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666|回复: 9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水墨漫画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08-9-19 12:30:16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水墨漫画
———中国传统的讽刺画

徐鹏飞
水墨漫画
一知半解
江帆



  “水墨漫画”历史悠久,借诗文与绘画相结合的形式以表讽刺,为我国所独有。此次,我们摘选了部分名作,供读者朋友们欣赏。今后,我们将定期推出优秀的水墨漫画作品,希望广大爱好者能积极投稿,推动和提高我国水墨漫画创作的整体水平。

  水墨漫画(我们暂且这样称呼),不是中国现代漫画发展中产生的一种特殊的表现形式。它是早已存在的一种绘画形式。中国古代写意人物画产生时,水墨漫画的雏形就已显现,因为写意画在创作手法上的主要特征就是概括、夸张、重在传神,与现今的漫画的夸张、变形是相同的。像南宋梁楷的《泼墨仙人图》就是用简洁、夸张、幽默的手法刻画的,在今天看来就是一幅精彩的漫画肖像。而我们时事漫画作为一个独立的画种出现在中国画坛上,一般是从清末(1898年)谢赞泰作的反帝漫画《时局图》算起,至今100多年。所以说“水墨漫画”也就是中国传统的文人讽刺画,在时间上要比我国新闻漫画早得多。

  中国传统讽刺画在明、清时有较大的发展,源于一些忧国忧民的文人们对封建专制的叛逆。像徐渭、李士达、朱耷等都画出很多带有漫画特征的文人画,成功地运用了诗文与绘画结合的形式,使画面曲折、含蓄,讽刺意味入木三分。像李士达的《三驼图》,画面上三个驼背老人,题诗曰:“张驼提壶去探亲,李驼遇见问缘因,赵驼拍手呵呵笑,世上原来无直人。”这种讽刺形式是中国所独有的,与西方的漫画完全是两条道上跑的车。传统讽刺画一直在文人画中发展着,像齐白石等国画大师的作品更是推向了一个高峰,画起来更加随心所欲,如他画的人物图,画面上一人正在看葫芦,题为:予老年眼之所见,耳之所闻,总觉人非,故常作问之画。今画此幅,问曰:先生此葫芦内是卖何药也。机智、幽默、调侃、含蓄、讽刺、委婉都在其中,内容直接介入了社会矛盾中,这种抒情、言志的绘画形式为许多当代国画家和漫画家所借鉴、继承。可以说中国传统的讽刺画也就是时下所称的水墨漫画是始终贯穿于中国文人画中的,而且至今以自己独特的艺术形式存在、发展着。许多国画家的一些抒情小品画,有意无意中都显现了漫画的特征,在漫画家的眼中都是一幅幅很好的水墨漫画。水墨漫画的发展,需要忧国忧民的国画家,也需要热爱国画的漫画家。▲


2#
 楼主| 发表于 2008-9-19 12:31:48 | 只看该作者
  面壁图
  二刚
  面壁累了也得歇歇。




  “水墨漫画”历史悠久,借诗文与绘画相结合的形式以表讽刺,为我国所独有。此次,我们摘选了部分名作,供读者朋友们欣赏。今后,我们将定期推出优秀的水墨漫画作品,希望广大爱好者能积极投稿,推动和提高我国水墨漫画创作的整体水平。

  水墨漫画(我们暂且这样称呼),不是中国现代漫画发展中产生的一种特殊的表现形式。它是早已存在的一种绘画形式。中国古代写意人物画产生时,水墨漫画的雏形就已显现,因为写意画在创作手法上的主要特征就是概括、夸张、重在传神,与现今的漫画的夸张、变形是相同的。像南宋梁楷的《泼墨仙人图》就是用简洁、夸张、幽默的手法刻画的,在今天看来就是一幅精彩的漫画肖像。而我们时事漫画作为一个独立的画种出现在中国画坛上,一般是从清末(1898年)谢赞泰作的反帝漫画《时局图》算起,至今100多年。所以说“水墨漫画”也就是中国传统的文人讽刺画,在时间上要比我国新闻漫画早得多。

