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200|回复: 5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麦田书店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3-6-22 01:43:07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2#
 楼主| 发表于 2013-6-22 01:44:13 | 只看该作者
田书店

作者:胡卯
  
  
  今天去看了看于坚的博客,看见这么一篇(附后)。
  
  
  1、麦田书店我去过,以前每次来昆明都要去看看。
  
  2、在麦田书店,我从来没有见过于坚。只见过一个美女和几个瘦弱的青年,都是文艺中毒者的模样,搞得我心理压力很大。
  
  3、要是我真在书店里见到了于坚,我会怎么办?
  
   我会很想跟他谈谈,或者俗一点,找本书,要个签名——但这肯定只是我憋在心里的想法。
  
   我肯定只会低着头,装作用心看书,时不时偷偷瞟一眼他——越是想近前的人,越是不敢主动上前——就像见到美女一般。
  
   我曾经在现场听过格非的演讲,讲完之后格非说可以提问,下面一片冷寂,因为估计在场的听众都是第一次听说“格非”这个名字。我很有一种站起来发问的冲动,那些问题在舌头下面就要压不住了,就要冲出来,但我虚弱的膝盖还是站不起来,一直到格非离场。我遗憾至今。
  
  4、麦田书店从来没有给我打过折。在大书店找不到的书,通常在那里也找不到。但不妨碍想去逛逛的念头。
  
  5、我从来没有在里面坐下来过。
  
  6、我看见过书店拆掉后贴在原址的告示,上面说,将选址重开,留了电话、伊妹儿。我用心记下来过,在一个月后都还记得,总想着要打去问问,但因为和3同样的心理,终于没打,直到把号码忘得干干净净。
  
   现在新店的电话是0871-6533912,打还是不打?
  
  7、于坚的新诗集《只有大海苍茫如幕》是“长征出版社”出的,还有这么一家出版社?
  
   这本诗集在大书店没见卖,不知道麦田有没有。
  
   去年张执浩、李郁葱、朱零都出了新诗集,不知道哪里有卖。
  
  
  
  
  
  昆明麦田书店
  
  
  于坚
  
   昆明钱局街有家小书店,取名麦田,店名也许有塞林格的麦田守望者的意思,不一定,也许来自凡高的麦田上的乌鸦,也许就是麦田。那片地,在城市没有兴起前,也是田野。书店面积不大,就是十多平方左右。店主马力是个年轻人,喜欢诗、哲学、传记、电影、人类学、音乐文学、绘画什么的。他的趣味有点波西米亚,总是找到那些非主流的书籍。我经常进去买他一摞书,作为有四十年阅读史的读者,我自信看书已经是火眼金睛,在马力书店里,入得我眼的书经常都有,他才30出头吧,眼光不俗。现在出版书籍太随便了,说图书业已经成了垃圾制造业,一点也不过分。这是一个便宜的时代,只要有得钱挣,怎么都行,似乎已经没有什么比钱更贵的东西了。别看现在书那么多,真正的读者寥若晨星,而且越来越少,看电视、上网的越来越多,继续看书的是少数没落贵族。昆明现在大多数所谓的书店,完全没有品位,就是一百货商场,进去一趟令人晕头转向。这是图书市场而不是书店,就像花卉市场永远不是花园一样。马力的书店有点像巴黎那些形形色色的小书店,巴黎很少中国这种巨大的什么都不放过的书店,书店都是有老板独特的个人趣味的,为相应的老读者服务。卖旧书就是卖旧书,卖老唱片就是卖老唱片,卖摄影就是卖摄影,时尚杂志再怎么赚钱,你就是白送他他也不卖的。昆明大部分书店都卖一样的书,多少而已,去一家就可以了。马力的小书店是个例外。现在淘书可不容易啊,想想那些拿着个耙子背着箩筐在郊区臭气冲天的垃圾山上刨来刨去的人们,淘书跟那个也差不多了。热爱某件事情,不从赢利与否的角度出发,只是一心一意喜欢它,用心做好它的人相当少,中国恐怕已经是全世界这种人最少的地方。在这方面,我国可以说是世界的沙漠。无数人在干他们内心深恶痛绝、令他们精力疲尽、惶惶不可终日的事情。这个短语已经成为许多人对自己人生的解释,“没办法,钱多么”!暗藏着得意呢,把“钱多”两字的发音咬得稍重。马力的书店开了四五年了,他旁边的许多店经常易货,今年卖卤猪蹄,明年卖南韩时装,后天修奔驰,什么挣钱卖什么,走马灯快得连招牌都懒得换了,卖文具的招牌下面在卖着火锅。马力岿然不动,卖书,还是卖书。决不扩大经营规模,他的书店几乎没有什么赢利,还要给读者打打折。卖书是他的一个玩场,趣味、存在感。也就刚够糊口。清贫但快乐,每次见他,都是身居天堂的样子,就像我,三十年来,写诗而已。
  
