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124|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语文是一门“自觉”的艺术(程振理)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6-3-1 18:45:47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语文是一门“自觉”的艺术(程振理)
语文是一门“自觉”的艺术。许慎《说文解字》曰:“觉,寤也。从见,学省声。”段玉裁《说文解字注》:“寤,寐觉而有言曰寤”。这里的“自觉”,主要是指“自能感觉、自可察觉、自主品觉、自行悟觉、自会醒觉”之意。语文学习实质上就是一种“自觉”的心理认知与实践活动。语文教学只有引领学生走进“自觉”的语文,放手让学生“自感自悟”“自品自觉”,学生才能亲身体验、切身体悟到语文的无限魅力,才能获取语文学习的成功与幸福。
一、非常讲坛:让学生“自觉”展示自我
多年来,我的语文课上一直保留着一个经典环节“非常讲坛”,这也是学生最喜欢的一个课堂环节。每天语文课前三分钟,安排一位演讲者(全班同学按音序先后出场),站在讲台前,向大家汇报自己的观察思考与阅读成果。不同的学期,不同的阶段,会有不同的演讲主题,诸如“告诉你一个真正的我”“我的学习致胜法宝”“高考文学名著人物品读”“古今经典诗词赏析”“说说我眼中的×××”“你所不知道的文化常识”等系列。学生兴致极高,参与积极,准备充分,表现尽力。演讲之后,一般还要随机抽点一两位同学进行现场点评,这也是很多学生乐于展现的一个平台。
由于是主题系列开放式演讲,学生多会在这一难得的展现平台,努力表达一个新颖的、成熟的、才情的自我,因而也不断有经典演讲作品呈现。例如“高考文学名著人物品读”主题系列,由于“自觉”的多样性,林黛玉的形象也变得丰富多彩起来:
朱雪莹同学《我喜欢林黛玉》:很多人不喜欢林妹妹,认为她矫情,娇气,小肚鸡肠,神经质,但是,我却喜欢林黛玉,因为她不似宝钗般心机深重,不似湘云般草率鲁莽,不似迎春般懦弱,不似惜春般执拗,不似妙玉般孤傲,不似熙凤般贪婪,不似可卿般妖娆,不似李纨般腐朽……她纯真,烂漫,敏感,细腻,浪漫,真诚,敢于面对自己的心,表现自己的喜怒哀乐,敢于追求自己的爱情。
而张倩同学《我眼中的林黛玉》则认为:林黛玉其实是一个性情率直极具个性却又偏偏多愁善感的矛盾结合体。她性格直爽,天真率直而生性孤傲,有什么说什么,因此得罪了不少人;她藐视封建礼教,诅咒八股功名的虚伪,从来不劝宝玉为官做宦,不用仕途经济一类的混帐话去劝说宝玉,因而深得宝玉敬重,被宝玉视为知己。
像这样的个性化阅读汇报演讲,几乎每天都在呈现。如此,每一届学生高中三年下来,精彩演讲录都能聚成厚厚一大本,稍作排版,打印装订,制作一个漂亮的封面,一本本“非常讲坛”成果集便呈现了:《高考文学名著人物长廊》158页,15万字;《古今经典诗词赏析》105页,9.5万字;《你所不知道的文化常识》117页,11.8万字;《我的学习致胜法宝》102页,8.8万字,等等。学生毕业了,演讲录存进档案馆,供后来的学生参观、学习,也供毕业回母校的学生翻阅、回忆。更为有意义的是,学生在高中三年之间,相互学习、相互交流、相互展示、相互借鉴,收获了知识,积累了快乐,存储了幸福,增进了友谊,提升了智慧。
二、探究擂台:让学生“自觉”解读文本
我的语文课第二个让学生喜欢的环节是“探究擂台”。这是一个课堂对话与讨论的环节,主要适用于阅读教学与作文讲评。比如面对同样的文本,学生通过“自觉”式的阅读,自主领悟文章的内涵与优美,自主体验思想情感释放的快意,小组成员充分开放地对话与交流,因而便会产生“自觉”的文本解读。几乎每一篇阅读本文,都可以设置“探究擂台”环节,让学生“自觉”解读文本。