  中国传统讽刺画在明、清时有较大的发展,源于一些忧国忧民的文人们对封建专制的叛逆。像徐渭、李士达、朱耷等都画出很多带有漫画特征的文人画,成功地运用了诗文与绘画结合的形式,使画面曲折、含蓄,讽刺意味入木三分。像李士达的《三驼图》,画面上三个驼背老人,题诗曰:“张驼提壶去探亲,李驼遇见问缘因,赵驼拍手呵呵笑,世上原来无直人。”这种讽刺形式是中国所独有的,与西方的漫画完全是两条道上跑的车。传统讽刺画一直在文人画中发展着,像齐白石等国画大师的作品更是推向了一个高峰,画起来更加随心所欲,如他画的人物图,画面上一人正在看葫芦,题为:予老年眼之所见,耳之所闻,总觉人非,故常作问之画。今画此幅,问曰:先生此葫芦内是卖何药也。机智、幽默、调侃、含蓄、讽刺、委婉都在其中,内容直接介入了社会矛盾中,这种抒情、言志的绘画形式为许多当代国画家和漫画家所借鉴、继承。可以说中国传统的讽刺画也就是时下所称的水墨漫画是始终贯穿于中国文人画中的,而且至今以自己独特的艺术形式存在、发展着。许多国画家的一些抒情小品画,有意无意中都显现了漫画的特征,在漫画家的眼中都是一幅幅很好的水墨漫画。水墨漫画的发展,需要忧国忧民的国画家,也需要热爱国画的漫画家。▲
3#
 楼主| 发表于 2008-9-19 12:32:53 | 只看该作者
  铁拐李大仙
  方成
  世人各有长短,岂能责备求全,请您睁眼看看,神仙也有缺残。



  “水墨漫画”历史悠久,借诗文与绘画相结合的形式以表讽刺,为我国所独有。此次,我们摘选了部分名作,供读者朋友们欣赏。今后,我们将定期推出优秀的水墨漫画作品,希望广大爱好者能积极投稿,推动和提高我国水墨漫画创作的整体水平。

  水墨漫画(我们暂且这样称呼),不是中国现代漫画发展中产生的一种特殊的表现形式。它是早已存在的一种绘画形式。中国古代写意人物画产生时,水墨漫画的雏形就已显现,因为写意画在创作手法上的主要特征就是概括、夸张、重在传神,与现今的漫画的夸张、变形是相同的。像南宋梁楷的《泼墨仙人图》就是用简洁、夸张、幽默的手法刻画的,在今天看来就是一幅精彩的漫画肖像。而我们时事漫画作为一个独立的画种出现在中国画坛上,一般是从清末(1898年)谢赞泰作的反帝漫画《时局图》算起,至今100多年。所以说“水墨漫画”也就是中国传统的文人讽刺画,在时间上要比我国新闻漫画早得多。

