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在绘本与文字书之间 爱心树第三次经典童书品读会 2011.12.8 互动交流部分 陈科惠:我是爱丁岛亲子阅读馆的创始人。 今天我听到三位老师讲,有很多是我平时带自己孩子和观察我们会员孩子,我们观察到的两位老师都讲到这些现象,包括五岁识字以及听说读写绘这些东西在生活中用到和不用到的差距都会看到。还有就是量的积累,由量到质的飞跃不是你能数出来的,但是没有替代的等待的量的积累的时候一定会有质出来。如果不同领域的人一起做这个事情,最后得出的结果比单独做会好很多。我09年听过李甦老师的讲座,也是介绍青蛙男孩那本书,如果我们不同部门一起合作这个项目,可能对找书就没有那么困难了。 关于推广这一块,因为这次讲到的是从学前到上小学一二年级的现象,我们有四个书架放小学的书,但是这个借阅率极低。一个原因是我们会员孩子小,还有一个原因是,我们社区一到上小学就转到市里去上学。还有一个原因是家长到小学以后觉得没有时间了,但也有另外一种现象,比如小学一二年级的时候,他才接触这些书的时候,他讲孩子上小学了,没有时间看那些书,包括图画书,但是我们跟家长去探讨的时候,如果小学的时候没有时间看大部头的书,反而可以看图画书,因为图画书里面也有深度的和简单的图画书。像《我的爸爸小飞龙》正好适合小学一二年级看,文学性也有,如果没有时间看厚的书或者一套有好几本的书,对孩子是有压力的,但是如果看很轻松,内容是符合他心理发展的,他会一直读下去,就算没有时间,那种文学的培养,包括各个方面能一直支持他看上去。如果放弃是非常可惜的,如果没有时间读大部头的,读短的是对孩子有支持的,如果中断以后再拿起来很难。 首都图书馆: 首图针对少年读者主要是3-13岁,我们属于公共图书馆,我们敞开大门欢迎不同年龄的小读者和家长朋友参与我们的阅读,平时我们每周六都会安排不同样式的阅读活动,我们跟爱心树也有过合作,包括《朗读手册二》的发布。阶段性的我们也会邀请名家过来做讲座,同时也是不同样式图书跟孩子、家长与名家的互动。还有关于写作方面的,包括我们针对幼儿也有绘本方面的推广跟自主阅读,像陈老师说的孩子需要听说读写,我们针对这个也开展了特别有意思的活动叫《阅读故事分享会》,我们不光希望孩子自主阅读,同时希望孩子读后经过自己的理解,跟其他的小读者和家长一起做交流分享,我们提供一个小平台,他们看完书之后可以把自己的理解,通过自己的想法之后分享给更多孩子,这样一本书他自己阅读了,他又讲出来了,等于这个受众扩大了,在图书馆不光是以书为友,还通过图书交到更多同样爱书的小读者。 我们也希望借今天这个活动,看看跟出版社能不能有更深入的合作。我们这边做阅读故事分享会的时候,小读者讲完故事之后,他希望能够就他讲的这些故事有更专业性的点评。家长朋友也希望不光在这个平台锻炼孩子的自信心,还有一些讲说的能力,同时也希望能够对他的语言表达,对图书的能力,能够有一个专业化的评价,也促进他以后更好的阅读、更好的发展自己的表达和理解能力。同样也希望包括图书编辑、作者多走进图书馆,跟孩子们有更深入的交流,让他们能够更好的选择自己的阅读。 进步小学校长杨芳: 今天到这来收获特别大,因为在这不仅获得了很多信息,而且有很多的方法。刚才讲的很多办法我都亲自去实践过,而且我见到了效果。我的孩子七八个月我们开始看书,这个书上一只老虎或者一头狮子,我反复跟他说,他不会说话,后来我说给我指指狮子在哪,他会指出来。