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2083|回复: 24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摄影美学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2-1-25 17:21:56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摄影美学
2#
 楼主| 发表于 2012-1-25 17:22:41 | 只看该作者
摄影学艺术美学的重要分支。是建立在摄影学和美学的基础上,研究摄影艺术中的美和审美问题的一门新兴学科。摄影是现代科学技术的重要成果,1839年8月19日,法国人达尔盖公布他发明的“银版摄影术”,迄今已有一个半世纪了。早期的摄影还不是艺术,只是一种用科技成果将客观事物的影像固定并保存下来的实用性技术。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小型、精密的照相机被制作出来,快速感光材料的出现,摄影才找到了自己独特的艺术语言,于20世纪30年代,终于发展成为一门独立的艺术。当摄影进入人们的生活,即与人类发生现实的审美关系,摄影美学也就应运而生了。在世界摄影史上,爱墨生被公认为摄影美学的创始人。摄影美学以研究如何按照美的规律从事摄影艺术创作以及创作主体、客体、本体、受体之间的关系和交互作用为基本任务,具体内容包括:摄影艺术的审美本质和审美特征;摄影艺术与现实生活的关系及其形象摄取过程;摄影艺术与绘画艺术的关系;摄影艺术的形式美法则;摄影艺术的发展历程和摄影艺术观念、流派、风格的兴替嬗变过程;摄影艺术的创作规律和应具有的美学品格;摄影艺术的审美价值和社会功能;鉴赏摄影艺术的心理机制、过程、特点、意义、方法等。
3#
 楼主| 发表于 2012-1-25 17:23:13 | 只看该作者
摄影学三要素 

 摄影美学及拍摄对象布局、摄影用光是摄影学三要素。下面介绍一个案例。

  相机右边的闪光灯将手机的亮度提高,光圈设定为f/11,相机左边镜头外放置一张纸。接下来要做的事情就简单了,只需把快门速度调低,使荧光灯的影像达到照片亮度的对比度。这样拍出来的照片就有了一定的高科技的味道,完全看不出来原来的样子,而且还用手机挡住了自己的倒影。幸好手机显示屏的色调也在整张照片的色调范围内,否则我就会放弃这种拍摄方法。
  平时拍摄肖像照也经常使用这个技巧。进行现场光拍摄时,这些利弊并存的荧光灯可以营造酷酷的充满未来感的照片。当你从低角度拍摄有足够亮度的人像时,这个技巧可以把荧光灯灯光调到光线对比度范围内。
  这并不难,不过需要注意两点:
  从不同角度考虑普通拍摄素材的使用充分提高拍摄对象的亮度,使以前不常用的元素达到拍照的亮度对比度。
4#
 楼主| 发表于 2012-1-25 17:24:07 | 只看该作者
美学与摄影 



 美学作为一个命题,由德国哲学家鲍姆嘉通在1750年发表的“伊斯特惕克”《Asthetik》一书起始。经过200多年来,许多美学家都从各自不同研究角度提出了不同的观点。但是,至今还无一个准确的定论。其中产生影响的有,18世纪德国著名的哲学家黑格尔的理性主义美学,在他的著作《美学》,给美学所下的定义,美学,“它的对象就是广大的美的领域,说得更精确一点,它的范围就是艺术,或则毋宁说,就是美的艺术。”其中还有“美学是研究美的科学”、“美学是艺术哲学”、“美学是审美关系学”等观点。虽然这些观点涉及了美学与人类审美现象的关系,但都忽略了突出人类审美现象实践的环节。