   在昆明,这是我最喜欢的书店,经常去,闲坐,随便翻翻,马力在书店里支了旧沙发,整天放着音乐,就像一个家。我拣一堆书坐下来,慢慢翻,经常觉得,这些书的作者,必然也是这个书店的常客。这家书店就是在布宜诺斯艾利斯,博尔赫斯和他的朋友也会找到它的。这样的书店在昆明太少,在整个中国都太少,如果钱局街一条街都是这样的书店,昆明就太好玩了。我就是那种传说中所谓“不是在去书店的路上,就是在从书店回家的路上”
   的家伙,我与书店的历史可以说是一段传奇,昆明哪一家书店我不知道啊,我甚至记得那些老店员青年时期的绰号。马力的小书店是玻璃门,外面车水马龙,滔滔者熙熙攘攘,一进去,世界立即安静下来,似乎在等着文字的最后审判。看着外面的日光流年,我有时候灵感忽至,就要个纸条记下,有一天我写下的是这首:
   便条 488
   澜沧江的源头在遥远的高原上
   一小片沼泽地 终年渗着细水
   踩几脚就可以把它消灭
   踏平在萌芽状态
   或者让它改道向西
   但所有的势力都已经迟到
   大河滚滚啊大河向着南方
   源头那么微不足道
   那么容易粉碎
   那么令人邪念丛生
  
  
   偶尔我在书店里遇到我的读者,我总是在马力的书店遇到我的读者,不是别处。这令我意识到我在为哪些人写作,而以前我不太知道谁在阅读它们,现在我知道一点,他们喜欢马力的书店。马力很年轻,长得像个蒙马特高地咖啡馆里的诗人,轻声说话,苍白、有点迷惘,某种长在人群中的大麻。我们都是大麻,被上帝种植在人间世。这是一种天生的魅力。有时候我们听点西藏音乐。我过去很忌讳这一套,书店、咖啡、先锋派电影、凯鲁雅克、牛仔裤、列农、激浪派、布鲁斯……我愿意把这些有点超凡脱俗、有点“装佯”的私人趣味暗藏在我生命的暗室里。但现在我越来越觉得,在一个庸俗和拜物教就像暴力的一样令人窒息的时代(有个笑话说:飞行员因为雾大找不到落地的目标了,有人告诉他,别担心,顺着那股打麻将的声音降下去)波希米亚式的生活方式相当重要,这个“佯”是很有必要公开地装装的,我们就是要超凡脱俗,就是要“举世皆浊独我清”,就是要“富与贵,于我如浮云”,就是要“道不同,乘桴浮于海”。我们这些自得其乐的写点诗的、画点画的、搞点音乐的、拍个纪录片的、读书如饥似渴的……其实已经被世界开除成为一个少数民族,我们必须团结起来,在书店团结起来、在莫扎特的音乐中团结起来、在咖啡馆团结起来、在诗歌朗诵会团结起来、在前往西藏的途中团结起来,在秋天的月光下团结起来,在老鹰的翅膀下团结起来、在大地上团结起来,在日益丧失的故乡团结起来……这是更深刻的全球化,我们必须像屈原、李白、波德莱尔、尼采那样拒绝某些东西,他们曾经拒绝的我们也要拒绝,他们曾经引以为荣的我们也要引以为荣。这不再仅仅是一种青春期的时髦,而是命运,这已经不是西方的时髦或东方的传统,是所有不愿意同流合污者的宿命,这是一种独行特立的生活方式,就象过去时代文人日夕相伴的文房四宝,松竹梅兰。
  
   忽然,麦田书屋就被拆掉了。绿化城市,规定必须完成X万平方米,马力的书店被计算在内。书店位于两个建筑物之间,走三步就到头的一点空间,人家要绿化。绿化自然是好事情,但什么地方该绿了什么地方不该绿是不考虑的,那么小的一个地方,是留下一个很有品位的书店,还是不伦不类地只是为了敷衍指标而一刀化下去好呢?决不考虑。据说是违章建筑,为什么当初开业的时候不告诉这一点呢,过去五年都不违章,纳税都没说违章,一夜之间就违章了。等人家人好不容易热闹起来,培养起人气,事业刚刚稳定,宣布为违章,真是绝啊!想怎么化就怎么化,何患无辞。说是为了公共利益,这就没有什么话说了,意思是不是要你命也得交出去?公共利益是什么呢?如果它与无数具体个人的生命无关,那么它真的是相当抽象空洞,随时会被权力者作为所欲为的借口。那点猫盖屎的绿化,那个小旮旯,又能够绿化个什么球呢,又对公众有多少利益,比一个书店对公众的利益更大?无非成为又一随地小便者的隐身处而已。说也白说,叫天天不应,叫地地不灵。
  