后来随着年龄的增长我会到图书馆或者到图书大厦买书,通过读书见证了他的成长,通过我给他选书,我也是走了很多弯路。在选书的过程当中,比如我给他挑的书他并不感兴趣。但是也有一些我实践的比较成功的,比如同样是一本名著,拿《空城计》来说,小时候看的是绘本,上面图,下面两行子。后来慢慢看文字多一些,有拼音的,再后来是纯文字。我们家的书就是这样一批一批被淘汰。后来他再大一些的时候,老师给他们推荐书,像四年级的时候他看《狼图腾》,后来跟《狼图腾》相关的书他自己就会选了。所以阅读对孩子来说非常有必要,是他很好的给养,必须要阅读的。但是这个阅读是跟他的环境、他的家庭有关系。 作为校方来说,我们怎么让家长认可阅读,我们也在做很有意义的事情,我们在培训家长,尤其是一年级家长,家长来到学校我们跟他讲怎么样培养好孩子,怎么培养孩子人际交往,怎么培养孩子爱读书。家长给我们反馈,从这个孩子上学以后我也要开始学着做家长。作为校方来说我们要让家长认同我们的理念。包括我们要做一个孩子随时能看书,可以取到书,但是做的过程中,非常荣幸的认识爱心树的朋友们,在做这个事情的时候,学校除了环境的布置,更重要的是教师跟家长认可的程度,他们要认可咱们的理念。尤其是老师,语文老师跟英语老师跟阅读接触特别大,读书的形式也是多样的,比如读绘本,我看、看读、我写、我画、我说、我讲,跟这个配套的,我们学校这个学期评选小小家活动,比如小体育健将、小书法家、小歌唱家,但是可以把它变通,比如读书小状元、小作家,写文章很好的小孩给他展示交流的机会,让他体验成功的快乐。另外评价也要立体多元,随着孩子年龄增长让他体验到读书的快乐,这个事情对孩子来说受益终身的。 我还有一个困惑,在选书的时候,有时候不知道那么选哪些书孩子最爱看的。像我给我小孩选书,那是我走的弯路,同样我们在学校也是这样,比如爱心树的这些书到了学校,省去了我们去挑选的环节,有时候教委也会隔几年给学校一笔钱,你们就到图书大厦选书,要在什么时间把这些钱花掉。你选的书又未必是孩子真喜欢看的。所以以后有这样的好书,学校也愿意跟出版方、编辑,甚至作者交流,这个非常受益,效果出乎我们的想象,老师有这个需求,家长也有,孩子也有,作为学校来说我们也愿意传播这些文化,我觉得很有意义。 杜老师:刚才说到几个方面的专家联手,比如给几年级的孩子推荐一些书,现在好多推荐的网特别多,可能各有各的角度。今天大家说了很多,内容这么丰富,已经说出来很多的选书角度,不能说标准,至少是一种角度,都特别有参考价值,这个事情可以好好的考虑一下。一方面拿着钱不知道买什么样的书,一方面不知道找到哪些读者。这方面差异性确实大,刚才李老师说小时候找没头没尾的《红楼梦》的书,这样偷书看的孩子将来一定会读书的,因为是他一种内驱力驱动他的好奇心,但是作为有责任的出版者或者我们的研究工作者,真的应该做这方面的事情,真的需要孩子们看的东西,我们非常有理念、非常清晰的表述出来这个书到底好在哪,什么样的孩子会喜欢,至少我们要提供这样的选择。 陈晖老师: 相信书的力量 刚才说全中国的校长都像这位校长这样,我们的儿童文学事业或者出版就会比翼齐飞的发展,孩子们也会很幸福。现在校长做的很多事情,我们都在做,关键问题,无论做什么活动,我们还是要从效能出发。我经常参加很多活动,活动的设计一定要从最终的希望出发,我小时候最大的理想是有一间屋子,里面摆满了书,可是现在的孩子不会有这样的想法。