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118|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语文:表现与存在》:引领未来的语文理论建构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2-6-29 16:13:21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语文:表现与存在》:引领未来的语文理论建构作者:范美忠   2012-04-26
星期四 晴
  
   长期以来,我对中国语文学界专家和老一辈语文名师充满鄙夷和不屑,对他们的精神理论高度、文学批评素养和审美能力没有信心,对他们的人格独立和思想能力更是不抱希望。在未作充分了解的情况下就抱有这种看法显然是一种偏见,但在做《教师之友》杂志编辑期间对魏书生、于漪、钱梦龙、韩军和李镇西等老中一代名师的阅读和了解印证了我的看法,而语文学界和一些中学语文教师大为推崇的王荣生的《语文课程论基础》一书,尚未看完序言我就因无法忍受其理论格局的狭小及语言的枯涩拘牵而废书不观。近几年异军突起的新生代语文名师,也是我的好友的郭初阳则以其对文学文本的深入挖掘阐释和强烈的批判启蒙意识而让人眼睛一亮,于当今语文教学而言,其价值是巨大的。然而,他的课堂理念则显得陈旧落后,于语文学的理论建树也仍然匮乏。
   《语文新课标》评论的写作激起了我对语文理论的兴趣,我想系统研究百年来语文实践积累起来的经验和有价值的理论成果,希望能以自己的理论建构来为未来的语文教育探索道路和指明方向。凑巧的是,刚开始就读到了福建师大潘新和教授的《语文:表现与存在》一书,读完之后我得出一个结论:这是一本系统而深入地总结了中国百年语文教育的理论与实践,吸纳了欧美存在哲学和语言学心理学新成果加以融贯并推陈出新的一本涵盖面广、体大思精的语文学理论巨著。读这本书得到的理论印证和生命共鸣是让人激动的,同时我长出了一口气:我毋须在语文理论上用力了,因为潘新和教授已经非常出色地完成了这个任务,这本书已经足以指导未来五十年的语文教育,五十年以后,则吾不知也!
   那么,这本书到底好在哪里呢?首先是作者扎实的理论功底和高屋建瓴的理论建构。我们知道,从中华民国的第一套母语读本《共和国教科书》开始,语文教育的实用主义色彩就非常浓厚,而四九年以后占据语文本体论主流的是叶圣陶的生活工具论,这导致了几代人审美能力的下降和当代中国人精神家园的失落,语言与精神本质和心灵的关联荡然无存,语文亦毫无魅力可言,结果是中小学生普遍厌恶语文课。有困境,就有人试图突出重围,上个世纪九十年代以来,不仅有来自文学圈对语文教育的批判,其内部也在进行理论的突破,代表性著作是王尚文的《语感论》和李海林的《言语教学论》。潘新和教授凭借开阔的语文学史视野一针见血地指出:语感论是工具论的现代版,其哲学基础仍是实用主义,只不过以前的工具论语文教学较多地以语法分析和应用文体训练的方式来进行,甚至连工具性语文能力的目标都难以达成,读到高中毕业没有能力写通顺文章的人比比皆是,费时多效率差的语文教学于是备受社会各界的责难;语感论者则看到要达成语文能力的提高,宜从诵读当中积累语感着手,这不能不说是有见地的。但潘新和教授则认为,语感仍属语文的语用而非本体层面。语文的本体论是什么呢?他主要借鉴了卡西尔的《人论》中将人的本质定位为符号存在及中期海德格尔“语言是存在的家”的语言存在论、马斯洛的视自我实现为人之最高目的的人本主义心理学和索绪尔的言语语言理论来建立他的“通过言语表现进行创造性的自我实现以建构精神家园和诗意栖居”的语文本体论,从而一举超越了实用主义的语言学而建立起言语创造的自我实现与人的精神本质的关系,接下来顺理成章地推出他的言语生命动力学,即是说学生学习语文的动力来自于精神本质潜能言语实现的冲动,这就为语文学习奠定了源源不绝的内在动力基础。
   于语感论,潘教授在承认王尚文和李海林理论价值的基础上又有所发展。他指出,王李二位的所谓语感不过是抽象的语感,仅属基础语感的层面,而更为重要的是文体语感和个人化的语境语感,这才是有实际意义和更高层次的语感。
   此书给我带来最大冲击的理论则是写作中心论。潘教授认为,百年语文教育以来占据主流的都是阅读本位,是以读带写的阅读中心论,但他认为语文教育的目的不是培养阅读能力,而是养护学生的言语创造力,言语表现则包括口语表达和书面写作,书面写作又比口语表达更加重要。因为阅读是吸纳,而创造性的自我实现则更多地体现在言语表现的输出上。从读写关系来说,读得多未必能说会写,而写得好一定以读得多读得好为前提,因此前者无法涵摄后者,而后者可以包括和带动前者,潘教授因此提出以“写作本位”代替“阅读本位”。这对我是个冲击,因为长久以来我的语文教学就是阅读本位的,我偏向于以语言作用于心灵以帮助学生精神发展的语言存在论,而潘教授则偏向于以个体化的言语创造进行自我实现的言语表现论。不过我仍有两个疑问:第一,符号存在固然是人的精神本质的体现,但是否所有人的自我实现都必须最终体现在言语表现上?比如项羽李广这样的人用政治军事行动来自我实现,乔丹的自我实现是打篮球,而音乐家的自我实现则是谱曲和奏乐;第二,阅读大师创作的经典文本和自己平庸的言语表现之间,究竟哪个对一个人精神生命的意义更大?但无论如何,写作本位的言语表现论对我固有的经典阅读本位的语文教学观是个巨大的冲击,促使我对语文教学进行更深入地思考。
   当然,此书的理论建树尚不止此,潘教授还对课堂中的师生关系进行了思考,批驳了所谓教师主体或学生主体的主客体论,而代之于师生言语生命互助的复合主体论;而在课堂观上,则与我的后现代对话式不确定性生物系统演化课堂理论颇有异曲同工之处。
   以上仅就语文理论的建构角度举其大端。其实本书可谓包罗万象,作者对阅读观念、言语人格、想象力培养、语文科研、写作教学和评改测试等方面都有深入的阐释,潘教授是写作课教师,因此,他的书绝非仅仅是凌空蹈虚的纯理论思辨,而是对具体的语文教学尤其写作教学有巨大的实践指导意义。
   最后让我引用潘教授的导师,当代著名语文教育家孙绍振的一句话来结束本文:“我以为,这部精心结撰的百余万字的鸿篇巨制,是我国现代语文教育发轫以来罕见的力著。”(《教育家》杂志2012年第五期)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6-10 04:29 , Processed in 0.108282 second(s), 2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