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267|回复: 1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叶圣陶美育观对新课改背景下语文教学的启示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1-5-26 11:54:57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叶圣陶美育观对新课改背景下语文教学的启示

李彬



                        

                        写于2008年


    摘  要: 叶圣陶把阅读、欣赏、写作作为语文美育的三大目标:阅读和欣赏是接受美感的经验,得到人生的受用,而写作则是表现美,抒发美的情感,创造美的手段。它们是相互联系,相互促进的关系。阅读为欣赏打下基础,为写作提供素材;欣赏为写作提供技巧,提高阅读水平;写作可以提高阅读和欣赏的能力。进一步挖掘叶圣陶语文美育思想之精髓和灵魂,彰显其与语文课改的联系,必然能为语文课程改革提供直接的指导和借鉴意义。

    关键词: 叶圣陶   美育观   语文教学   启示

美育的提出由来已久。早在两千多年前,我国著名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孔子便十分重视对于“诗”“乐”的学习。“乐”实质上就是审美教育,孔子把“乐”同规范社会政治制度及伦理观念的“礼”相提并论。五四运动前后,我国著名学者王国维、蔡元培等也曾积极传播西方的美育思想。

    叶圣陶作为一位具有远见卓识和精深造诣的大教育家,为世人留下了许多对于语文审美教育的真知灼见。无论是从近现代理论教育的角度还是从当下新课程理念的角度,叶圣陶的语文美育思想都彰显了他大教育家的睿智,至今仍闪耀着时代的光辉,渗透着强烈的现代意识。他博大精深的语文美育思想是我们国家语文教育的宝贵财富,是中国美育史上一座雄伟的丰碑。早在1941年他就曾指出:“国文教育悬着明确的目标,养成阅读书籍的习惯,培养欣赏文学的能力,训练写作文章的技巧,这些目标是非达到不可的,责任全在教师身上,而且所谓养成、培植、训练,不仅对一部分学生而言,必须个个学生都受到了养成、培植、训练,才算达到了目标。”①可以看出,叶圣陶把指导全体学生的阅读、欣赏、写作规定为语文教育的三大目标。本文试图从语文美育的层面来探讨其语文教育思想的特色,进一步挖掘其美育思想之精髓和灵魂,突出其与语文课改的联系,为语文课程改革找到动力之源,扎扎实实地推进新课改。

一、养成阅读习惯——语文美育的首要之义

叶圣陶对养成阅读书籍的习惯之培养提出了许多精辟的见解,他曾在《国文科之目的》一文中明确指出,语文学科的目的是“整个的对于本国文字的阅读与写作的教养”。②换言之,语文美育目的是使学生养成阅读能力、养成写作能力。在叶圣陶看来,阅读书籍习惯的养成是语文美育中一个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不容忽视。

在阅读中养成何种习惯,叶圣陶认为,首先要养成爱读、多读、精选读物的习惯。要养成爱读、多读、精选读物的好习惯,要随时随地加以注意,躬行实践,才能收到

                  

    ①《叶圣陶语文文集》,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年1980版,第64页。

②《叶圣陶集》第十三卷,江苏教育出版社1992版,第32页。

相当的效果,并以具体的事例来加以说明。他不止一次地强调“为养成阅读的习惯,非多读不可;同时为充实自己的生活也非多读不可”。① “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高尔基),是人类的益友,是人生道路上不可缺少的伙伴。大量的阅读有助于阅读能力的提高,有助于欣赏能力的培养,还能为写作提供素材和技巧,为训练写作技巧打下坚实的基础。不读书就没有真正的学问,也不可能成为一个充实健全的人。平日里应多阅读,扩大阅读面。就像“有些人不怕旅行辛苦,道路几千,跑上峨嵋金顶看日出,或者跑到甘肃敦煌,看石窟寺历代的造像跟壁画。在专讲实用的人看来,他们干的完全没有实用,只是有那股傻劲儿倒可佩服。可是他们从金顶下来,打敦煌回转,胸襟扩大了,眼光深远了,虽然还是各做他们的事儿,却有了一种新的精神。这就是无用之用”。②读书也会有类似的无用之用。不积跬步无以致千里,不积小河无以成江海。

    其次,要养成认真仔细阅读的习惯。习惯的养成不只是一个技能的问题,它还包括非智力因素,如“态度”。叶圣陶很重视“态度”在养成良好阅读习惯中的作用,提出了态度要“认真仔细”的要求。他说:“阅读任何东西不可马虎,必须认真。认真阅读的结果,不但随时会发现见晶莹的宝石,也随时会发见粗劣的瓦砾。”③最后,叶圣陶还要求我们养成阅读的批判习惯。叶圣陶曾经强调阅读要有所改革,有所创新。“尤其重要的是要抱着批判的态度,要区别哪些是应该接受的,那些是不应该接受的,不能‘照单全收’。” ④