我们小时候的精神生活,连电视剧都没有,最多有一个收音机。书对于收音机的世界来讲,肯定是更让我们向往的。但是现在的孩子快乐方式太多了。 校长刚才讲了两个理念,第一个是随时随地灵动开放的阅读方式,所有的机构,包括家庭都应该这样考虑。以前强调整体,现在必须要提示大家可以片断的,你读了就是好的。即使是这么厚的,我们要告诉他你肯定能读下来,或者你读一个片断,从一个片断进入然后再拓展。相信书的力量,同时也相信好的文学对于孩子的感召力。 赞成朴素的推广方式 我们现在相信孩子比较难了,因为孩子受的干扰太多了,我们做这个工作首先相信书的力量。我去过香港几百所学校,香港的学校比我们饭馆多,他们经常马路这边一个学校,那边一个学校,十步之内必有学校。但是我在那些学校里面居然见到出版社背着大箱子,里面放着各种各样的书,挨个学校说这是我们社最近出的书,适合谁看。就是这样很朴素的推广方式,没有像我们搞活动,又是租场地,请专家去说,报纸媒体上铺天盖地去影响,我们国家好象这方面做的比较多。我经常跟出版社说花那么多钱搞发布会干什么,你把这些钱买成书,送到学校不是一样吗?你面向受众,你不面向受众你的书还是没有出去,我建议我们社如果有实力搞活动,下次把发布会转化为200本书,向在座每一个机构赠送一本,你要相信这一本是一个种子,它撒下去就会长成熟,然后开花结果,最后变成更多的树。我一般不当专家的,去说这个书好,我们开业内的会,花一些钱,到一个很好的地方,然后一起吃顿饭,高高兴兴的回去了,宣传活动搞完了,但是跟受众有什么关系?以后比如哪本书取消,我们报道说某某本书取消发布会,把经费买了多少本书送到什么地方,这个作用可能更重要。学校的活动、家庭的活动、出版社的活动注重效能。我今天还带来我三个学生,那个日本妈妈去过很多国家,我们拿你们的新经典给了一个妈妈,她很详细的记录了你们的12本书,他的孩子问了什么、读了什么,几岁的,所以我一心想把这个分享出去。 任何时候都记住效能 我们所有的活动、所有的研究、所有的会议最好都落到实处,所以请大家任何时候都记住效能,包括我们今天,我从李老师这也得到很好的资料,我愿意把你提到的问题,在课堂上让研究生们去讨论。我们北京师范大学的中国儿童研究中心,我这个团队是特别从孩子阅读的现实出发做研究的,我所有的东西,包括跟李老师呼应,就证明我们两个都没有在象牙塔里面,完全不同的学科,但是最终能够共同的按照一个目标。刚才有位老师说《木偶奇遇记》他们那阅读很好,很有可能,因为阅读是个体的,是有很大差别的,我可能做的不充分。所以任何异议都是合理的,都是有意义的,不同的反馈和不同的意见都是有意义的,任何都是存在即可能,所以我觉得所有人的实践都是宝贵的,所有人的经验,只要你是做了的,你跟我说这本书好,不能你喜欢你就说好,你要把好切实。我们前一段跟新经典做了一个合作项目,所有书都是抓住重点、难点、兴趣点、特点入手,任何书首先是它的重点在哪里,它的难点在哪里,这是一定要抓住的,这两点抓住以后孩子的兴趣点在哪里,还有就是这本书的艺术特点在哪里,不管是咱们的阅读知识、阅读推广、阅读资源的引进,都跟这四点的掌握跟分析有关系。 要避免阅读的商业化 新经典这边,虽然我们的合作告一段落。但是我在推荐书的时候,我也做书目,我也有给教师的教材推荐,包括幼儿园的、小学的。但是每次这个书目来自不同公司,任何公司都有最优质的资源,其次来自于这个书本身,所以我们推荐,我不受哪个公司的委托和特别的请托或者顾及面子,我从来不,对我来说所有的出版社,我跟所有的出版社都有合作项目,也就是说我能够看到各个社我认为最有意义的资源,所以我的书单通常来自于各个社同样书的比较。