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94|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写作教学新思维——2011版课程标准的解读(魏星)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6-3-2 05:35:05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写作教学新思维——2011版课程标准的解读(魏星)



写作能力是语文素养的综合体现。语文课程的核心任务定位在“学习语言文字的运用”后,写作的地位更加突出。与“实验稿”相比,新版课标的写作设计理念、框架不变,但回应了实践中的一些热点问题。认真梳理课标,笔者从中提炼出以下几对关键词:
第一对关键词:写话、习作
关于“写作”的目标,第一学段定位于“写话”,第二学段开始“习作”,这是为了降低学生写作起始阶段的难度,重在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和自信心。
——《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
这是课标修订时着重强调的。从第一学段“写话”,到第二、三学段“习作”,再到第四学段“写作”,这不只是名称的改变,而是一个新的发展路径的设计。这样定位、设计,学生“愿意”、“高兴”、“能够”、“容易”进行书面表达,降低了起始阶段的门槛。
当下,有些教师操之过急,一二年级就布置写作文。盲目的提前,处理不好会坏了孩子们一辈子的写作兴趣,削弱他们对母语的感情。在初学习作这个阶段,追求“乐于表达,易于表达”的价值取向,培植儿童的兴趣和信心,我认为重于“黄金”。
对于三到六年级的习作,也要坚持“用童心写童言”,不要盲目拔高。要准确把握各学段的目标,切实做到“心中有标,目中有人”。课标提出了四大能力的培养,即观察力、思考力、表达力、创造力。四大能力的培养不可分割,有机整合在写作实践中完成。为了便于研究,笔者试着将各学段目标分解如下:
项目
第一学段(写话)
第二学段(习作)
第三学段(习作)
留心周围事物。
观察周围世界。
养成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有意识地丰富自己的见闻。
注意想好了再写。
开始学习在选材、构思、评改等环节有意识地思考。
初步学会在选材、立意、构思、起草、加工等环节,运用一定策略有意识地思考。
在写话中乐于运用阅读和生活中学到的词语。
根据表达需要,学习使用逗号、句号、问号、感叹号。
注意把自己感受最深的内容写清楚。
根据表达需要,正确使用冒号、引号等。
学习修改习作中有明显错误的词句。
能用简短的书信、便条进行交流。
内容具体、感情真实、文从字顺。能根据表达的需要分段表述。
根据表达需要,正确使用常用的标点符号。
能修改自己的习作。
能写简单的记实作文和想象作文。学写读书笔记,学写常见应用文。
强调兴趣,鼓励写想象中的事物。
能不拘形式地写下自己的见闻、感受和想象,注意使用有新鲜感的词句。
鼓励学生有创意地表达,写出自己的独特感受。
这样对比,我们就更能领会儿童写作的含义。拿“写话”来说,就是根据一定情境,“乐于运用阅读和生活中学到的词语”,把想说的话表达出来就行了。词句的积累及衍生能力,我认为才是写话的关键。有首小诗《我学写字》:“当我写上‘小绵羊’\一下子,树呀,房子呀,栅栏呀\凡是我眼睛看到的一切\都弯卷起来了,像羊毛一样\\当我拿笔把‘河流’,\写上我的小练习本\我的眼前就溅起一片水花,\还从水底升起一座宫殿……”每个词语都是有形象、有情感、有生命的。可现在的问题是,学生天天在学语言,词语却匮乏、枯燥、无趣,就像夹在书页中的干枯叶片,失去了生命力。要加强写话教学,首先要重视、活化词语教学,帮助学生建立“心理词典”,注意提取、运用这些词语,把消极词汇转成积极词汇。
再拿“习作”来说,第二学段做到“注意把自己感受最深的内容写清楚”,到了第三学段才要求“内容具体”,“能根据表达的需要分段表述”。这些目标与内容的设计,都值得深入领会、落实。盲目地提高要求,造成目标的“错位”和“越位”,就会增加习作的难度,效果适得其反。
第二对关键词:自主表达、有创意的表达
为学生的自主写作提供有利条件和广阔空间,减少对学生写作的束缚,鼓励自由表达和有创意的表达。
——《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
现实中学生习作的“束缚”很多,如过分强调“有意义”,造成空话、假话、套话的发生;过分强调技巧,造成作文远离学生的心灵。一位老师教学《我喜欢的一张照片》,还没上课,孩子们就说开了。一位学生眉飞色舞地说:“这张照片是我给爸爸拍的。那天是爸爸生日,可他并不知道,他对过生日向来很潦草。爸爸一大早就出门了,我和妈妈忙开了……到了晚上,终于有人来敲门了,是爸爸!当爸爸看到点燃着的生日蜡烛,惊得‘啊’地叫出声来。说时迟,那时快,我一按快门,就留下了这张照片。”说到这里,这个学生还做了个拍照的架势。
上课了,在出示话题后,教师进行方法指导:“怎样把照片的来历说具体呢?告诉同学们一个方法,就是要交待‘四素’,即时间、地点、人物、事件。”巧了,教师喊到了上述那位眉飞色舞的同学。这位同学得意极了,还没站稳,就开始说了:“这张照片是我给爸爸照的……”“时间?”老师打断了这位学生的话。“我忘了。”“什么季节?星期几?”“大概是星、星期五吧。”学生挠了挠后脑勺。“什么地方?”“在家里呗。”“哪些人?”……
学生在上课前,说得绘声绘色,然而在教师的指导下,突然“失语”了。这是什么原因呢?人,特别是孩子,本来有一种强烈的表现欲望。抒写自己的感受,发表自己的见解,这是人之为人的天性。因此,课程标准说“作文就是自我表达与相互交流”,实际上就是一种“对话”,与他人对话,与社会对话,与自然对话,也是自己和自己对话。当学生已经进入一个“对话场”,为什么非要把学生引入那个僵死的套子呢?
