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电视剧里都是北方的故事?
□江 冰 一位85岁老人问我:为什么电视剧里都是北方的故事?这位普通的电视观众、非文艺界局外人的发问引我深思。 其实这二十年南方变化大、故事多,尤其是广东故事多,可是看不到广东的电视剧。广东可以打响全国的文化作品近年愈见稀少,《潜伏》是广东投资,但戏不在广东;灰太狼与喜羊羊也没有广东地域特色。广东文艺界一直在努力,但似乎难再现当年辉煌:《雅马哈鱼档》、《公共小姐》、《外来妹》、《情满珠江》,今年电视剧《下南洋》、电影《秋喜》、《英雄喋血》,都是下了工夫和资助的本土影视,可惜对广东本土文化浅尝辄止,没有抓到精神,《下南洋》连女主演都是北方大妞,北方气质,戏的主场远离广东;秋喜写了广州骑楼,但魂不在此,男主角也非广东气质,距离香港的南方表达还有很大距离,但香港是独一份的,与广东异样。 广东有本土剧吗?《外来媳妇本地郎》是代表作,不过可能方言原因,影响到珠江为止。要说方言,当年香港粤语歌一样攻城略地。今天的广东不领先了吗?我以为还有一个心理阴影一直挥之不去,就是文化不自信,典型说法:按南方标准生活,按北方标准写作。当然,与此双重标准的文艺创作准则,相得益彰的还有广东本土文化中对宣传发布自己的不重视。广州大谈文化自信的大多是外地文化人,本地人更有兴趣做生意。“广东人会生孩子不会起名字”不无道理——他并不着急,因为名字次要,挣到钱才是硬道理!一显一隐,两个原因值得研究。这也就是广东本土文化表达的双重心理障碍。 不妨以当下都市电视剧里女演员为例说明广东本土表达影响的微弱。目前,最常见、占主流的就是“北方妞”——北京女孩为代表,比如《北京青年》;最近上海“作女”涌现,比如《断奶》。但年轻演员都是大学毕业,统一教材里没有地域文化的地位,所以珠影厂的中年演员“清咖婆婆”——《双城生活》一举成名——还是以“作”领先全国,上海女孩的“作”很有地域特色,可惜“北上广”就缺了广州女孩。清咖,原意是指黑咖啡,不加奶和糖。“清咖婆婆”可理解为虽为长者身份,历经沧桑,但内心仍保持着原味、本色和单纯的女人。在扮演者张小磊看来,还有另外一层含义,“‘清咖’,不是人人都能接受的,它代表着与众不同,代表着品质、档次和讲究”——我视为对抗其粗糙粗俗影剧的一种品质,张小磊有贡献——她是宁波人,广州珠影厂的,与广州有缘;电视荧幕上光彩照人的陈数,是广州媳妇,她的那份都市优雅时尚,与广州有渊源;另一位活跃的主持人,模特出身,却有文化,且随性活泼的李艾,也是广州长大。在这三位的身上,是否可以找到广州美女的风采?因为久远,西关小姐始终是一个文化的谜,那些见证广州商都崛起、诞生于西关大屋、名门望族的千金女子,近百年来始终没有走进我们的文化长廊,难道就因为广州少了一位张爱玲?一切都有待于好好开掘。 一个结论:我们的本土表达远远没有到位。相对中原文化来说,广东文化是支流,属于弱势。但价值独特,比如商业传统、契约意识,300年澳门、100年香港,跨文化交流频繁;比如海洋意识,开放、包容、远走海外,都是中原文化缺少的精神;比如,对个人隐私的尊重、和气生财、少嫉妒、少幻想、重实干的务实态度,等等。这些都可以构成对中华文化的有益补充。 除了广州为代表的广府文化,还有中山珠海一代的“香山文化”——有孙中山、第一代留学生容闳、澳门的影响。潮汕地区,与珠江流域一样,有很强的海洋性,大批海外移民,构成中华文化的一部分,商有李嘉诚,文有饶宗颐。客家俊杰,也是光耀照人。粤西是百越古文化遗存,也有许多有待破解之谜。东江是南方大河珠江的支流,经过历史的发展演变和地域的影响,东江流域地区逐渐形成了以广东惠州为中心的东江文化。东江文化虽然是以客家文化为主,但它是多种区域文化的融合,呈现多元性、开放性和包容性。地理位置上,东江流域的中心城市——惠州毗邻香港,有利于新思想的形成;同时,惠州又地处广州、潮汕、梅州之间的交通枢纽位置,在周边文化辐射影响下形成。其特色、优势、局限又是什么呢?这些其实都是广东本土文化的独特资源,可惜在文化表达上都远远没有到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