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58|回复: 1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中国古代的“高考”是啥样(组图)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2-6-18 18:11:45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中国古代的“高考”是啥样(组图)





钦赐状元匾
中国古代最大的科举考场江南贡院
贡院
考试区
号舍考试
示意图

  再过几天,就是一年一度的全国普通高校招生统一考试时间了。中国古代也有类似这样的“高考”,即古代的科举考试。这是隋唐以后,古代中国考生眼里最重要、也最受重视的一种考试。当然,古代的科举考试与今天的高考并不能相提并论,科举是选拔官员的考试,而非现在的“中升大”考试。

  古代“高考”有什么讲究?

  预考未通过叫“落海”

  古代科举考试的规矩很多,而且相当复杂,完整程序有乡试、会试、廷试,即地方、中央、皇帝三级考试。大家熟知的,是考试地点设在各省的乡试。乡试也称乡闱,通过乡试即为“中举”,成为举人。

  乡试为全国性考试,也是科举的第一级考试,全省考生统一集中到省里考试,因此从形式来说,乡试可以看成是古代中国的“全国普通高校统一考试”,本文所说的主要是乡试。

  要想参加这个古代“高考”,比现代难度大多了。

  就明清规定而言,并不是所有学生都可以参加乡试的,首选得通过小试,即俗称的童子试,成为秀才后才有可能。秀才还要通过岁试、科试,才有资格参加乡试,科试在乡试之前举行,可以看成是乡试的预考。通过科试的秀才被允许参加古代的“高考”乡试。如果科试没有通过,则叫“落海”,落海者尚有一次补考的机会,称为“考遗才”。

  通过乡试,成为举人,便可以参加由礼部主持的会试了。因为会试的考场设在京城,故有“进京赶考”一说。通过会试的考生,称为“贡士”,获得参加最后、也是最高级考试廷试的资格。

  廷试考场设在皇宫的奉天殿或文华殿内,故又称殿试,由皇帝亲自主持。通过殿试的考生就是令人羡慕的“进士”了,成为一名天子门生。其中的第一名,就是“状元”,如今称高考第一名为状元,便源于此。

  古代开考定在哪几天?

  每场考试时间长达三昼夜

  作为一种全国考试,早期乡试并不像现代高考这样每年都举行,在哪一年举行也不固定,北宋赵曙(英宗)当皇帝时才规定三年一次,并成为惯例。自明代起,乡试一般在子、卯、午、寅年举行,雅称为“大比”,所以举行乡试的这一年,有“大比之年”一说,

  乡试要考三场,虽然场次没有高考多,可不像现代的120至150分钟一场,每场时间长达三昼夜,整个考试时间加起来,是9天7夜。

  现代高考的开考日期是固定的,笔者于上世纪八十年代参加的高考,放在每年7月的7日、8日、9日三天。这个时候正是大暑天,气温太高,影响考生正常发挥和录取工作,后来才提前一个月,为每年的6月。

  乡试在南宋赵构(高宗)当皇帝以前,全国并没有统一时间,多安排在当年秋季,南方少数省份则安排在六七月份举行。时间不统一,给考生异地冒名顶替、再考提供了可乘之机。为了封堵漏洞,绍兴十三年(公元1143年),赵构诏定了全国统一考试时间:阴历八月初一统一锁院,禁止随意出入考场;阴历八月十五统一开考。从此,科举考试有了全国统一考试时间,这也是现代高考时间“全国统一”的源头。

  元代规定更详细,但头场日期比南宋提前3天:一、二、三场的开考日期分别是阴历八月的十二、二十二、二十六。明清两代头场开考时间又比元代提前3天,一、二、三场的开考日期分别是阴历八月初九、十二、十五。因为乡试固定在秋季举行,故又称“秋闱”,预考多安排在当年的二、三月份。

  古代考场什么样?

