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203|回复: 5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刀锋书店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3-6-22 01:12:16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刀锋书店   
http://blog.tianya.cn/blogger/post_read.asp?BlogID=213282&PostID=14190649

  桂林有一个刀锋书店。刀锋书店创办可能有三年了。我曾经有文章写到它。这个书店位于桂林滨江路,它周围有一些茶馆、酒巴和咖啡店。刀锋书店品质不俗,经营的书以人文类为主,也有不少时尚读物。我知道有不少人喜欢这个书店。我也很喜欢。
  “刀锋”这个名字很特别。我不知道这个书店为什么取这个名字。印象中好像其他城市也有书店取名“刀锋”,桂林的这家刀锋书店是否与其他的刀锋书店有连锁关系?
  我认识桂林刀锋书店的经营者,但我从未就这个问题问过他们。就像平时我经常写一些文学评论,虽然很熟悉一些我所写的作家,但我从不问他们的创作意图。我喜欢自己去想象,问明白可能就没意思了。
  但我知道英国作家毛姆有一本重要的小说名字就叫《刀锋》,我也知道桂林刀锋书店的经营者大学学的是英语。经营者当年学英语的时候,正好是毛姆在中国影响最大的时候,《人性的枷锁》、《月亮和六便士》、《刀锋》是毛姆影响最大的三部小说,80年代中期,这三本书可能是大学中文系和外语系最时尚的外国文学读物。
  我上大学稍微早一点。我也读过毛姆。我的读书笔记里有大量从《月亮和六便士》里摘录的段落。《刀锋》和《人性的枷锁》也是当时对我们影响很大的小说。
  “刀锋”这个书名来自小说的题记:
  一把刀的锋刃很不容易越过;因此智者说得救之道是困难的。
  这个题记来自印度的《迪托—奥义书》。喻意是探索人生意义如同越过刀的锋刃那样艰难。
  顺着这个意思想下去,将书店取名“刀锋”,是否表明了这个书店的品格?它是不同流俗的,它关注的是那些探索人生意义的书,或者人文类的书。同时,它是否还意味着,在今天这样一个重物质轻精神、重功利轻意义的时代,坚持人文的品质,犹如越过刀的锋刃那样艰难?
  位于滨江路的桂林刀锋书店,滨临的是漓江,面对的是訾洲。当初我第一次发现这个书店的时候,不仅感觉它经营的书品味不俗,而且觉得它的装修也很上档次。当时我就觉得,在这样的地点,以这样的品质,想生存下去一定是很艰难的,就像在刀锋上行走一样艰难。然而,几年过去了,在同一座城市,在我所喜欢的大学书店逐渐衰落的情况下,刀锋书店却经营得从容平稳,稳步前进。
  那么,“刀锋”是否还可以理解为在这样一个人文溃退的时代,为人文精神划开缺口,锐利前行的意志呢?
  桂林这座城市的大学在扩张,以人文为根本的大学书店却在退却,我寄望于刀锋书店,我希望它所秉持的人文气质像刀锋一样锐利,刺穿物质功利的重重屏蔽,为那些乐于探索人生意义的学子带来智者的光。
2#
 楼主| 发表于 2013-6-22 01:13:04 | 只看该作者
刀锋书店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e2d56f10100asxv.html


         一
无论是装修、摆设,还是里面的图书,都与“刀锋”毫无关系。会不会是店主的名字与“刀锋”有关呢?许久以来,只是敢想而不敢问。
喜欢这家书店,倒是真的。深咖啡色的店面,全是用实木装成,两扇略显小巧的玻璃大门,也是结结实实的实木镶着,稳重而厚实。日夜都是淡淡的灯光从里透出,幽静、雅致。
从书店里面往外看,更加宁静。近处宽敞的人行道上,三三两两的行人,不紧不慢地走着,悠然自得;远处车水马龙的解放桥,像一座古城墙上的拱门,把北面的繁杂挡尽。透过玻璃墙直望过去,是滨江道上那绿荫如盖的香樟,粗壮的树杆与茂密的蜡质般树叶,遮挡了头顶的天空,正午的太阳和豆大的雨滴,也难以穿透。还有滨江道外的漓江,是清是浊并不重要,偶尔从书里抬起头来望去,江面上泛起的波光一闪一闪的,让你感觉她像是极有生命的灵魂,比沉思的你还要有活力。
这就是开在桂林滨江道旁的刀锋书店。