    新语文课程标准的一个重要理念就是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充分发挥语文的育人功能。不可否认,叶圣陶的养成阅读书籍的良好习惯的培养,对世纪之交的语文审美教育无疑提供了科学而系统的认识价值和促进意义。《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和《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语文教学大纲》对于语文教学所要达到的目标有明确规定, 即“品味语言, 感受其思想、艺术魅力”, 并“与文本展开对话”。如此说来,语文学科的学习即与文本展开的对话仰仗于品味、感受语言, 这就使得语文文本阅读成为一种体验式的阅读, 或者就是在语言品味基础上主体心志的“入乎其内”。

    “道非文不着,文非道不生”,“文道统一”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精义之一,“从历史发展的角度理解古代作品的内容价值,了解先哲们经世济民的思想和为人类进步事业奋斗的精神”,是充实生命质量的一种享受。“如果没有艺术的慰藉,人就会厌世而自杀。”德国哲学家尼采的这句话充分强调了审美享受在生命中的价值。文学阅读不仅是一种简单的学习活动,我们完全可以把它当成一种生命状态,一种特殊的生命状态。它是一种心智的交流,就像朋友间的倾心畅谈,与我们畅谈的是古代圣贤或是当

                     

①刘国正主编《叶圣陶教育文集》第三卷,人民教育出版社1994年版,第257页。

②刘国正主编《叶圣陶教育文集》第三卷,人民教育出版社1994年版,第277页。

③《叶圣陶语文文集》,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0年版,第260页。

④刘国正主编《叶圣陶教育文集》第三卷,人民教育出版社1994年版,第90页。

今才俊。所以阅读本身就是陶冶,就是享受,它可以达到心智的快乐,灵魂的慰藉,进而“思考个人与祖国的关系,进一步了解祖国的文化内涵和个人对国家所承担的责任,激发爱国热情”。

二、培养欣赏能力——打好学生精神的底子

“我觉得我们的语文教育应该给孩子以梦。给孩子一个精神的‘底子’。”如果说养成阅读书籍的习惯是叶圣陶语文美育的第一个目标,那么,培养欣赏文学的能力就是第二个任务,后者是以前者为基础的。文学作品里不乏美的情感、美的事物的存在。如果在阅读时,不能发现作品里的美,阅读效果将大打折扣。阅读不单单要接收文章里的知识,还要感知文章的自然美、风俗美、人性美等,这样才能从精神层面对学生起到净化和陶冶的作用。

    在培养学生欣赏文学的能力方面,叶圣陶说:“作者思有路,遵路识斯真。作者胸有境,入境始与亲。一字未宜忽,语语悟其神。”①归结起来就是欣赏文章时要“遵路”、“入境”与“悟神”。“遵路”,就要引导学生弄清文章字、词、句、段篇的各种关系,探明作者思路。叶圣陶认为说“思路是有一条路的,一句一句,一段一段,都是有路的,这条路,作者是绝不乱走的”。②“入境”,就是要引导学生进入文章的情境,与作者的心情相契合。欣赏文学仅是理解是不够的,还应懂得感受和体会作者在文章中所表达的意图,以致达到感知美和体会美的境界。叶圣陶说“文学这东西,尤其是诗歌,不但要分析研究,还要综合的感受”。③“悟神”,主要是引导学生理解语言,领悟语言,捕捉语言的神韵,获得语言背后的意义。这是由语文学科的特性和语言本身的丰富性所决定的。他在《文心、语汇与语感》里说过“每遇一个辞,于确认其意义之外,再从各方面去领略其情味”,读书不能只停留在字音和表面字义上,要在读中精思、悟神,这样才能读出书中之“味”。中学语文新课程所选录的许多文本(材料)都不同程度上含有独特的“情”“味”。《庄子》中的《秋水》《逍遥游》和鲍鹏山的《庄子:在我们无路可走的时候》,让我们了解到道家“生死齐一”的自然生命观;陶渊明的《归去来兮辞》和《归园田居》为“自然与生命的和谐”又添上了色彩浓重的一笔;沈从文在《边城》中构建了一个未被现代文明浸染的封闭的湘西乡村社会,勤劳、善良、朴实、勇敢的乡村人安分守己的生活着,作品中表现了自然、民风和人性的美,向世人展示了一种“优美、健康、自然而又不悖于人性的人生形式”。

学生审美欣赏能力的培养一直以来备受关注,在追求语文教学工具性和人文性统一的今天,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审美情趣已经成为新课程的主要任务。法国雕塑家罗丹曾说过“我们的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一双发现美的眼睛”。青少年学生对