  对美学含义的了解,是研究摄影美学的前提。然而,美学是什么?这直接牵扯美是什么的根本性美学问题。 美学是什么  美起源于人类的原始信念,是人类的自我幻觉、自我想象的一种原始体验。物质世界在不断的运动与变化,新物质产生,旧物质消亡,这是自然法则。从远古到现今,原始体验在人类活动历史演变中,通过人类活动不断的体验与赋予某些事物特征美的概念,但这种赋予也不是对所有的事物都赋予,而是赋予那些与人性、道德、乃至人的本体等攸关的事物。而人类又把这些被赋予的事物潜入了内心深处,保存、回忆、更新、提炼、复现、最后沉淀下来,形成了人类活动的对照原型,这种原型被称为“美的事物”并与人类同在。由此就可以推论出:美,是来自人类自身对事物的一种评判;这种评判的基准就是“原型”;美不是事物自身所固有的,而是在人类活动中对事物某些特征赋予了美的意义。因而,又可以推论出,美的基础是感知的,这种感知来自于人类活动中的审美实践。因此,可以说,美产生于人类活动的审美实践中。而美学就是研究人类活动审美实践的科学。
  人类不断的追求美好事物,向往美好的未来,这就体现出,人类追求美的总体性。马克思主义总体观认为:“这是一种普照的光,一切其他色彩都隐没其中,它使它们的特点变了样。这是一种特殊的以太,它决定着它里面显露出来的一切存在的比重。”因此,总体“比重”是由个体组成。马克思指出:“任何人类历史的第一个前提无疑是有生命的个体存在。”总体的前提是个体,总体与个体的统一,就形成了人类审美实践的总体性构成。因此,可推论出:能直接显现总体性美的事物,就是美。能让人想起总体性美的事物,也是美。美的总体是由个体组成,进而又推论出:美是人类活动的总体性在个体体验中的感性显现。从美学的角度来看,个体是美学研究的一个具体方面;个体与个体之间的组合,构成了美学总体性体系。
  摄影产生于人类对美好未来追求中,它自身不断的发挥着功能,传播着“美好事物”的信息。摄影( Photography),它是以以摄影技术为手段,以独特的视觉瞬间影像,传递信息。以形象配合文字这两个方面都从特定的角度阐述了摄影属性的某一方面,然而却忽略了摄影的审美实践属性。而摄影的审美实践属性,恰恰是摄影不可缺少的重要属性,人在审视新闻图片时,自由和自觉的用审美意识去衡量图片的美的存在,以获得视觉和信息的满足。这里包含两个方面,一是真实影像的存在形式;二是与影像并存的信息内容。一幅好的摄影图片,不但能达到“一图胜千言”的效应,同时又具备了经久不衰的艺术魅力。因此,把摄影纳入美学视野中加以研究,这无疑是真正体现了人们对摄影的审美追求。
  因此,摄影作为美学总体中的个体,也就形成了摄影美学的自身体系。而摄影美学体系本身相对摄影领域又具有总体性。 摄影的美  美存在于人类的一切活动之中,这是一个不争事实。然而,在摄影领域内对美的认识还存在着一定的偏颇,有人认为摄影有了美的存在和追求美就是唯美主义。特别是对于在表现方面,美的表现力、艺术表现力等,这些词语更是忌讳。甚至都回避这些用语;还有的认为:摄影就是对客观事实的映现,是纪实性的,有美的存在就不是新闻摄影了等等。总之美的概念受到了不公证的待遇。从上述这些观点来看,都是对摄影和美的实质属性理解的问题。
  在摄影领域中,对美的存在何以怀疑?这实质上是一个长久的误会。这种误会产生的根源就是:能否认识美的问题被当作能否认识美的普遍性的问题。对在摄影中美的存在认识性的怀疑,实在是由于没有看到人类原始信念的实质,而误以为它直接地就在现实中,它就是现实本身,这种现实包含了摄影表现。大家清楚,美是人对一种事物的评判,评判基准是审美实践积累的原型。因此,美又是感知的,而感知则体现在每个人之中。由于人与人之间的感知差异。从而产生了对美的认识上的差异。表现在对摄影图片的评判上,如对一幅图片的评价:有的人认为具有审美价值;则有的人认为缺少审美价值。有的人认为是佳作;则有的人认为是一般。
  结论:产生以上的原因,主要是来自人本身的社会实践所产生的文化意识。缺乏某种文化意识的人,就不可能的审美实践中感知美的深层意义和美的存在。甚至出现评判错乱性,背离了人类追求美的总体性。诚然,文化意识是产生人与人之间审美心里差异性的根源。
  根据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美学是研究人类审美实践的科学。这样就为摄影美学研究奠定了牢固的基础。在此基础上,展开摄影美学的研究。其最终目的,就是缩小摄影者的文化意识差异和审美心里的差异性,提高摄影的审美创造力,推动摄影审美实践的发展。
  因此,摄影美学,是研究摄影在实践活动中的美学现象和美学规律的学科。
  美学作为人类审美实践的科学,而摄影美学又是美学领域中的一门学科,包含了美学研究的规律。由于存在着摄影本身的特殊性与具体性,因而摄影在实践活动中的形成了自身的美学现象和美学规律。这就确定了摄影美学的研究对象与范围。
  在摄影作品中,那震撼人们心灵的东西究竟是什么?那就是摄影者在摄影实践活动中,审美实践所把握的真实的、活生生的人类生命活动的影像。应当说,那就是摄影与审美实践密切相关的东西。在一定的意义上说,它就是摄影审美实践的结晶。因此,研究摄影审美实践活动,就必须研究审美要素的基本构成。既:主体、客体、主客体关系。具体地说,就是研究摄影者本身的审美营造能力及对摄影形式表现的美学原则。摄影美学研究的对象应有以下三个方面:
  1、主体:摄影审美主体,指摄影者本人;
  2、客体:客体包含两个方面,一是指,摄影所面对的拍摄对象,也是画面所要表现的主题;二是指,受众对象。
  3、主客体关系:主要是指,摄影作者与画面主体对象和受众之间的关系,这种关系是双向交流的,相互影响的。
  在摄影美学研究对象中,这三个要素的构成,是一个有机整体和动态系统。因此,运用美学的方法,来研究摄影的审美“三个要素”和谐与统一,对探索深层美的意义和挖掘摄影的审美创造力具有重要意义。


摄影美学研究的对象  1、从摄影家和摄影作品的欣赏者角度来进行探讨,说明摄影美的最根本本质,以及摄影第一审美主体(专门从事摄影审美创造的摄影艺术人士)的审美意识、审美心里素质和审美标准。
  2、探讨第一审美客体(可供摄影创作的具有审美特征的一切自然原型或社会生活原型以及那些以视觉形式存在的艺术形式,病与摄影家这个审美主体构成审美关系的审美因素的总和)、第二审美客体(以摄影作品方式存在的审美对象),说明摄影艺术的美的本质,以及摄影艺术美的各种存在形式和摄影艺术美的范畴
  3、从摄影艺术美的创造方面,研究摄影物化的表现形式,说明摄影艺术的各类题材,以及摄影艺术创造的各种流派的活动规律。
  美的存在(自然美和社会美)、美的感受(摄影家和欣赏着)、美的创造(摄影艺术美),就是摄影美学所要研究的范围