  中国传统讽刺画在明、清时有较大的发展,源于一些忧国忧民的文人们对封建专制的叛逆。像徐渭、李士达、朱耷等都画出很多带有漫画特征的文人画,成功地运用了诗文与绘画结合的形式,使画面曲折、含蓄,讽刺意味入木三分。像李士达的《三驼图》,画面上三个驼背老人,题诗曰:“张驼提壶去探亲,李驼遇见问缘因,赵驼拍手呵呵笑,世上原来无直人。”这种讽刺形式是中国所独有的,与西方的漫画完全是两条道上跑的车。传统讽刺画一直在文人画中发展着,像齐白石等国画大师的作品更是推向了一个高峰,画起来更加随心所欲,如他画的人物图,画面上一人正在看葫芦,题为:予老年眼之所见,耳之所闻,总觉人非,故常作问之画。今画此幅,问曰:先生此葫芦内是卖何药也。机智、幽默、调侃、含蓄、讽刺、委婉都在其中,内容直接介入了社会矛盾中,这种抒情、言志的绘画形式为许多当代国画家和漫画家所借鉴、继承。可以说中国传统的讽刺画也就是时下所称的水墨漫画是始终贯穿于中国文人画中的,而且至今以自己独特的艺术形式存在、发展着。许多国画家的一些抒情小品画,有意无意中都显现了漫画的特征,在漫画家的眼中都是一幅幅很好的水墨漫画。水墨漫画的发展,需要忧国忧民的国画家,也需要热爱国画的漫画家。▲
4#
 楼主| 发表于 2008-9-19 12:34:06 | 只看该作者
  乞丐图
  齐白石
  卧不席地,食不炊烟,添个葫芦,便是神仙。
5#
 楼主| 发表于 2008-9-19 13:05:58 | 只看该作者
作者: hongchahu(2008-08-24 23:36 ) # 1楼
水墨漫画——直面社会与人生
温故而知新!经常回头看看走过的路,就会使前进的方向感更强。某些美术史论家们认为,中国的绘画美学是直接从人物画中生发出来的,东晋顾恺之曾经提出著名的传神论:“四体研蚩本无关妙处,传神写照正在阿堵之中。”(《世说新语﹒巧艺》)由此看来,此语不无道理。
    漫画这种独有的艺术形式,匠心独运、沉思偶得,在绘画门类中既一般,又不一般。一般的是泛泛之作太多,铺天盖地,令人目不暇接;不一般的是有些作品让人终生难忘,挥之不去、抹之不掉,牢牢地铭刻在脑海之中,后者正是漫画艺术的魅力经典所在。诚然,漫画创作的素材和种类比较宽泛,其本身就是一门储量颇丰的“大艺术”,我们姑且美其名曰“杂家”。她涉及面非常之宽,实在是包罗万象,各种题材都可以入画,成熟的作品也可以用在各行各业上。反过来说,漫画家却大可不必把自己视之过高,即便是你取得这样那样的成绩,心态摆正最重要。在漫画领域,有句话说得好——“金奖、银奖,不如老百姓的夸奖!”套用电视剧里“狄阁老”的原话,简直就是“一语中的!”
    漫画的作用是什么?这是个多解的选择题,纵览一下中国漫画史,不难发现,她在绘画历史上的席位显而易见——“讽刺”!与“幽默”!读者对那些“直面社会、洞悉人生”的漫画作品不免会产生感慨,作一番评价,对比一下心理,批评也罢、赞扬也罢,说明这样的作品确实打动了你的心弦。如果抛开传统的美学观念来看待漫画创作的话,“存在既是合理!”,这似乎很像现代某些影视作品的拍摄初衷。面对如日中天的动漫作品,我们由衷地赞叹和喜爱,搞笑作品让人欲罢不能、欢快淋漓,相信很多儿时的经典动画片和小人书会给我们这代人留下难忘的记忆。因为当下经济如潮的社会使人总是处于一种神经紧张的状态,层层压力背后,释放情感则显得特别重要,“心理医生”逐渐成为热门职业,说明我们的确应该学习一下“进化论”了。漫画应是一门雅俗共赏的艺术,“上得厅堂、下得厨房。”这是我的创作心态,不知能否觅到知音。我想,改变人的思维方式,似乎可以算得上是漫画的功能之一吧!