例如《雷雨》中周朴园到底是不是虚伪的?你如何看待《项链》中玛蒂尔德的虚荣心?你怎样理解《老王》中的“愧怍”?《听听那冷雨》中“冷”字的含义?《边城》中翠翠的爱情观?等等。
学习《传统文化与文化传统》一文时,我曾给学生提供了如下学习目标:
1.研究作者写作这篇文章的基本意图。
2.研究作者在文本中寓含了哪些观点态度。
3.研究本文的论证结构与论证思路。
4.研究作者在写作中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
5.研究这篇文章的语言富有哪些意蕴。
6.研究这篇文章的观点所具备的现实意义。
7.研究教材P.69-70三组图片包含的意蕴。
8.……(自主确定其他研究主题)。
我要求各小组自选一项学习目标,也可依据文本自主确定其他学习目标,然后运用信息检索、分析比较、整合归纳等方法,研究相关论题,选派代表汇报研究成果。此举充分调动了学生“自觉”探究文本的兴趣,学生的汇报争先恐后、个性鲜明、兴味盎然、气氛热烈。
学习欧?亨利的小说《最后一片长春滕叶》时,为了激发学生“自觉”的探究力,我设计了如下一组问题:
深入阅读文本,小组讨论、正反探究,写下你的观点和文本依据,要求“正说正有理,反说反有据”:
1.小说的主人公,究竟是着墨很多的看藤叶的琼珊?还是着墨较少的画藤叶的贝尔曼?
2.贝尔曼一辈子作画无人欣赏,风雨夜中的最后一次作画,是否真能画出绝世真品?
3.作为青年画家的琼珊,她内心里究竟是否知道那最后一片藤叶是有人画在墙上的?
4.在肺炎来袭的日子,贝尔曼先生急病而亡,整天陪伴琼珊的苏艾却为何不曾患病?
5.琼珊的病情好转,究竟是否得益于一片藤叶,还是得益于信念,还是医生的治疗?
6.小说结尾写琼珊病情好转,贝尔曼急病而亡,究竟是歌颂生得伟大还是死得光荣?……
这样,一组颇具挑战性的问题顿时激发出了学生内心的“自觉”欲望,他们小组分工,细读文本、搜罗证据、自觉判断、刨根问底,先是思索得一片沉静,而后又讨论得热火朝天……小组代表发言展示探究成果时,甚至当场就有别的小组成员站起来反驳,探究汇报环节演变成了一场辩论赛,真是“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
显然,基于“探究擂台”之上的学生学习是“自觉”的:面对同样的文本,每一个学生都尽力调动自己的知识储备和经验积累,运用自己独特的的认知方法,遵循自己思维的自觉路径,“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追寻着自己心中的理想答案。“探究擂台”培养了学生细读文本、独立思考、合作学习、个性表达的阅读素养,点燃了学生不唯书本、敢于质疑、深入探究、创新思考的火花。
三、青春社团:让学生“自觉”体验写作
语文课堂以外,我所任教的每一届每个班学生,都会成立“一行诗社”“甲乙剧社”“1+1散文社”“读书社”“朗诵社”“辩论社”“故事社”“评论社”“影视社”等等各种文学写作社团,统称“青春社团”。这也是令几乎所有学生陶醉于其中的第二课堂。每周最后一节“社团课”,学生们各自结社,分组活动,相互交流学习心得与活动成果,或组织小型成果展示活动,那阵势,不亚于《红楼梦》中“海棠诗社”的热闹。例如:
“一行诗社”的古典诗歌写作,张梅梅《午时小憩》:“暖冬无风戏骄阳,窗头绿竹日更长;转身披被沉睡去,犹闻枕边淡墨香。”张学芳《家》:“一湾河水两岸冬,三间小屋四季空;朝盼夕望除之夜,五人共话茅庐中。”……好诗连连,不胜枚举。
“评论社”的余刘芳《作文疯云》:“为了写好作文,得到高分,我们学会了编造,希望用动人的小说将老师打动,或用美好的故事将老师感染。可是究竟哪一篇能让身为作者的自己感动呢?也许偶尔也会有些动容,但最终仍无法掀起那内心深处的波澜。”……面对现实,思考深入。
“读书社”的孙天娇《觉新作揖主义下的悲剧性》:“高觉新的主要性格特点是懦弱、顺从、苟安、得过且过、逆来顺受,是一个新旧参半的人物……明明能看得见自己的悲剧性,却又只是眼睁睁地看着自己身陷地狱而麻木的活着。他的悲剧说明:妥协退让的“作揖主义”是没有出路的。”……颇具见地,观点独到。