摄影艺术美的存在方式  1、摄影艺术美是一种摄影语言的美。
  摄影作品是摄影艺术美存在的方式和载体,就摄影作品而言,内容和形式是构成作品的两个主要元素。摄影艺术的语言是由摄影的器材以及被拍摄物体的形、线、光、色等造型元素和摄影家对摄影语言所特有的掌握、组织能力综合而形成的。各种再现于摄影作品中的美的信息,就是美的摄影艺术语言。
  2、摄影艺术美最终是以物化的形态显现在审美主体面前。摄影是减法,要达到的目的是“照一个很美的人或物”而不是“很美的照一个人或物”。
  我们可以从以下角度和方面来欣赏摄影作品的美:
  摄影美存在的形式可以从内容(包含题材、主题)和形式(形线美、影调美、色彩美、对称、均衡、整齐一律)来体现,而摄影美的内容存在的形式又分为反映自然美的景观美和反映社会生活的艺术形象美两方面来体现。


摄影审美的内容  1、反映自然美的景观美(包括对自然景观美的反映:对完全天然的没有经过人工雕凿痕迹的自然界中的壮观、奇观和幽美的反映;对人文景观美的反映:对自然美经过人工艺术加工后表现出人类文明程度的景观的反映)。
  2、反映社会生活的艺术形象美(包括:摄影艺术形象的心灵美:艺术形象只要体现了人的心灵美,就会具有审美价值;摄影艺术形象的行为美:摄影艺术必须是借助原型原貌,再现出一个铭刻着摄影人审美个性印记的新形象,摄影人的审美行为实际上是靠“借影还魂”,直接把自己的审美愿望反映在摄影作品中,创作出新的作品;摄影艺术形象的伦理道德美:这是美的内容中相当重要的条件之一,不论摄影人持着什么心态去审美,只要审美态度与社会发展规律相违背,其作品的内容也不会是美的。摄影作品的艺术形象只有在反映了符合社会发展规律的伦理道德时,才会是美的内容)
  在我们的摄影作品中可以直接表现“美”的事物,来达到欣赏美的境界与享受,也可以通过表现“丑”的瞬间,来唤起人们对美好事物的追求与向往,摒弃那些丑陋的形态或者事物,是从反面来隐喻美,是另外一种形式的表现美。
编辑本段摄影作品中形式美的表现途径  1、形线美:客观存在的,依靠作者去发现、提炼、重新组合,获得对大自然形体的再现,成为作品视觉要素之一,与观者的心理相呼应引出观者的审美特征。
  2、影调美:通过视觉刺激情绪的重要因素之一,进而结合具体的画面形象,直接影响审美主体的审美情感。
  3、色彩美:色彩的审美表达十分明显,能向人们传达出一定的感情意味,传达着那些能牵动人们情感的各种信息。可以再人们的视觉中、感情中、意味中产生不同的审美效果。不同色彩在表达具体摄影作品时,人们会自觉地结合作品内容产生兴奋与沉静、冷与暖、开放与收缩、活泼与忧郁、华丽与朴素等意味。人们在审美时,会将摄影作品色彩与画面中具体艺术形态相结合,自觉地赋予各种色彩不同的含义。
  4、对称:画面中布局合理、相互协调适应
  5、均衡:摄影中的“一斤棉花和一斤铁”原理(一斤棉花和一斤铁的重量一样,但是体积就差别很大,在摄影作品布局中,如果一边是如同一斤棉花一样大体量的景物,另外一面就要有相当于一斤铁的景物相呼应,才能做到画面的均衡)
  6、整齐一律:同类图形相同的排列或者不同图形错落排列,均要保证画面整体性的完整统一,不能破坏画面的均衡。摄影画面中形象大小,比例适中,满足视觉悦目的需求,保持形象之间的协调,于变化中求单纯,于变化中求愉悦,于秀美中求和缓。
5#
 楼主| 发表于 2012-1-25 17:24:33 | 只看该作者
6#
 楼主| 发表于 2012-1-25 17:25:08 | 只看该作者
7#
 楼主| 发表于 2012-1-25 17:25:44 | 只看该作者
浅谈摄影艺术的美学特征
2011-8-28


作者:梁 辰


【摘 要】 摄影艺术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摄影艺术不但拥有一切艺术共同的美学特征,而且还具有自己独特的美学特征,即纪实性、现场性、瞬间性、形象性、艺术性和技术性。

