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121|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陈平原:《读书的“风景”——大学生活之春花秋月》自序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2-4-29 08:37:46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陈平原:《读书的“风景”——大学生活之春花秋月》自序
2012-04-28    陈平原    中华读书报   


很早就有一个企图,为大学生写本书,谈谈如何“读书”;或者为研究生写本书,谈谈怎样“做学问”。迟迟不愿动笔的原因是,以我多年教学经验,深知今日中国的大学生与研究生,自主性远比当年的我们强多了。学问不见得很好,但视野一定开阔;机遇确实很多,诱惑及陷阱也比比皆是。对于长辈的“谆谆教诲”,不当面顶撞你,就算是客气的了,你还希望他/她言听计从?不管你高屋建瓴,义正词严,还是放低身段,循循善诱,同学们大都“我自岿然不动”。设身处地想想,也不是没有道理——值此社会转型、思想转型、知识转型的大时代,“老经验”不见得能解决“新问题”,同学们为什么非听你教训不可?


老师有老师的经验,老师也有老师的毛病;最明显的,莫过于“好为人师”——总觉得自己有责任指导年轻一辈,让其少走弯路。其实,一代人有一代人的长处,一代人有一代人的困境,不身临其境,很难深切体会什么叫“艰难的选择”。既然“绝知此事要躬行”,你那些陈年往事以及纸上文章,确实是可听可不听。再说,对于人生来说,有些弯路是非走不可的,怎么打预防针也没用;某种意义上,这是成长必须付出的代价。



有感于整个中国学界浮躁之风盛行,从2006年初开始,我奉北大中文系学术委员会令,为研究生开设“学术规范与研究方法”专题课。总题不变,各讲合纵连横,每轮调换三分之一。尽管用心讲学,还是担心浪费同学们的宝贵时间。八个二级学科,诸多专业方向,将近一百名学术趣味迥异的研究生,这课可真是不好上。去年411日,我做了个课堂调查(不记名),想看看同学们的反应,再决定此课程的去留。没想到,反响颇为热烈。在回答“您认为本课程是否有必要为研究生持续开设”时,答“非常必要”的67人,答“可设为选修”的25人,无人选择“没必要”。仔细分析,同学们评价高的是谈“学者生涯与学术道德”、论“西南联大的历史、追忆及其阐释”,说“国际视野与本土情怀”,不太看好的则是“从工具书到数据库”之类。换句话说,大家关注的是学术史、学术理想以及学术热情,而非具体的治学方法或学科知识。这给我很大的启示——具体而微的技术问题,因学校、因专业、因个人才情而异,且坊间不缺此类书刊;反而是表面上“不着边际”的“高谈阔论”,若能讲出自家体会,更容易收获掌声。事后,我选择其中二题,给大学生及公众演讲,效果也很好。看来,谈“读书”、论“治学”,不一定非循序渐进不可,因为,这里的关键不在“学识”,而在“趣味”。



对我来说,既希望尽教师的职责,又不愿耳提面命,于是,换一个法子“劝学”。书中展示的,不是包治百病的“良方”,也不是经济实用的“指南”,只不过是一片郁郁葱葱、期待有心人徜徉其间并评头品足的“读书的风景”。至于诸君瞥过一眼之后,是否愿意深入堂奥,那得看各人的机缘。选择“读书”、“大学”、“人文学”三个话题,有自家兴趣及能力的限制,但更主要的是,我以为此乃当下中国大学的“关键问题”。



故意不选“正襟危坐”的专业论文,更多的是公开演讲(甚至保留演讲后的答问),乃取其“平易近人”。这些演说稿,基本上是面向大学生及研究生,演说的场所包括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国人民大学、中国科学院自动化研究所、国家图书馆、华东师范大学、上海大学、浙江大学、“浙江人文大讲堂”、东南大学、武汉大学、“广州讲坛”、海南大学,以及台北的政治大学、美国的纽约大学、澳大利亚的悉尼大学、韩国的仁川大学、新加坡的旧国会大厅等。



书中文字,一半以上从未入集;其余的,选自北京大学出版社的《老北大的故事》(增订本)、《大学何为》、《大学有精神》、《当代中国人文观察》(增订本)、《二十世纪中国文学三人谈·漫说文化》,以及三联书店的《学者的人间情怀——跨世纪的文化选择》。



正题好说,副题颇费斟酌——什么叫“大学生活之春花秋月”?当然,冬天夏天也能读书,但在我看来,春秋更要紧。不管是教师还是学生,假期归来,重新走进教室,都有一种莫名的紧张与激动(有人欣喜,有人厌烦,有人无奈)。当初拟书名,为了对应“风景”一说,脑海里马上蹦出三个词:春风秋月、春花秋实、春花秋月。“风月”本指清风明月,极言风景佳胜(如朱熹《六先生画像濂溪先生》之“风月无边,庭草交翠。”),可如今多被用于男女间情爱之事,容易引起误会;至于以播种/收获说“春秋”,很切合学校的工作目标,可也正因此,显得过分拘泥,不够洒脱。想来想去,还是“花月”好,不太虚,也不太实,可意会,也能言传。



转眼间,冬去春来,又到了踏青时节。江南莺飞草长,连塞北也即将桃红柳绿,不由得记起晋人陶潜的“遗训”——“春秋多佳日,登高赋新诗”。既然写不出什么好诗,那就奉献给读者一册小书。毕竟,书中自有“风景”在。



(陈平原著《读书的“风景”——大学生活之春花秋月》即将由北京大学出版社刊行)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11-26 07:02 , Processed in 0.081010 second(s), 2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