       二
书店里的读者不多,似乎总是那么十几二十个一样。
书店里的书也不多,很少看到成摞成摞地出现某一本书。品种也少,现在很多书店热衷的中小学生教辅资料、网络小说、粗制滥造的盗版漫画册,那里也绝没有。
来这里看书的人似乎较为固定,或是牵着孩子的中年夫妇人,或斯斯文文的年轻恋人,或是抱着笔记本的中学生。
读者的习惯也很相近,总喜欢选定一迭书后,捧去临街的窗前坐下,然后旁若无人地读了起来。有的一坐就是一天。窗前那一排同样是深咖啡色的实木桌椅很少空着。记得以前好像是专设的茶座,付费才能坐下的,但不知何时起,付费也免了,谁想坐就坐,比在自家还自由。有的坐下后就直接把自己带去的牛奶、矿泉水摆上,开始看书、记笔记,还有做作业的学生,从来没有服务员去干涉。
不过,书桌上也有一张清单卡纸,上面写着红茶、绿茶、咖啡、奶茶……可以随意点,服务员会轻声解释一句:“热的”、“凉的”、“没冰块了”,很快就会送到你坐的桌旁。四周的人,也都能搭着闻到了香味。

    三
我走进刀锋书店,是两年前晗升入初三后。她忙起来了,我才有时间读书。
记得第一次去,是那年国庆节后的一个下午。那天中午,我给晗送了午饭后,有些无所适从。晗看出了我的心思,便推荐我去刀锋。
仲秋午后的太阳已开始减弱,书店里外的光线几乎平衡。人行道上那些高大的香樟枝叶,被投影到咖啡色的店面玻璃方框上,星星点点的,纵横交错的,把屋面分隔成无数小块。店里的灯光泛黄,透过玻璃往里看,在灯下看书的那些人,更像是薄薄的一个平面,飘飘忽忽,似乎可以透过墙体直接走出来一样。站在她的面前,我竟有些迷幻,像是在《哈利波特》的禁林中一样。
轻轻推开门后,店里的安静立即吸引了我。
那天下午店里放的音乐,是《Never Say Goodbye》.
然而,我已不记得那天下午看的是什么书了,从此,每个周末晗去上课,我就成了那里的常客。临街的每个座位我都坐过。

      四
我最喜欢去刀锋的,还是下雨天。
书店外是一个长廊,只有被风吹得斜斜的雨丝,才能打温屋外的玻璃。坐在屋里玻璃下的我,此刻,总想伸手去触摸一下。摸是摸不着的,但总会感到心里凉丝丝的,就像儿时在家门前的小溪里洗脚一样舒服。
雨天的刀锋,店里的读者也极少有变化,还是一样的多,还是一样的悠闲,桌前还是一样地坐着那些啜着红茶、品着咖啡、喝着牛奶的读者。偶尔有人打手机,要是手机的隔音效果不好,好些人都能听到双方的对话。
若是下着大雨,刀锋屋外也总有一番特别的情景。雨中的行人有不急不慢的,光着头前行;有挤在小雨伞下故意走着碎步的情侣;也有急奔的孩子。
而若下起了那种大颗大颗的“雷泡雨”,雨滴会在屋外人行道上的积水里砸出一朵朵涟漪,我会很自然地联想到老家门前的冬田,春天夏天,每一场大雨里,奶奶都会领着我们唱:“落大雨,起泡泡,奶奶哄宝睡觉了……”那本应该是催眠曲的,可总是被我们唱得雷响,笑声比哗啦啦的雨声还响。
此时的我,看店外的风景总会比看手中的书更着迷,然后心中生出无数的盘算,一转念,那些盘算又被蒸发得无影无踪,甚至比太阳雨还来得快也去得快。