【关键词】 摄影;摄影艺术;美学特征

图像是人类最直接最简单的认知客观世界和彼此沟通的方式,自从摄影技术成为人类捕捉记录图像的工具以来,人们一直在不断地追求感光材料、摄影器材等物理机械方面的更新发展和摄影技术的进步,同时也在不断探索摄影对人类、对人类社会的巨大影响和深远意义。二十世纪中后期,摄影逐渐摆脱了较为滞后的摄影器材和工艺技术的局限束缚,相机的光学化、机械化在这个时期里得到完善和成熟,使摄影可以大批量地生产影像,逐步从单纯的捕捉记录图像发展到人们开始有意识的利用摄影技术、器材生产影像。这种意识的转变,标志着摄影不再是人们单纯的无意识地记录客观世界的工具,它跟绘画等其它艺术一样,是一种社会意识形态,是经济基础的上层建筑。作为社会意识形态的艺术,同其他形式的社会意识形态一样,是建立在一定社会经济基础之上的上层建筑,它的发生和发展,归根到底是被经济基础所决定的。这种决定作用,表现在艺术的发生和发展上,是经济基础最终决定了各个历史阶段的艺术的主要内容和形态。
摄影艺术是瞬间的艺术、视觉的艺术,摄影艺术是一门科学技术和艺术相结合的现代造型艺术,它是摄影者使用照相机作为创作工具,根据创作构思,运用摄影技术和技巧,按照摄影艺术的审美规律和特点,把人物或景物等拍摄下来,再经过后期的暗房或软件处理,塑造出可视的艺术形象,反映人类社会生活和自然现象,表达作者的情绪、情感、思想的一种视觉艺术样式,也是艺术家对社会生活进行提炼、加工、改造的生活原生态艺术化的再现过程。
作为一种艺术门类,摄影艺术能够独立于艺术之林,一定有它自己独特的东西,摄影艺术表现现实生活中的形象,具有直接、真实、具体、生动、鲜明的特征,使人从摄影作品中得到认识和感染,这是摄影艺术在现实生活中的社会功力,也是其它艺术形式所不能比拟替代的摄影艺术的特长和优势。作为视觉艺术的摄影艺术,同时也是一种审美评价活动,这种活动是审美主体与客体间关系及相互作用的双向交流。
美是事物良性特征的协调性表现,在美学意义上美的定义是:美是人们创造生活、改造世界的能动活动及其在现实中的实现或对象化。作为一个客观的对象,美是一个感性具体的存在,它一方面是一个合乎规律的存在,体现着自然和社会发展的规律,一方面又是人的能动创造的结果。所以美是包含或体现社会生活的本质、规律。能够引起人们特定情感反映的具体形象(包括社会形象、自然形象和艺术形象)。由此可见,就其本质而言,美并不是事物的某种与人无关的自然属性,也不是意识、精神的虚幻投影,而是事物的一种客观的社会价值或社会属性。
作为艺术,摄影也有着自己独特的美学特征,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纪实性
纪实性是摄影艺术独特的本质特性,是它区别于造型艺术其他门类而独立的基础。日常生活中我们接触的大量摄影作品,都是以其纪实性作为主要特征、主要功能存在的。对纪实性,人们有不同的理解。一种观点认为,纪实就是拍摄真人、真事、真场景。另一种观点认为,摄影的纪实性只是技术层面上的意义,要反映事物的本质,还必须进行艺术的创造。还有人提出纪实的广义性和狭义性,狭义性就是指“三真”的原则;广义性是指在创作中,只要选择的题材具有现实生活的真实性、典型性,作者就可以在创作过程中对素材进行加工、提高。
还有一种被大多数人赞同的观点是,纪实性作为摄影的本质属性是每一幅照片都具有的。从广义上讲,每一幅照片都可以叫纪实摄影。从狭义上讲,社会纪实摄影、新闻摄影、报道摄影应遵循纪录的真实性原则,按照生活的本来面貌去拍摄。
摄影艺术的纪实性这一特征,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摄影艺术借助先进的科学技术手段,准确地把被摄对象记录再现出来,使得摄影作品成为真实、客观的记录历史与事实的物证。另外一方面,摄影艺术的创作对于拍摄现场,有着极为明显的依赖关系,摄影者必须直接面对被摄对象进行现场拍摄,如实地反映现实生活中客观存在的人物、正在发生的事件和人们周围的自然环境。无论如何拍摄,它最根本的性质是纪实性的,这种纪实性会使读者产生一种真实的身临其境的感觉。
二、现场性
天时、地利、人和等诸多方面的因素和摄影创作都有十分密切的关系。摄影创作对于拍摄现场,有着极为明显的依赖性。因此摄影艺术的创作构思,必须从现场环境、条件出发,并且受到现场环境、条件的制约。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摄影艺术创作构思的过程就是对现场特定的对象进行观察,比较,选择和提炼加工的过程。在摄影艺术的创作过程中,无论是题材的发掘,主题的酝酿,还是摄影艺术的造型手段的运用、处理以及对决定性瞬间的把握,都离不开对现场的细致观察。现实生活纷繁复杂,拍摄现场的情况瞬息万变,想要创作出成功的摄影作品,那么在摄影创作过程中,既要善于适应和充分利用现场条件,也要善于突破现场条件的局限和制约,化不利因素为有利。只有这样,才能在注意力处于高度集中状态的时候仍具有清晰的分析能力和判断能力,既不会因为现场情况的突变而不知所措,也不会因为一味地等待预想情况的出现而错失良机。
三、瞬间性
客观事物的发展无止无休,始终处在变化、运动之中,摄影艺术创作总是只能拍摄事物发展运动过程中的一个片断、一个细节、一个刹那。现实生活丰富多彩,瞬息万变,许多珍贵的瞬间是可遇而不可求的,机会稍纵即逝,所以创作的机遇和契机显得十分重要。一幅作品是否成功,在以抓取“决定性瞬间”为主的人像摄影、新闻摄影、纪实摄影等“偶成”作品的创作过程中,瞬间的发现,对瞬间的敏感性往往是主要的、起决定性作用的。在摄影创作的过程之中,经常会出现“突然发现”、“偶然拍到”的现象,这就需要摄影者在长期的艺术创作实践过程中,总结经验,锻炼自己敏锐的观察能力、丰富的想象力以及对突发情况、突发事件的把握能力,从而运用自己的审美观点、审美标准,对现实生活中的某一具有审美价值的客观存在做出审美的判断。这种“偶然”考验着摄影家的艺术功力和对生活的理解以及对美的判断能力,因此偶然中也体现着必然。
四、形象性
无论是何种种类的摄影创作,都是以形象性为主要审美特征的,都要表现出作品中被摄对象所具有的作者想要传达给读者的情绪、情感或思想等,都要营造出情景交融的意境。例如我国著名摄影家陈复礼拍摄的风光摄影作品《千里共婵娟》,作品取意于苏轼的名词《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以美丽的太湖为背景,采用对称式的构图形式,营造出“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诗画般意境,从而增强了作品的表现力和艺术张力。作品成功的原因是作者对形象性准确的艺术把握和运用。由此可见,形象性对于摄影艺术的重要。

