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60|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走向人心的归处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3-3-22 00:11:25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走向人心的归处
——《人民文学》主编施战军谈非虚构写作
人民政协网 www.rmzxb.com.cn        



谢颖
  编者按12月11日,2012年度茅台杯人民文学奖颁奖典礼在现代文学馆举行,12位作家和诗人获奖,其中“年轻”的非虚构奖项已是连续第三年颁发。在刚刚出版的《人民文学》2012年第12期中,发表了作家梁鸿非虚构作品的《梁庄在中国》,这也是她继《梁庄》后的又一部力作。自2010年《人民文学》开设非虚构栏目以来,非虚构写作的实践越来越丰富,逐渐成为一种文学现象。怎样认识非虚构写作?本报记者就此对文学评论家、《人民文学》主编施战军进行了专访。
  哪里都是文学的落脚点
  问:“非虚构”文学的概念最早出现在西方文学界中,《人民文学》在三年前开设了非虚构栏目,其意向何在?如何对其界定?
  答:非虚构文学具有特殊的叙事特征,可以说是以文学的方式参与现实。国外非虚构作品很多,早期已有非常优秀的作品。我经常提起奥地利作家茨威格,他的《人类的群星闪耀时》活化了历史节点上创造历史的人物;他的《昨日的世界》是非虚构的典范文本,以自己生平阅历尤其是战时状态下欧洲人的生活为写作对象,从大人物到小人物,从大事到小事,非常生动,表达出人心的寻找和抚慰。至今仍有无数读者喜欢,影响力不亚于他的小说。很多当代外国作家非常注重非虚构写作,如菲利普·罗斯的《遗产》,写的是父亲临终时和他的生活,也是一部名著。文学抵达人心并不是只有虚构的方式,和现实直接对话也能展现出独特的空间。
  现在很多文学作品都有现实的指向,但是我们会从很多常规的小说里面,看到作家在虚构过程中也有局限,有的表面看是写现实,实际是臆想出来的现实,不够贴近大地上的实情。所以开设非虚构的栏目,也是希望重新调整作家和现实的关系,希望能够让行动力在文字中体现出来,从而看到真正的生活和生活的底部是什么样的。相较于我们所熟知的报告文学等纪实性作品,非虚构写作更日常、更贴近普通人的生活,用一种人文的质素、人文的视角去关注人,表达出对复杂世界的兴趣和实情的祛蔽,而不是用一种所谓的单线的历史观看待人。今天我们也需要让我们自己和外界了解中国人生活的本相,人心的面貌,需要非虚构作品能够发挥它应有的作用。
  问:目前中国的非虚构作品有什么特点?
  答:作家在与现实对话的过程中投射了自己的感情和表述方式,这令非虚构作品有着文学的独特力量。两年前梁鸿的《梁庄》在《人民文学》发表后影响不小,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效应?她写了一个村庄的生活,她的故乡的生存状态,但是人们感受到的却是中国乡村的基本情态,感受到作家对于故乡的人的亲情:那种既包含着对他们生命的怜惜和亲近,也有对其生活状态不甚满意的复杂心态,这些都超越了现实事件本身,文学辐射性和隐喻功能从中散发出来。前些天她又发表了《梁庄在中国》,她走了很多城市,寻访在他乡务工的故乡人,甚至就住在工棚里。作品让我们看到了中国城乡建设过程中,在流动迁徙中产生的一系列关系的破裂与新生,更重要的是所产生的人心的变化。作家对生命,对人的基本的生存有一种天然的怜惜和体恤,她一定要探个究竟,理出个头绪,说个明白,要对着生命说话。在这个过程中,文学的成分自然体现出来,所以优秀的非虚构作品对人的感染相对比较直接,让人们更重视现实的疑难、珍视生命的尊严和价值。
  非虚构作品里的现实是复杂多样的,写作也有多个角度。比如乔叶的《拆楼记》,写乡民对于拆楼的心思想法都是具体客观的,没有先设定站在谁的立场上。如果仅仅只站在某个特定的立场写作,那是文学观念的倒退。分析人性的复杂,是一个好的作家应该具备的素质。非虚构写作的幅面很宽阔,也很厚重。比如这次获得人民文学奖的非虚构作品《温州小店生意经》,作者本人就曾经开了这样的小店,展现了生活的细微面貌,同样很动人。还有李娟的《羊道》系列,独出机杼的文笔呈现了西部哈萨克游牧聚居区的生态和风情。对于今天的生活,非虚构写作针对的层面非常丰富,人民大地,文学无疆,哪里都可以是文学的落脚点。
  真诚担当现实
  问:现在人们常说“现实比想象精彩”,在虚构与非虚构之间,现实与想象之间,从文学的角度来说,怎么认识?
  答:我们现在所生活的现实令人眼花缭乱,意料之外的事情层出不穷,现实的图景可能比作家的想象更为离奇。但作家的想象和现实不太一样,作家的想象是在有指向性的逻辑下进行的,现实指向性则不明显,而作家会在指向性逻辑下将现实的精神要素表达得更为集中和凝练。这个指向性绝不是我们前面说的单一立场,而是指文学具有人文的情怀,指向人心的归处,非虚构作品也是如此。我们对虚构、非虚构、现实、想象等范畴的文学理解,如果只是局限于表层故事的照相甚至与现实表象变化的迅疾性进行pk,那么就理解错了。巴尔扎克发现在资本原始积累“飞速发展”的过程中,人的亲情和伦理在丢失,所以他用文学提示人们往回寻找丢失的人心。比如有些人可能看到一些非虚构作品展现了生活的惨状和苦难,但它并不是只到苦难和惨状为止。通过对现实的记述,让我们看到缺失,唤醒我们的情感,注意到生活中人心的微光,给人内心以抚慰。作家关注这些本身就是人文光暖存在的明证。
  问:既然非虚构写作与现实有着“亲密”的贴近,那么当下中国的社会发展现实对非虚构写作有着怎样的影响?
  答:诚恳融入现实人生,真切状写世情人心的写作总能引起广泛的共鸣。我们的文学导向经历了从“二为”、“双百”到“以人民为中心”的深化过程,“非虚构”文学,也正是对这一导向的响应和践行。社会正在倡导以人为本,“人民”作为出现频率最高的关键词,体现着对人的关注。非虚构文学未来发展的指望,既来自于国家和社会的发展进步,也应来自令人肃然起敬的作家对现实责任真诚担当的勇气和作为。
  问:在经历一段时间的探索后,您对非虚构写作的发展有何期待?
  答:看到这么多的非虚构作品,可能有人会觉得,已经有很多地方被写了,几乎所有方面都已有所反映,其实不然。对于非虚构写作来说,有太多可写的内容,甚至写过的东西也仍然有精彩的细微处,它是永远都不会完成的。现在有一些作者跟我们联系,提供了一些很好的选题,如看房记、儿童救助等,这些选题让我们很欣慰。我们希望经过作家的写作,读者的阅读阐释,能够在非虚构领域中出精品和经典之作。这样在若干年后,通过人们的梳理,使其嵌入到文学发展史中去,展现其在某一阶段的文学史中所具有独特的作用。此外,作者的队伍也越来越壮大,比如很多文学素养高的新闻记者、职场中人等等,他们移步转到文学表达的区域,非虚构文学会有更多的可能性,也会有更多的好作品。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6-26 11:28 , Processed in 0.106935 second(s), 21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