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培养不能急功近利
如今人们都认识到了人力资源是社会发展、经济建设的第一资源,教师成长是教育发展的基本条件。所以,政府将人力资源开发作为第一要务,而教师资源的开发业已成为各级各类学校的重要使命。教师的培养、培训,教师的成长、成功,已成为当前教育的热门话题和主要工作。无疑,这是正确的,也是必要的,更是历史发展的必然。但是,我们必须要警惕另外一种倾向:教师培养的急功近利。
从一方面讲,领导的重视、财政经费的保障,使得教师培训的力度大幅度地增加。讲座、报告、参观、学访络绎不绝;学习型组织、书香校园、师徒结对、量化考核纷纷建立和实行;反思、说课、引领、大赛屡试不爽;现代化的教学手段、网络化的培训机构、数字化的评比统计,应有尽有。再加上教师待遇的不断提高,社会需求的热度不断提升,使得教师队伍的发展规模和速度以前所未有的程度推进着,呈现出勃勃的生机。
然而,从另外的角度看,我们不能忽视在这个进程中掩盖的另一种倾向,一些行政部门和学校的领导犯了急功近利的毛病。大量的考核、考评,严重的量化、细化和标准化,再加上不必要的形式化,使得一线的教师疲于应付。他们缺少自我成长、个性成长的时间和空间,普遍感到负担偏重,给创新型教师、尖子人才的出现形成了阻碍。要知道,人才的成长是有规律的,他不能立竿见影,需要几年、十几年、甚至几十年的积累与积淀。不能期盼着今年“播种”,明年就能“收获”,它是个系统工程,一定要有个实践、体验、感悟、思考、升华的过程,要有实践的不断创新,经验的反复总结,思想的深度思考,以及个性的多元提炼。这是一个漫长的、反复的、不断洗礼和升华的过程。
如果我们都在忙于对教师的考核与考评,教师们自然就会对考核的成绩、考评的标准倾尽全力;如果我们热衷于按照事先预设的标准去塑造和约束教师,那教师们必然会追求那种规范的、标准的、合乎规矩的人;如果我们都将成绩、材料、数据作为好教师的标志,那么教师必然成为成绩和数据的奴隶。这样做的结果就是有思想、有内涵、有个性、有底蕴的教师少之又少,技艺娴熟、包装靓丽、口才绝佳、久经赛事、长于表演的教师频频闪亮。而大量的普通教师无人关注,他们累,他们烦,他们无所适从;大量深入细致的心灵沟通无人去做,甘愿坐冷板凳地钻研学问无人问津。最终的结果就是,真正的名师、大师和人的灵魂之师寥寥无几,活跃于坊间的都是“半瓶子醋”,教育在功利和肤浅中蹒跚前行。
我们必须要清楚,教师培养不能急功近利,必须要有长远的眼光、开放的心态和宽广的胸怀。要知道,我们今天所培养培训的教师,是为下一届班子做的,是要若干年后才能见成效的,是为教育的长远发展考虑的,是立足于教育的未来的。所以,必须要坚持、坚韧和坚决,要扎实、朴实和坚实,要立足于内涵,立足于素质,立足于能力和智慧的提高。如此才能出名师,出教育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