  半夜进场“臭号”不受欢迎

  看考场,是现代考生开考前一天必做的一件事。在古代,考生考前也要看考场,而且更重视。与现代不同的是,古代考生看了考场后,便不能再出来,一直要到全场考试结束,饭食由官府安排的“号军”统一负责。

  乡试在考试前一天的子时(相当于23-24时)考生即可进场,随身允许带一只装有考试必备用品的考篮。此时正值半夜时分,进场考生可以领到3支蜡烛。因为得半夜进场,考生在当天下午大多不敢外出放松,而是老老实实地待在房间休息“补觉”,以保证夜里有精气神。

  乡试的考场设在各省贡院内。贡院看上去就像一个超级大院子,里面又分割出许多有序排列的小院子,小院子里每排再隔出进深4尺、宽3尺的考室,称为“号舍”,每舍一名考生。设在南京的江南贡院被称为中国古代最大的科举考场,创建于南宋时期的这座考场号舍多达20644间,也就是说,可接纳20644名考生同时考试。

  每排号舍有门,门额上悬挂粉牌,上书字号。字号用字来源于《千字文》中的字,但“天”、“玄”、“帝”、“皇”这类圣人名讳不用,数目字及“荒”、“吊”这类凶煞字也不用。

  号舍既是考试答题的地方,也是考生夜里住宿的地方。每舍有长4尺的两块木板,号舍两边墙体有砖托槽,上下两道。白天考试时,两块木板分置上下托槽上,搭出一副简易桌、凳;晚上则将上层的板拆下,与下层平拼成一张简易床铺。由于空间太小,考生晚上须屈膝而卧,民间戏称之为“鸽笼子”。

  考试期间,考生就在这样的鸽笼中度过,吃喝拉撒俱在其间。考场谈不上有卫生条件,在号舍巷道最后面,放置一只粪桶,供考生大小便。高温之下,臊臭难闻,蚊蝇乱飞,不要说考试,就是臭味也够考生受的。

  靠近粪桶的号舍叫“臭号”,靠近做饭地方的号舍叫“火号”,均不受考生欢迎。当年在江南贡院乡试中,有一位成绩超群的考生,因为坐在“臭号”里考试被气味熏得发挥失常,不仅未能考中,回家后还大病了一场。

  所以,考生都希望选到靠中间的号舍,生怕选在粪桶附近。因此看考场时要“抢号”,抢到一个好的号舍,考试心情也舒畅。考场龙门一开,早准备好的考生便会快速往里面跑,将占位置用的空考篮放在号舍的桌上,此号舍就属于自己的考间了。

  古代考场怎么监考?

  最牛枪手一场给八考生替考

  号舍并没有门,号舍与号舍之间有砖墙相隔。没有门,是不是考生之间互相作弊很方便?非也。每一名考生都有一名“号军”监考,如有离开座位、串换答卷、私递纸条、出声通气等涉嫌作弊的情节,一经发现,“号军”可立即将其扣考,严重者可立即抓起来,戴上木枷示众。

  在考试期间,整个考场顿成禁区,考场四周设有高高的围墙,墙头上布满带刺的荆棘,贡院又被称为“棘闱”,即因此而来。围墙四角还建有4座两丈多高的岗楼,并调来士兵看考场。考试期间,考场内外都布满了兵丁,戒备森严。加上考官巡察,考生作弊并不容易。

  古代对科场作弊的处罚尤其令人畏惧。考生作弊不仅会被取消和禁止再考资格,而且可能面临牢狱之灾,明代风流才子唐寅就因作弊而终身与仕途无缘。有的甚至被处死,如清顺治十四年(公元1657)发生的丁酉科顺天乡试舞弊案,有7名涉案者被处死,不止受贿考官被诛,获益考生也被砍了头。

  虽然管理很严,但古代考场上作弊现象仍屡禁不止,作弊手段多多。据《明史·选举志二》记载,明代科举时 “贿买钻营,怀挟倩代,割卷传递,顶名冒籍,弊端百出,不可究究,而关节为甚。”

  “枪替”是最常见的作弊手法之一。所谓枪替,就是找人代考,代考者便是枪手。古代有名的枪手很多,如晚唐诗人温庭筠、北宋文学家欧阳修都曾当过枪手。温庭筠才思敏捷,有“温八叉”、“温八吟”等美誉,意思是两手叉八下,八韵诗赋就吟出来了。他自己平生虽然未曾中举过,但乐当枪手,帮不少考生圆了梦想。据唐末五代人王定保《唐摭言》所记,有一次温庭筠在一场考试中给八名考生当枪手,堪称最牛枪手。结果,温庭筠事发后被贬,考官也跟着倒了霉。

  古代考官怎么阅卷?