五、艺术性
摄影作为艺术,正如文学、音乐、绘画、雕塑等一样,有着自己独特的艺术性。它的艺术性当然是本体美学特征之一。摄影的艺术性前提,在于世界的艺术性,生活的艺术性。摄影作品不能凭空产生,必然会以一定的内容作为载体。这些载体可以是一切能显影的东西:大自然的鬼斧神工,人类的奇迹、智慧的结晶,芸芸众生的千姿百态……
不论何种艺术,都有自己特有的语言。摄影艺术是以光线、影调、线条和色调等构成自己的造型语言。摄影家正是借助这些语言来构筑摄影艺术的美。影调、线条、色彩和光线这些摄影艺术语言,其特殊的审美作用,首先表现于它们独自或共同赋予人们形式感、形式美感。摄影作品赋予我们的形式感,是十分丰富的,有空间感、立体感、质感、运动感、节奏感等等。我们从摄影艺术中,所获得的美感,是与这些形式感密切相关的。
六、技术性
摄影艺术是建立在现代科学技术成果之上的视觉造型艺术,自摄影诞生之日起,科技始终是摄影赖以发展壮大的基础要素,摄影的发展史,是技术和艺术并行发展的历史。现代科技是以照相机为主的摄影器材制造工艺和摄影技术技法不断前进的物质基础,自达盖尔的银版摄影术开始,从湿版到干版,从黑白到彩色,从银盐到数字……每一次技术上的革新都为摄影家的创作带来了便利和变革。一架小小的照相机,是几何光学、物理光学、机械技术、电子技术和数字技术等高科技的结晶,数字摄影时代的到来,更使摄影艺术的发展对于现代科技的依赖愈发强烈。随着摄影艺术和科学技术的进步与发展,摄影艺术已经具有惊人的表现力和拥有极其丰富的表现手段。摄影艺术的创作必须在摄影家所使用的器材和掌握的摄影技术、技巧的限制下进行。离开了摄影技术和技巧的艺术表现的可能性,任何绝妙的构思都是无法实现的。
摄影与其它艺术一样,是一种社会意识形态,是经济基础的上层建筑,是客观的社会生活在艺术家头脑中主观的能动作用反映的结果,是人们在社会实践中为满足审美需求的创造。摄影艺术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典型于生活、艺术于生活。摄影艺术不但拥有一切艺术共同的美学特征,而且还具有自己独特的美学特征。艺术家正是运用摄影自身的独特的美学特征并结合自己主观的审美意识进行艺术创作,创作出符合审美规律,符合人们审美需求的艺术作品,给人以美感,给人以视觉的美的享受。



【参考文献】
[1] 王宏建主编.艺术概论.文化艺术出版社,2000.
[2] 王朝文主编.美学概论.人民出版社,1981.
[3] 林路.向摄影大师学摄影.上海画报出版社,1998.
[4] 杨恩璞.摄影美学基础.辽宁美术出版社,1997.
[5] 摄影艺术与美学.辽宁美术出版社,1987.
[6] 美学与艺术实践.江苏人民出版社,1983.
[7] 钟仕伦.审美心理学引导.成都电讯工程学院出版社,1988.
[8] 美学原理.湖南人民出版社.1986.




摘自:《新西部》2009年第10期

8#
 楼主| 发表于 2012-1-25 17:27:17 | 只看该作者
9#
 楼主| 发表于 2012-1-25 17:27:48 | 只看该作者
摄影美学

