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115|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我给语文教育下一服猛药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6-1-20 17:26:39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我给语文教育下一服猛药[原创]
语文教学改革构想
http://www.pkucn.com/thread-11728-1-96.html
提  要:解放后半个世纪语文教育的主要教训有三条:浪费了最佳教育时机,放弃了最佳教育材料,忽略了最佳学习方法。这就造成了语文能力和人文精神长期走低的尴尬局面。语文学科的性质、儿童的心理发展规律以及正反两方面的经验教训表明:不浪费儿童早期本能学习的时机,以“语文能力和人文精神”为旗帜,以充分的背诵和阅读经典(即以具有深厚人文精神内涵的足够量的语言材料对语言器官进行充分的刺激)为核心的语文学习,高考取消语文、以“分科、分级、自主、开放”的积分制语文水平考试代替各种语文考试,是语文教育走上正轨并迅速、健康发展的正确途径。
关键词:教育时机、教育材料、教育方法、考试改革



我曾长期从事基础教育,现在在大学从事教学科研工作。我对基础教育的状况比较了解,也为此思考了很多。关于教育的讨论很多,建议也很多。但是具有可操作性的建议还不多。依我看,基础教育中最失败的就是语文、外语、政治三门课。这三门课的问题解决好了,基础教育的问题就解决一大半了。大家都清楚,这三门课花了多少时间、精力、金钱。这算是人文学科了。而我们国家数学、理化等科学学科在基础教育阶段的难度比起西方国家的是高很多了,不是高一点,教学质量也算不错,差的主要是动手能力、创新精神。总的来看,矛盾的主要方面在人文学科方面。而人文学科当中矛盾的主要方面是语文。语文没有搞好的原因是对语文的性质和人的心理发展规律没有认识清楚(或者认识到了却没有应用教学中去)。好了,在这样的认识基础上,我给教育的猛药就可以开出药方来了。请大家认真看看我下面的文章,衷心希望大家提意见,看看我所说的哪里不对、哪里没有可行性。

一、语文教学回顾

1978年3月,吕叔湘先生在《人民日报》上批评我国中小学语文教学少、慢、差、费,指出这是“不容忽视的一个严重问题”。他说;“十年的时间,2700多课时,用来学本国语文,却是大多数不过关,岂非咄咄怪事!”1979年冬人民教育出版社中语室组织的福建、四川两省“中学生语文状况调查”显示,大约有三分之二的学生语文水平过低,语文知识测验的平均成绩只有30分。1988年国家教委委托华东师范大学组织实施的“1987年全国初中三年级语文教学抽样调查”取得的1000多万个数据显示,大多数被测学生的成绩处于中下水平,阅读、写作不及格的有近60%。阅读、写作、听力、说话与朗读四项测试,每项的总平均分均在及格以下。1996年,以重视人文教育而备受称道的华中理工大学,对全校新生进行了首次中国语文水平达标测试。在这次稍稍高于中学语文水平程度的测试中,全校所有的95级本科生、专科生、研究生新生,达到及格线最多的是本科生,也仅有60%,最少的是博士生,只有30%的人达到了及格线。高校学生语文水平低绝不是个别现象。1997年北师大对一年级新生进行了语文入学检测,原计划得分在80分以上的(满分100),可以免修大学语文,不料一千多名新生中,能达到这一标准的仅有六七人,无奈之下,学校决定,全部都要修大学语文。 《北京文学》1997年第10期,发表了一组“忧思中国语文教育”的文章。此后,社会上开展了一场轰轰烈烈的中小学语文教育大讨论。这次讨论的主要成果,反映在以下三本书里:一是王丽编的《中国语文教育忧思录》(教育科学出版社,1998),二是孔庆东、摩罗、余杰主编的《审视中学语文教育》(汕头大学出版社,1999),三是钟晓雨主编的《问题与对策:中小学语文教育改革》(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这些讨论对中国语文教育提出了空前尖锐的批评。其中虽不乏偏颇之论,但是,不可否认,问题不仅存在,而且还很严重。也许有人会说,我们的成绩还是有的,这些年少年作家不断出现就是明证。但是与此形成反讽的是,这些少年出的书无一例外都是对现行语文教育模式叛逆的结果。看来,从1978年吕叔湘先生发出振聋发聩的呼吁之后的二十多年,我们的语文教育并没有取得长足的进展。