   马力一筹莫展,只有随遇而安,逆来顺受,另寻铺面。拆除的限期就要到来,我那天最后一次去买书,心情相当糟糕,对于一个读书人,还有比一家自己所爱的书店关门完蛋更痛心的事情么。马市口那家专卖古典音乐的磁带店关门我很痛心,东风路上的古籍书店关门我很痛心,顺城街那家艺术书店关门我很痛心,昆华医院对面那家CD店关门我很痛心,马力的麦田关门我很痛心,钱局街那家唱花灯的老茶馆关门我很痛心,大观街那家老牛肉馆搬迁我很痛心,华山西路那棵老枇杷树被锯掉我很痛心,站在小西门再也看不见落日了我很痛心、武成路改名人民中路再也不能当街散步了我很痛心、威远街的传统集市被解散了我很痛心……这都是要命的事情啊,我这号老昆明,除了上班和写作,也就靠这些活着!少一样,故乡就乏味一分,世界越来现代,也越来越难玩、乏味。要么购物、要么回家看电视、要么找人打麻将、要么吃喝一顿——这样的世界,岂不要命!
  
   马力后来在文林街文化巷内师大附小后门那里又找到一处房子,重新开门。只是租金相当高,维持下来更困难。而且许多老读者,再也找不到这个家了。他的书店又要再次从0开始,会不会违章呢?不知道,硬道理一来,还不是得再次复0。
  
