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青少年,生于网络时代的e人类!网络成了融入他们生命血 液的一部分,是万万割舍不得的。家长和教育界一直都在惊呼:“青少年的网瘾群候征,成为了当代教育的一大天敌。” 这种担忧至今仍是社会大众对待青少年迷恋网络这一现象的主流论调。青少年VS网络,从宏观上来讲,到底是一番什么景象?我们试图从调查青少年网络生活开始,给关注这一话题的人们一些数据和现象的分析! 本次调查的年龄段限制在13至25岁之间,我们在西安市区中学校园和大学校园分别发放了问卷,并在华商网针对社会青年做了网络调查。为了便于统计,我们分别抽取了有效问卷:100份(大学生);100份(中学生);50份(社会青年)。 对于常规问题的调查结果,我们直接公布数据,并做简要说明。对于社会大众普遍关注的青少年对于网络游戏、聊天交友和浏览色情网站等这些敏感话题,我们做了重点的逻辑梳理和分析。 现象扫描网吧主流“客户”仍是学生 在“平日的上网地点”这个问题中,中学生有83人选择在网吧;大学生有75人选择网吧这一选项;社会青年有31人选择在家,11人选择在网吧。这说明,学生依然是网吧的“主流客户”。 而在选填网吧这一选项的中学生中,85%都未满16周岁。从这个数据看,网吧大量容留未成年人上网,依然是不争的事实。有关部门对于不正规经营的、证照不全甚至根本没有的黑网吧,打击力度依然不容松懈。 “经济基础”决定上网频率 “大概多长时间上一次网?”面对这个问题,52名中学生选择“没准儿,看兜里的钞票而定”,11名中学生选择“大概一周一次”;大学生中有32名选择去不去上网由钞票决定,13名选择“一有时间就去”;社会青年中有19人选择“每天都上”,9人选择上不上网取决于空闲时间。 不难看出,对于学生而言,他们上网的频率和口袋的零花钱有关。这其中蕴涵的逻辑关系,可以“启迪”家长以制约零花钱的方式来约束孩子的上网频率。那些经济条件宽裕的家长,也要学会在零花钱上对孩子“抠”点。这不仅能起到限制上网的作用,对于培养孩子“精打细算”的理财观也是有好处的。 当然,孩子长身体的营养钱可不能抠。 青少年其实较自律 “你每次上网时,一般待多长时间?”42名中学生和31名大学生选择“两小时以内”,22名中学生和37名大学生选择“两到五小时”,只有不到3%的中学生和不到10%的大学生喜欢“上通宵”,并坦言“一旦上网,就很不想下线”。 这种自律精神的原因来源,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零花钱的制约,起到了“收心”的作用,培养了孩子们“适可而止”的自律习惯;二是,青少年重视自身的健康问题,在我们的“你认为上网时间长最大的坏处是什么”的问题下,80%的学生都认为是影响身体健康和导致视力下降;三是,孩子们对于家长的权威有着天然的畏惧,他们不愿太晚回家受到父母的问询和责难。 做父母的也可多引导孩子对视力和健康予以自觉的重视,这也是制约孩子迷恋网络的好方法。 上网主要是为娱乐 “爸爸妈妈,帮我买台电脑吧,方便我学习!”如果你的孩子提这样的要求,可信度非常低。网络对于青少年而言,主要的功能依然是为了娱乐。 面对“你上网的目的是什么”这个问题,只有3名中学生、6名大学生和2名社会青年选了“查阅学习资料”这个选项。选择玩网络游戏和聊天的人数比率都超过了80%,浏览新闻、视频、小说、逛论坛、看电影等,每项都拥有超过了50%的“点击率”。 上网主要为娱乐?这个现象反映出都市青少年在拥挤的钢筋水泥丛林和高负荷应试教育的压力下,课余生活和兴趣爱好的严重匮乏。据调查,爱好体育(打篮球、踢足球等)的同学基本上都不会太迷恋上网,而有其他兴趣爱好(画画、弹琴等)的同学,也不会对上网产生“上瘾”的依赖。 娱乐生活的缺失,导致没有其他爱好的同学大规模地把“上网”当成了一种“爱好”,而爱好是有“成瘾”的属性的,于是“网瘾”也就应运而生了。所以,多培养孩子的其他兴趣爱好,也是预防孩子沉迷网络的捷径。 干涉孩子上网要“迂回作战” 是否因为上网和父母发生过矛盾?A.和父母的矛盾不可调和;B.和父母有一定摩擦,但不伤亲情;C.偶尔有矛盾,很快就互相谅解,并各自做出让步;D.从来都没有因此发生矛盾。 中学生中有47名选择了B,20名选择了D,选择A的有4名同学;在大学生群体中,选择D的有86名同学,1人选A;50名社会青年中则有70%的比率选择了D。