课程标准倡导“自主表达”,期望“学生说真话、实话、心里话,不说假话、空话、套话,并且抵制抄袭行为”。如果作文偏离了学生,偏离了学生自我的心灵,为作文而作文,就影响了孩子的文风,也影响到孩子人格的发展。学生自主表达,关键是站在学生的视角,创造适合儿童心灵对话的语境,让学生写自己的故事。好多题目或情境,无需多做技术的指导。有些话题比较“硬”,离学生比较远,可以加以“软化”。如写关于“坚强”方面的作文,学生可能一下子找不到写作的内容。有的老师引入绘本《勇气》:“勇气是能留下一根棒棒糖明天享用;勇气是大方地向陌生人问好;勇气是不开灯就能上睡觉;勇气是勇敢品尝自己不喜欢的蔬菜;勇气是看见了美丽的花却能忍着不摘它……”学生朗读着,同时也在体验着,不由得进入了自由表现的时空。当学生进入情景中去,欲罢不能,不写不舒服,作文自然也就生成了。
课标倡导“有创意的表达”,鼓励学生“使用有新鲜感的词句”。除此之外,在各个学段,课标都强调了“想象”的重要。儿童早期的思维方式,与“原始思维”十分相似,被称为“面向思维”。荣格指出:“对儿童来说,月亮是一个人或一张脸,或是星星的保卫者,乌云似乎是小羊、玩具,娃娃也喝水、吃饭、睡觉……牛是马的妻子,狗是猫的丈夫……”儿童喜欢充满稚气的幻想。顺应这一思维方式,应鼓励他们写想象中的事物,打开学生各种感觉。必须指出,文学的想象不能等同于心理学意义上的想象。教学《月亮的联想》,很多同学举起了手,我说,“想到小船的请放下手来”,“想到镰刀的放下手来”,“想到圆盘的放下来” ……孩子们的手陆续放了下来,过了一会儿又举起了手,想象得很有创意。接着我引导:常规的想象也能表达得很美,刚才你们想到小船、镰刀、香蕉等,能不能表达得美一些呢?学生再次思考如何表达。写作层面的想象,要与自己的心灵相遇,且注意用准确、得体的语言表达出来,而不能仅仅停留在“答案是丰富多彩的”上。
第三对关键词:写作实践、学会写作
写作教学应抓住取材、立意、构思、起草、加工等环节,指导学生在写作实践中学会写作。
——《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
课程标准提出的四种能力的培养,要在各环节教学中有意识地渗透。美国从小学一年级至高中教室里都悬挂着写作过程,即:构思——写作——修改——校对/编辑——出版/递交。经历完整的写作体验,才能在写作实践中逐渐学会写作。
“取材”和“修改”是两个比较重要的环节。平时的教学,要注意培育学生的“对话意识”:你有没有发现老师的眼睛会说话?在妈妈抚摸你的时候有什么感觉?奶奶的唠叨里包含着对我们的希望?你有没有这样的经历,爸爸沉默的时候比发火更可怕?今天你哭过了吗?笑过了吗?你听到了一幢大厦拔地而起的声音吗?……经常以这样的“问题”引导学生积累素材,根据要求学会梳理素材、提取素材。要特别关注学生对作文的修改,养成良好的修改习惯和方法。现在作文教学最缺失的是“发表或展示”的环节,老师出题、学生作文、老师判分,有写作而无交流、表现,从而失去了那种“我表达了,我受到尊重,也使别人受到启发”的乐趣。
课程标准倡导自主表达,但并不反对写作策略的指导。在取材、立意、构思、起草、加工等实践过程中,我认为有效的技术也可以帮助学生打开思路,创生写作的内容。课标反对唯技术化、唯理性化的教学模式,但并不反对有效的方法指导。比如可以通过头脑风暴、画思维导图或时间线表的方式发展学生的思考力,打开作文的思路。如我教学《描写一种心情》作文课,以“生气”为例子,借助“思维图画”,唤醒学生的心理体验:生气看得见吗?生气听得到吗?生气闻得到吗?生气有滋味吗?生气可以触摸到吗?以“生气”为中心词展开思维脑图,学生思维的触须摆动起来了,打开了学生各种感觉,发现了有关生气的各种细节、形象,作文自然也就生动起来了。
每一次作文,都要让学生经历完整的写作体验,从中获得规律性的东西,逐渐养成习作的能力。
第四对关键词:作文评改、发展
第一学段主要评价学生的写话兴趣;第二学段是要鼓励学生大胆习作;第三学段要通过多种评价,促进学生具体明确、文从字顺地表达自己的见闻、体验和想法。
——《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
这是课标对各学段作文评价的定位,旨在促进学生作文的发展。“课标”将能否清楚、明白地表情达意作为重要的标准。然而在现实的操作中,作文评价中积弊难改的,我认为是“两高”:第一,过高地看重作文的思想、意义,抑制了学生作文的兴趣;第二,作文评价起点高,无论哪个年级,过分强调“文笔”,按照“优秀作文选”的标准衡量学生的习作。