    水墨漫画以她洒脱生动的艺术感染力,独居一隅,恰似达摩面壁,闹中取静、淡泊明志。好在研究者大都传承了优秀的“纸、笔、颜料”这些“基础设施”,漫画界的前辈们辛勤地耕耘劳作,为她在国画舞台中保留了一席之地。水墨漫画虽然与其它国画作品保持着一定直观上的空间距离,但她仍以思想和内涵见长,集审美性、延伸性和趣味性于一身。在汲取中国传统文化的基础上,漫画作者创作出大量符合时代需要的作品,能很好地将水墨的神韵与漫画的诙谐结合在一起,传递出一种新的视觉感受,用“以小见大、弦外之音”的艺术方法来反映社会生活中的是非善恶,以夸张变形、寓意幽默的形式来讽刺社会中的不良现象。韩羽先生曾说,“就戏画戏,纵使惟妙惟肖,与戏相比,终是相形见绌。”经典的水墨漫画作品要表现的精神多是在画外,或是浓艳、或是稚拙,形神兼备、意味盎然,处处荡漾着中华民族特有的智慧,张扬着人性的谐趣,古代人物可成为画家们笔下的演员,直面社会与人生,站在历史和纸墨之外,笑看楚汉风云。
    华夏文明源远流长,历史人物灿若群星,炎黄子孙都会知道一点中国古代那些富有传奇色彩的人物和脍炙人口的故事。不管是思想家还是史学家,都是通过详查的史料和积淀的文物与古人神交,体会他们的内心世界,这是一种不可言说的乐趣!尤其在欣赏古人的书画作品时,用心去感受作者的创作意境和社会背景,譬如徐文长、米南宫、陈老莲等等个性十足的“怪才”,如果不了解相当的历史情况,较难读懂他们的作品。八大山人坎坷的人生经历、苦闷的难言之隐造就了他“白眼望天”的鸟鱼形象,可以说是借物言志来抒发胸怀,终成一家,令人只能望其项背,无法步其后尘。宋代的历史故事画除沿袭了前代存乎鉴戒的作用外,并以古喻今,反映了人们对当时现实问题的态度。最典型的就是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真实地再现了宋代都城汴梁的繁华市容和民俗风情。《布袋和尚》、《文姬归汉》、《采薇图》、《折槛图》,都极富表现力而传承到了今天,人物画的兴衰历史也从侧面昭示出事物的发展规律。创作水墨漫画同样需要揣摩古人的生活经历和喜怒哀乐,向欣赏者展示一种看似荒诞却明察秋毫的精神启迪。
    对于普通的读者来说,个性张扬或者视角独特的绘画艺术作品,可能不太容易被欣赏。漫画虽然是以构思见长,不管有无绘画基础的作者,都可以信手涂鸦几笔,酝酿一幅作品,但要让读者认可,须在视觉审美上展现一种相对美观的画面效果来,才能够跻身艺林。水墨漫画恰好可以有机地结合两者的可取之处,因此水墨漫画是展示漫画魅力的蹊跷之径,固然创作灵感比较难得,也不太容易深入浅出,但研究者还是日渐增多。
    在绘画技法中,用线应着眼于对象的形体结构,简练的线条勾勒出神态,以一当十来表现对象的质感。弘一法师有一组《十八罗汉图》,用线流畅、酣快,气韵一丝不苟,意境深远,堪称神品!尽管不着一色,所有的审美趣味尽在不言中。古人云:“笔以立其形质,墨以分其阴阳”,虽然是针对山水而论,但人物画中笔墨与造型的关系大多是相互扶持,水与墨犹如孪生兄弟,互通灵性,“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只有不断尝试,才能掌握其奥妙。中国画的色彩是随类浮赋彩,但中国画家从来就反对纯客观的自然主义。“艳而不俗,淡而不薄”, 水墨画的色彩不能拘泥于自然的色相,为了表现画家的情绪,或是强调对象的特征,或是为了画面的艺术效果和主题思想,可以适当地进行变色。
    书法在水墨漫画中犹如“锦上添花”,却不似“雪中送炭”。好的题款能让读者心领神会,继而续读画意,相反,没有画面形象的足够力量是不能挽回书法缺陷的。好画配好诗可以说是相得益彰,起到互有所补的功效。水墨人物漫画离不开国画与书法的功底,更需要对社会和人生的洞悉,切中要害利弊,以平常人的心态和情趣去钻研、摸索、了解和创新,在艺术创作中使身心得到陶冶和锻炼。
    以画会友比礼尚往来更加直指人心,尽得快意!水墨漫画定会如陈黎青先生所言,使得我们直达悠远而高洁的自由境界。
6#
 楼主| 发表于 2008-9-19 13:07:27 | 只看该作者
水墨漫画——直面社会与人生