为了让学生走进“自觉”的写作,我还结合文学社团活动,摸索出了一套“活写作”训练模式,即以“生活化”为背景的主体创作方式,这是一种听、说、读、思全面参与的复式训练,也是以多角度、开放性、多样式、灵活性为特征的写作导练模式。
比如以思导写、以说代写、以读促写、以听助写等模式,充分发挥思维对作文的直接引导功能,引导学生注重对名篇佳作的朗读、朗诵,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感,通过举办“朗诵会”、“演讲会”、“辩论会”及“朗读竞赛”等活动,促进学生作文水平提高。其次是实行周记型、日记型、竞赛型、活动型、读感型等多种训练方式,让学生自己体验生活,有感而发,写出有一定质量的“生活作文”。
多年来,我先后指导了梅飞飞、尹恋秋、周莉莉、范齐、何溪、张弛、刘静等近100名学生的优秀作文在“语文报”杯全国中学生作文大赛、江苏省高中生作文大赛、江苏省“中学生与社会”作文大赛中荣获一、二等奖或在国家、省市级报刊发表,梅飞飞同学还加入了省级作家协会,已经出版了《搁浅的涛声》等多部文学作品集,切身体验了“自觉”写作的幸福与快乐。
四、编导在线:让学生“自觉”实践语文
语文学习的大舞台在生活,在课外的语文天地,不论是语文运用上的言语训练、写作实践,还是语文生活中的阅读训练、创新实践,行为自身都贯穿着“自觉”的意识与“自觉”的策略。譬如聆听讲座、参观景点、观看电影、美文朗诵……不同的学生,会因其“自觉”的不同,收获到不尽相同的结果,而通过对话与交流,又会产生新的“自觉”收获。因此我在课外语文的天地里,会经常组织学生体验“自觉”的语文实践活动,这就是“编导在线”。
为了引领学生体验“自觉”的语文生活,我曾尝试让学生通过“微信”等方式给长辈、给老师、给同学表达吉祥祝语,或原创春联体验中华民族节日祝福语言之丰富内涵,为课文人物写颁奖词模拟颁奖盛典情境,甚至放手让学生小组分工合作编写《新潮语文》课本,即参照现行教材的形式,更新语文课本的内容,精心选择另类时尚、新颖促读、高雅实用的鲜活素材,编写非传统型课文。于是流行歌词、照片故事、微博微信、小品广告、卡通漫画、魔术鉴赏、徽标图案、娱乐时文、QQ聊天以及微电影等等,都被学生们编进了《新潮语文》课本,令人耳目一新。这其实是学生心中“自觉”的理想教材。
根据教材特点,“编导在线”还会选择诸如《一滴眼泪换一滴水》《渔父》《雷雨》《季氏将伐颛臾》这类文本,由学生自编、自导、自演短小生动的“课本剧”。而教《唐诗宋词选读》时,我往往会安排学生学唱一首古典诗词歌曲,例如《关睢》《枉凝眉》《月下独酌》《俏佳人》《游子吟》《蝶恋花?清明》等等,还建议小组成员分工,将所学歌曲的诗词原作及相关乐曲的音频或视频收集起来,写一段介绍兼赏析性的文字,供全班同学学习、交流、欣赏。那个学期,班上时常流行“唱诗词”“演课本”,有时还会举行“歌咏诗词”演唱比赛、课本剧表演比赛。
总之,语文就是生活,语文的内涵与外延与生活相等,感悟生活靠的是内心的“自觉”;语文的本质是语言,语文教与学的根本,是为了提升“自觉”的境界。所以,语文作为一门“自觉”的艺术,无论是课堂还是课外,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理应解放思想,让语文还原“自觉”,让学生“自觉”语文。从这个意义上说,“非常讲坛”、“探究擂台”、“青春社团”和“编导在线”,应该属于一种基于“自觉”理念的颇具价值的探索与实践。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11-22 15:12 , Processed in 0.128303 second(s), 21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