   2007年3月8日星期四
  
3#
 楼主| 发表于 2013-6-22 01:45:00 | 只看该作者
麦田书店的守望与坚持在夹缝中生存

2010/2/24  文图:朱霄华


书店老板马力。

在昆明,知道麦田书店的人不多,去过的人就更少了。这个隐藏在文化巷偏僻角落里的一个不足10平方米的小书店,看起来就像是一个与世隔绝的、与我们这个时代格格不入的异类,尽管它所推广和销售的不过是再平常不过的图书。之所以说麦田书店是一个异类,乃是因为它只销售那些永远被大多数人拒绝在视野之外的小众图书。
但正是这样一个不起眼的小书店,却出现在了2010年1月10日《出版商务周报》公布的“新知杯·2009民营书业评选获奖名单”里,荣获2009年度中国“最佳小书店奖”。
由中国书刊发行业协会非国有书业工作委员会(非工委)、《出版商务周报》联合举办这一民营书业评选活动,把“最佳小书店奖”颁给麦田书店,对默默坚守了近10年的麦田书店无疑是一种肯定和激励。授奖词说:“退伍军人、摇滚乐手、电台主持人马力老板率性经营着云南麦田书店,诗人、独立音乐人、文艺书虫经常出没于此。作为昆明文艺地图的中心,麦田书店为我们阐释了10平方米书店成功的可能性。它的名字令人联想起“守望”一词,因为它的存在,我们对昆明的向往得以完整,亦更加丰富。”
在夹缝中生存
朱霄华:在那些属于“少数派”的读者看来,麦田书店就是他们心目中最理想的书店。因此是不是可以这样说,麦田获得2009年度唯一的一个“全国最佳小书店奖”,也包含着对这些读者的肯定?
马力:谢谢这些读者的厚爱,也要感谢评委会把这个奖颁给麦田。当初征集这个奖项的备选名单,并没有引起我的重视,因为我觉得麦田书店虽然与别的书店在经营的方向上路径不同,只出售小众图书,但还不至于成为获奖理由。后来是一些读者联名推荐上去的,没想到还真的获奖了。我想,首先我要感谢这些读者,他们的阅读趣味跟我的进书宗旨高度一致,才使得书店获得了一个在夹缝中生存的空间。
朱霄华:前两年获奖的有北京单向街书店和广州博尔赫斯书店。这两个书店我都去过,印象比较深的是博尔赫斯书店,有一年去广州时我专门去拜访过,一幢爬满了青藤的黄色的小房子,一楼是咖啡店,二楼卖书,老板陈侗几年前主持翻译和出版了法国新小说系列。你们卖的是同一种类型的书,空间也都差不多大小。
马力:陈侗出版的法国新小说系列丛书我这几年一直都在卖,我们算是友情书店。陈侗这个人非常了不起,前几年,他还先后把新小说大师罗伯·格里耶和图森以书店的名义请到中国来,如果没有陈侗,他们就可能一辈子都不会来了。在文学交流上,这是弥足珍贵的。
朱霄华:在这方面,麦田书店也是做得不错的。不久前,你主持再版了经过修订的诗人于坚的《诗歌·便条集》,还在文林街坡头上的夏沫莲花酒吧组织了一次诗歌朗诵会。这是麦田出版的第一本书吗?为什么选中于坚?它是否意味着麦田打算逐步介入出版行业和相关的文化活动?
马力:首先,麦田作为一个独立书店来策划一个诗人的作品,其意义是很重大的。于坚是我个人非常喜欢的诗人,也是公认的活着的汉语诗人中最具活力的诗人之一。《便条集》2000年出版后,也几乎十年没有再版了,许多读者上门来买这本书,我却拿不出来。这次也算麦田书店的一个新的起点。我想通过这一次独立正式出版的实践,以后麦田也可以策划和推出更多的好书。《便条集》是麦田真正意义上的第一本书。这不是说介入出版行业,只是让书店开始具备出版自己喜欢的东西的能力。
朱霄华:《便条集》印数多少?全部由麦田投资吗?到目前为止,发行的情况如何?如果亏了怎么办?
马力:总共3000册。是全部由麦田书店投资。发行情况现在不好说,但我相信它不会亏的。
朱霄华:一般认为,你只出售那些在其他书店很难买到或是根本就买不到的书籍,是这样吗?我见过不少这样的读者,他们只读冷僻的书,别处买不到,听说你这里有,就老远地找来了,结果因为你的书店过于偏僻,第二次才找到。
马力:这么说是有些夸大了,毕竟我还得考虑生存层面上的问题。你知道,这些年书店的处境非常不好。但如果说麦田书店一直都在坚持某种来自于文化的、文学的品质,致力于维护少数读者的趣味,倒并非言过其实。有一部分书籍,比如法国新小说系列、实验文丛等,确实称得上是生僻书。
我的书店确实比较不好找,因为毕竟不在大街上。原本书店是在钱局街的,但是,人家说我租的那个房子是违章建筑,要拆掉了搞绿化,于是就被绿化掉了。
我知道他们来书店买书,买走的是我的阅读趣味
朱霄华:麦田进书的标准是什么?或者换句话说——说得高蹈、傲慢一点——哪些读者是被拒绝进入书店的?
马力:进书的话,大标准谈不上,其实主要还是一些喜好和个人取向的问题,可能会比较偏纯文学、纯文艺一点。我从来没有想过要拒绝“某些”读者进入我的书店,他们永远来去自由,如果他们第一次来了,第二次、第三次还来,那么欢迎,这说明他们心目中的书籍跟我一致,而且还会变成朋友。但是如果他们要找他们所谓的畅销书的话,可能会很失望。