问题的症结到底何在,我们还要反思。
让我们再耐心地讨论一下语文的性质是什么。对语文学科的性质有四种代表性的观点 。一是工具论。认为语言是交际工具,是学习和工作的基础工具。语文课的任务就是进行语言知识教学,培养训练理解和运用语言的能力,即听说读写能力。二是人文论。认为人文性是本质属性。语文课的任务主要是通过语言的学习、感悟,培养情感,陶冶审美情操,弘扬中华民族的人文精神。三是素质论。认为语言既是交际工具,又是思维工具,也是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工具。语文课的任务是培养提高学生的语文素质:主要培养运用语文工具的能力,同时也要培养思维能力,文学鉴赏能力,开发智力,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审美教育、语言文化知识教育。四是语感论。语感论把培养语感作为语文教学的首要任务。夏丐尊先生最早提出语感论,其后叶圣陶、吕叔湘、张志公等开始倡导语感教学。王尚文认为:“主观的语感源于客观的言语,主客观的言语对象对人的语言器官长期雕琢的结果,是人的语言器官长期感受言语对象不断积淀的结晶,是人的言语这一对象在人身上对象化的实现。”  近年来,语感论逐渐受到重视,理论与实践上的探讨逐渐深入,尤其是王尚文《语感论》(上海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的出版是一个标志性的成果。
上述四种观点,从不同角度分别看到了真理的不同侧面。第一、第四种观点都是说语言能力,第二种观点强调人文性,第三种观点比较综合而宽泛。综合上述观点,我们把语文的性质界定为“语言能力和人文精神的结合”。语文教学的任务就是以具有人文精神的语言材料充分刺激学生的语言器官,目的是提高学生以语感为核心的语言能力、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
对语文性质的模糊认识使我们浪费了最佳教育时机,放弃了最佳教育材料,忽略了最佳学习方法,造成了语言能力下降和人文精神缺失的后果。
最佳教育时机是儿童时期。心理学理论及语言习得理论已经证明,儿童期是人一生当中语感、人格发展的高峰期,特别是0——3岁的儿童早期,对外界感性信息的本能吸收能力最强,3——6岁次之,6——13岁又次之。在多种语言的环境中,幼儿可以自然地学会这些语言,犹如海绵吸水,毫无困难。这是多么惊人的直觉学习能力!可是,我们在这个本能学习能力最强的时期所做的努力实在有限,听任这种上帝赋予的惊人潜力自生自灭。
最佳教育材料是古今中外的各种深刻、优美、具有深厚人文精神的经典作品。
最佳学习方法是充分的背诵和阅读。
很可惜,教学的时机、材料和方法几方面我们都没有做好。
多少年来,在中小学语文教材方面的最大缺点是浅白、量少。教材中的小猫小狗的内容太多,而智慧含量高、深刻优美的经典内容太少。这就造成了两种浪费,一是儿童记忆潜力的浪费。儿童时期是记忆力最强的时期,并且这时的背诵训练还可以提高终生的记忆素质。二是人格养成的最佳时机的浪费。如果早期背诵、阅读大量深刻优美的经典,那么,渗透到血液、深入到骨髓中的就不仅仅是语言层面优美的辞藻,还有其中的人文精神。这种精神的种子在心中生根发芽,对人的一生都将有长远而深刻的影响。这种潜移默化的教化进行得越早,对儿童影响越大。人格熏陶和道德教化有先入为主的特点。儿童时期受到过真善美的熏陶和感动的心灵,永远是社会的积极因素。同时,人文情怀本身就是语文能力不可分割的一个方面,它能使人看问题多一个角度,多一分智慧,多一分豁达,多一分敏感,多一分正气,多一分悲天悯人的情怀,因而使人的言辞和文笔言之有物,气韵生动。
教学方法上的主要缺点有二。
首先,是不符合儿童的心理发展规律。儿童的心理发展规律告诉我们,儿童时期是语言直觉能力、记忆力发展最快的时期。这个特点是人类长期进化发展而来的,正如牛进食,吃草要赶快,回来再慢慢消化,非如此不可。我们应该利用这个时期让儿童充分感知世界,充分背诵和阅读经典,把那些最好的精神营养先收罗进来。但是我们没有这么做。我们太多按部就班、循序渐进的科学主义做法,这一点已经有一些专家指出,此不赘述。作文的前期准备是:一是语言材料,二是思想情感。二者居一,可将就写。二者具备,文思泉涌!二者皆无,绝对不写。大量的阅读、背诵是在语言材料和思想情感方面的积累和训练,是提高作文水平的捷径!强烈呼吁立即停止现行语文教学中的作文,杜绝作文中的假、大、空、套!