2010年05月07日
    在摄影美学研究的对象:
    1、从摄影家和摄影作品的欣赏者角度来进行探讨,说明摄影美的最根本本质,以及摄影第一审美主体(专门从事摄影审美创造的摄影艺术人士)的审美意识、审美心里素质和审美标准。
    2、探讨第一审美客体(可供摄影创作的具有审美特征的一切自然原型或社会生活原型以及那些以视觉形式存在的艺术形式,病与摄影家这个审美主体构成审美关系的审美因素的总和)、第二审美客体(以摄影作品方式存在的审美对象),说明摄影艺术的美的本质,以及摄影艺术美的各种存在形式和摄影艺术美的范畴
    3、从摄影艺术美的创造方面,研究摄影物化的表现形式,说明摄影艺术的各类题材,以及摄影艺术创造的各种流派的活动规律。
    美的存在(自然美和社会美)、美的感受(摄影家和欣赏着)、美的创造(摄影艺术美),就是摄影美学所要研究的范围
    摄影艺术美的存在方式:
    1、摄影艺术美是一种摄影语言的美。
    摄影作品是摄影艺术美存在的方式和载体,就摄影作品而言,内容和形式是构成作品的两个主要元素。摄影艺术的语言是由摄影的器材以及被拍摄物体的形、线、光、色等造型元素和摄影家对摄影语言所特有的掌握、组织能力综合而形成的。各种再现于摄影作品中的美的信息,就是美的摄影艺术语言。
    2、摄影艺术美最终是以物化的形态显现在审美主体面前。摄影是减法,要达到的目的是“照一个很美的人或物”而不是“很美的照一个人或物”。
    我们可以从以下角度和方面来欣赏摄影作品的美:
    摄影美存在的形式可以从内容(包含题材、主题)和形式(形线美、影调美、色彩美、对称、均衡、整齐一律)来体现,而摄影美的内容存在的形式又分为反映自然美的景观美和反映社会生活的艺术形象美两方面来体现。
    摄影审美的内容:
    1、反映自然美的景观美(包括对自然景观美的反映:对完全天然的没有经过人工雕凿痕迹的自然界中的壮观、奇观和幽美的反映;对人文景观美的反映:对自然美经过人工艺术加工后表现出人类文明程度的景观的反映)。
    2、反映社会生活的艺术形象美(包括:摄影艺术形象的心灵美:艺术形象只要体现了人的心灵美,就会具有审美价值;摄影艺术形象的行为美:摄影艺术必须是借助原型原貌,再现出一个铭刻着摄影人审美个性印记的新形象,摄影人的审美行为实际上是靠“借影还魂”,直接把自己的审美愿望反映在摄影作品中,创作出新的作品;摄影艺术形象的伦理道德美:这是美的内容中相当重要的条件之一,不论摄影人持着什么心态去审美,只要审美态度与社会发展规律相违背,其作品的内容也不会是美的。摄影作品的艺术形象只有在反映了符合社会发展规律的伦理道德时,才会是美的内容)
    在我们的摄影作品中可以直接表现“美”的事物,来达到欣赏美的境界与享受,也可以通过表现“丑”的瞬间,来唤起人们对美好事物的追求与向往,摒弃那些丑陋的形态或者事物,是从反面来隐喻美,是另外一种形式的表现美。
    摄影作品中形式美的表现途径:
    1、形线美:客观存在的,依靠作者去发现、提炼、重新组合,获得对大自然形体的再现,成为作品视觉要素之一,与观者的心理相呼应引出观者的审美特征。
    2、影调美:通过视觉刺激情绪的重要因素之一,进而结合具体的画面形象,直接影响审美主体的审美情感。
    3、色彩美:色彩的审美表达十分明显,能向人们传达出一定的感情意味,传达着那些能牵动人们情感的各种信息。可以再人们的视觉中、感情中、意味中产生不同的审美效果。不同色彩在表达具体摄影作品时,人们会自觉地结合作品内容产生兴奋与沉静、冷与暖、开放与收缩、活泼与忧郁、华丽与朴素等意味。人们在审美时,会将摄影作品色彩与画面中具体艺术形态相结合,自觉地赋予各种色彩不同的含义。
   4、对称:画面中布局合理、相互协调适应
   5、均衡:摄影中的“一斤棉花和一斤铁”原理(一斤棉花和一斤铁的重量一样,但是体积就差别很大,在摄影作品布局中,如果一边是如同一斤棉花一样大体量的景物,另外一面就要有相当于一斤铁的景物相呼应,才能做到画面的均衡)
   6、整齐一律:同类图形相同的排列或者不同图形错落排列,均要保证画面整体性的完整统一,不能破坏画面的均衡。摄影画面中形象大小,比例适中,满足视觉悦目的需求,保持形象之间的协调,于变化中求单纯,于变化中求愉悦,于秀美中求和缓。
10#
 楼主| 发表于 2012-1-25 17:28:34 | 只看该作者
美学角度下的摄影
有福网 / 2011-08-29
     摄影所表现出来的美其实也是一种艺术的欣赏。五月麦苗鉴定上的晶莹露珠、十月玫瑰带着银色的霜花、蜻蜓点水、莲叶逢雨像“大珠小珠落玉盘”……只有摄影能妙化的表现出来,并成为艺术品。

一、感情
  感情最富于形象化,而艺术的形象最能发挥感情的作用。美出自于感情。而个性又使美的方式、程度各异;性格使美的色彩,犹如鲜花借色彩表达各异的品种性格特征一样。由于感情存在,达到甘心根时,通过实践再成为感情理论。艺术家的感情越奔放、丰富、诚实、热烈越好。如果你不是一个天生十分诚实的人,你就不可能塑造出千万个深刻、真实的形象。

         感情是抽象美,唯有这种美才能产生现实艺术。用心灵构思,用理性思维,用概括来表达具体形象。抓住现象最突出之点,准确其内部规律之精。持之以恒的满腔热情忠实于自己思想感情的火花,最终总会照亮美的前程。

  字如其人,画更如其人。摄影家也不例外。书画家、摄影家如果自己没有一种气吞山河、震慑气魄,搞艺术的却不懂艺术,研究美的却不懂如何为美、思想感情不入艺术的境界,怎能创作出使人受感动的作品?你的作品不是被高人赞赏,就一定被庸人所喜爱。所谓“雅俗共赏”,而实际正像美与丑永远不能统一。所谓“统一”,而实际是提高才能逐步一致。我们的现实生活中总是很公平的,总会让你一头。

  感情是一种心灵的知识,凡是高尚的、正义与纯洁的,对你总有一种巨大的推动力量。高峰虽无坦途,这种力量也会战胜一切,直至获得感情的成果。

二、开悟

  内在的开悟要比外界的教更为重要,而且直观要比理论重要。开悟要靠思想反省,融会贯通。画家不懂诗,如何去创造意境?诗人不懂画,如何去描绘画意?演员不懂文学,如何表演莎翁?音乐家不懂交响乐,如何去演奏交响乐?舞蹈家不懂音乐,如何起步跳跃?这就是开悟的诀窍。

  如何运用摄影的特点,来丰富创造摄影的内容和形式?不研究摄影美学的特征,是难以提高与深入的。而真正懂得开悟的道理和作用,在摄影创新中一定会大有用武之地。摄影术已发展到电子时代,许多传播摄影技术的书籍,还在大谈光圈,速度对感光的作用,基本摄影化学的法则,摄影须知的手册未免老生常谈普及,而提高却很少有人注意。有许多人怕费力气,怕难产,因为难产是痛苦的,但难产的婴儿往往都特别健壮。我们不能因为攀登无坦途,就只走平路,恐怕这也是需要开悟的吧!