发布时间:2008年7月28日 【洪琥】

温故而知新!经常回头看看走过的路,就会使前进的方向感更强。某些美术史论家们认为,中国的绘画美学是直接从人物画中生发出来的,东晋顾恺之曾经提出著名的传神论:“四体研蚩本无关妙处,传神写照正在阿堵之中。”(《世说新语﹒巧艺》)由此看来,此语不无道理。
漫画这种独有的艺术形式,匠心独运、沉思偶得,在绘画门类中既一般,又不一般。一般的是泛泛之作太多,铺天盖地,令人目不暇接;不一般的是有些作品让人终生难忘,挥之不去、抹之不掉,牢牢地铭刻在脑海之中,后者正是漫画艺术的魅力经典所在。诚然,漫画创作的素材和种类比较宽泛,其本身就是一门储量颇丰的“大艺术”,我们姑且美其名曰“杂家”。她涉及面非常之宽,实在是包罗万象,各种题材都可以入画,成熟的作品也可以用在各行各业上。反过来说,漫画家却大可不必把自己视之过高,即便是你取得这样那样的成绩,心态摆正最重要。在漫画领域,有句话说得好——“金奖、银奖,不如老百姓的夸奖!”套用电视剧里“狄阁老”的原话,简直就是“一语中的!”
漫画的作用是什么?这是个多解的选择题,纵览一下中国漫画史,不难发现,她在绘画历史上的席位显而易见——“讽刺”!与“幽默”!读者对那些“直面社会、洞悉人生”的漫画作品不免会产生感慨,作一番评价,对比一下心理,批评也罢、赞扬也罢,说明这样的作品确实打动了你的心弦。如果抛开传统的美学观念来看待漫画创作的话,“存在既是合理!”,这似乎很像现代某些影视作品的拍摄初衷。面对如日中天的动漫作品,我们由衷地赞叹和喜爱,搞笑作品让人欲罢不能、欢快淋漓,相信很多儿时的经典动画片和小人书会给我们这代人留下难忘的记忆。因为当下经济如潮的社会使人总是处于一种神经紧张的状态,层层压力背后,释放情感则显得特别重要,“心理医生”逐渐成为热门职业,说明我们的确应该学习一下“进化论”了。漫画应是一门雅俗共赏的艺术,“上得厅堂、下得厨房。”这是我的创作心态,不知能否觅到知音。我想,改变人的思维方式,似乎可以算得上是漫画的功能之一吧!
水墨漫画以她洒脱生动的艺术感染力,独居一隅,恰似达摩面壁,闹中取静、淡泊明志。好在研究者大都传承了优秀的“纸、笔、颜料”这些“基础设施”,漫画界的前辈们辛勤地耕耘劳作,为她在国画舞台中保留了一席之地。水墨漫画虽然与其它国画作品保持着一定直观上的空间距离,但她仍以思想和内涵见长,集审美性、延伸性和趣味性于一身。在汲取中国传统文化的基础上,漫画作者创作出大量符合时代需要的作品,能很好地将水墨的神韵与漫画的诙谐结合在一起,传递出一种新的视觉感受,用“以小见大、弦外之音”的艺术方法来反映社会生活中的是非善恶,以夸张变形、寓意幽默的形式来讽刺社会中的不良现象。韩羽先生曾说,“就戏画戏,纵使惟妙惟肖,与戏相比,终是相形见绌。”经典的水墨漫画作品要表现的精神多是在画外,或是浓艳、或是稚拙,形神兼备、意味盎然,处处荡漾着中华民族特有的智慧,张扬着人性的谐趣,古代人物可成为画家们笔下的演员,直面社会与人生,站在历史和纸墨之外,笑看楚汉风云。
华夏文明源远流长,历史人物灿若群星,炎黄子孙都会知道一点中国古代那些富有传奇色彩的人物和脍炙人口的故事。不管是思想家还是史学家,都是通过详查的史料和积淀的文物与古人神交,体会他们的内心世界,这是一种不可言说的乐趣!尤其在欣赏古人的书画作品时,用心去感受作者的创作意境和社会背景,譬如徐文长、米南宫、陈老莲等等个性十足的“怪才”,如果不了解相当的历史情况,较难读懂他们的作品。八大山人坎坷的人生经历、苦闷的难言之隐造就了他“白眼望天”的鸟鱼形象,可以说是借物言志来抒发胸怀,终成一家,令人只能望其项背,无法步其后尘。宋代的历史故事画除沿袭了前代存乎鉴戒的作用外,并以古喻今,反映了人们对当时现实问题的态度。最典型的就是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真实地再现了宋代都城汴梁的繁华市容和民俗风情。《布袋和尚》、《文姬归汉》、《采薇图》、《折槛图》,都极富表现力而传承到了今天,人物画的兴衰历史也从侧面昭示出事物的发展规律。创作水墨漫画同样需要揣摩古人的生活经历和喜怒哀乐,向欣赏者展示一种看似荒诞却明察秋毫的精神启迪。
对于普通的读者来说,个性张扬或者视角独特的绘画艺术作品,可能不太容易被欣赏。漫画虽然是以构思见长,不管有无绘画基础的作者,都可以信手涂鸦几笔,酝酿一幅作品,但要让读者认可,须在视觉审美上展现一种相对美观的画面效果来,才能够跻身艺林。水墨漫画恰好可以有机地结合两者的可取之处,因此水墨漫画是展示漫画魅力的蹊跷之径,固然创作灵感比较难得,也不太容易深入浅出,但研究者还是日渐增多。
在绘画技法中,用线应着眼于对象的形体结构,简练的线条勾勒出神态,以一当十来表现对象的质感。弘一法师有一组《十八罗汉图》,用线流畅、酣快,气韵一丝不苟,意境深远,堪称神品!尽管不着一色,所有的审美趣味尽在不言中。古人云:“笔以立其形质,墨以分其阴阳”,虽然是针对山水而论,但人物画中笔墨与造型的关系大多是相互扶持,水与墨犹如孪生兄弟,互通灵性,“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只有不断尝试,才能掌握其奥妙。中国画的色彩是随类浮赋彩,但中国画家从来就反对纯客观的自然主义。“艳而不俗,淡而不薄”, 水墨画的色彩不能拘泥于自然的色相,为了表现画家的情绪,或是强调对象的特征,或是为了画面的艺术效果和主题思想,可以适当地进行变色。
书法在水墨漫画中犹如“锦上添花”,却不似“雪中送炭”。好的题款能让读者心领神会,继而续读画意,相反,没有画面形象的足够力量是不能挽回书法缺陷的。好画配好诗可以说是相得益彰,起到互有所补的功效。水墨人物漫画离不开国画与书法的功底,更需要对社会和人生的洞悉,切中要害利弊,以平常人的心态和情趣去钻研、摸索、了解和创新,在艺术创作中使身心得到陶冶和锻炼。
以画会友比礼尚往来更加直指人心,尽得快意!水墨漫画定会如陈黎青先生所言,使得我们直达悠远而高洁的自由境界。
7#
 楼主| 发表于 2008-9-19 19:14:52 | 只看该作者
8#
 楼主| 发表于 2008-9-19 19:16:29 | 只看该作者
牡丹亭上三生路 于丹与画家高马得隔世相逢
来源:中国青年报
【字号  留言 打印 关闭
【Email推荐:   