小学习作要体现“小”的特点。2006年福建诸暨9岁男童郦思哲一篇107字短文获首届冰心作文奖一等奖,题目是《妈妈回来了》:“前段时间,妈妈去杭州学习,去了好长时间,可能有一个月吧。今天,妈妈终于从杭州回来了,我非常高兴!因为妈妈的怀抱很暖和,因为妈妈回来了,爸爸的生日就能过得更好,因为妈妈在家里会给我读书……妈妈不在家的时候,我很想她,想妈妈的感觉,是一种想哭的感觉。”是什么让这篇107字的短文脱颖而出?我觉得是本真、本色。作文评价不能过分拔高要求,学生能不拘形式地写下自己的见闻、感受和想象,注意把自己觉得最受感动的内容写清楚了就行了,力避“小文人化”的评价倾向。
传统的作文批改也要发生变化,“多批少改”并非金科玉律,“我改你看”不该是作文批改不变的面孔,“讲技说法”不该是批改唯一的内容。好多学生爱上作文,源于爱上批语。因此,我们应当换一种角色,换一种目标,换一种表达,让作文批改绽放最美的微笑。在教学实践中,有的老师将标准的内容,转化成可以操作的量表,让学生参与作文评价。比如,一位四年级的老师用这样的表格引导学生互相评价:
作文评价正负表格
评论员1
评论员2
评论员3
标题有意思
+
+
-
能根据情境写自己想想象中的事物
+
+
+
完整地叙述这件事
+
+
-
注意运用平时的词语积累
-
-
+
作文书写清洁、工整
+
+
-
能够根据给定的情境记述一件事情或介绍一种事物;能清楚地表达自己的意思;能够正确地书写;能正确运用学过的标点符号,这位老师将课标要求具体化了,经常这样训练,课程标准就会内化为学生心中的标准。
“科学化”的探索值得提倡,但要掌握分寸,不能陷入遣词造句、谋篇布局的“唯技术化”的套子。小学作文是启蒙作文,应该特别重视对写作兴趣、真情实感、写作过程以及写作过程中反映出来的写作态度等方面的“表现性评价”。江苏 管建刚老师搞了一个作文实验,以“班级作文周报”为主阵地,创立了一套坡度性的激励机制:获得3张“刊用纪念卡”可以换取一张“作文新苗”奖状;再发表5篇,可以获得“作文小能手”称号;再发表7篇,就可以获得“班级小小作家”称号,有资格出期“个人专刊”。当班级整体写作状态有所回落的时候,举行“最受欢迎的作文”,“没有错别字的作文”“最另类的作文”,“构思最巧妙的作文”“引起轰动的作文”等评比,想出各种办法来激活学生的作文动力。——在写作教学中,“动力”始终是第一位的。
第五对关键词:有机整合、技术与网络
要重视写作教学与阅读教学、口语交际教学之间的联系,善于将读与写、说与写有机结合,相互促进……积极合理运用信息技术与网络的优势,丰富写作形式。
——《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
作文往往“在别处”存在着。写作机会无处不在。因此,我们要有 “泛在学习”的意识,让作文向四面八方打开,创造各种表达机会。读、写教学的主要目标是交织重合在一起的。在阅读教学中,要寻求二者的“耦合点”,做到读写一体。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口语交际就是“用嘴去写”,口语交际与写作自然相通。在综合性学习中,学生参与各种体验活动,自然有很多“写”的因子。每个人他们都有表达与交流的愿望,都是信息的写作者、发布者、传播者、阅读者、评价者,而网站、个人空间、微博、短信平台等媒体的广泛应用,为表达与交流提供了新的工具、新的空间、新的机会、新的表达方式。写作不仅可以用纸和笔,还可以用电脑,用手机,还可以加上照相机、录音机等工具,图文甚至音频、视频介入,更加生动活泼。不仅作文课上才写,无论何时何地都可以写。指向“语言文字运用”的语文教学,听说读写一体化、生活化。
作文联结着健康的生命。童年有什么样的经历,建立了怎样的言语经验,这对“言语生命”的生长非常重要。真正把握住新课标的精神内涵,才能站在儿童发展的视角去实施作文教学。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5-29 04:46 , Processed in 0.132090 second(s), 21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