朱霄华:麦田的顾客群都是一些什么样的人?他们的阅读趣味通常都很高雅吗?
马力:来书店的可能老师、学生、自由职业者多一些吧。也有很多作家、文化人。他们应该算是还在做着读书这件事情的人。你知道,今天以读书为消遣的人已经不多了。他们的阅读趣味我不知道。但我知道他们来书店买书,买走的是我的阅读趣味。
朱霄华:我听说麦田有一些读者,从麦田创办到今天,都一直在麦田买书?
马力:是的,有一部分人是一直都在支持书店,我非常感激。比如一些学生就算跑到外地上学了,回来的时候还是会来书店淘一点书,他们也很欣慰书店能一直坚持到现在。
朱霄华:你的书架很“干净”,我没有发现那些乌七八糟的书,一本都没有。
马力:既然是乌七八糟的书,那就不配在我书店里出现。现在确实乌七八糟的书越来越多了,有时候我淘书的过程中也很苦恼,正如你所说的,有时候我努力地想要找一些干净的书回来放上我的书架,但似乎是比从前困难了。
朱霄华:哪些书是属于麦田独家专卖的?
马力:好像没有这样的书,连麦田自己出的东西也不是独家专卖。
朱霄华:你这里卖得最多的一本书是?
马力:凯鲁亚克《在路上》。
朱霄华:卖得最久的一本书呢?
马力:还是凯鲁亚克《在路上》。
朱霄华:有没有一本都没有卖掉的书?
马力:没有。
朱霄华:你卖《于坚集》,卖了好几年。销售的情况如何?
马力:于坚的书,书店一直都在卖,看来还是比较受欢迎的,这一点超出了我的估计。不断地补货,读者也不断地在找。就这么回事。
一本书总是会有他的读者的
朱霄华:有一些书籍,你进货时进了很多,结果发现只有很少的人感兴趣。遇到这种情况你怎么办?
马力:坚持。一本书总是会有他的读者的。
朱霄华:你对今天读者的状况作何评价?有人说优秀的读者比优秀的作者更为稀少,是这样吗?
马力:读者的状况不如从前,也许这该说是更多样化了,选择太多了,真正静下心来读真正的书的人少了。何为优秀的读者?如果说是对一本书的见解满足作者初衷的话,那可能真不存在优秀的读者;而如果优秀的读者是指真诚地看一本书,对作者持倾听与体察态度的话,那优秀的读者是太多了。
朱霄华:你对近些年来的中国书业作何评价?我觉得他们只关心一本书是否畅销,是不是卖得多,非常势利。中国今天的出版业已经堕落了,大多数出版社、出版商都是把利润来看得比什么都重要的书商,缺乏人文关怀。这与麦田的精神追求是不是很冲突?麦田如何解决类似的矛盾?
马力:这不能怪出版社或是书商。现在很多的出版社都已经改制,改成了出版集团或出版公司,可能是追求一个经济模式,与利益挂钩,确实现在的出版社大多都看重经济利益,作出了人文牺牲,惨不忍睹。我们能看到的各种网络畅销书,满目疮痍。对书店来说,冲突肯定是有的,但单靠一个独立书店的话是无法解决问题的。
朱霄华:麦田视野中的出版社有哪些?你对它们如何评价?
马力:书店里比较多的是三联书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上海译文、译林出版社、世纪文景和中华书局的书,他们出的一些书还是比较有人文气息的,比如广西师大出的电影馆系列、影像阅读系列,三联书店出的新知文库和学术青年等等。
朱霄华:处在不同的时段上,阅读的语境是不一样的。比如,上个世纪80年代的读者跟今天的读者是不同的,阅读趣味、阅读需求、价值、审美指向都不一样。通常你是如何把握这一点的?书店的经营方向会因此受到左右吗?
马力:我想,一本好书是不分阅读时代的,就像《论语》是我们世世代代都读的书。既然这个信息爆炸时代,讯息让我们眼花缭乱,读者没办法有一个准确的把握,但我们还是应该期待阅读趣味的一个回归。
朱霄华:在经历了近30年对外国翻译作品的大面积阅读后,你认为下一步读者的阅读趣味会朝着什么地方走?你的书店也会因此跟着调整图书的结构吗?
马力:阅读趣味也可能存在着返祖现象吧,重拾老祖宗的东西。书店现在就有一些古籍的东西,诗词之类的。其实你读太多的西方文学作品之后,还是会从西方找到东方,东方文化千百年来都是对全世界有所影响的,所以我们自己应当重视属于我们自己的文化。这两年,给我印象最深的是《逝去的武林》,这本书很多人不断重复来买,说是买了送人。有一个读者,他一次买走了六本。他告诉我,《逝去的武林》一书蕴藉了妙不可言的中国文化,那些所谓的国学大师,可能一辈子都达不到这个境界。
朱霄华:最后一个问题:《麦田里的守望者》一书的作者塞林格不久前去世了,你听到这个消息有什么反应?
马力:塞林格的书我这里卖出去不少,他活了91岁,算是长寿,但我听说他去世还是挺难过的,毕竟我也是看着这本书成长起来的,书店起名也跟这本书有很大的关系。那天我通过手机以书店名义群发了向塞林格致敬的消息。
■链接

