教学中的一些实用办法教给我;语文组的同事们也很关心我,经常和我探讨这节课的解读方法。在学校领导和语文组同仁的关心和帮助下,第二稿的思路更加明确,解读更加深入,取舍也更加合理。我慢慢地轻松了些,因为大家并肩作战的团结深深的激励着我,鼓舞着我,我更加坚定了上好这节课的信念。就在这个紧要关头,周院长再次亲临安陆,来听我的课并给予指导。比起第一次的备课思路,周院长肯定了这次经过修改调整后的教学思路,但也更高要求地提出了新的挑战:新课改的理念在这堂课上表现的亮点是什么?
三、相 知
此时距离最后决赛的日子只剩下一周的时间了,是按照第二稿的思路不动还是再做修改和调整,我很犹豫。第二稿的教学设计在多次的修改和调整下已基本定型,而且我也试讲了几次,内容和流程比较熟悉,再者教案设计也已发给了省教研室的大赛组委会了。那几天,我茶饭不思,反复地看教案和课件,希望能有所突破,但思维的定式让我没有办法突破自己。时间就这样一点一点地过去了,离比赛只剩下4天的时间,我在清理教案的时候,无意间看到了本次比赛组委会发给我们的通知,我很认真地把参赛要求又读了一遍。“教什么,学什么”是这次大赛的中心赛点,我反复的思考这句话的含义,突然明白了周院长的意思:我不能太强化自己的理解和认识,应该以学生的认知为主体,以学生的理解为重点。想到这,我茅塞顿开,马上开始着手修改教案,并通知学校教研组的老师明天继续听课。在这最后的修改过程中,我把一些预设好的内容都去掉,只留下课上探讨的问题;把最后5分钟的课外延伸换成以父母爱影响孩子一生的社会心理研究事例。记得,那天晚上修改完教案,已到了凌晨2点多钟,但我一点都不觉得累,反而觉得松了口气。第二天,听完修改后的课,我校语文教研组长黄享明老师笑着对我说:“我现在很有信心,你一定可以夺得大赛的一等奖。”
四、相 约
这一届的全省高中语文青年教师优质课竞赛地点在温泉之都——咸宁,大赛分A、B两个组,两个赛场分别设在鄂南高中学术报告厅和咸宁学院学术报告厅,A、B两个组都是借用鄂南高中的学生。我是B组第一位出场选手,按常规,我应该在17号的晚上到咸宁学院学术报告厅熟悉场地和调试课件,但因为咸宁学院学术报告厅17号晚上有学生举行活动,所以熟悉场地和试课件就只能等到18号早上正式比赛之前。18号早上,我早早地就到了比赛场地,那时负责电源开关的管理员还没有到,我坐在第一排的凳子上,默默地回忆着最后定稿、且只上了一次的教学设计。其实那时,已不知道什么是紧张了,人反而淡定了。上午9点,比赛正式开始,一上台,我就进入了角色,开始了和学生一起的和语文教学的一次约会。鄂南高中高二(13)班的学生表现真不错,整个课堂虽然不是那么热闹,但也符合了这篇理性随笔的特点。一整堂课40分钟,就在我和学生的亲切交流和深入探讨中愉快的结束了。下课时,整个会场报以热烈且持久的掌声。最让我不能忘怀的,还是评委老师对我这节课的评价:“游盼老师这节课,自然生成,还课堂给学生,让我们看到了一节生动真实的高中语文教学课。”我的这节参赛课也获得了全省高中语文青年教师优质课竞赛的一等奖,为学校、为孝感争得了荣誉。
2010年湖北省高中语文青年教师优质课竞赛已经结束,但带给我的影响远不止于此。经过这次比赛,我收获了很多:比如如何把一篇课文解读方式的多样化和有效性进行结合,如何把真正意义上把课堂还给学生;比如虚心向他人学习,多听课、多听取别人对自己提出的意见的重要性等等。相信,我会在语文教学和研究的道路上更努力,更用功。
最后,我要特别感谢孝感市教科院的周院长,从初探教学内容,到深入挖掘文本,到最后现场竞技,他全程给予了我很多的指导和帮助,他就像我这次参赛历程中的一盏指路明灯,没有他的指导,我将无法达到成功的彼岸。这次比赛的经历我将终生难忘!
附:教学设计
必修4:《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教学设计
孝感市安陆一中
游 盼