  落榜考生可以查“落卷”

  考试结束后,便是重要的阅卷工作,但古代送给阅卷人员的并不是考生的原卷。科举考试有一套严格的防止作弊规定,其中之一是将考生的答卷重新誊录一份,以防考生在试卷上留记号,或是阅卷人员认出自己熟悉考生的卷子。

  誊录员不是字写得好就能担任,为了防止誊录员作弊,一般情况下不用本省学官的人员担任誊录员,而是从各府、州、县的书吏中间抽调。各张卷子誊录所用纸张数、墨水颜色均要一致,统一使用朱砂红笔誊录,现在大家看到有的状元卷子是红笔作答,就是这么回事。

  清代规定的阅卷时间大概是10天。这时间是很紧张的,因为誊录后还要进行对读,即校对,最后才能送给阅卷人员评阅。大部分阅卷时间都耗在前面这些环节上了,实际阅卷时间很少,也不过三四天而已。在没有现代电脑阅卷手段的古代,阅卷人员根本没有时间细看考卷。

为了加快阅卷速度,按时完成阅卷工作,阅卷人主要看考生的头场卷子,头场卷子也只能看个大概。一般情况下,如果头场卷考得好,阅卷时给了高分(好评),基本上便考中了;如果头场考砸了,即便后两场发挥再好,大多数情况下都没戏,所以考生都特别看重头场考试。

  虽然阅卷的主观因素对考生成绩影响很大,但比现代高考更人性化的地方也有:落榜考生可以查卷。未考中的试卷称为“落卷”,在考试成绩张榜公布后10天内,落榜考生可以查看自己的试卷。落卷上会有考官的简单批语,落榜考生一看就明白为何未被录取。

  声明:“一方钩沉”栏目文章系著名历史学者倪方六先生供本报专稿,摘转请务必与作者本人联系。
(本文来源:北京晚报 )










古代“高考”啥样


     高考这周即将进行,中国古代也有类似这样的“高考”,即古代的科举考试。当然,古代的科举考试与今天的高考并不能相提并论,古代人如何参加“高考”?在古代科举考试中,又发生过哪些奇闻逸事?
  
  秋闱三场考九天七夜
  
  江南乡试多在秋季举行,所以又叫“秋闱”,每闱三场,每场三昼夜。由于中间要两次换场,因此实际是九天七夜。
  
  第一场考的是八股文,是从四书五经里边选择材料来出题的,第二场考的则是官场应用文,分上下往来的公文和根据提供案例来撰写司法判文两种,第三场考策问,涉及的是具体的国计民生问题,要求考生给出对策和办法。科考在当时是考生也是朝廷的大事,为确保考试顺利进行,开考后号舍就会上锁,其间无论发生什么事,即便是发生火灾烧死考生也不能开锁。
  
  当时的号舍一律南向成排,长的有近百间,短的也有五六十间,巷口门头大书某字号,备置号灯和水缸,可供考生夜间行路,白天饮水之用。考试期间伙食由考生自备。因为乡试时间较长,加上天气闷热,饭菜很快就会变质,所以考生一般都只带干粮充饥。
  
  预考未通过叫“落海”
  
  古代科举考试的规矩很多,而且相当复杂,完整程序有乡试、会试、廷试,即地方、中央、皇帝三级考试。大家熟知的,是考试地点设在各省的乡试。乡试也称乡闱,通过乡试即为“中举”,成为举人。
  
  乡试为全国性考试,也是科举的第一级考试,全省考生统一集中到省里考试,因此从形式来说,乡试可以看成是古代中国的“全国普通高校统一考试”,本文所说的主要是乡试。
  
  要想参加这个古代“高考”,比现代难度大多了。
  
  就明清规定而言,并不是所有学生都可以参加乡试的,首选得通过小试,即俗称的童子试,成为秀才后才有可能。秀才还要通过岁试、科试,才有资格参加乡试,科试在乡试之前举行,可以看成是乡试的预考。通过科试的秀才被允许参加古代的“高考”乡试。如果科试没有通过,则叫“落海”,落海者尚有一次补考的机会,称为“考遗才”。
  
  通过乡试,成为举人,便可以参加由礼部主持的会试了。因为会试的考场设在京城,故有“进京赶考”一说。通过会试的考生,称为“贡士”,获得参加最后、也是最高级考试廷试的资格。
  
  经常有考生意外死亡
  
  号舍左右两壁砖墙在离地一二尺之间,砌出上、下两道砖托,以便在上面放置上、下层木板。白天考试,上层木板代替桌案,下层木板为坐凳,供考生坐着答题,夜晚取出上层木板并入下层,用来当睡觉的床。但因号舍长度只有四尺(相当于1.33米),人睡下去连腿都无法伸直。而且号舍没有门,考生需自备油布作门帘以防风雨。
  