然后阅读切实的实验,我们叫做田野作业。 刘雨青(陈晖的学生): 珍惜五年不使用文字的五年 我刚才很仔细听了很多位老师的研究成果,我一边听一边想起自己在育儿过程中的一些经验,我发现这些经验都在不断的印证他们的研究成果,我分享一两点经验,也当做一个田野中的案例。 其中一个是关于阅读的。我的大孩子今年11岁,他在日本出生,那个时候我等于是邂逅了图画书这种形式,特别着迷。那时候在我们国内还没有见过这样的形式,之后在这个领域里面,首先自己看很多,后来又到了美国,美国地区图书馆发育的很好,每个区有一个公共图书馆,我们一次可以有50本书或者音像资料,我每次去都会拿十本、二十本。我其实就是当玩具给他,把图画书当做玩具放在孩子的视野以内就可以了,也不用做太多。当时我比较顾及自己兴趣的妈妈,只要孩子好好的就不会太操心,书放在那,他自己爱看多少算多少,逐渐的他要知道里面说什么,我就给他念。他就是在这样的情况下长大的,回国以后我不断的找中文的图画书,我自己也看,我也给他念,所以他养成了睡觉前要听故事的习惯。到了他上小学的时候,这个习惯很顽固,我觉得像给自己下了套一样,孩子上了学生活会比较累,他还让我给他念故事,那时候我已经转为念字书,因为图画书已经不太满足他,所以转为念儿童文学经典字书,念到自己快要睡着了他还让念。但是突然有一天,因为他已经上学认字了,他就说等你念还不如我自己看呢,他就开始自己磕磕巴巴的看,从那天开始我就解脱了。从他认为听不如自己看这一刻起,他突然之间读了很多书,我都数不过来他读了多少书。刚好那段时间我在绘本馆工作,他有机会到绘本馆书店,从那里他要求我给他买他自己的第一套文字书,就是《小尼古拉》那一套,直到现在他还很宝贵那套书,他虽然不怎么看了,但是他认为是自己最开始读的文字书。从图画书到文字书的过度,关键是朗读,一直帮他保持朗读书的习惯,因为眼睛看的速度比读快多了,等他认字认到一定程度,他就会觉得已经不能满足他对书中内容的苛求,他自然就会跳到那个地方去。 关于认字我有这样一个想法,他五岁的时候已经认识很多字,一个是在外国,另外我也不是很着急的妈妈,他五岁的时候别人跟他说起什么事,凡是关系到他认不认识的字,他就会很大言不惭的说我不认识字。后来我在一个观念下,我认为这个事情作为家长不用着急,我们有语文老师,认字的事完全可以交给语文老师去办。因为我自己一直以来从事文字工作,我太清楚文字的局限,我们有很大一个世界,我们都会交给这样一句话,只可意会不可言传,还有一句话是交给图画书的图老,所以我很清楚文字的局限。 文字底下是感受、经验、一种不可言传的思维 文字以外有很大的世界,但是一个孩子他的一辈子漫长的文字中,他可以不使用文字的年龄很短的,一般来说三年他可以不用文字,我孩子赖到五岁也要被送到识字班,他也要开始识字,他顶多可以有五年不使用文字。但是这五年里,因为文字是附着在各种各样意义上面的一个符号,文字底下是感受、经验、一种不可言传的思维,像爱因斯坦据说他最深邃的思考是不用文字思考的。我当时就想,既然反正也是五年,他在这五年里尽情的发挥他的感受,因为那时候有机会做职妈妈,在一些我说不清的领域,感受的、经验的、情感的领域里面,那是为文字打下了一个比较深厚的基础,他有了丰富的感受性以后,他学一个词,这个词很自然的贴到一个合适的位置。