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182|回复: 3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惊呆”专家的另类作文折射了什么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0-7-1 09:34:04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惊呆”专家的另类作文折射了什么

梁江涛 
  今年江苏高考作文冒出一位“古字奇才”,通篇用文言文写成,而且用了一堆冷僻古字,阅卷老师不认识,请来古汉语专家也认不全。这篇作文从历史发展角度来说明环境遭破坏,思想深度大获赞赏,专家直言读硕士没问题。(扬子晚报6月23日)   国学得到传承,令人欢欣鼓舞。无论是娴熟自如的古体长诗,还是另类的

甲骨文作文,抑或是小老乡文言作文演绎的“绿色生活”,无不折射出考生们很深的国学造诣,可见他们平时不仅对国学充满浓厚的兴趣,而且有足够的时间和精力研习心驰神往的古代文字、文学,在国学方面学有所用、学有所成。在一个思想空虚与信仰缺失的现实语境里,能够出现如此坚贞传承国学的高中生,确实难能可贵。中华优秀的传统文化发扬光大,后继有人,令人欣慰。   母语“最后一课”?不必如此失望!语文教育受到数理化和英语的排挤,折射出培养人才趋于功利化。母语教育的偏废和给国民素质带来的长远影响,常使人联想到都德的《最后一课》。一个民族如果连自己的语言和文化都得不到应有的尊重,委实是一种危机。面对随处可见的汉语字词使用错误,教育者感到 “内心十分苍凉”,自觉责任重大。而眼前这位考生善用古老的文言作文,有赋体特征,也有骈文特征,非常善于描写,文采恰到好处,特点是拙、实、沉,作为中学生,非常出类拔萃。他的古字也好,典故也好,运用得非常流畅自然,可见这种文化修养已经内化为他自己的东西。这无疑让人们看到母语教育大有希望!   素质教育成果?既有喜也有忧。这位考生文言作文写得非常切题,写人与自然的和谐,人与天地的和谐,他用他的特殊语言和特殊文字来自由表达这样的主题,阅卷老师赞不绝口。那么,这位考生的这篇“奇文”到底得益于所在学校的素质教育,还是凭借自己的兴趣爱好而我行我素?从人才教育的环境看,没有一个相对宽松的氛围,是产生不了偏才、奇才和怪才的。因此,可以断言,这位考生的古文修养与学校、家庭所提供的学习平台密不可分。但按说,这样一位被专家一眼就看出“读硕士没问题”的“奇才”,怎么在省内教育界也该“小有名气”吧?到底是所在学校将他(她)作为“秘密武器”,还是“有眼不识泰山”,压根儿就不懂他(她)的古文情怀?如果是后者,当下喊在嘴上的中学素质教育则令人担忧。   慧眼识得英才,尊重尤为可贵。阅卷老师的惜才如金与孜孜不倦的精神令人敬佩。作为古文专家的吴新江光对字词的注释就写了4页。“古字奇才”从众多的考生中脱颖而出,见诸媒体,与诸位阅卷老师的慧眼识才是分不开的。如果他们对四五十个古字根本就不认识的文言作文不屑一顾,那么,“古字奇才”只能与他们擦肩而过。而且值得一提的是,阅卷老师对作者著作权的尊重,以至于使我们失去先睹为快的时机。由于考卷仍处于加密状态,阅卷老师也不知这位考生到底姓甚名谁。他们希望这位“古文奇才”或知情者看到报道后主动与扬子晚报联系,并没有将作文直接交给媒体公开登出来。尽管我们没能立马看到这篇“另类作文”,却在第一时间不仅让我们感受到了青少年一代对中华文化绵延不绝的传承与弘扬,更让我们从教育者识才爱才、人文关怀与人性尊重中感受到时代的进步与社会的文明,获益匪浅。
2#
 楼主| 发表于 2010-7-1 09:35:00 | 只看该作者
“复古”作文吃香拷问考试公平

叶传龙 
  近日,江苏高考作文阅卷组出现一篇奇文,通篇作文都用文言文写成,还用了大量古字,连教古典文献的老师也看不懂。由于考卷仍处于加密状态,阅卷老师并不知这位考生是谁,但江苏省作文阅卷组组长何永康教授认为完全可以被破格录取。(6月23日扬子晚报)   自2001年江苏一位考生写作的《赤兔之死》获得满分