        五
人到中年,能够安静地呆在书店里看书,已很奢侈。固定着去刀锋看书,更加奢侈。但不知不觉地,倒也形成了习惯,只要女儿上课、有事要去学校忙,我就会去刀锋找一个位置,享受一下。
那里有许多已经忘却了的书,近二十年来都未曾再想过、再读过的书,重新读到,已是非常亲切。大多数版本都更换了,很难找到过去的老模样。不过,偶尔找见一本,就会格外高兴。像10年前商务出版社出版的一套《安徒生童话》,我们遗漏的一本,找了许多年,去年就在这里买到过。还有一本1984年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的《宋氏三姐妹》,也找到了。
不过,到刀锋买书已越来越少,除非是实在忍不住、放不下手的书,我常会把一些喜爱的书目抄下来,带回去,然后到网上去买。书店的服务员从来不会阻挠读者像我这样做。有时我也会感到内疚,便点他们那最贵的咖啡和茶,以此来抵消我的不安。
从心底里,我是把刀锋看成了我的书房,像在家里一样,没事的时候,就抱一本书半躺在书房里看一看,其实这时的我多半不是看书,而是在想心事,无边无际的放纵自己的神经而已。真正读书的时间,是每天晚上睡着前的一两个小时,躺在床上,就着温和的灯光,那才是一心一意在读书。
晗也把刀锋当成是给我的礼物,她忙她的时候,再也不用惦记着我会无聊。她甚至把刀锋,当成是我未来的养老院,如果我们贫穷,她就像送孩子去幼儿园一样,每天早上把我送去刀锋看书,晚上她下班时再去把我接回家;如果我们富裕,她就为我建一个刀锋,让我每天、每年随心所欲地在那里面看书、听音乐、聊天、喝茶……
3#
 楼主| 发表于 2013-6-22 01:15:22 | 只看该作者
刀锋书店
来源:BLOG行进中成长

不知道什么时候养成的习惯,阳光和熙的日子要出去放风,在市中心瞎晃都会令我满足。特别喜欢一个人逛书店的感觉,大概是因为对书店这样的环境特别熟悉,因此令我安心。

老师上课的时候推荐了一家特色书店——刀锋书店。此店的名字取自二十世纪英国小说家毛姆的探索人生意义的小说《刀锋》。周末的目标就是它了。

沿着滨江路,麻直麻直走,走不多久,就会发现刀锋书店。员工亲切和气,店里墙上挂着各种风格的巨幅画(估计是学艺术的人放在这寄卖的),木质的灰色地板,落地的玻璃窗,靠窗的地方专门辟出一块休息区,摆放咖啡厅里的那种桌椅,椅子上还有红色的靠垫。店里里放着外国男歌手的音乐,虽不知道其名,却也相当动听,幻想坐在休息区透过玻璃翻看手中的书或杂志,累的时候,视线穿透窗外,凝视路旁高大的不知名的树木和过路的行人,惬意舒适。

闲逛,在高高的大书架前稍做停留,看到感兴趣的书,抽出来翻翻。没有人高声喧哗,也难怪古人向往 “无丝竹之乱耳”“往来无白丁”的境界。走到学术专柜前,看到柜子的最顶层的本尼迪克特的《菊花与刀》有三个版本,虽已有一本,但好奇驱使我比较一下三本书的区别。本来我踮起脚尖伸手便可取下书,回眸,发现身后有高个子的男店员,便礼貌的请他帮忙。人长得挺干净,不张扬和突兀,配合店的水准,享受了一回星级服务,暗爽。

挑挑拣拣,决定买新渡户稻造的《武士道》和王国维的《人间词话》,在经济能力承受范围内,满足。路过CD区,从价格上推断——应该都是正版的CD,小野丽莎的专辑标价¥34。结帐的mm长得温柔可人,请她帮忙顺便查找一本《暧昧的日本人》,顺手翻开留言本,有人说每次来这都嫌钱不够,其实这里的书并不多,也不是特别前卫,只是它的功利性不强,没有卖考研和公务员之类的试题,气氛宽松悠然,我想来的人更多的是在享受它的氛围吧。

回到宿舍,才注意到书里还夹放着刀锋书店特意定做的书签,上面写着——阅读延伸我们的世界。
4#
 楼主| 发表于 2013-6-22 01:16:12 | 只看该作者
漓江边的刀锋书店



(本文载于《人民日报》2011年08月09日20版)

沈伟东(广西师大杂志社社长)