  在考试的九天七夜里,考生答题和食宿全在号舍里。在每排号舍的尽头有一间粪号,谁去上厕所不能说话,只能用牌子来表示,牌子正反两面都有字,一面写着“入静”,另一面写着“出恭”,现在还有不少老年人以“出恭”指上厕所,就是由科举而来。
  
  由于秋闱时天气非常炎热,考生们吃住全在狭小的号舍里,因此,经常有考生因中暑生病、食物中毒导致意外死亡,还有的则是被藏在号舍屋檐等处的毒蛇咬死。
  
  入场糕点切成一寸见方
  
  为防考生在食物中夹带作弊答案,在进考场时,卫兵会用刀将糕点全部切成一寸见方。最后一道叫龙门,如果最后查出夹带违禁品,则前面两道门的兵丁都要被治罪。而违禁的考生则将被革除一生的功名,即一辈子不可以再做官,还要被捆绑在贡院门前的木柱上示众两个月。
  
  但由于科考事关仕途官运,作弊就成了科考挥之不去的阴影。江南贡院发现过飞鸽传书,当时有考生家里训练了只鸽子,鸽子晚上就飞进考生的号舍,考生把考题写得很小,拴到鸽子腿上带回,家里请了答卷高手,然后让鸽子再送进考场。家人为了提醒考生不要抄漏了,就在正面的下方注了“背面还有”几个小字,哪知这位老兄竟也照抄不误,结果被考官发现。
  
  最年长的考生为103岁
  
  读过《儒林外史》的,应该都会对“范进中举”印象深刻。其实,古代由于对士子参加考试实行“上不封顶,下不保底”的政策,无论什么年龄层的都可以报考。但因考试所涉“四书五经”等海量诗书典章,因此,能通过预试到江南贡院进入乡试的,极少有“神童”,相反“范进们”倒是常见的。在江南贡院的考生中,曾有年龄最大的考生是广东103岁的陆云丛。而年龄最大的状元是唐朝的尹枢,“应试时年已七十有余”。




唐伯虎作弊案之江南贡院
2011-02-13 18:08
江南贡院是南京著名景点之一,也是古代科考的一座现存标本。昨天,记者从南京市地方志办公室了解到,当年的考生们还有“标准装备”:手提灯笼、书箱、食品等,胸前挂着一个卷袋,用来放置试卷笔墨。卷袋一般是用蓝布制成。而且,著名才子唐伯虎在南京的江南贡院还曾经发生过一段“作弊冤案”。
  南京地方志办公室有关人士告诉记者,现在的江南贡院规模已经大大缩减,虽然如此,仍然可以向游人展示当年的风采。据历史记载,江南贡院规模之大,建筑之雄伟,是当时23个行省贡院之最。大门外有东西辕门,里面有石牌坊、石狮子、明远楼、至公堂、飞虹桥等等,建筑很有代表性,但是最有意趣的,是古代科考的考试文化,在现在的江南贡院依然可以找到痕迹。
  考生“装备”大有讲究
  小说中提到了贡院的明远楼。明远楼的东西是考生的号舍,举子应试时作文答卷、食宿的所在。号舍大概有20644间,外墙高八尺,门高六尺,举子按号入座,自备油布作门帘以防风雨。里面的墙壁还很有讲究,有上下两道砖头缝,可以上下平放木板,板是活动的,可以抽动,白天下层木板可以坐,上层木板代替桌子,用来写作,晚上抽出上面的木板,和下面的木板合在一起,可以当做床来睡觉。另外,对面墙顶还特意留下一处凹处,可以用来放考生在市面上特制的小巧的炊具,烧饭的时候,燃料用的是菜油。
  考生考试一共有四场,开考前一天下午,考生必须静卧休息,等到夜晚三更的时候,考场放头炮,店主或者家人就叫考生起床,然后梳洗吃饭,到了四更考场放二炮,考生就出发,到考场外面等候。每位考生有很多的“装备”,标准“装备”是:手提灯笼、书箱、食品等,胸前挂着一个卷袋,用来放置试卷笔墨。卷袋一般是用蓝布制成。等到考场放三炮,主考就坐,开始点名,这时候考生就鱼贯入内,领取卷子各自进各自的号舍,考场清场封门。
  五更开始出题,考生看题后开始答卷,一直要答到黄昏时候才放头牌,就是第一次放出考生,然后考场又关闭。到了吃晚饭时,放二牌,半夜时放三牌。三牌之后考场的门就不再关了,这时候没有答完卷子的考生已经寥寥无几。
  唐伯虎曾在贡院“作弊”?
  人人都知道唐伯虎是著名的江南四大才子之一,不过,他在南京江南贡院曾经有过一段“作弊冤案”,很多人就不知道了。据说,唐伯虎在1498年,在南京夫子庙的贡院参加乡试,考取第一名,为应天府解元。等到赴京再考的时候,却被诬陷受贿买题而蒙冤下狱。事实情况是:当唐伯虎考取了解元之后,江阴有个巨富姓徐,与唐伯虎在京参加同科会试。徐行贿主考官程敏政的家童,窃取了试题,他曾经拿着试题问唐伯虎是否愿意看,唐伯虎自信能考取,就拒绝了。但是,后来有人揭露了徐的作弊行为,同时牵连到唐伯虎,唐伯虎也入狱了,从此他就心灰意冷。后来,真相大白了,唐伯虎被安排到浙江当个小官,唐伯虎不肯去,回家过起了浪子的生活。
  这其实也是一段关于科考作弊的历史。从春秋时期开始到废除科举,大约有2500年历史。而考场作弊历朝历代都有,一般来说,开国盛世时期要好些,到中后期,特别是后期,腐败不堪。但是像唐伯虎那样蒙冤入狱的,确实比较少。

