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106|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议论文是怎么冒出来的?(李白坚)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6-3-2 10:28:50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议论文是怎么冒出来的?(李白坚)
在我们的生活中,怎么会冒出个议论文来的呢?不是因为高考、中考要考试,而是因为生活中有各种各样的矛盾需要解决,有各种各样的问题需要辨别!
举个例子。
多少年之前,我们城市里的公共汽车是比较拥挤的,一拥挤,乘客们就容易犯火。我推了你,你踩了我,又不愿意陪个不是,结果,就要出现“议论文”了—— 口头的。
甲:喂!你为什么踩我的脚?(注意!这就是“立论”,提出自己的论点。)
乙:胡说!谁踩你的脚了?(注意!这是“驳论”,对某一种论点进行反驳。)
甲:你看,在我的皮鞋面上,还有你的脚印呢?(“论据”出现了。)
乙:你脚上的鞋印是皮鞋印,而我穿的是运动鞋,难道运动鞋踩出来的鞋印却成了皮鞋印了吗?(反驳,提出自己的论据。)
再举个例子:
足球比赛是一种极为激烈的竞技活动,往往一个极其微小的犯规动作在极短的时间里面出现,而这时,裁判员却必须在这几分之一秒的时间里作出正确的判断。
“嘀!”只听的裁判一声哨笛,裁判判甲方犯规,而且还要罚点球。如果这个点球的判断是明确无误的,则该主罚的主罚,该被罚的被罚。
如果这个点球判得有点不明不白,则有好戏看了——被罚的球员会扯着嗓子与裁判论理。教练也会挤上场去指手画脚——如果他也是个急性子的话。这时,主罚方的教练和球员也会激动起来,为裁判帮腔。再请你注意一下看台,那才叫热闹呢!各方的球迷——蓝魔也好、红魔也罢,都为各自的球队帮腔,争得面红耳赤。
等到理论不清,而且哪一方出言不逊的时候,球迷闹事的情况立刻就会发生。
在这种情况之下,如果你仔细地听辩论双方的发言,并且记录下来,就有可能梳理成为一篇篇精彩的议论文。其中有立论,更有驳论;有的论据确凿,有的理由充足;有的言辞幽默,有的诡辩巧妙,而论证的过程,大都言之成理、持之有据、自言其说。
足球场成了真正的作文课堂,只可惜上课太嘈杂、太危险!
生活中,可以找到许许多多议论、辩论、立论、驳论的例子,层出不穷:
楼上和楼下两家邻居,楼上晒东西滴水,把楼下的被子弄湿了,楼下发现了,开始向楼上论理。“哈罗!你被子绞干点好吗?把我家被子滴湿啦!”——立论。
楼上不承认:“您眼睛睁大点好吗?我家住601,你家住106,我家湿被子就是滴水,也滴不到你家啊!自由落体定律,你懂吗?”——好一段驳论,把牛顿也带上了!
楼下针锋相对:“自由落体谁不懂啊!现在的情况是,你怎能不考虑风力、风向的因素呢!?……——好充分的理由!
楼上说“……”,楼下说“……”。
对于这件事情,你不想发发议论吗?
现在社会上都抱怨学生负担太重,提出要减少课程量、减少上课时间、减少所读的书籍。但是为什么孩子们上网也好、玩游戏机也罢,倒是从来都没有听说过有什么负担呢?那么,如果我们把语文、数学、英语课搞得跟游戏机一样好玩,学生或者家长还会嫌重吗?
对于这个问题,你不想发发议论吗?
走在人行道上,忽然有个八、九岁的儿童在父亲的带领下卖艺。他在头颈上缠着一根很粗的钢丝,小脸憋得红红的。见你走过,他一手扶着粗钢丝,一手伸出来问你要钱。
对于这种现象,你不想说点什么吗?
现在很多文具店里卖一种带锁的日记。据说,父母为了了解孩子们的心思,经常要偷看孩子们的日记。为了帮助孩子们保密,商人就发明了这种带锁的日记,以防父母的“侵权行为”。
对于这个情况,你不想发发议论吗?
我几乎可以毫不停顿地把社会上、工作中、学校里、人与人之间的这种永远层出不穷的问题、值得研究的情况、要探讨的事件 一 一 列举出来,直到你感到呼吸急促为止。
世界上、社会上、学校里、家庭里,需要我们研究的问题该有多少?!需要我们用议论文加以讨论、阐明和研究的问题又该有多少啊?!
只要是一个关心人民疾苦的人,是一个有着科学研究精神的人,是一个留心身边发生的一切事件的人,是一个喜欢独立思考的人,是一个有感情的人,就会有写不完的议论文!
当然,你的观点别人未必会同意。一旦别人不同意你的观点,辩论即刻发生!
激烈辩论的结果,可能是非得到澄清、矛盾开始解决,也可能问题向纵深发展、节外生枝、枝外生叉……所以,辩论的过程,也就是研究、探索和解决问题的过程,或许,还可以说就是议论文的构思过程。
即使是你一个人在研究某一个问题时,也是要思前想后,反复推敲的。这一前一后,一反一复,就是在自己心里进行辩论。等到这种辩论完结,思路也就整理清楚了,也就是说,可以形诸文字了。
古人说:“不平则鸣”——水从高处流到低处,发出巨大的轰鸣。用来比喻看到“不平”之事,自然要议论一番,欲罢不能。
古人又有“骨鲠在喉,不吐不快”的说法,用来比喻“路见不平一声吼,想出口时就出口”的不可遏止的论辩行为。
当任何人产生了“不平”的情绪、感到“骨鲠在喉,不吐不快”的时候,撰写议论文的动机便已到来;从另外一个角度看问题,当老师的议论文教学使得学生也产生了“不平”的情绪、感到“骨鲠在喉,不吐不快”的冲动的时候,议论文的教学也就成功了!
由此看来,议论文教学的要诀,除了所谓的论点、论据、论证“三斧头”外,诱导、郁积和发散写作者的情绪,是否很值得我们重视和研究呢?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11-25 21:39 , Processed in 0.057606 second(s), 21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