但是他太早认识一个词,这个词往哪贴,他还没地方贴,在那段时间我是抱着那样的观念,所以没着急让他认字。这个经验是正反两面的经验,正面的经验,一方面他基本的说话没有问题,他很小的时候他的择词,他的词汇量很有限的情况下,他可以把这几个词颠过来多过去,甚至有很抽象的意思,我经常很惊讶很惊喜。进入识字班以后,识字、认字、理解字意、写字没有问题,顺顺利利的认字,现在11岁开始读《明朝那些事儿》,我想这一块可能OK了,当时让他赖到五岁识字好象没有什么遗憾。 细观察,看走向,给支持 但是有一个遗憾,他的写作能力还是有点弱,我不清楚是当时自己没用功,他确实是理科生脑子,他爱动手,比如从宜家买回来的家具都是他拼的,各种各样动手的事情他发育的很好,唯一让我觉得遗憾的是写作不是那么好。但是也不一定,最近他开始对国学产生了兴趣,开始读《经》,有一次我们一家人一起吃栗子,他觉得某一种方法剥出来的栗子特别完整,我们让他把这个经验分享一下,他用一两句话把很麻烦的事说的很清楚,也可能读《经》的时候在写作方面又让他得到学习。 但是任何事情也要看个例,也不能因为我的观念,某些孩子特喜欢认字就不让他认,我觉得也不可以。我的小女孩现在两岁半,当时为了教他哥哥认字,我们外国,我自己做了水墨的识字那片,没用几回不用了,我又舍不得扔掉,把它收集起来,这个小女儿两岁半,她一看到就喜欢的不得了,她每天都把这些字、卡片拿出来自己认字。听她哥哥念了一遍三字经,就每天都让我们来念。所以每个孩子会有他自己的倾向。在带孩子的过程中我有一个观念,我是做一个热心的观察者,在他们出生之后,我对他们将来没有太多的设想和设计,至于他是不是一个狂热的阅读者我也不是很关心,但是我特别热心的观察他们,看他们走向是往哪个方向走,走到这个地方他需要支持了,他的认知发展需要这个东西了,比如他需要图画书,那就图画书放在身边,也不太管了。这个男孩需要工具了,只要不是太贵,工具也可以买一些。他需要做手工,材料给到他们。他们需要的材料我们能提供的提供给他们,让他随手可得,其他的也没有太多想法。 引导也是很必要的。毕竟我们比他们年长几十岁,有一些经验我们不知道是不是限制了孩子,但是有一些经验我们一眼就很明白,这个绝对是我们对,而不是他对。比如三四年级的时候他疯狂迷上郑渊洁,他说要买一整套的郑渊洁放在书橱里面,当时看郑渊洁的书好象有30多本,因为我本人对他不是很感冒,我说再缓两年。他说为什么?我就分享了我自己的阅读经验,我说我年轻的时候特喜欢三毛,但过几年之后我已经不那么喜欢他了。确实我们缓了两年,前一段时间他对我说,妈妈幸亏我们那时候没有买一整套的郑渊洁,我现在已经看不上他了。 陈晖:郑渊洁他当时喜欢就对了,他现在不喜欢也对,他喜欢的时候要给他,这对他来讲是有益的。所以对孩子的愿望,特别是阅读的愿望,在某些情况下无条件的满足。 姚园(艾斯泰尔):我最近正好在北京图书馆做一些童谣讲座,我女儿今年一岁七个月,孩子在一岁到两岁是语言爆发期,最佳适合这个年龄的东西并不是《三字经》,但是如果一岁到两岁最适合他们的是童谣,我们自己出了一套中国童谣,像排排坐吃果果你一个我一个,弟弟睡着了给他留一个。她就非常喜欢,只要读了两遍之后,她就能做到你这样读排排,她就接坐,你说吃她就会说果果。如果是这个年龄段孩子的话,当然我们出版也有责任,给孩子们提供比较好的素材,但是父母也要来宾孩子的心理阶段,给他们提供比较好的象样的东西。 陈科惠:刚才我们提到识字和自主阅读,很多家长到了三岁、四岁就在想什么时候是自主阅读,我自己孩子识字量很大,他现在六岁,还没有到自己阅读的阶段。