2#
 楼主| 发表于 2012-6-18 18:12:37 | 只看该作者

明代“异地高考”:父亲过关儿殒命  

南京博物院所藏明人绘徐渭画像

  
明代“异地高考”:父亲过关儿殒命
作者:陈雄  来源:《北京青年报》

  “异地高考”一直是一个热点问题,涉及多方利益,其改革虽已进入轨道,但仍有不少难题亟待解决。中国幅员辽阔、发展不均衡,自科举以来,就一直存在“异地高考”、“高考移民”的问题。明代大才子徐文长的父亲与哥哥当年就都参加过“异地高考”,不过结局迥异,令人万千感慨。


  徐文长的父亲叫徐鏓,徐文长出生百天,徐鏓就去世了。徐文长的哥哥徐潞,比徐文长大二十岁。徐潞及冠后在绍兴山阴考取了秀才,然后到省城去参加乡试。没想到乡试这一关,徐潞足足考了二十年,都没有过。这让徐潞很没有面子,他开始琢磨父亲徐鏓“高考”的实战经验。经过深入分析,徐潞发现父亲当年能顺利通过乡试,并不是八股文做得好,而是钻了“异地高考”的空子。


  浙江是文化大省,人才密集,乡试时在浙江名落孙山,如果到贵州、广西、云南去考,说不定可以得第一。只是有一条,要到边远地区应考,需要有乡籍(相当于现在的户籍)。徐鏓的祖先曾奉朝廷命令在贵州龙里戍边,为了便于子弟求学,全家都有戎籍,戎籍与乡籍享有同等待遇,所以徐鏓当年就在龙里参加乡试,中了举人。徐鏓离开龙里后,为后人保留了戎籍,也就是说,徐鏓死后,徐潞在龙里仍然有戎籍。


  于是,徐潞在绍兴卖掉不少家产,雄心勃勃地来到了贵州龙里,准备效仿父亲一举中第,然后衣锦还乡光宗耀祖。徐潞有才,在龙里的几场预考中发挥出色,成绩都是第一。龙里的考生立刻盯上了徐潞:此人不在龙里出生,也不在龙里长大,却在龙里考试,这不是挤占了我们的名额吗?


  考生们纷纷攻击徐潞的戎籍是假冒的。


  本来,在后来的乡试中,徐潞已经考上了,但是民情鼎沸,迫于舆论压力,考官没有录取徐潞。他很后悔,早知如此,在预考中低调一点,考得不那么冒尖就好了。徐潞不甘心,灰溜溜回绍兴是他不敢想象的,他找到父亲的一些故旧,取得了下一场考试的资格。


  三年后,徐潞再次在贵州参加乡试。开考了,考官几次唱名徐潞,都无人应声。原来一进省城,他就染上了严重的痢疾,此时的他正躺在旅店里痛苦呻吟呢。后来,徐潞被抬回龙里,不久就死了。


  同样是走“异地高考”这条捷径,徐鏓能一举中第飞黄腾达,其子徐潞却功败垂成,送了卿卿性命,可悲可叹!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11-12 05:33 , Processed in 0.064929 second(s), 2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