于丹与昆曲演员(资料图片)
于丹与自己的新书《于丹·游园惊梦》(资料图片)
    从小爱戏,常常为着心中一段痴迷生出许多遗憾。譬如毕竟不能日日里管弦笙歌,每每戏散曲终时,怅惘就开始缭绕在心,排遣不去。不记得在多大年纪,偶尔见到几幅昆曲人物画,形散意在,寥寥几笔疏淡线条:杜丽娘梦断时分那一霎迷离娇嗔;小尼姑寂寞青灯下心不在焉的冥思情态;林冲一身夜行装束的悲怆无奈;李香君飞扬着水袖向后折下腰去,直如弱柳扶风,点点鲜红从额头飘落到扇上,点染桃花……我捧在手里,一时看得痴了,忽然间体会了柳梦梅“叫画”的心情,真切相信这些个人物可以呼之而出。看看人物画的作者,叫做高马得。
    自此之后,有戏时候听戏,没戏可听的时候,一边把玩马得先生的人物画,一边暗暗击节拍曲,直看得“舞低杨柳楼心月,歌尽桃花扇底风”。
    前两年,我确定了要讲昆曲审美的题目。中华书局大众读物编辑室主任宋志军早早就为出书找插图,问我:“于老师,咱们用高马得先生的昆曲人物画,你看行不行?”我大喜过望:“天呐,这哪是我说行不行的事?如果高先生同意,这是我多么大的荣幸!”小宋马上给高先生打电话,告诉我:“老先生非常爽快,他看过你的《〈论语〉心得》,听说你要讲昆曲,一口答应了!”     那一刻我真觉得爱上昆曲是我生命中一份美丽的缘定,怎么会有这么多人都在通力成全。 [img=http://news.xinhuanet.com/book/2008-09/16/xinsrc_1220905161006046284495.jpg]著名画家高马得 hspace=0[/img] 著名画家高马得     书稿的文字和版式基本都改好了,只等插图一配就出版。突然接到小宋电话,一向少年老成的宋志军声音里全然乱了方寸:“高马得先生过世了!”“怎么可能?!”我愕然得回不过神。     总不能这个时候跟老夫人要插图啊!我心灰意冷,不知所措。不到一周之后,一向儒雅的宋志军竟然硬着头皮给高马得先生的夫人陈汝勤老师打了个电话,问问还有没有可能用高先生的遗作。陈老师一口承应:画你们尽管用,稿酬免了,书出来给我留五十本就行。接了小宋电话,我噙着眼泪想:一定要去南京看望陈老师。     这个愿望在心里软软湿湿地酝酿着,一晃到了去年底。在南京老市区的一座老居民楼里,我沿着一条窄窄的楼梯走上二楼。陈老师披一方羊毛大披肩,身板挺直,笑容里含着一股爽朗大气。《于丹·游园惊梦》的责任编辑祝安顺抱着五十本书放在客厅里。陈老师对我说:“来,我也给你准备了礼物。”     那是高马得先生戏曲人物画精美的大画册、陈老师和高先生各自的书画作品集、甚至还有他们家公子的作品。画册在手,一页页翻过去,千回百转的管弦丝桐袅袅漾起;水墨翩翩,渲染出的每一个瞬间都带着一出生死悲欢。 高马得作品     陈老师说:“想不到你这样爱戏,这样懂他的画。”起身去了里屋,再出来时手中多了一幅已经装裱好的画,竟是高先生真迹“惊梦”一幕:点点落红簇着柳梦梅柳枝在手,杜丽娘娇容半掩,欲语还休。听见陈老师说:“老先生在世时,从不卖画,遇到喜欢他的画又较投缘的人,就送给人家。这幅画也是他自己特别喜欢的,我做主,送给你了。”我无语凝噎。     狭小的客厅里站着坐着许多人,竟都沉默,噙泪的眼睛含笑的眼睛望向同一个地方:马得先生仙风道骨,一把雪白长髯飞扬着朗朗大笑。整个相框包不住他的气场,隐约觉得他的笑声震得一面墙簌簌的,返响在我们每个人的指尖和发梢上。陈老师静静地说:“他是活明白了,真是明白,什么事都看得开……” 高马得作品     九十岁,比耄耋更长;他的心,比神仙还远。他笑得透朗豪迈,身前身后,留一把舒卷浩荡的真气温暖世人。     方寸小,幽梦长。马得先生一支健笔,点染遍红氍毹上生旦净末丑,泼洒成悲欢离合情。马得先生与昆曲的相逢,用的是丹青;我与马得先生的相逢,凭的是文字。恰如“牡丹亭上三生路”,寻寻觅觅而来,纵未谋面,也是相逢。(于丹)
    ※说明:本文摘自《中国青年报》,原标题为“我和《牡丹亭》命里注定三生缘”,本文标题为读书频道编者所加。