记者也随机回访了10位同学的父母,其中有3位认为他们与子女在该不该上网这个问题上的矛盾不可调和,之所以没有因此引发矛盾,是作父母的有意作了妥协。 被调查的同学则认为,很多父母对网络毫不了解,却对自己的上网行为横加干涉,这是最令他们反感的。记者分析,在这个问题上,之所以出现“一团和气”的局面,主要原因还是在于父母对独生子女因宠爱而作出妥协的结果。如果真就父母对孩子该不该去上网聊天、玩游戏的态度而言,绝大多数的家长是反对的。 但恰恰是这种妥协,孩子们会理解为一种尊重,反过来作为回报,他们对自己的上网行为也作了主观的自我约束。4名选“和父母的矛盾不可调和”的同学,几乎都有一个共同点:他们的父母粗暴而直接地干涉他们上网,激发了他们强烈的叛逆心和“报复感”。 焦点解读日趋成熟的“网友交际”规则 关键词:视频聊天约见网友网恋 调查题1:你喜欢网上聊天的主要原因是? A.和朋友联络感情,现在流行网络化交流;B.和陌生人聊天,满足好奇心;C.学习压力大,通过闲聊达到宣泄目的;D.心情郁闷朋友少,只好向陌生人倾诉;E.其他 调查结果:81名中学生选择了A,“当面无话,网上投机”是e人类人际交往的普遍症状,他们首选的“聚会”方式也是网络聊天,而非聚会、写信、打电话等传统方式,选C的有3名同学;大学生中选A的比例更是占到了90%;50名社会青年中有26名选A,15名选E。据调查,社会青年才是网恋的“主流人群”。 调查题2:在聊天过程中,如果他人请求视频聊天,你会? A.同意,互相看看长什么样没什么,而且看着对方的表情,聊天更生动;B.同意,反正我不是青蛙或恐龙,自信的我不怕视频;C.不同意,我的网聊原则是只聊天不视频;D.不同意,我就是因为孤僻自卑才上网找自信的,万一视频后对方不理我了,我的自尊心咋办啊;E.不同意,怕对方将我的视频照拍下来到处传播。 调查结果:中学生中,依次选择的人数为:20人,11人,45人,1人,23人;大学生中依次选择的人数为:30人,6人,50人,1人,13人;50名社会青年中,依次选择的人数为:15人,8人,20人,1人,6人。 调查题3:是否和网友见过面? A.我已经见过几个网友了,感觉很好玩;B.碰到聊得来的,我很想见面,但又没机会,以后时机成熟一定见面;C.有啥好见的,我可不想见光死;D.有见面的必要吗?我鄙视;E.只见过一次,经历非常糟糕;F.从来都没有,我恐惧网友见面这件事。 调查结果:中学生中,61名选了B,见聊得投机的网友是他们藏在心中的一件“青春心事”,但目前并没有积极实施的打算。选D的同学有30名,媒体对网友见面发生的恶性事件的报道,让他们有了防范意识;大学生选B和D的比例也分别达到了52%和26%;社会青年中,选A和D的比例最高,分别占26%和22%。 调查题4:你对于网友见面的现象怎么看? A.网上认识的朋友根本没有必要见;B.如果在网上聊得很好,可以尝试见面;C.和网友见面可以结交新朋友,没什么不好;D.和陌生人见面太危险了,不赞成见面;E.见面时最好带“保镖”。 调查结果:三个被调查人群中,选C的比率相当低,分别为:3人,2人,2人。绝大多数被调查者都理性地认为,若条件允许且两人的确是很投缘,可以在条件成熟的时候见面,“缘分”不容错过。同时,“见面时带‘保镖’”也成为被调查者的主流选择。 误读:大、中学生网恋成风。正解:社会青年才是网恋的主流群体。 记者观点:所谓的中学生“网恋”,和上世纪90年代中期在全国各学校风行的“交笔友”现象如出一辙,是萌动的青春期对于异性的一种“试探性情感初体验”,不是传统意义上的“恋爱”,家长老师实在无须过分恐慌。只要家庭氛围温馨融洽,对于中学生而言,他们是不屑于依赖网络上的情感慰藉的。而且,通过以上调查,我们可以得出结论,对于已经不再新鲜的网络交友,青少年已经有了理智的认识和态度。 网络游戏不是“妖魔鬼怪” 关键词:网络游戏 调查题1:每次玩游戏占到上网时间的百分比大概是多少? A.100%;B.50%-80%;C.20%-50%;D.20%以下 调查结果:43名中学生和52名大学生选择了D,21名中学生和19名大学生选择了B。游戏占上网时间的分量之多,由此可见一斑。 调查题2:你热衷网络游戏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A.