麦田书店外景。


麦田书店店内一角。

★诗人于坚对麦田书店的评价
昆明现在大多数所谓的书店,完全没有品位,就是一百货商场,进去一趟令人晕头转向。马力的书店有点像巴黎那些形形色色的小书店,巴黎很少中国这种巨大的什么都不放过的书店,书店都是有老板独特的个人趣味的,为相应的老读者服务。在昆明,这是我最喜欢的书店,经常去,闲坐,随便翻翻,马力在书店里支了旧沙发,整天放着音乐,就像一个家。我拣一堆书坐下来,慢慢翻,经常觉得,这些书的作者,必然也是这个书店的常客。这家书店就是在布宜诺斯艾利斯,博尔赫斯和他的朋友也会找到它的。这样的书店在昆明太少,在整个中国都太少,如果钱局街一条街都是这样的书店,昆明就太好玩了。
★麦田书店编年小史
2001年夏天,从部队复员的马力决定在昆明创办一家自己的书店。
马力把书店取名为“麦田”,这个命名来自美国作家塞林格的小说《麦田里的守望者》。
2001年8月,坐落于昆明钱局街中段的麦田书店正式开业。
2002年12月,麦田书店主办活动纪念约翰·列侬。
2007年,麦田书店被迫搬迁至文化巷最为偏僻的一隅,新址四十平方。
2008年,麦田书店店面缩小至不到原来的一半。
2010年1月,麦田书店获得2009年度“全国最佳小书店”奖。
2010年1月1日,麦田书店策划出版《诗歌·便条集》,此书为诗人于坚授权出版。
4#
 楼主| 发表于 2013-6-22 01:47:46 | 只看该作者
书店地图
昆明:麦田书店
□ 朱晓剑
去昆明,本想着事隔多年再来循着西南联大的旧迹,却已是沧海桑田,只是在师大里走了走。那天有些许阳光洒下来,影评人飞鱼兄一路相陪,慢叙昆明的旧事,当然,重点是去看麦田书店。
麦田书店在书江湖上名头不小。飞鱼兄曾在文章中写道:麦田的书,都是马力闲时去新闻路图书批发市场用心淘来的,或是通过各种民间渠道收进,类似周云蓬最早的地下诗集,一些民间刊物也会偶尔露面,甚至各色文艺青年们自己印制的诗集,也可以送来这里交流,一些学校的文艺刊物也偶有陈列。想来也是有意思的书店了。
过了中午,才慢慢走到文林街的文化巷。据汪曾祺文章说,抗战时,这里有书店,也有茶铺。现在走来,街道依然逼仄,让人疑心这样的地方是否真有书店存在?及至挤入麦田,还觉得它和江湖名声是不相称的——店面太小,不过20个平米,另一半铺面因为租金上涨,不得不转租给一家碟店了。店内满坑满谷,一老外在用汉语咨询明信片。
一般书店里卖的畅销书,这里是找不到的,书架上以亚文化与非主流小说作品为主,音乐和电影书籍尤多, “法国十月文丛”系列一直是长销书。书店还会不定期地举办读书会、诗歌朗诵,还有纪念乐手的专题活动。
于坚曾写道:书店、咖啡、先锋派电影、凯鲁雅克、牛仔裤、列侬、激浪派、布鲁斯……我愿意把这些有点超凡脱俗、有点“装佯”的私人趣味暗藏在生命的暗室里。现在我觉得,在一个庸俗化和拜物教令人窒息的时代,波希米亚式的生活方式相当重要,这个“佯”是有必要公开地“装”的,我们就是要“富与贵,于我如浮云”,要“道不同,乘桴浮于海”。我们这些自得其乐的写诗、画画的、搞音乐的、拍纪录片的……其实已经被世界开除成为一个少数民族,我们必须在书店里、在莫扎特的音乐中、在诗歌朗诵会上、在前往西藏的途中、在日益丧失的故乡牵起手来,彼此依靠……
我所见到的马力,看上去是刚刚睡醒的样子,还有着慵懒的表情,从沙发上坐起,一台办公桌,也充当了收银台。好像昆明的文青都知道这里的营业时间,所以,还没有成批赶到这里的盛况。有不少书都想一一据为己有,最后却只买了一册《云南掌故》,聊作纪念。
在麦田,更多的是朋友的聚会,文青的欢场,而这样的一群青年环绕在麦田周围,自然形成了一种被称为麦田文化的东西。马力在音乐圈的号召力也决定了来这里闲逛或游玩的人不在少数,但一时又容纳不了太多的人,三五个人,已够满了。告辞出来。回眸再看麦田,仿佛看见了一道风景,金黄的麦子,油油的波浪,那是延续了从西南联大至今的风貌,尽管岁月老去,却风华独在。
作者系天涯读书周刊主编

5#
 楼主| 发表于 2013-6-22 01:48:46 | 只看该作者
小书店大名气 麦田获“中国最佳”2010/1/15  来源:生活新报
马力和他的麦田书店
日前,中发协非国有书业委员会进行一年一度的民营书业评选活动,将2009年度“中国最佳小书店”授予昆明麦田书店。明晚八点半,由麦田书店策划再版的著名诗人于坚的《便条集》将举行新书发布会,届时,还将举办于坚的第一个诗歌展。

“麦田” 坚持卖纯文艺书籍

近日,中国期刊发行协会非国有书业委员会一年一度的“中国最佳小书店”评选活动在北京揭晓,将2009年度的“中国最佳小书店”称号授予昆明麦田书店。据悉,该奖已经评了四届,2008年的获奖书店为广州的博尔赫斯书店。谈及获奖的原因,麦田书店的主人马力表示:“这是为了表彰麦田书店在纯文艺书籍销售上的坚持。”

日前,记者探访麦田书店,并感受了其独特的风格。和其他书店不一样的是:在麦田书店里,你根本找不到畅销的《最小说》,也没有重磅推出的养生畅销书。在这里,有的只是纯文艺类书籍。对于真正爱书的读者来说,这里无疑是“新大陆”。这个书店专卖文学、艺术、哲学类书籍。店不大,十余平米;书不多,不足五千册,低调地躲藏在文化巷里。

但凡爱书的人,都有一个书店梦。麦田主人马力说:“如果你爱一个人,让他去开书店;如果你恨一个人,也让他去开书店。”而马力,就是那个实现了读书人书店梦的人。

“这样的书能卖得出去吗?”马力淡然地笑了起来:“有些书,已经摆了八年。”这些书摆放的时间几乎和这个书店的年龄一样。但马力并不急躁,他安于这种生活。摆放八年的书毕竟是特例,每天都有人慕名而来,寻找这个小小的文化窗口。

昆明是座悠闲的城市,马力是个悠闲的人。留长发,玩摇滚,喜欢读书,有自己的乐队和书店。他将日子过得如白云般散漫。中午十二点,去小书店开门,看书、听音乐,然后开始有人来和他聊书和音乐。马力绝对是个一流的图书销售人员,他对自己卖的书了如指掌。“我看过,这本书不错。”他一般会对人这样说。如果赶上乐队排练,他会在下午六点准时关门;有时候也会开到八九点,然后去酒吧喝杯酒。