桂林滨江路有一家名曰“刀锋”的书店。
书店的落地窗外,几位慵懒的读书人舒服地把身体安放在藤椅里,喝着茶或咖啡,读着一本书。这些读书人中有桂林市民:穿汗衫的白发老者轻摇蒲扇,看回忆录;穿短裤的小学生坐在石阶荡着两条腿看绘本。有些还是来自远方的游客,硕大的背囊随意散落在脚边。
香樟树阴凉的树影在阳光里轻浅地移动。时而有江风拂过,摇动的树冠飒飒作响,一两片绿叶落在读者的头上。高大的樟树间时而有知了在吟唱。
在刀锋书店坐着看书,不经意间抬头,可以看见漓江在江堤下安静地流淌,江中的訾洲竹木掩映,江对岸起伏的天璇、天玑、玉衡、瑶光等七座青峰罗列,清幽如画。游泳的人浮在清亮的江水里。
淡淡的书香味在店里流溢。书店200来平方米,宽大敞亮,整洁时尚,装修以简约的实木风格。进店,可以看到写在彩纸上的“畅销书排行榜”、“新书推荐榜”、“新书点评”,有时还配有阅读提示和小漫画,字体稚拙,饶有趣味。这些关于书的提示让人沉浸在浓厚的读书淘书的氛围里,心里装满期待。每次逛刀锋书店,儿子都要跟着去。我儿子沈牧雨七岁,上小学一年级。他到书店,都会直接到熟悉的童书区找喜爱的书,坐在读书区的木台上翻看。有次,一本立体的关于恐龙的书,让他好像梦回侏罗纪的森林里,邂逅各种各样的恐龙,整个午后沉浸其中。每到周末,沈牧雨总会缠着要去刀锋书店看书——每到离开刀锋书店,他也总要讨价还价让我买一本或两本他喜欢的书。刀锋书店成为他这个桂林市民最爱逛的店。在这里,他买了绘本,能和小伙伴们一起读“罗拉的爸爸是个火车司机”的故事,能讲绘本《红楼梦》,和相识不相识的小朋友讲到《红楼梦》人物和情节,讲到《红楼梦》里的人物关系,颇有趣味:比如王熙凤是贾宝玉的什么人之类。小小年纪,能有如此话题,很有意思。有一次,儿子翻到接力出版社出版的“自然”书系,其中有一本《草莓》,他看了好久,后来他告诉我一个秘密,用手指搓一搓草莓图片,手指上就留下草莓的香味。他开心得不的了。我在书店里可以看到各个出版社最热销的图书品种,各种文化典籍、各类最新出版的小说散文。在这里,我买了托尼和莫琳夫妇的《当我们旅行:Lonely Planet的故事》,买了各种版本的世界地图、多个版本的各地旅行图书,也从而了解到国内出版社的图书的新选题。
书店临街的落地窗内,临窗辟出读书区,有敦厚的木桌木凳,十来个位似乎总是满座。窗外的绿荫在玻璃窗上洒落着阳光。买了书,读者可以进入读书区阅读。没有买书,只要点一杯几块钱的红茶,读者也可以打开笔记本电脑边读书边作笔记,也可以写点东西,看看稿子,在开着冷气的书店里消磨一个下午。态度温柔的店员会时不时为你的茶杯里续开水。
书店安静,背景音乐散淡得似有似无,书香在淘书看书的安闲时光中流溢开来。有了网络书店,几乎所有新近出版的好书都可以通过网络买到了,还有优惠的折扣和周到的配送,而如刀锋这样有个性的实体书店还能给爱书人什么呢?我想,就是这令人心动的读书的氛围,亲切安详地和陌生人一起徜徉在书里的会心的默契吧。窗外流淌的漓江、远方起伏的青山、枝叶繁茂的香樟、一地的阳光……这些,网络书店不会有,而这里有;那个背着背囊、携着一根登山杖靠在藤椅里读书的外国老头,网络书店没有,而这里有。
“一把刀的刀锋是很难越过的,所以智者的解脱之道是很难的”。这是《刀锋》书前引用的《奥义书》里的话。
我不认识刀锋书店的老板。能够用毛姆的这本书的书名作为书店的店名,我想他是个有思想的人。作为爱书人,我对刀锋书店的老板、店员心怀感激。
幸亏有刀锋书店,桂林滨江路漓江边不只有旅行社、不只有按摩店和咖啡馆。

