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203|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孙丹林《楹联的故事》之失误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09-12-6 15:18:49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作者:文史成
  
  孙丹林先生是锦州市教育学会副会长、中国大众文学学会理事、辽宁省美学学会理事、锦州市文联东方文化研究会会长、锦州市楹联学会会长。他在中央电视台《百家讲坛》主讲《楹联的故事》,被媒体誉为“名嘴之首”;网页和报刊都有转载和宣传。
  作为楹联界同道,反复聆听并核实了转载讲演文字,我们认为孙先生的论说讲解有一些失误,形成误导。爱人以德,不敢相瞒,特此提出商榷。
  
  一、讲解楹联史话,应该求真求实,不宜以“趣话”充数
  
  孙先生讲楹联故事,虽屡称“楹联史上……”,似乎讲的内容都出自“楹联史”,“有书为证”,但所举实例却大成问题。
  1.孙会长说,前清皇帝问考生三代职业时,该考生“以联饰贫贱”答复:
  父在外,肩挑日月
  母在家,扭转乾坤
  其实,这是民间传说中明人解缙回答皇帝的对话,并非史实。《明史·解缙传》曰:“解缙,字大绅,吉水人。祖子元,为元安福州判官。兵乱,守义死。父开,太祖尝召见论元事。欲官之,辞去。”钱谦益《列朝诗集小传·解学士缙》有相当公允的评价:
  (解缙)年十九,举进士,倚待辄数万言,未尝起藁;……才名煊赫,倾动海内。俗儒小夫,谰言长语,委巷流传,皆藉口解学士。今其集存者,出自后人掇拾,往往潦草牵率,不经意匠,巧迟拙速,遂令解学士蒙谤千古,则后死者之过也。
  我们再分析孙先生讲说祖父母行业的对子:
  玉甑蒸开天地眼
  金锤敲动帝王心
  试问,前清时期裹了脚的乡村老太太如何背弓“天天拿着锤,笃笃地敲棉花,肯定能敲动帝王心”?她怎么承担男子汉才能做的重体力劳动?弹何容易,说得轻巧!
  孙先生讲的其实并不是“楹联史”的实录,而是网络故事《康熙私访对联村》里的一段。
  2.孙教授讲“因联誉神童”的李士彬师徒属对的楹联故事,则抄自《奇联妙对故事》[1]第147页《李神童妙对》一部分(并掺和网络故事《康熙私访对联村》)。
  按,李士彬(1835~1913)字百之,晚号石叟,南河鸡鸣河人。幼贫,八岁能诗文,十四岁应童子试。其读书处题额曰:“清水草堂”,联云:“草屋鸡鸣五更月;清塘鱼跃一声雷”。同治壬戌(1862年)春,学使贾瑚以“燕语帘栊静”赋题试,士彬有“落花飞絮之天,画栋雕梁之院,忆可人兮不来,抚孤琴而不倦”之句,贾甚赏之。五月,他被录入州学,八月恩科举人,补辛酉正科;为同治四年(1865年)乙酉科进士,授翰林院庶吉士。九年宦浙,五年治潮。1899年底卸潮州事,有留别韩文公祠联语云:“吾道非耶?六经之外无文章,韩山屹立;征夫遑止,太行之阳有盘谷,李愿归来。”1913年寿终里第,临终前自撰挽联云:“身还天地万缘了,笔蘸烟霞一笑存。”[2]
  以上系政府网载资料,翔实清楚,对联甚佳。可能孙会长没有看过,未得采录。
  孙先生还讲说李士彬师徒的一副对子:
  三尺天蓝缎(师出句)
  五味地黄丸(李对句)
  一联十字却错了五字。孙先生可能没有读过梁章钜《楹联三话》的这一则:
  陈见三,苏州人,卖药邗上,以此起家。……捐同知衔。每遇喜庆宴会,辄着天青大褂、五品补服,居然以搢绅自命。有轻薄子制一联赠之曰:“五品天青褂,六味地黄丸。”
  前人嘲讽陈见三的对子,竟然派给后世李士彬师徒!
  同知是五品官衔,服色是“天青”非“天蓝”;中药只有“六味地黄丸”,无“五味”之说。
  3.所谓“王羲之写春联”的故事,纯属无稽之谈。
  上世纪80年代,楹联界就针对编造的“王羲之写春联”故事,发表过批驳文章(载于《对联·对联民间故事》和《中国楹联报》,兹不再录)。徐晓华《中国古代著名文人的趣闻逸事六则》再度“献世”,不料此次孙会长又一次以讹传讹,举王羲之所谓春联云:
  春风春雨春色
  新年新月新景
  意思平平,毫无文气;三个“春、新”字叠用,也属小技,加诸王右军,无异着粪佛头。
  孙教授讲对联理论,说:“第三个对等,就是楹联的上下联,依次所用的对应字或者词,在读音上要平仄相对。”
  此联“平平平仄平仄,平平平仄平仄”,不仅没能“读音上要平仄相对”,而且句内音节也不曾“递换(偶数字位置平仄交替)”。孙先生又举一联云:
  莺啼百里(字幕如此)
  燕语南邻
  查明冯梦龙《警世通言》第十九卷,其有云:“时遇天宝春初——春,春!柳嫩,花新。梅谢粉,草铺茵。莺啼北里,燕语南邻。郊原嘶宝马,紫陌广香轮。日暖冰消水绿,风和雨嫩烟轻。东阁广排公子宴,锦城多少赏花人。”
  “莺啼北里,燕语南邻”是诗句(徐晓华增字作“莺啼北里千山绿,燕语南邻万户欢”),亦非晋人之联。王羲之显然也不能写出此类楹联。孙先生称王右军还有一联:
  福无双至——今朝至
  祸不单行——昨夜行
  故事编得热闹,头天夜里贴出“福无双至”和“福不单行”,谁都嫌它晦气,不揭走。第二天王羲之再补贴下半截,成为十分喜庆的颂语“福无双至今朝至,祸不单行昨夜行”。
  孙先生在这里说得天花乱坠,似乎真有其事。殊不知20多年前就有人指出这个春联趣话是近几百年前萧燧的故事。
  