之后,去年湖北一位考生因用甲骨文写作也被破格录取。在此风潮影响之下,今年湖北又出现不少学生模仿《长恨歌》、《离骚》等文体写作。江苏这位考生用大量古字写成的作文大获赞赏,更让人感到用古体文字写就的另类作文“含金量”之高,身价不菲。   一篇作文定乾坤,让人看到了考生文字功底扎实,具有一定的文化底蕴,也体现国家在选拔人才上的唯才是举和不拘一格。但是,仅凭一篇“复古”作文就破格录取,又让人看到对考试录用程序的破坏和最终选拔结果的不公。因为,在高考学科考试中,只有语文中的作文才能让考生有自由发挥的空间,换言之,只有那些具有奇思异想和较强文字功底的考生,才能在这场博弈中占到便宜,而在其它科目上具有特别才能的考生,却并不容易被发现,更别谈破格录取了。所以,一些考生不惜挖空心思,写作异体怪文,来“讨好”阅卷老师,以实现脱颖而出的目的。这种选拔给个别考生带来巨大利好的同时,却隐含着对其它考生的不公平。   再说,一篇“复古”作文要想崭露头角,本身也充满变数。拿这篇用大量古字写就的连专家都不懂的作文来说,写完之后是否会被看好,能否凭着它敲开大学之门,估计考生自己心中都没底,如果没有阅卷者伯乐般的慧眼,没有媒体的跟进介入,没有高校伸出“橄榄枝”,这位文字奇才也许就此湮灭,化作一颗流星,泯然于众人之中。   从国家层面来看,当然需要奇才。但是,高考作为一种从大众考生中选拔人才的方式,必须以公平作为首要价值取向,就不能为了满足一两个奇才考生而坏了整个“规矩”。如果要对特殊才能的考生表现出特别垂爱,不妨新辟一条补充救济通道,而且尽量公开透明,让这些考生有路可走。否则,考生要想标新立异,只能在作文上大秀一把,这样一来,高考作文岂不成了五花八门的“大卖场”?
3#
 楼主| 发表于 2010-7-1 09:44:36 | 只看该作者
对高考“古字奇才”就当个奇闻吧……

严阳  《中国青年报》

  今年江苏高考作文冒出一位“古字奇才”,通篇用文言文写成,而且用了一堆冷僻古字,阅卷老师不认识,请一位古汉语方面专家来看,也认不全,回去查了一夜资料才把文章全部‘翻译’过来。”(6月22日《扬子晚报》)

  对这位高考中冒出的“奇才”,专家的评价是,“不仅会用古字,而且用的很得体”,“此方面造诣

相当深”,“直接读古文献的硕士都没问题”。有人建议,为了不致埋没这个特殊人才,假如他受高考总分所限无法通过正常程序进入理想的大学,高校应以特招的方式给他一条出路。我认为,对于这种特殊人才的宣传,舆论万万不可走火入魔,而需客观、冷静、理性,以免贻误他人。

  文言文是过去通行的一种书面语言,“五四”新文化运动之后,之所以为白话文彻底取代,乃是时代发展和进步的结果,而这样的结果也足以证明这样一种语言自身存在着明显缺陷。什么缺陷?与口头语言之间差距太过巨大,不利普通民众的学习和掌握,也与时代的发展和要求相脱节。在今天,白话文已经高度成熟,并且显现出于文言文相比的巨大优势——晓畅明白,与今天的生活节奏相一致;所以,文言文被摈弃。因此,对于今天来说,对于文言文的学习和掌握一般说来,只需体现在阅读和理解方面,也就是我们能够读懂古人遗留下来的文言文作品而已。

  对于今人来说,即便是你文言文写作技巧再纯熟、水平再高超,恐怕都没有什么实际意义:用这种文字表达形式,假如你想表达与古人相类的思想与情怀,你超不过古人;假如你以此种文字传达你对今天的种种思考与感受,未必能到位,而很少有人能理解和欣赏。说未必能够很到位,是因为你不可能回到古代去,而缺少了那种特定时代的体验和感受,你只能是无病呻吟;说无人欣赏,是因为现代生活的快节奏让人可能失去解读你的“伪古文”的耐心,绝大多数人也不具备欣赏你的文字的能力——古汉语方面的专家尚需查一夜的资料方能“翻译”,何况一般人呢?