其次,是不符合学科性质。语文、音乐、美术是人文学科,数学、物理、化学等是科学学科。人文学科的特点是整体性、混沌性,讲究积累、涵泳、感悟,科学学科的特点是层级性、系统性,讲究严密、逻辑、推理。科学学科必须层底逐级学起,断了任何一个环节都会影响进一步的发展。而人文学科可以一开始就让儿童接触高深的经典作品,耳濡目染以达到熏陶之功。科学如砌塔、人文如积沙。可是我们的语文教学采取了科学主义的方法,知识结构、能力体系,系统井然,字词句篇,语法修辞,条分缕析,更有那么多的标准答案,束缚思维,压抑个性,阻碍创造。时间花了很多,方法想了很多,板书设计很精致,课堂讨论很热闹,但是,语文教学的实质——语言材料对语言器官的刺激量,微乎其微。
症结找到了,解决的办法很简单,即:抓住本能学习的时机,充分背诵和阅读各种经典。

穷则思变。半个世纪以来的语文教学的教训足够我们回味。我们再也不能沿着失败的老路走下去了。最近的中小学教材中古诗文分量的增加、新大纲对阅读量的增加、国家对语文教材编写的开明态度,以及近年古诗文诵读活动的开展,表明我们逐步在向语文教学的正确轨道回归。返朴归真,是一种更高层次的回归。在“语文能力和人文精神”的旗帜下,充分的背诵和阅读经典,这个具有悠久历史的方法,将给语文教学开辟一个崭新的局面。
如果有相应的考试制度与此配套,这种方法将更有效。

二、语文考试改革构想

新版语文教材是为解决语文教学问题而付出巨大努力之后结出的硕果。但是,语言能力的核心——语感的获得,是建立在“语言材料对语言器官的大量刺激”之上的。要求任何一部教材达到这种刺激量恐怕都是过分的。我们认为,考试是教学系统中调控能力最强的关键枢纽。科学的考试模式不仅能够客观地测评所考学科的水平,更能指导学科的教学活动。本文提出“分科、分级、自主、开放、积分制”的语文水平考试模式,希望能补苴缺漏。
分科,即把语文考试分成“背诵、阅读、写作、语基(语文基础知识)”四个科目,分别考试、分别记分。
分级,即把这四个方面的内容和要求分成若干级别,类似英语考试的四、六级。
自主,即学生自主选择考试级别、考试时间,允许补考。考试时间每年2次,全国统一时间。
开放,即打破年龄、年级限制,允许失学儿童和社会人员自由报考。各科成绩分“及格、优秀”两个等级,及格即得一分。
积分,“背诵、阅读”按“语言材料对语言器官的刺激量”来记分值:背诵总分10分(1万字1分),阅读总分10分(1千万字1分),积分累加。写作、语基各5分,考相应的级别得相应分数,不累加,毕业分数按最高级别计。四科总共30分。9年义务教育结束之时,若能得到总分的60%、即18分,即算语文达标,奠定了终生的语言能力和人文素养基础。高中以后结束语文课。志愿学文科的学生(积分达到20分以及一定的优秀率)继续开设文学史、语言学等人文课程,而对理科感兴趣的学生不再开设语文课而开设其他相关课程。大学也不需要再开大学语文课。
该考试模式突出背诵和阅读的基础地位,其依据是语感理论。叶圣陶、王尚文等认为语文教学的目的就是培养语感,而语感是从“语言材料对语言器官的大量刺激”得来的。这种刺激的主要方式就是背诵和阅读。若能背诵精选的10万字的古今中外经典名篇、阅读1亿字文学名著,则语文水平绝对不差。背诵考试可以口试,也可以笔试(不会写的字可以用拼音)。阅读考试以考察对文学作品内容的了解为主(约占70%),理解欣赏的内容为辅(约占30%)。考试内容在规定的篇目中。篇目应有全国统一的部分(约占70%)和根据各地实际情况而有所区分的部分(约占30%,这部分造成全国学生丰富多彩的文化生态,这样比全国统一的一刀切好),都由专家集各方意见审慎制定。