三、探索

  最高的美在于赋于瞬刻即失的东西以永远的意义,在探索中发明了摄影术。为了拯救自己的思想、形象、梦幻和天生最好的东西,人们即使以自己的生命为代价,也在所不惜。由此可见形式主义的意义。壮丽的诗句,美妙的文章——犹如罗马的铭文;他们永不为时光磨灭——然而,超越实际还不够,一块粗糙的花岗岩能够做到这一点,需要的是这块物资里包含有思想,需要的事射向远方的飞箭,给未来的人类带去活的灵魂的音讯,需要始终活着,始终是真实的“我”,始终保持着自己的本色。这便是伟大的雕塑家米开朗基罗和罗丹的探索!

  人们永远需要最美、最新、最深刻的东西,这就给艺术家提出个永无止境的探索,创新的要求。如果诗人的作品满足不了公众的意识,他的成就只是一时的,于是“八大山人”吴昌硕、齐白石、林风眠、吴良的画特别受到人民的热爱。《中国摄影》开辟了“探索之页”虽然篇幅很小,他却引起了广泛浓厚的兴趣。

  首先了解什么是探索之理、探索的含意,然后根据摄影美学的特征进行探索,在长期的摄影探索中,早已出现借鉴绘画的各种形式,如中国正式的摄影,在照片上采用书法题词,并用金石印章。浮雕照片、很像版画的色调分离,很像油画效果的菜摄照片,可以与印象派相媲美的颗粒效果的流派彩色摄影,比水粉画更精彩的彩色广告摄影,明确的高调、宁静的低调等等均属于探索获得的成果。随着摄影科学器材的不断创新,摄影化学的不断改进,给摄影领域的探索带来方便和广阔探索的途径。当然更重要的还是以摄影特殊美学特点为依据,以艺术家的思想感情观察世界,洞察生活的规律,捕捉生活的真谛,才能创造深刻而完美的形式。

探索大致分为三个阶段:

  1. 思索:具备广泛科学、艺术知识以后,对摄影这门科学就有了发挥的余地。头脑里的思索胎育者创造,思索的时间越长,越成熟,越细腻,越科学,创新的诞生也就越快、越顺利。要懂得“业精于勤”、“业精于思”。思索是创新的序曲。

  2. 摸索:探索是在摸索的基础之上成功的,也很可能由于失败而获得成功的。例如中途曝光,便是由于跑光失败而产生的独特效果。你如果不摸索,不把冲洗中途曝光的底片,也印一张照片看看,不动脑筋,不加以思索,没有好奇心,懒得动手去摸索,把中途曝光的底片丢进废纸篓里,那么中途曝光这一独特的形式到今天还不会有。

  必须把现有的探索成果,如中途曝光、双重中途曝光、浮雕、版画色调分离、优化和印象派颗粒、主观摄影、多次曝光、各种重叠等等样样加以基本训练来摸索、来实践、研究、分析才能懂得照相机、按时技术、制作方法的妙处。
  3. 探索:探索阶段是指不仅仅模仿和试验,从摸索的基础之上开始创新,这种新的范围很广,从四县、内容到形式以及所有可以使用的器材,加以巧妙的利用。借鉴绘画、音乐、文学、电影、电视、诗与戏剧来构思摄影,开辟摄影表现的艺术形式,丰富摄影创作的思想内容。按照已有的道路驱走是容易的,去开辟新路很难,没有勇敢的吃苦耐劳、没有广泛知识的积累、没有思索、摸索也就没有探索创新的精神。

四、美感

  美是随着艺术境界的不断深入、更新而提高的。艺术家对于美的欣赏和识别应该像商人对货物的认识一样准确和给予正确的评价。

  美也需要再凑的衬托下才能显得更美。人们都喜欢欣赏黄昏的晚霞,在光彩艳丽的背后隐藏着黑暗。艺术最强烈、最感人、最突出的是明与暗,动与静;生活中充满着好与坏,善与恶,虚与实,真与假的对比。因此,对这两者的研究是不可缺少的。所谓美感就是你心灵基点通过视觉所作的观察,欣赏的含意往往与你的观点倾向紧密联系着。印度诗人泰戈尔说:“麻雀看见孔雀负担着沉重的尾翎而替它担忧。”在财迷看来,孔雀的尾翎粘满了“金元”。
古琴声调清丽、空蒙,听之以耳,应声之于手,动之于心。可以撩人心绪,寄兴于无限,操弦骤作,如飞泉悲鸣,秋雨敲檐;轻抹慢弄,似白云出岫,暖风入林。但在弹棉花的人听了以后却说:“这与我得弦声没有什么两样!”美感以及对美的鉴别、欣赏是心灵的财富,这种财富,只有在“生活中的淘金者”方具备。“若问心灵为何物?恰似墨画松涛声”。这是日本一休禅师的一句名诗。

  摄影美的特征与其它造型艺术有共同的地方,也更有特殊的方法。那么不同的地方在哪些地方呢?例如摄影永光并不像绘画可任意选择,选择与绘画内容表现最合适、最恰当的光线。特别在新闻摄影中,他绝对得服从内容,无法选择,安排理想的光线,有的甚至选择角度的范围也很小,所以摄影记者必须常备闪光灯。他以捕捉思想感情、内容、事件的真实高潮性来取胜。新闻照片主要以思想性为主,美的形式其次。他要求摄影记者思想观点明确,赋予思维和敏感,有预见性和卓识远见,动作利索,收缴敏捷。艺术摄影可以选择用光,安排适当的拍摄环境,可选择模特以及风物,允许构思、构图、角度以及等待的选择,它比拍摄新闻照片的条件优越得多,有思考、创作的余地。但是必须从这些有利的条件中,得出艺术表现的效果,他将就从内容到形式的美,从用光到构图的完整性。拍摄静物不但讲究移动灯光的巧妙效果,而且要拍出物的质感,或者是柔和高调,或者是色调的强烈对比,均会产生吸引人的佳作。拍摄凤光是不仅要表现山水、树木、波涛、奇峰、江河的气势,而且要注重气候、烟雨、晨曦、落日、风雪中的特殊情况下的奇异气氛。恰当的用光、独出心裁的构图,动与静、大与小的对比往往会给风光摄影以美妙的效果。此外,无论人像、建筑、体育等摄影题材,关键在于平凡常见的事物中,拍出新颖、耐人寻味的照片,所谓艺术摄影,是必须美、典型、完整、感人及欣赏之后给人以深刻的印象。