9#
 楼主| 发表于 2008-9-19 19:17:29 | 只看该作者
今年7月在苏州举行的第三届昆曲艺术节早已落下帷幕,但艺术节上马得先生那些昆曲戏画却让人久久不能忘怀,这些存放于苏州昆曲博物馆桂花厅内的“戏画”,将永远印在广大观众的心中。

    今年7月6日,高马得先生的昆曲戏画展出在苏州昆曲博物馆举行。一时间宾客盈门,高朋满座,86岁的高马得先生神采飞扬地端坐中堂,揭开了由中国文联主席周巍峙题写的“马得昆曲戏画艺术馆”披红匾额。从此时起,高马得先生将毕生的100件戏画原作,便永久收藏于苏州昆曲博物馆,这是昆曲界和美术界的一件大喜事。  

    高马得先生1919年生于江西赣州,后来住在四川重庆海棠溪罗家镇,那是一个常被淡雾笼罩、围着竹篱笆的大院,里面种满了竹子和芭蕉,马得先生就在芭蕉掩映的小楼里生活着。20世纪40年代的马得以漫画崭露头角,50年代开始醉心于戏曲,痴迷戏曲人物画,当时他为《商务时报》和《新民报》编“星期漫画”版,画的都是些时事漫画,后来***搞白色恐怖,时事漫画无法继续进行,便转而搞起了“苗夷情歌”之类的画。不想这些画喜欢的人多,获得好评,国内外不少报刊也纷纷转载,法国的新闻社对此很感兴趣,便把这些画介绍到了法国,一直连载了一年多,很为轰动。  

    “文革”开始后,马得于1969年被下放农村。他是个典型的“乐天派”,吃什么苦、经受何种挫折均不在乎,他觉得只要能画画,便能“乐在其中”。他在乡下盖了房子,房屋后面种了竹子和果树,同时也乐呵呵地画儿童、画农舍、画水牛等等。  

    由于长期在光线极差的条件下伏案作画,马得先生眼睛高度近视,后来视网膜剥离导致右眼失明。眼睛是文化人的命根子,他为此懊恼不已,但他安慰家里人说:“老天爷不错,总算还给我留下一只眼睛!”  