http://paper.people.com.cn/rmrb/html/2011-08/09/nw.D110000renmrb_20110809_1-20.htm
5#
 楼主| 发表于 2013-6-22 01:17:15 | 只看该作者
桂林的书店
http://blog.tianya.cn/blogger/post_read.asp?BlogID=213282&PostID=8163761
  对我来说,现在的桂林有三家书店。
  第一家是桂林书城,可以说它从一个方面哺育了我的精神成长。从三多路到阳桥再到书城,我印象最深的当然还是三多路。很长一段时间,那几乎是我能够去的唯一的书店。少年时代的我在那里买过许多书,留下了许多值得记忆的故事。甚至上大学时候的每个假期,我只要回桂林,仍会去那里转一转。大学毕业以后,我仍然是那里的常客,很长一段时间,我经常背着一个黄书包在其间光顾。有时候呆的时间比较久,甚至会引起个别工作人员的侧目,但我心里还算是坦然的,那时真年轻啊,一无所有而肆无忌惮,虽然物质上很贫乏,但有很多希望可以挥霍。不久前与一位朋友通短信,说到物质不可能最终满足人,这实在是最浅不过的道理了。但就是这最浅的道理,仍然需要亲身的体会才真切。真实到切到人的肌肤。这“切”字是带着刀的,可不能太疼痛啊。
  第二家是大学书店。它最初开在师大王城校区的东侧门,当时应该是1986年。现在师大的教师就是从这个门进出的。开张以后就很红火。我记得我很快就在那里买了杰姆逊的《后现代主义文化理论》,当时桂林的几个文友看见了,也去买了这本书。那差不多是后现代理论刚刚进入中国的时候。桂林当时就有了这样一家人文色彩浓厚的书店,确实称得上开风气之先。后来北京有万圣书园、有风入松书店,我并不觉得太特别,因为在偏僻的南方桂林已经有了定位于人文学术的大学书店,只不过它不是民营,而是一家大学出版社办的。直到今天,大学书店仍然是我去得最多的书店。有时候为了写论文,我会不断地光顾它,我会从它正在销售的那些书中寻找我需要的思想或材料,那时候是我最大方的时候。
  第三家是刀锋书店。这是一家很年轻的书店。年轻得我经常要向别人介绍它的方位。但就在我不厌其烦介绍它的位置的时候,我发现许多人已经早已知道它,而且已经是它的常客。比如,前些天,我与南宁《榜样》的编辑约在刀锋书店见面,当我为对方介绍书店的方位时,对方却告诉我她已经在书店等候我了。我曾在那里买过《八十年代访谈录》等一些时尚而又有思想的书。我很喜欢林达的“近距离看美国”系列,那是一对夫妻在三联书店出版的一套书信体历史叙述。林达的叙述说理能力极强,能将道理通过精彩的故事表达明白,并且这个故事不是短小的寓言体,而是庞大的史诗体,每一本书往往讲一个或者两个故事,探讨一个问题,读后,你会对事件的来龙去脉和道理的内在处和深刻处有透彻的了解。最早我读的是“近距离看美国之二”《总统是靠不住的》。这本书以总统为核心讲述美国的政治法律制度,通俗地说,它讲的是美国的政治制度如何制衡总统的权力。因为阅读感觉太好,后来我专门买了前面出版的《历史深处的忧虑》,作为《总统是靠不住的》的姊妹篇,这本书讲的是如何制约国家的权力。之后,我又买了讲种族问题的《我也有一个梦想》。印象中这三本书我都是在外地购买的,在桂林我很少见到这套书,偶尔见到也是在我已经买了之后。虽然我很喜欢这套书,但很少听到别人提到它,也少见媒体宣传它。可是,当我逛刀锋书店的时候,我发现,它的书架上摆放了许多林达的作品,不仅有“近距离看美国”系列,而且还有林达的其他书。当时我有一种这个书店深得我心的感觉。我在这里买了“近距离看美国之四”《如彗星划过夜空》,像一位读者所说的那样,林达仍然没有让我失望。这本以费城会议为主要情节的书梳理了美国宪政民主从源头、发展到相对成熟和付诸实践的基本过程,写得波澜起伏又条分缕析。虽然我向不少人推荐这套书好像都没有得到期待的反应,但是,因为有刀锋书店对林达书的特别待遇,我相信,在我居住的这个城市,有与我趣味相投的读者朋友的存在。
  如果让我概括这三家书店的特征,我想说桂林书城是大众的书店,它可以满足最大多数桂林人的需要。大学书店是学者的书店,它尽其可能满足专业人士的需要。刀锋书店是像朋友一样的书店,在那里,你获得的是漫不经心的与朋友相遇的感觉。刀锋书店似乎也有意营造这种感觉,它在有限的空间里放了几张桌椅,读者可以很休闲地在那里阅读甚至会友,我已经在那里会过一次友了,在书店会友的感觉真好,清雅的书香不知不觉渗透了你与友人的交谈和交往。
6#
 楼主| 发表于 2013-6-22 01:20:38 | 只看该作者
新闻调查:桂林实体书店如何度"寒冬"2011年12月来源:广西新闻网  作者:苏文娟 游拥军




  不久前,民营的光合作用连锁书店位于北京的两家门店因供应商哄抢而关闭。众多实体书店的“倒下”让桂林实体书店的经营者们也感“戚然”,在数字时代,桂林的实体书店是否也会面临网购、电子图书围剿的困局?记者走进桂林的实体书店,进行探访。