  一张照片要想给人以美感,光有完美的技术、恰当的用光、角度、构图、色调等还不够;有关摄影技术之外的,但对于一幅照片起着十分重要的影响,甚至有关成败的,那便是选什么样的模特儿的问题。特别是人像、广告摄影尤其重要。对人像模特的审美的确需要广泛的指示,专门的学问。没有对世界名画的研究,没有对巴尔扎克、雨果、莫伯桑、福楼拜、托尔斯泰、陀思妥耶夫斯基、莎士比亚、歌德、杰克•伦敦、狄更斯等的文学名著的欣赏功夫是难以选好模特的。在生活中我们经常遇到有些人长得很美,但很经不起镜头的考验。有些人虽美,但缺少一种吸引人的所谓魔力;有些人的美是平淡无味的;有些人的美是忧郁深沉的;有些人的美是轻浮放荡的;有些人的美是忠实稳重的;有些人的美是活泼典雅的;有些人的美是粗狂野性的;有些人虽美却脱离不了俗气等等。

    人以美感的正面应该是简洁的,越简洁才能越集中、越突出、越明朗。如果说最奇妙的美,是瞬间即逝的美,那应用摄影来捕捉表现是恰当的了。摄影由于借助科学,很容易掌握,也存在着很大的偶然性,这种偶然性给许多后期的摄影者戴上桂冠。但是像成为摄影家决不是偶然性可以帮忙的,研究美、表现美,是摄影家永远取之不尽的题材。摄影师不靠偶然性的,他靠深思熟虑,靠把广泛的知识用于巧妙的构思。靠心灵与经验的积累。

  摄影家应该用天文学家的眼睛观察宇宙,用地质学家的眼睛观察矿藏与地貌,用心理学家的眼睛观察人,用医生的眼睛来观察病,用美学家的眼睛观察美,用“法官”的眼睛观察“是非”,用侦探的眼睛去观察真相,用情人的眼睛去观察自然。

    观察使画家黄胄笔下的毛驴干净、可爱,使毛驴登堂入室,观察使齐白石的虾蟹栩栩如生,跃然纸上,观察使石鲁的书法势如华山奇峰之石,掮山之力,观察使远古祖先书画同源,书从画起。观察使开悟的先导,感情的阶梯,探索的启迪。

  摄影家的观察能力,应该高于其他造型艺术的专家,由于摄影术特点的原因,使它不能低于画家和雕塑家,诗人与作家!但事实恰恰相反,摄影者水平不高的原因是文化知识、艺术修养素质问题,本来摄影家的眼睛应该是很厉害的,许多人却有眼无珠,或思想平庸,甚至不懂观察与思维的关系,不懂思维与艺术构思、艺术创作起着何等作用!
六、形式

  一切造型艺术均各自有它的独特艺术形式。就摄影而言,有肖像、风光、小品、静物、广告、体育、建筑、舞台剧照、新闻等。其中每个科目中又有若干不同的形式,例如肖像摄影中,又有高调、低调、古典、现代、暗室技术技法制作等不同形式的区分。

  艺术形式不是孤立的为所欲为,随心所欲。而是根据对不同事物、不同题材、不同对象的深刻理解、研究、观察体验、反复思考以后而定的。形式为表现法的最终手段,它不仅在拍摄是考虑怎样拍?更应该考虑采取什么样的表现方法,采用什么样的形式更恰当,更好的表现不同的题材。如果一位摄影者,他所拍的作品都是一种形式的或大同小异,这就反映出他的思想狭隘,缺乏修养和技术不够全面,即使思想问题也是技术、欣赏与眼界的问题。

  摄影是利用科学手段依靠光来记录事物之表,这叫做直接记录形式,这种形式是新闻摄影常用的表现方法。而艺术摄影则采取间接表现事物,力争通过其表刻画其里,不是一目了然,而是给观赏者留有遐想、悬念、回味和深思。因此,它所采取的表现形式要复杂的多,纯粹纪实是远远不够的。形式,对于新闻摄影来讲,不是成败的关键,但对艺术摄影来讲,形式是一帧作品的首要问题。

   摄影家与摄影爱好者,若想提高摄影技术和艺术,不要单纯钻入技术的“象牙之塔”,应该提高自己的素质,学会理性思维、理性做人。开阔眼界与心胸。尽量一直是学问位营养,善于观察真正的美,因为美十分许多层次的,丑中有美,美中也忧愁。今天的摄影家已经感到美学对摄影的关系,若想把摄影作品提高到一定程度,不了解摄影美学的特征是不行的。美学在摄影创作中所起的作用,不是照相机、感光化学、摄影技术所能代替的,这种认识和开悟,是八十年代以来逐渐清醒的,显然这将把我们的摄影艺术推向一个新的层次,否则与日新月异的摄影科学飞速进步相比,摄影艺术的进步还有待于全民的素质提高,但摄影家是一定要走在群众前列的。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11-25 03:06 , Processed in 0.071808 second(s), 2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