                  

    ①刘国正主编《叶圣陶教育文集》第一卷,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年6月版,第630页。

②《叶圣陶集》第三卷,教育科学出版社1980年版,第189页。

③刘国正主编《叶圣陶教育文集》第三卷,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年6月版,第264页。

美的认识,需要一个循序渐进,由浅入深的发展过程,只有引导学生走入美的世界,才能逐渐培养起他们的审美情趣、审美能力。语文课本选编的是“文质兼美”的课文,大都不同程度的倾注了“缀文者”的感情,因而能以美引人,以情动人。诸如刘勰所说:“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 ①研读中学语文教材,人们就会发现:朱自清笔下的“荷塘”是美的,民族英雄史可法以身殉城的精神是美的,司马光示儿的“俭,德之共也;侈,恶之大也”的训诫是美的,同时也会看到,对别里科夫“套中人”的本质揭露是美的,对葛朗台守财奴的“人生就是一场交易”的剖析也是美的……欣赏美是在感受美的基础上进行的,因此,在语文课教学上,教师尤其要善于诱发学生的审美情感,使学生的情感与作品中的情感产生这样或那样的共鸣,完善欣赏美的活动。

三、“作文”与“做人”统一 ——语文美育不变的追求  

    阅读和欣赏是接受美感的经验,得到人生的受用,而写作则是表现美、抒发美、创造美的手段。叶圣陶认为人“从天性上,从生活的实际上,有必要把自己的观察、经验、理想、情绪等等宣示给人们知道,而且希望愈广遍愈好。有的并不是为实际的需要,而是对于人间的生活、关系、情感,或者一己的遭历、情思、想象等等,发生一种兴趣,同时仿佛感受一种压迫,非把这些表现成为一个完好的定型不可。根据这两个心理,我们就要说话、唱歌,做出种种动作,创造种种艺术而效果最普遍的、使用最便利的,要推写作”。②写作的训练是语文美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写作的最大特点是用语言这一中介来表达作者的生活和真实情感,其基本任务即是使学生的表达能力得以提高,能切实地促使学生更好的做人和发展。叶圣陶认为,训练写作文的技巧,主要从两方面体现,即“怎样获得完美的原料”与“怎样把原料写成文字”。

叶圣陶认为语文美育的作文教学应当把做人与为文结合起来。为了让人们正确理解“学会做人”的内涵,他专门在《答章熊的信》里阐述“话与文都是不可以‘做作’的,有几分品德知识能力只能说几分话,写几分文,不会打折扣,不会超过增多。所以,说和写似技能而又非技能,实际是其人的表现,一封信如此一部小说如此一首诗如此。我想劝大家不要把作文当技能看”。叶圣陶认为写作活动中,学生须把“作文”与“做人”很好地统一起来。学会做人,在这里是超越了单纯的道德、伦理意义上的“做人”,而包括了适合个人和社会需要的情感、精神、交际、亲合、合作、审美、体能、想象、创造、独立判断、批评精神等方面相对全面而充分的发展。“做人与作文”的统一明确地把作文教学立意于做人,并且追求的是这种具有当代内涵的“做人”目标,即让学生学会做全面而主动发展的完整的人。因此,叶圣陶总是告诫教师,指导学生作文不能只着眼于技能,必须时时顾及学生“其人”这个整体,把精神训练放在

                        

    ①刘勰《文心雕龙校注》[M],上海中华书局1959年版。

②刘国正主编《叶圣陶教育文集》第三卷,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年6月版,第293页。

第一位。精神训练包括陶冶情操、训练思想、培养道德、仔细观察。在判断学生作文能力的发展时,也应该从这几个方面入手。倘若学生养成了“诚实”的品德,思维在日渐缜密完善,情感日渐丰富纯真,观察也日益敏锐周到,所写出的作文就不难做到理真、情切、意达,成为“诚实”的佳作。假如教师只注重形式,让学生在各种应考作文练习中寻找诀窍与规则,在作文评判时把眼光放在文字雕琢,这就本末倒置,结果是终其身而不能达到理真、情切、意达的目的,从而与作文“诚实”的目标相去甚远。“写作所以同衣食一样,成为生活上不可缺少的一个项目,原在表达内心,与他人相通。如果将无作有,强不知以为知,徒然说一番花言巧语,实际上却没有表白内心的什么:写作到此地步便与生活脱离关系,又何必去学习它?训练学生学作,必须注重倾吐他们的积蓄,无非要他们生活上终身受用的意思。这便是‘修辞立诚’的基础。”①所以,叶圣陶希望学生诚诚实实地做人,真真诚诚的写作。只有“诚实”的人格修养,才会出现“诚实”的写作,写出“真实”的作品。