写作是语文教学的重要方面,但如果没有充分的背诵、阅读和内心感受为基础,写作训练对提高语文素质的功效将大大降低,作文就是对师生的折磨。应果断停止缺乏背诵阅读基础和内心真实感受的作文训练,纠正其中的假、大、空、套(这个问题相当普遍!)。调控手段就是背、读先行,内心感悟先行,作文考试级别自选。
语文知识中的语法、修辞等对语文素质的提高是次要的,而词汇量是主要的。考试应以字词的识记、理解、运用为主。另外,应减少语法修辞而增加对联内容(教学中亦应减少语法修辞知识讲授而增加对联训练),因为对联蕴涵词类、语法的观念。语文知识科的考试内容大致如下:字、词的识记理解(约60%)、对联(约10%)、其他(30%)。
在此考试改革引导之下,教学将从以讲课、作业为主转变为以学生自主的背诵、阅读为主。大量的背、读又为写作提供语言材料、思想观念和写作方法上的支持。高强度、高质量的语言信息的刺激必然造就具有高度语文修养和人文精神的学生。
在这种考试模式调控之下的教学活动,具有极强的可操作性和可塑性——只要强调背诵和阅读(现代廉价的录音设备和多媒体软件还是极好背诵、阅读辅助工具),就会取得相应的收获(考试中的分数只是现象,实质是语文能力和人文素质的提高)。教师可以根据不同的主客观条件引导学生朗诵、阅读、欣赏,组织讨论和各种读书活动,教师的主导性有广阔的发挥空间。
这种考试改革还有利于发掘各种教育潜力,充分释放各方对语文教育的热情。
对学生来说,考试压力减轻,学习动力大增。学生可根据自己的学习进度选择相应科目和级别的考试;不及格可以补考,若想更好成绩可以允许重考。每背一篇文章、每看一本书都是切实的收获和踏实的前进,学习兴趣大增、成就感大增、信心大增。
对教师来说,以往单纯追求及格率、高分率、升学率的压力大大减轻,教师之间培养学生读书兴趣的竞争取代了唯分数的竞争。教师的学识、人格成为受学生尊重的重要原因,教师将产生强烈的提高学识修养的愿望。
对家长来说,明确知道孩子该背什么、该读什么,督导孩子有的放矢。甚至家长自己也可以参与到孩子的学习中,和孩子一起背书、读书、考试,不仅大有益于孩子的学习,还是一种极好的亲子活动。在父母看来,孩子未来的生存竞争由分数竞争转化成了具体的背书、读书的竞争。这种竞争还可以延伸到幼儿期,而提前背诵和阅读是符合儿童的心理发展规律的,将为儿童的心智成长打下坚实的基础。
对失学儿童和希望提高语文素质的社会人员来说,这是一个平等的机会。即使没有上学,但是他们知道,只要背了、读了某些书,就能取得相应的收获和承认。这将极大地促进这部分人积极进取的精神。而他们的精神、他们取得的成绩必将鼓舞广大在读学生。
对早期教育来说,这种考试模式具有很好的引导作用。它引导家长在孩子早期即设置人文环境,孩子在诵读经典阅读名著的氛围中成长,听之读之诵之,则中国之教育大幸!中国大幸!!!
这种考试模式引导下的语文教育具有求实开放、协同万方、低成本高产出的特点,为教育各方营造一种宽松、积极、人性的氛围。上述方案还有很多方面有待完善,同时,还得承认,这种改革牵涉面大、力度大,会有一定的难度。但是,只要转变观念,与时俱进,困难是可以解决的。
我坚信,它可以引发一场真正的语文教育革命,使中国语文教育走上健康发展的正轨。
如果本文是错误的、荒谬的,我希望有人能冷静客观友好地指出,我愿意虚心接受。否则,我将终生为此奔走呼号!善良的你、有识的你,不说为中国的教育,单是为解除我心中块垒,你对本贴的关注也是功德无量啊!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11-26 04:19 , Processed in 0.064134 second(s), 21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