  优雅的环境,让顾客不自觉地想静下心来读书。或许,实体书店开设书吧,也是留住消费者的一种手段。

推荐阅读
杨文俊卸任蒙牛总裁职务 中粮地产孙伊萍接任

房地产库存超5万亿


  新华书店里,一名女子正在犹豫该买哪本书。网络购书、电子阅读对实体书店有所冲击,但还是有消费者愿意在实体店选购弥漫着书香的图书。
  桂林生活网讯(记者 苏文娟/文 摄影记者 游拥军/摄)不久前,民营的光合作用连锁书店位于北京的两家门店因供应商哄抢而关闭。作为民营书店的佼佼者,光合作用书店曾号称“拥有全国最大连锁渠道”的实体书店。而据媒体报道,近一两年内,北京第三极书局、风入松书店、上海季风书园、广州的三联书店等知名书店先后传出难以为继的新闻。
  众多实体书店的“倒下”让桂林实体书店的经营者们也感“戚然”,在数字时代,桂林的实体书店是否也会面临网购、电子图书围剿的困局?
  记者走进桂林的实体书店,进行探访。
  实体书店之忧
  上午10点,几乎是桂林所有书店盘点图书,准备迎接读者光临的时间。
  桂林市滨江文化市场(下称滨江图书市场),三个楼层的图书店老板们一如往日在忙碌着。
  面对数字时代的冲击,这些实体书店的老板们都感受到寒意的威胁。
  “做不下去了,明年你就看不到我的书店了。”经营漫画书的李阿姨盘算着做完今年就把铺面关掉。
  开书店七八年了,李阿姨说,以前的营业面积是现在的两三倍,可见当时图书市场的红火。
  如今,李阿姨宽约1米多,显得幽深的书店内,书架上摆着零落的漫画书,右边书架上还挂了一些挂历,李阿姨说,趁今年过年再卖点挂历赚点小钱。她原来的店铺被人拿去开了一家大型教辅书店。
  李阿姨说,大约从前两年开始,就感觉购买图书的读者在明显减少,“很多人都说去网上买书了。”就这样,李阿姨的生意越来越惨淡,迫使她作出退出的决定。
  与经营漫画图书的李阿姨相比,其他经营教辅书的店铺显得生意还好些。
  刘女士卖了近6年的教辅书,她觉得电子阅读对她的书店冲击不大,“教辅书,还得在实体书店买。”
  但同样经营教辅书的林大姐却说,“还是抢走了一部分顾客。”
  在读者中比较有名的桂林刀锋书店也面临读者分流的情况。店长李女士介绍,刀锋书店2005年开店,会员读者很多,但近两年,会员的购书量明显下降,在她的询问之下,很多会员告诉她,“在网上买了。”
  来势汹汹的数字阅读和网购,让国有实体书店也颇为头痛。桂林新华书店相关负责人证实,“确实一部分客户被分流了。”
  记者查阅2009年《桂林年鉴》看到,2008年时,桂林新华书店及各县新华书店实现总销售1506万册,数量(较2007年)下降28%。其中,销售课本教材之外的一般图书销售额5091万元,减少312万元,(较2007年)下降6%。
  有关业内人士分析,桂林新华书店除了有中小学教材这块“阵地”外,目前较稳定的读者群是低幼类图书、中老年保健图书的购买者。但其高端会员将面临流失,因为这类读者更追求网上书店送货上门的流程简单和便捷服务,不需要面对拥挤的其他选购者。
  桂林市出版物发行业协会秘书长曾国卿介绍,目前,该协会共有260个会员,其中新华书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大学书店、桂林电子科技大学科技书店等国有书店、出版社20多家,邮政报刊亭有100多个,滨江图书市场内则有30个会员,主要经营教辅图书。其余的会员,大多数是那些租书、售卖杂志的小门店。
  曾国卿分析,专业性很强的对口书店,如会计书店、医学书店,有其直接的读者购买群;高校的书店,因为主要经营学生的参考教材,也有其固定的读者购买群,数字时代对这两类书店的冲击不会很明显,受影响较大的是像“刀锋”这类售卖多品种非杂志类图书的正统书店。
  多元经营之路
  桂林是个拥有自己独特的文化圈子和文化底蕴的城市,但数字时代的到来,桂林也像别的城市一样,实体书店不可避免地面临冲击。
  面对更加便捷的网购图书和越来越丰富的网上阅读,实体书店是否只能坐以待毙?
  桂林实体书店的经营者给出的答案是“不”。
  他们指出,实体书店与网购图书的博弈,主要在于拼成本和服务。