[分页]

《便条集》 十年之后再版

麦田书店除了获得“中国最佳小书店”的称号外,还自费再版了诗人于坚的《便条集》。自费出版作品,这一创意来自于国外。由这样的小书店出资出版纯文学作品,这一举动非常少见。事实上,这源于麦田书店多年的一贯坚持。虽然深居文化巷,但麦田并不因此而少人问津。特别是近年来,麦田书店在网上的好评如潮。因此,马力将麦田书店做了扩大,衍生出了“麦书坊工作室”。“今年的目标,是出两本书。”马力说,“于坚的《便条集》是其中一本。”

于坚从1996年开始写《便条集》,2002年出版了第一部分。本诗集收入著名诗人于坚创作的诗歌214首,配有40余幅插图,从内容到形式都给人以全新的感觉。全书只有1本,并非多卷书,《便条集》是指作者以便条格式创作的诗歌。据于坚介绍:“便条,就是许多诗我觉得无以命名,取个名字总是限制诗的想象空间,古代诗歌大多没有名字。早年我意识到此,用作品某某号,也是这个意思。”

再版《便条集》,麦田书店的主人马力告诉记者:“于坚是我喜欢的诗人,从上世纪九十年代开始读他的东西。”在出版方面,马力需要为《便条集》支付书号费用和出版管理费,“这些费用还可以承受,因为这本书并不厚”。

明晚八点半,麦田书店将在文林街的“夏沫莲花”酒吧举行《便条集》的新书发布会,届时,还将举办于坚的第一个诗歌展和念诗活动。 本报记者 包倬
6#
 楼主| 发表于 2013-6-22 01:49:33 | 只看该作者
新一轮传统书店倒闭潮到来 昆明小书店日渐凋零