李甦:有符号功能认识之后才能真正使用这种文字 很多孩子即使认字认的很多,他也未必用来帮助他去读懂或者理解一本书,很多研究发现的问题不是孩子的识字量多少直接指向于他后期阅读的发展,而是他能够认识到文字的功能,文字是用来表达自己、传递意义的,他和平常嘴巴讲话功能是一样的,他得有非常抽象的符号功能认识之后才能真正使用这种文字,所以他有一个比较复杂的过程。就像很多时候,比如你这边摆一个图片是狗,下面放两个卡片,一个狗,一个猫,你告诉他这个念,这个念猫,你在他五岁的时候把卡片打乱,他很难确定这个符号代表的特定意思。所以这个东西的学习对于他的阅读是很重要的能力。我们很难讲孩子知道这个字对他来讲意味着什么。 陈科惠:我们家孩子读说明书能读懂,但是只要一到故事文学的东西他就不读了。 李甦:希望建立每个孩子的阅读档案 比如他理解故事能力怎么样,我不知道这一点,他不爱读的是故事书,我不知道有哪些认知或者其他动机方面感到不愿意的,这个不大好用识字量多少的关系去解释。你刚才说有自己的绘本馆,你有没有每个孩子的记录,包括他家庭的一些情况,比如他家庭的阅读环境,父母的读书量,他的一些读书兴趣的变化,你们有没有这样的记载。 陈科惠:我原来一直想做,我每天去看孩子,有两年以上阅读习惯或者没有阅读习惯的我可以看出来,但是没有科学依据。您的研究机构要是能做这样一个分组的研究会特别有意义,而且对家长特别有支持,家长特别希望看到数据性的东西。我这边资源都是够的,比如跟家长做一些配合都可以,家长愿意去支持。 李甦:对知识的获取,书会远远超过其他电子媒介 需要有一些基础的数据来表明我们中国的孩子在开始阅读绘本,包括一些纵向跟踪的,因为中国不像美国,美国解决实际问题,政府会出大量的钱去做,对制定政策有很重要的依据,我们中国还没有到这个阶段,而且很多时候研究人员的研究是作为领导者拍脑袋的数据,这是很悲哀的。如果你们馆里建立基本的数据库,对孩子有一些跟踪的话会更有说服力,包括我们各种指导的方案。刚才进步小学校长提到做家长工作特别重要,我在做包括其他研究的时候发现,中国儿童很多问题是来自于和家长互动的结果,在现实当中我们对家长的引导,可能需要两个方面考虑,一个是短期的,中国家长还是等不及孩子长,等不及的话,我们又需要他们的配合,所以这个时候我们需要做一些应用性指向特别强的,就针对哪些书,我们家长应该给予什么样的指导,操作性应用性比较强的,因为家长特别希望专家给一些建议从而形成一些习惯,也许我们可以基于小规模的研究给家长提一些他们马上操作引导的,这样维持他对于孩子阅读的支持兴趣。 李甦:用我们的语言独立表达我们对一件事情的看法和认识 另外长期需要做一个思想改造问题,是什么样的动机会驱动人喜欢阅读,人有不同的需要,阅读可以带给我们的需要是什么。首先是认知上,因为每个人都有好奇心,都有求知,这个是对家长的引导,你对知识的获取,书会远远超过其他电子媒介,我们要给家长传递这样的信念。再一个很重要的是把人的阅读和思考能力提到很重要的高度,我在做研究和参加会议的时候,我发现中国学生和外国学生最大的差别,在研究生阶段,包括在博士阶段,我们很难用我们的语言独立表达我们对一件事情的看法和认识,这不光是语言的问题,是英语讲的好不好,而是一种思想和信念的表达能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