可以通过游戏中所扮演的角色尽情展示自我,并通过闯关获得成功感;B.游戏中的世界简单轻松,没有压力;C.游戏中将成功的过程大大缩小,更容易得到自己想要的;D.玩游戏的时候时间过得很快;E.结识有共同志趣的新朋友 调查结果:三个群体的被调查者绝大多数选择了选项B。这个答案可能出乎社会大众和专家的意料。 误读:很多专家认为,孩子迷恋网络游戏更多的是为了体验“成功”感,因为在游戏的世界里比在现实生活中更容易付出努力就能取得一定意义上的成功,所以那些在家庭、学校得不到认可的孩子会寻求网络游戏中的成功感,从而迷恋网络游戏。 正解:从实际的调查看,专家的评判似乎人为地介入了太多的“职场思维”,而忽视了游戏和青少年本身的“性质属性”。游戏是好玩的,青少年是爱玩的,两相结合,无非是寻求轻松的愉悦而已。 记者观点:网络游戏不是“吞噬”孩子灵魂的妖魔鬼怪,它和扑克、下棋等游戏没有什么本质的区别,家长老师不宜过分妖魔化网络游戏,给孩子造成对网络游戏更多的神秘感。事实上,随着越来越多的网络游戏被开发出来,“90后”的孩子们早已不像8年前网虫们一拥而上迷“星际大战”那样对网络游戏感冒了。所谓“见怪不怪,其怪自败”,家长、老师积极地面对网络游戏的娱乐功能,才能有效地清除与孩子的对话障碍,通过良性沟通让孩子建立起对网络游戏与玩网络游戏的正确认识。 远离黄毒从家庭做起 关键词:浏览色情文字、图片、视频调查题1:是否浏览过不健康网站? 调查结果:87名中学生明确表示没有,11名表示“偶尔碰到了,就看看”,2名表示刻意想看,有冲动情绪;大学生中,表示没浏览过黄色网站的有47名,32名是偶尔无聊时看看,21名是经常周期性地去看;50名社会青年中,经常看黄色信息的,有32人。 调查题2:你浏览过哪方面不健康的内容?A.文字;B.图片;C.视频;D.语音;E.其他 调查结果:图片的被选率较高。社会青年中浏览色情视频的有9人,浏览文字和图片的占多数。 误读:因为网上有黄毒,所以没有免疫力的中学生不应上网。 正解:纯洁之心对于黄毒有主观排斥感,绝大部分中学生有主动“避黄”意识。心智身体都趋成熟的大学生和社会青年才会有意识地“涉黄”。 记者观点:据调查,绝大多数上网者不会选择在网吧浏览黄色信息。一是色情图片、网站等多带有病毒,网吧安装了防火墙予以了屏蔽,二是在一个人员相对集中的环境下,上网者多“不好意思”浏览不健康信息。 “涉黄”上网者多是家中有电脑者,在一个私密的空间里,相对可以“为所欲为”。有电脑的家庭可将电脑摆放在客厅,让上网成为“眼皮下的娱乐”,可有效预防孩子浏览不健康信息。最重要的,还是家长要以身作则,榜样的力量无穷大。 精彩贴士 记者提醒:别说这些话 记者与中学生面对面交流,他们最反感就上网问题听父母唠叨下面五句话: A:就知道上网,看你以后会有什么出息? (反驳:比尔·盖茨是咋出息的?) B:网游有什么意思,有那闲工夫在家把书看一下不更好吗? (反驳:你周末不打麻将,把地板不停地拖一百遍试试?)
C:你敢背着我见网友?你们这些小孩懂什么叫爱情呀!幼稚! (反驳:是的,小孩不懂,大人就懂,那你当初是怎么和我妈好上的?) D:就知道聊QQ,到论坛乱灌水,能当饭吃啊? (反驳:知道楼上张哥为啥36了还光棍一条吗?知道楼下李姐为啥总被花言巧语的男人玩弄感情吗?情商低啊!) E:网上乱七八糟的什么都有,就你那点自制力,能不被污染了? (反驳:否定孩子的能力,你顺带着就否定了自己的基因。请问:差的到底是谁呢?) 学生心声:网络小畅想 将来工作了,可以每天晚上上网和朋友聊一聊,说说一天的开心和不开心,这样的日子太美妙了。(倩 倩女17岁高二) 考上大学了,买台笔记本电脑,早上看新闻,晚上没事可以玩游戏和远方的父母、朋友聊天,可以省不少电话费。(芳芳女17岁高二) 我觉得网吧不应该限制未成年人上网,而更多的应该抵制那些不健康的东西在网上流传。网吧应该开设青少年专区,多多研制有利于我们的网游。(李明男16岁高一) 上课和写作业都能通过网络进行,那样我们在家里都可以考大学了。(晨晨女16岁高一) 网吧上网的价格我们承受不了,网上的东西太乱了,要整齐和健康。(张哲男17岁高二) 希望爸妈不要过于限制我们上网,希望有更多的网站是为中学生开设的。(兰兰女18岁高二) ■本报记者 程勇 实习记者 尚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