  我们说王羲之(303—379)不可能写春联,可参见梁章钜《楹联丛话》的一段:
  尝闻纪文达师言:楹帖始于桃符,蜀孟昶“余庆……长春”一联最古。
  按,《蜀梼杌》云:蜀未归宋之前,一年岁除日,昶令学士辛寅逊题桃符版于寝。以其词非工,自命笔云“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实后来楹帖之权舆。
  常江教授(现为中国楹联学会名誉会长)在其《中国对联谭概》(黄山出版社1989年版)中指出:“把最早出现春联的时间定为‘五代后蜀’(公元935~964年)就可以了。”这才是确切的楹联史实。
  
  二、讲解楹联知识,应该明确概念,不要混淆对联与非对联
  
  孙先生说:“楹联也叫对联。上下联就贴在楹柱子上,或者是镌刻在那楹柱上,所以叫楹联。那为什么又叫对联呢?因为楹联的上下联,必须在内容上对应,在形式上对称。”
  常江教授《中国对联谭概》说:“对联是一种独立的文学形式。”“对联的基本特征是,前后(上下)两部分文字(或语言)字数相等,内容相关,音节相谐”;并说“这是区别对联与非对联的可靠依据”。
  孙先生给对联下的定义很不准确,从而导致他不能正确区别对联与非对联,并且把错误传给了受众。
  我们可用欧拉画同心圆方式来区别几个概念:
  最外是半径最大(外延最大)的圆,即“两部分文字(或语言)”;其内层半径较小的圆,即“对偶句(文章里的‘联’)”;内层半径更小的圆,即“平仄协调的对偶句(骈体文和诗词中的‘律联’)”;再内层半径更小的圆,即“独立运用的、平仄协调的对偶句(对子、对联、楹联)”。
  前人把骈体文(序、赋、启、策、制艺等)和格律诗中相互关联的两句称为“联”,可以说它是“一联”、“律联”……但因为它们存在于整体中,不可分离,不是可以独立存在和独立运用的作品,所以决不说它是“对联”或“楹联”。
  1.误以骈体启文的“联”为对联。
  孙先生讲“以联明心志”说:梁灏在八十二岁那年,考中了状元。措(原文如此)了一副这样的联:“白首穷经,少伏生八岁。青云得路,多太公二年。”……上联说……下联……这楹联很有意思。
  《孙氏谈苑》云:梁灏年八十二,状元及第,谢启云:“白首穷经,少伏生之八岁;青云得路,多太公之二年。”
  宋陈敏正《遁斋闲览》曰:“梁灏,八十二岁状元。其谢启云:白首穷经,少伏生八岁,青云得路,多太公二年。后终秘书监,卒年九十余。”(注:伏生九十岁,姜太公八十岁拜相)《三字经》可能取材于此。其实,梁灏在《宋史》有传:乾德三年(965年)生,雍熙三年(986年)中状元,景德元年(1004年)二月卒。他状元及第时年仅二十一岁。(李健明《〈三字经〉:顺德人的杰作》)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11-1 06:46 , Processed in 0.064534 second(s), 2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