  经营漫画书店的李阿姨在接受采访时不断地强调,房租、水电成本的上涨,才令书店经营雪上加霜。
  业内人士也分析,门面对着漓江的刀锋书店,其不菲的店面租金,以及管理、服务人员的薪酬是最主要的开销。
  与之相比,无论是电子书还是网上购书,都是不需要店面的,即使需要仓储中心,也不需要选在租金昂贵的黄金地段,成本可以降低很多,显得更具竞争力。
  曾国卿分析,新华书店目前感觉到的冲击还较小,还能一门心思做图书,其最大的优势在于,桂林新华书店在黄金地段有自己的物业,无需像别的书店那样负担沉重的租金。
  既然在售卖图书的成本上很难与网购争锋,实体书店就更需要发挥自身独有的优势,走高端化、专业化、精品服务化,是实体书店目前着力打造的优势。刀锋书店的店主称,他们正在这方面摸索。
  店长李女士说,一部分读者不可避免会选择网络购书、电子阅读,但在实体书店,读者却能享受到面对面的服务,实现人与人的交流。据李店长统计,现在来书店购书的,一般都是事业家庭都很稳定的读者,他们来实体书店购书,追求的是一种品位和享受。
  她说,店里还有很多三联书店、商务出版社出版的专业读物,“网店上这类图书较少,大多数卖的是畅销书。”因此,购买这种专业化的读物,很多人还得走进实体书店。
  桂林新华书店一名负责人在接受采访时提出,实体书店必须走“文化多元化”的道路,最重要的是增加图书的相关产品,比如书签、笔筒、相框等有文化气息,可与图书搭配售卖的商品。
  对此,滨江图书市场的李阿姨其实也有所意识,在她店里,记者就看到有不少与漫画有关的产品,比如漫画手绘T恤、帆布鞋、钥匙扣等。“前几天,有两个读者"抢"购一双手绘鞋子。”可见,图书的关联产品应该是可以带动一些图书销售的。
  而新近进驻桂林的人民书店则在尝试“网上售书”与实体书店结合的经营。据一位业内人士透露,人民书店准备开通网上售书系统,与实体书店同时操作。
  记者就“桂林实体书店的未来走势”问题咨询桂林市新闻出版局,该局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目前,他们正在调研“桂林市文化市场的网点布局问题”。此次调研涉及到桂林文化网点的发展问题,其中也考虑了实体书店是否可以学习邮政报刊亭,采用“兼营或者代销的形式”的问题,会特别调研“经营多样化”的发展方向。
  阅读永不会死
  记者注意到,一些网友在网络上对实体书店现状的讨论也很热烈。虽然实体书店受到网络冲击已成现实,但业内人士也指出,即使出现实体书店的倒闭,也不能代表城市文化的消失,更不能说“阅读已死”。就像曾经非常红火的音像店,如今也陷入低迷,甚至也倒闭了很大一批。但事实却是,音乐已经走进了千家万户,更多的人正在通过更方便快捷的方式,听到自己想听的音乐。
  音像店走过的历程,对实体书店的未来是否有借鉴作用?
  记者看到一篇《桂林打口碟过往记忆历史简介》的文章。文章中,作者提到1993年建立的“向阳音像”,也光临过1997年左右开业的“三峰”音像。按照时间顺序,作者共提到了17家音像店,这些音像店有做批发的也有做零售的,随着时代的发展,如今,其中很多当年很有名气的音像店都已消失,有的甚至改行做了文具店。
  目前,在桂林市内硕果仅存的还有“我来音乐酷”等几家音像店,且有几家已经兼做租碟和租书的业务。
  记者采访了市中心附近几家音像店,“藏音阁”的销售员表示目前生意一般,受欢迎的产品是小朋友的学习碟、广场跳舞的歌碟等。而“我来音乐酷”这样的大店里,也开始在店内售卖玩偶等周边产品,甚至还有户外装备。
  也有音像店瞄准了“车载音乐”的产业,店内大多是适合车载音响设备播放的音乐,“放在车上很好的,很多顾客还专门买来送人。”正阳步行街一家音像店的店员说。
  桂林新华书店相关负责人分析说,从某种程度上说,音像业的今天可以说就是实体图书业的明天。
  在这名负责人的记忆中,1996年左右,VCD、DVD刚引入,大街小巷都是音像店,都是震耳欲聋的音乐,但现在已经很少了,一些做音像生意起家的经营者早已离开这个行业,“因为没钱赚了。”
  想当初,一盒张学友、刘德华的盒带在市里就可以卖出几万盒,“单我们新华书店都能卖出1000多盒。”而如今,即使是周杰伦的一张热碟,其销量也直接从“千”下降到“百”,缩减了一个数量级。