  所以,这位“古字奇才”高考作文通篇用文言文写成的新闻,我们只能把它当做“奇闻”,一笑了之—一如我们对待苏州的一位8旬老翁今年已经是连续第10次参加高考的新闻,或者是街头有人长袍马褂阴阳头之乎者的镜头也一样,可以看,可以笑,却不可以学也不能学。
4#
 楼主| 发表于 2010-7-1 10:45:16 | 只看该作者
此文不可赞 此风不可长[z]

—— 也谈用文言文写高考作文事



近年来的高考尽出一些稀奇古怪事,去年有个四川的考生用甲骨文写高考作文,今年又冒出来个江苏的考生用文言文写高考作文。据媒体报道,江苏这位考生的作文,通篇都用文言文写作,而且用了一大堆冷僻古字,阅卷老师不认识,只好请古典文献学专家来看,专家回去查了一夜资料,光注释就写了满满四页,才把此作文全部翻译过来。随后,网上也发布了这篇作文,该考生被部分媒体和不少网民一致高呼为“古文奇才”,甚至还有人称该考生的水平足以比硕士研究生了……据有关阅卷的老师和该专家说,该文用特殊语言和特殊文字来自由表达作文主题,非常值得嘉许!
对该作文的如此嘉许褒赞,本人不敢苟同。鄙人的看法是:此文不可赞,此风不可长。
作为考生,作为一个刚高中毕业的小青年,出于好奇好胜心理,别出心裁,剑走偏锋,显示一下自己的特点个性,表现一下自己与众不同的擅长与爱好,这是完全可以理解的,在当今时代甚至是值得肯定的。然而,作为语文教师和语言文字专家学者,则不应该忘记一条语言文字的基本原则,那就是要求语言文字的规范。
语言文字是社会交际工具,是传达交流信息和人们的思想感情的工具,没有一定的共同遵守的语言文字规范,就不能起到交际的作用。语言文字又是随着时代社会的发展变化而与时俱进的,古代的一些文字词汇逐渐被淘汰,被越来越多的新生的文字词汇所代替,除了在专门的古典文献与古代文字的研究之外,许多古代文字已经失去了在实际生活中的交际作用和使用价值。就拿这篇高考“奇文”来说,该文所用的一些古代冷僻字,不要说在今天,即使是在唐宋元明清朝代,人们也很少使用或已经不用了。现在把它们从古代字典中一个个挖出来,用在今天的作文中,以至于阅卷老师认不得,使专家回去查一夜的资料,写上几页注释才弄清楚文章写的什么内容,这到底有什么意义呢?倘若不遵守语言文字规范的做法值得提倡的话,以后我们的学生写作文,有的用繁体字,有的用甲骨文,有的用秦小篆,甚至可能凭自己的爱好和兴趣,使用古埃及楔形文字,使用古希腊文或拉丁文等等,这不是乱套了?倘若有一天我们的中小学语文教师在课堂上,使用甲骨文或者用古代生僻字异体字来板书和讲课,是不是就说这位语文老师的水平超过了博士,值得嘉许?
早在上一世纪的“五四”新文化运动中,就提出了“反对文言,提倡白话,反对旧文学,提倡县新文学”的口号,李大钊、陈独秀、鲁迅、胡适、钱玄同、刘半农等一大批有识之士,大刀阔斧地破旧立新,为新文化呐喊,开创了一代新时期的语言与文学。1942年,毛泽东同志在延安整风运动中写下的《反对党八股》一文中,就批评了在语言文字上那种“古代文人学士的学生”的做法。新中国成立以后的1951年,《人民日报》发出《正确使用祖国的语言,为语言的纯洁和健康而斗争》的号召,对后来的语言文字规范化产生了的深远影响。1986年,国务院批转国家语委重新发布了《简化字总表》,再次强调了文字规范化的意见,提出消除社会用字混乱的不正常现象。
难道这一切都过时了,不必要了,可以抛弃了吗?如果连唐宋元明清时代的人都不用或少用的古代冷僻字,今天我们却对之如获至宝,赞不绝口的话,这算不算是一种可悲的历史倒退?希望我们的语文老师和语言文字专家们,不要忘记了自己身上的职责。
据说,这篇作文最后竟被评了高分。这使我们想起去年的四川那篇用甲骨文写的高考作文,据说是经过专家“翻译”过来后,评卷老师只给判了8分。仅仅从得分上看,这真是一个天上,一个地下。这种两个极端的摇摆起伏,正好说明了一条道理:抛弃了语言文字的规范化要求,作文的评判就失去了最基本的客观标准,成为了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的东西。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6-26 06:32 , Processed in 0.150113 second(s), 2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