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授课内容:浙教版九年级上册《第三章第二节能量转化的量度第一课时》 ①分析本节课的教学过程特点,诊断得失;实践反思,促进自我专业成长; ②对教学过程中的教材处理、难点突破、课堂师生互动、课堂生成等教学资源的利用等方面进行分析,以改进教学有效性。
老师请二位同学上来……甲同学把椅子举过头顶不动,乙同学把椅子从地上拿起慢慢举过头顶。
师:从力和运动的角度分析,二位同学有什么共同点和不同点?
生1:举起椅子都要用力。…….
生2:……向上都移动了一段距离……甲举着不动时没有距离。
师:对,很好。(老师接着画图对此进行了“力和距离”的分析)
师:从力和运动角度分析,举重运动员向上举起杠铃和马向前拉车两种情景有什么共同的特点?
生:杠铃和马车都受到力的作用,并且在力的方向上都发生了移动。
师:在科学上规定:物体受到力的作用,并且在这个力的方向上通过一段距离,我们就说这个力对该物体做了功。
(强调并板书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
师:(展示图片:塔式起重机下挂着重物,当重物处于①静止不动、②匀速向上运动、③沿水平方向匀速运动三种不同情况。)钢索的拉力是否都对它做了功?
生:静止不动和水平方向运动的拉力都没对重物做功;匀速向上运动的拉力对物体做了功。
师:冰块在光滑的水平面上滑动,有力做功了吗?
生:没有。水平方向没有力的作用。
师:(小结、且分别展示PPT动画图片)在下列三种情况下,力对物体没有做功:
⑴物体没有受到力的作用,但因为惯性通过一段距离;
⑵物体受到力的作用,但没有移动距离;
⑶物体受到了力的作用,同时也运动了一段路程,但在力的方向上没有通过距离。
课堂巩固练习。
………….
1、课堂结构层次清晰。用四个主体环节构成了整堂课的内容主线:一是以“力和运动”的角度对举杠铃进行分析,得出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运用丰富材料对功的两要素进行巩固;二是功的大小计算;三是功和能的关系;四是课堂练习。按照教材的结构层次,由易到难,层层推进。 2、难点、重点突破。老师能在教材的重难点内容上舍得化时间,师生间、生生间的交互活动积极。练习选择有层次性,学生的思维训练到位。能帮助学生建立起解决问题的图式,使其体验和感悟运用科学规则解决问题的思想方法。 3、学生经历了观察信息――合作交流――发现问题――体验运用等过程。既培养了学生观察、交流、分析及推理能力,又兼顾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的培养。 (二)不足的地方
教学实施下来,第一感觉是课堂上学生的学习缺乏主动性与主体性,教学开始时课堂氛围沉闷,“力和运动”的知识点内容学生有较多的遗忘,上课老师也感觉特别累。由于学生对概念和规则的体念肤浅,虽然表面上学生参与了实验演示,但是学生是被动的。
当经过丰富材料的训练后,学生对功的概念有较深的体会,学生模仿的能力较强,能运用“规则”解决问题,但对较复杂问题的解决能力和积极性较低。本课时中三部分知识之间的联系比较生硬,教学环节的连续性和顺畅性不协调。
基于以上的情况和指导老师、组内成员的指导、分析,我个人认为教学设计时应从以下目标去努力。 1.重视和了解学生头脑中的前概念。学生的大脑不是一张白纸,不能任凭教师在上面画画。学生在学习某一科学概念前,对该概念会有自己的一些想法,即前概念。本节内容在学生头脑中有两个重要的前概念:一是能量的存在形式及其转化;二是力和运动的知识。这些前概念对新的科学概念(功)的建构会产生影响。教师应当充分了解和尊重学生的前概念,促成学生将前概念转化为科学概念。
2.用教材教,不等于教教材。老师没有利用教材的引言,仅抓住一条主线,难度降低了,但内容割裂了。
1、如何处理教材,既能照顾到学生头脑中的前概念,又能使课堂教学的主线分明? 2、科学规则的学习是尊重规则、运用规则,还是通过建构规则来解决问题? 3、课堂互动,有没有必要以小组等某种形式来体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