    从语文教学的角度说,学生创造生活美主要体现在写作上。写作的优劣主要取决于学生心中有无对生活美的发现,是否有表现美的欲望。很难想象,一个连自己都没发现美在哪里的人,能在他的作品里描写出生活的美来;同样一个对生活无动于衷的人,也断不能在作品里抒写出让读者激动不已的情感来。因此,要想让学生在作文的天地里淋漓尽致地创造生活美,关键要学生有创作的源头活水,要做生活的主人,不做生活的旁观者,即善于用美的眼光去审视生活,领悟生活。它要求首先能识别哪是真善美,哪是假丑恶,然后按美好的愿望去褒扬前者,鞭挞后者。由于中学生正处于好奇、善思索的阶段,对生活开始有了自己的独到见解,但因为受到自身阅历、学识水平、思维方法等诸多因素的限制,得出的结论有时往往有偏激或偏颇之处。从某种意义上说,教师此时如能用科学方法加以引导,无疑像在学生跋涉生活的途中竖起一座座路标。通过口头作文、命题讨论、一题多做等教学手段,让学生体验“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的生活哲理,懂得生活是复杂的,原本就是真善美、假丑恶的交织与较量。一个热爱生活的人,就应该崇尚真善美,鄙视假丑恶,并把它形诸于笔端。这样的话,我们的学生就会成为生活美的创造者。

    对于叶圣陶来说,他在语文教学中实施美育对当前的语文教学具有极大的促进意义。他的语文教学与美育的完美契合、实施都让我们看到怎样指导语文教育的向前发展。诚然,叶圣陶的语文教学思想正是和美育的结合才使它发挥出璀璨的光芒。语文作为所有学科的基础学科,它无论是在深度和广度上对各个学科的渗透都将是任何一个学科所不能比拟的。叶圣陶在语文教学中实施美育,使美育与基础学科得到了结合,既促进了基础学科的发展,又完善了审美教育的内涵,两者交相晖映,对美育在别的学科中的实施起到了积极的指导作用,为实现大美育思想提供了可能。“语文美育, 不

                    

     ①刘国正主编《叶圣陶教育文集》第三卷,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年6月版,第372页。

仅能丰富学生的情感, 陶冶学生的情操, 使学生在学习欣赏的同时, 受到深刻的思想品德教育, 而且能使语文美育充满情趣和促进学生智力的发展。”①由此可见, 语文教学中美的发现与引出, 可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继而使学生产生学习的兴趣, 并能主动给情境当中的美赋予探索意念。不但如此, 学生还能在美的氛围中得到熏陶、滋化, 继而形成积极健康的人生观和世界观。前苏联著名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这样一段话:“我认为,整个教育体系的重要目的在于:学校要教人学会在美的世界里生活,使没有美就不能生活,让世界之美创造出人本身之美。”叶圣陶将语文与美育联系起来正是将审美教育与基础学科结合的最具代表性的注脚,这也是他留给我们语文教育又一宝贵启示。他使其语文与美育的结合让我们发现了原来语文美育还有那么动人心弦的一面:培养学生感受美,欣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培养他们丰富而高尚的感情和崇高的精神境界,使学生成为按美的方式生活的人。只有这样,学生日后才会成为有益于社会的人。

    站在历史的长河中,用今天的眼光审视作为语文教育家的叶圣陶,不断从各个方面来加深对他教育思想的认识,将十分有助于我们提高目前以及将来语文教育发展解决重大问题的自觉性。他主张在语文教学中实施美育,既重视了受教育者的个性发展与社会属性发展的有机结合,又避免了只重视审美教育而忽视了人的全面发展的弊端,对当前语文教学的改革和素质教育的实施都具有一定的借鉴和启示意义。

参考文献

[1] 刘汉青.《重温叶圣陶关于读的论述》[J].《语文教学与研究》, 2002,(21).

[2]杨仁孝.《叶圣陶“引导自学”思想摭谈》[J].《云南教育》, 1998,(12).

[3] 任苏民.《叶圣陶的现代教师作用观》.《中国教育学刊》,1997,(04).

[4] 张志公.《传统语文教育初探》.上海教育出版社,1962年版.

[5] 崔海娟.《尊重学生主体地位提高自主学习能力——兼谈叶圣陶的一个语文教育思想》[J]. 《运城学院学报》, 2003,(04).

















                       

①     李政涛《让学生享受汉语》[J],《基础教育》,2006(3) 。
2#
 楼主| 发表于 2011-6-10 08:53:00 | 只看该作者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9-28 04:19 , Processed in 0.086927 second(s), 2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