  于是,新华书店的音像制品也从原来的负一楼搬到了二楼的收银处。“给音像制品最好的地段,想拉升一点销量。”
  “但不能否认,现在会唱歌的人越来越多了,唱得好的也越来越多了。”新华书店这名负责人说,这证明,音像店的不景气,不代表音乐的死亡,而表明人们接触音乐的渠道变得多样化了。“学习碟以前是非常吃香的,现在销量也不行了,因为现在一个学习机就能全部搞定。这是时代的进步。”
  由此推论,即便实体书店受网络冲击而倒闭一批,是否也代表着读者的阅读渠道更多了,接收知识的方式更多元化了?
  新华书店这名负责人认为,市场经济条件下,随着文化市场的成熟,大企业兼并小企业,或者占据其部分市场份额是正常的,优胜劣汰是市场经济的基本规律。
  该负责人举例说,比如现在各大高校的图书馆都采用“全品种采购”的方式购买图书,如此,原来在实体书店购买图书的主要消费者群体 学生和教师,看上去就从实体书店流失了,但事实上,这部分读者是转向了高校的图书馆。这正说明,消费方向转变了,读书方式不同了,但人们仍在读书获取知识,这才是不变的事实。
  采访中,很多图书界的业内人士都很淡定地看待目前实体书店面临的“网络威胁”。他们认为,在网络时代,实体书店的读者被分流走一部分是正常的,但图书市场仍然存在。这个市场会跟电影业、音像业走过的历程一样,经过一番洗牌后,追求大屏幕高享受的观众还是会回到电影院,真正的音乐发烧友还是会定期光顾音像店。
  对于实体书店来说,除了教科书、儿童读物等确实需要实体阅读的读者外,那些追求书店书香环境、喜欢面对面的具有人文特色服务的读者,他们也还是会回到实体书店里来。相对的,那些选择了网购图书或者喜欢电子阅读的读者,他们也是照样在吸收知识,同样也是在阅读,只不过方式不同而已。
  短评 书香不会消失
  陆汝安
  每到一地,我都喜欢到当地的书店逛逛。对于实体书店的没落,不免“于我心有戚戚焉”。
  读大学时,那座城市的三联书店是我的最爱,也算是成长中难忘的记忆,但若干年后再去时,书店虽然还在,但变得很小了,而且已经不再卖三联的书,充塞着我最为不喜的成功学、心灵鸡汤之类的书籍,彻底掐断了我美好的回忆。
  工作后,每次去南宁,一个必须的项目就是到广西大学门口的三联书店,拎着一大袋三联版的书回桂林,是一种难与人言的快乐。可前段时间再去的时候,此店却已关门大吉,问之,租金太贵,老板做不下去了。我唯有长叹一声。
  我想,对于喜欢读书的人来说,买书不仅是一个结果,更是一个仪式。网购固然便宜、快捷,但是却无法提供实体书店所带来的仪式感。只有在实体书店里,爱书的人才能汇集在一起,静静地寻找自己钟爱的书籍,甚至可以要一杯咖啡,坐下来慢慢品读。在这种类似于文化沙龙的氛围中,买书才成为享受的过程,才有精神上的共鸣和愉悦。
  所以在这个意义上,我认为实体书店是不会死的,死的是那些烂俗、没有特色的书店。而那些在经营服务上有特色、有品位的书店,依然会有固定的顾客群。即使网购再发展,也无法取代这些书店。甚至,对于一座城市来说,实体书店的存在,更具有一种文化的象征。无法想象,一座有文化底蕴的城市,会没有实体书店。
  我也曾经到过香港,相比内地,香港的实体书店日子要好过得多。在尖沙咀、铜锣湾、旺角、中环等这些寸土寸金的繁华之地,都能找到书店。为什么?这是与当地的氛围分不开的。香港房地产开发商有一个共识,一个有品位的商业地产项目,必须要配备书店和电影院。为了让这些书店存活下去,书店的房租要比其他行业便宜一半以上。
  所以我想,要让实体书店活下去,经营者自身要想办法固然重要,但更需要全社会的帮助。政府可以减免税费,开发商可以优惠租金。至于读者们,在一个什么都追求快的时代里,也许我们也需要找到一些慢的平台,让心灵慢下来,让精神更安详。实体书店,不就是这样的平台吗?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11-22 18:36 , Processed in 0.070531 second(s), 23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