http://www.yunnan.cn  发布时间 2011-08-03
星期三  来源:云南网  





让人流连的实体书店已经越来越少  资料图片
当当网、卓越网等网上书店正在迅速兴起,它们越来越完善的流通体系、点对点的服务,以及更大的价格空间让越来越多的人倾向于网上购书。同时,电子出版物的携带方便、更新迅速以及环保的理念也侵蚀了原有传统书店的市场,而受制于高涨的房租、人工的传统书店在网上书店冲击下,已明显落于下风。
新的一轮的传统书店倒闭潮正以一种令人沮丧的速度在全球蔓延。7月末美国连锁书店Borders开始关闭旗下的399家店面。Borders曾是美国第二大传统图书零售商,有着40年的历史,一度被认为是全美最佳书店,巅峰时期销售额更是达到40亿美元。
国内的书店境遇也不容乐观。日前上海季风书店即将面临第三家门店的关门,北京人文学术书店风入松已宣布停业,杭州的“光合作用”倒闭。越来越多的传统书店都没能逃得过相同的结局,仅2007年到2009年,中国民营书店就减少了1万家。
在昆明,曾遍地开花的小书店如今也日渐凋零,还在营业的也不得不面临出路问题。“去实体书店买书”这种生活方式会不会因网络而发生改变,甚至消亡?昆明一些业内人士分析:实体书店是肯定不会消亡的。但毋庸置疑的是,小书店老板——这一多少带着点文化气味的职业在这个网络来袭的时代,已被数字化逐渐模糊。
买书者说
网购读者:
已经没有时间来逛书店
在当当网买一本书,货到付款就行,这对一大群不习惯使用网络银行、阅读量却非常大70后,有着很大的吸引力。
1973年出生的市民刘先生严格意义上来说不是一个纯粹的网民,可他常通过当当网来买书,这种方式在他看来非常便捷。“以前买书都需要跑到书店,而一些小书店的品种很少,大书店每个城市就几个,人又多,又拥挤,买一次书基本都要花半天到一天时间。在网上买书,我不需要在分类不一的货架柜台前一本本翻找,也不要花费往返书店的交通成本和时间成本,只要鼠标一点,即可坐等快递将用户选定的图书送货到家。而且现在货到付款,安全方便。”刘先生说。
据记者调查,不论是当当、卓越还是其他网上书店,强大的搜索功能让传统书店望尘莫及,读者通过搜索引擎为用户挑书提供最大的便利,用户知道自己想买的书的任何信息,通过搜索引擎查询,就一定能找到目标。在价格上,传统书店也达不到网络书店的4折、5折,所以有些读者喜欢在传统书店里记下要买的书目,然后上网购买,能省下不少钱。
传统书店读者:
没胆量买一本没翻过的书
“当你在书店里看到一本心仪的书,拿在手里,闻闻书香,那种感觉是网络购书没法比拟的。”80后文艺青年王建新说。
相对于大型的图书城,更多的文艺青年与知识分子更偏爱小书店,像麦田书店宁静温暖、有情调,仍在吸引着各种年龄层次的读者。王建新有到处旅游的爱好,旅游回来便会在博客上写一段游记,而这些游记多半跟当地的小书店相关。“杭州体育场路上的小书店,它小,小得让人微微地满足。书店最好的是书大多数熙熙攘攘地挤在台子上,都有些零乱。许多三联版的书是我当初爱上它的原因之一。那店里常看到些老先生老太太,翻看的也大多是三联的好书。”从杭州回来,王建新在博客中这样写道。看得出来,逛一家风格独特的小书店,会有快感。
说到为何一直坚持不上网买书,王建新说:“一本书,没有翻上一把,我没有胆量把它买下来,网上书店少了这种体验。再者,现在天天宅在家,逛书店可能成了我走出去的重要理由。有时候逛书店并不完全是为了买一本书,可能是去问候下老板,认识几个朋友,也可能去看看美女。这是一种不能被替代的生活方式。”
卖书者说
麦田书店:
去实体店买书是一种生活方式
马力的麦田书店,只要是昆明的文艺青年基本上都光顾过,大家或买书或找他聊会儿天。
2007年以前,麦田书店并不在文化巷内,而是在翠湖边钱局街先锋小学旁,后来那地方被规划成绿化用地,马力只好把书店从翠湖迁到了文化巷师大附小后门一居民区——一间小房子,大概40多平方米。也是迫于房租压力,后来把一半的空间辟给朋友开了间服装店。
成功把一间小书店经营了10年的马力说:“小书店一直都不太好做,很艰难。”从钱局街迁到文化巷内,房租翻了好几倍,加上近两年昆明房价不断上涨,房东两年要涨一次房价,一次比一次涨得让人心惊肉跳。马力坦言:“我现在连店内有多少册书,卖了多少钱,每个月盈利了多少都不知道。”赚钱在他看来是其次,重要的是有多余的时间来阅读,开个小众的书店可以认识很多朋友,像于坚、雷平阳。
马力店里的书多半“非主流”,流行、畅销的书籍见不到踪影,而一些哲学、传记、电影、人类学、音乐文学什么的倒是随处可见,书籍摆放没有章法,到处塞得满满当当。于坚说:“马力才30出头,眼光不俗。他的趣味有点波西米亚,总是找到那些非主流的书籍。我经常进去买他一摞书,作为有四十年阅读史的读者,我自信看书已经是火眼金睛,在马力书店里,入得我眼的书经常都有。”
10年撑了下来,说明这家店是盈利的,从而也说明了马力这种小众的、不卖畅销书的路线是对的。可马力说他的危机感越来越强烈,这感觉来源于网络书店、电子阅读、房租上涨的压力。马力没有拓宽店面的打算,也不准备开连锁店,他说:“小书店就应该很小,不大众。逛书店是现代人的一种生活方式,可以出来走动走动,可以亲自看到、拿到这本书,这种感觉我相信是在网络书店无法体会得到的。”
建标书店:
正被盗版和网络夹攻
在新闻路云南省设计院对面有一家看上去不太起眼的书店,只卖建筑类书籍,名叫:建标书店。这家小书店在圈子里颇有名气,因为一些在网上找不到的书在这家店能找到。
书店不大,30多平方米。据老板娘马昀介绍,2007年开张的时候,有60多平,迫于房租上涨的压力,后来将一半隔断另租了出去。店内装潢颇为严肃,白色搭配淡淡的蛋黄色,跟主营的建筑书籍十分搭调。马昀介绍说:“来书店的人群比较固定,大多是设计、施工、监理人员来购买书籍。这些都是他们的饭碗书。这些人经济条件比较好。”
马昀10来岁就在国营的建筑书店里做店员,对这方面的书籍非常了解,“2003年到2004年,是建筑专业书籍最好卖的时候。当时每个省就一个建筑书店,而且还是国营的,更别说网络书店了。很多书是‘内部资料’,一般书店根本进不到货。现在市场放开了,很多书网上有卖,一些以前经常逛书店的客户,如今选择在网上购书。还有一些书盗版的太多,像我们店里500来块钱的建筑设计图书,在一二一大街天桥下,就卖100来块钱。”马昀感叹说。
2007年书店刚开张的时候,利润比较可观,一些单位常来团购图书,有时一天收入上万元。随着昆明房价的水涨船高,4年间,书店的房租翻了3倍多,销售却节节下滑,马昀说:“除了压力沉重的房租,店内还有5个员工,人工费也在增加,加上一些网络书店的折扣价让我们望尘莫及,利润也跟着下滑。如果经营上稍有闪失,五年内就可能关门。”
王海涛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11-25 23:04 , Processed in 0.068689 second(s), 21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