【文本解读】
本文作者弗罗姆作为西方最有影响的人道主义哲学家,一生致力于将弗洛伊德的心理分析理论与西方马克思主义的社会批判理论结合在一起。在他看来,西方资本主义社会的根本问题就在于对于个体自由的追求人与人之间的和谐相处存在着一种不可调和的矛盾,而这个矛盾的根本原因实际上是“社会无意识”与“社会性格”造成的,因此要解决这个问题就必须改变社会属性,使劳动不再异化,而成为一种真正自由的劳动,使整个社会沐浴在“爱”的阳光之下,这就是弗罗姆理论的主要内容,可见“爱”在他的理论中占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本文节选自他的著作《爱的艺术》。在作者看来,“爱”是改变社会性格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手段,爱作为一种艺术,是可以学习与掌握的。在这篇文章中,他从儿童成长过程的角度阐述了父母之爱与孩童情感与心智成熟的关系,从心理学的角度阐述了爱作为一种改变社会的力量的心理基础。全文10个小节,阐述了一个婴儿成长为一个“成熟的人”其心理结构逐步变化的过程,并在最后指出,真正成熟的人应该能够综合母爱与父爱,唯其如此,才能够使自己真正拥有一个健康而成熟的灵魂。这是一篇伦理学方面的随笔,属于论述类文章,具有思想深度,学生理解起来会有一定的难度。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理解父爱、母爱的本质,了解孩子爱的发展阶段及特征,了解作者关于健康而成熟的灵魂的观念;体会本文思路清晰、结构严谨的写作特点,理解、探究和评价作者对父爱与母爱及理想人格的分析。
2.过程与方法目标:从一些关键句子入手,把握文章的信息与作者的观点;初步掌握阅读论述类文章的方法,即理性分析的解读方法。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引导学生对“爱”的认识由感性层面上升到理性的高度,从而对“爱”进入哲学层次的思考;理解作者对“爱”的定义,“理性对待爱”的观点阐述。通过本文的学习,让学生对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有更为深入的理解产生共鸣,受到教育。
【教学重难点】
1.重点:引导学生理清文章的思路,体会本文思路清晰结构严谨的写作特点。
2.难点:对父爱与母爱的本质的理解及部分关键语句的理解。
【教学策略】
点拨法、问题探究法
【教学用具】
多媒体课件
【教学设想】
弗罗姆的这篇文章不仅仅有学术价值的问题,而且具有深刻的社会现实意义。学生在初中阶段其实已经学了不少描写“爱”的文章,但大都是一些感性的体会。本篇课文教学的重难点,是在理清文章的思路和结构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对爱的认识由感性上升到理性的高度,从而对“爱”进行哲学层次的思考,让学生明白爱是一种能力,这种能力有一个形成和发展的过程,并与人格的构建有重要联系。本文的教学将结合学生的生活体验、学习经验展开,深入浅出,层层递进的理解本文。
【教学流程】
一、导入新课:用自己女儿成长的照片导入,拉近与学生的距离,创设情境,进入课文学习。
二、梳理课文:学生通过浏览、阅读的方式,从文中抓关键句,分别简要概括父爱和母爱的特点。
三、讨论探究:

1、引导学生结合文中所论述的母爱和父爱的特点,来认识其各有什么积极面与消极面。


2
、在得出讨论结果的情况下,进一步探究:


  ① 如何正确的看待母爱与父爱在一个人成长过程中的作用?


 ② 一个成熟的人为什么要把父亲的良知和母亲的良知综合起来?


  ③ 作者认为,成熟的人不依赖父母提供的世界,而是自己心中拥有这两个世界。请你说一说,怎样努力在心中拥有这两个世界?

四、本课小结。

【板书设计】
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
弗罗姆

母爱特点:温和 宽容 无条件
 自然的世界
父爱特点:严厉 引导 有条件 
思想的世界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5-29 19:31 , Processed in 0.163330 second(s), 2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