    1980年马得先生年逾花甲,被调到江苏省国画院专门从事戏曲人物创作。那时的马得好像真的找到了自己,当即高兴地画了一幅《孙悟空跳出老君炉》,他趁着大好时机争分夺秒地看戏画戏,为了更好地把握戏曲人物的内心世界,他还细读剧本,昆曲《牡丹亭》差不多都被他翻烂了。他一两年就画了数以千计的戏曲人物画,并在国内、国外举办展览,他的夫人陈汝勤做了一辈子编辑,一直有个心愿,想为马得选编一本画册,马得先生80岁之时,这个心愿终于实现,这是他们夫妇俩结婚50周年的珍贵纪念物。
在马得先生所画的戏曲画中,昆曲《浣沙江?寄子》戏画是他的得意之作。画中讲的是春秋时代吴越争霸,吴国大臣伍子胥冒灭族之灾,死谏吴王夫差,谏前伍子胥为留伍家根苗,把儿子伍封寄养在齐国大夫鲍叔家的故事。当时马得先生看了江苏昆剧院名家石小梅扮演的伍封,看完演出后他便专门访问了石小梅,与石小梅一起探讨了这个人物的内心世界。  

    后来南京《新华日报》在文艺版上辟了《新潮》专栏,让马得先生既画又写,定名为《画戏?话戏》,专栏自1984年5月开始,每周一期。这个栏目一问世便受到欢迎,读者纷纷来信来电,赞扬这个专栏办得好,有看头,有的读者还每期必剪,将其结集成册。  

    读者喜欢马得先生的戏画是有道理的,他的戏画不但韵味悠长,点染神来,而且变形不失其真,减笔更添其美,堪称神品、妙品。记得有一次马得先生在南京办画展,现场有一位观众央求马得先生画幅《寄子》戏画给他,因为那人在“十年浩劫”中有过一段类似伍子胥寄子那样的心酸经历:那年他早上去上班,预感晚上要进“牛栅”,他想到膝下幼子无人照看,万般无奈之下便将孩子寄养在保姆家中……马得先生听完此事,感慨万千,当即为他画了《寄子》。  

    近日,正当我写这篇文章之时,不想在杭有幸见到南京江苏省昆剧院的导演王斌,当我们谈及马得先生的“戏画”时,王导说:“天下戏,唯昆曲最难学;天下画,唯昆曲入画难。”我不解其意问:“为何?”王导接口说:“因为传神达意呀!”王导说他欲将马得先生画的《牡丹亭》戏画中的背景融入他们即将上演的精华版《牡丹亭》中,如此,画家的意境、导演的手法、演员的表演在同一舞台上珠联璧合,融会贯通,也许是《牡丹亭》演出中的神来之笔呢!
10#
 楼主| 发表于 2008-9-20 07:22:32 | 只看该作者
“文人漫画”之我见
 
    大概有十来年不用水墨表现人的存在状态了。昨夜,心血来潮随手涂抹,成就了作品《电话图》,释文为“千里传话因然好,只是胡子总嫌长”。我自认为,这就是“文人漫画”,在表现状态的同时阐述作者的思想和理念。当然我个人称不上文人,但我这那种对“文人漫画”的热情和喜好是可见一斑的。

<<电话图>>  广强   
   
    从中国水墨的范畴来讲,国画人更愿意把这类画称作“文人画”,好像这样称呼就雅致文气了许多。但我认为,更贴切的定义应该称之为“文人漫画”。其理由有二:一是上追明清民国,此类作品的作者无不是逸气横斜、风格傲然而又极具中国文人的浪漫情怀;二是从此类作品的形式上来看,其恬淡、漫逸的品格阐述了作品的共性。故“文人画”应谓之为“文人漫画”。
    画的艺术形式众多,笔者作为爱好者游走于国画、漫画几年,虽无多少成绩,但看了些人的作品、读了些人的文字,对艺术的感悟就多了许多(虽不算深刻,但终算是越来越多)。在艺术理论界尽管没有人提出这样一个艺术概念,但许多人在自觉不自觉地实践着这样一个概念,作为笔者,我甚为高兴。“文人漫画”没有风花雪月,应该提倡和鼓励这种有思想的艺术形式……
    前几日,偶然翻阅《廖冰兄作品集》,觉得特有眼缘、特喜欢,这么传统的老人真是有创造性,他将漫画和彩墨结合的真地道。我姑且称之为“彩墨漫画”,关于“彩墨漫画”的阐述我会在以后的章节里谈谈。呵呵……
 
                        
                  二00七年十一月十一日早九时
                  桄强于沂蒙山四知堂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5-29 14:56 , Processed in 0.117243 second(s), 2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