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
楼主 |
发表于 2012-3-22 20:49:34
|
只看该作者
[size=+3]中国文化研究所学术纪事
1988年
中国文化研究所系直属中国艺术研究院的一个以保持人文与社会科学交叉学科为特色之学术研究机构。其前身为中国文化研究室,1988年7月成立,刘梦溪任主任并着手创办《中国文化》杂志。其宗旨为吸纳学术先进,深研学术,整合传统,融会新知,而不忘本民族之历史地位,祈以学术的努力推动文化与社会的现代化进程。
12月15日,《中国文化》创刊座谈会在京召开。与会学者有汤一介、乐黛云、冯其庸、庞朴、李学勤、李泽厚、龚育之、傅璇琮、杨宪益、孙长江、刘再复、金观涛等。《中国文化》创刊词提出:“深入的学术研究不需要热,甚至需要冷,学者的创造力量和人格力量,不仅需要独立而且常常以孤独为伴侣。”还提出:“本刊确认文化比政治更永久,学术乃天下之公器,只求其是,不标其异。新,固然是人心所向往;旧,亦为人情所依恋。关键是一切从学术出发,提倡独立的自由的学术研究,自由才能独立。即使物境不自由,学者的心境也应获得自由。为学之道,尚同比求异更重要而且深刻得多。提出“为了走向世界,首先还需回到中国”。
1989年
12月,《中国文化》创刊号由北京三联书店出版。香港方面亦由中华书局(香港)有限公司在港岛出版。同时风云时代出版社在台北出版台湾版。是为国内第一家三地同时出版的学术刊物。刘梦溪担任《中国文化》主编,葛兆光、冯统一任常务编辑。
1990年
9月13日,《中国文化》创刊一周年学术座谈会在北京国际饭店召开。应邀出席座谈会的学者有赵朴初、季羡林、金克木、周有光、冯至、吴组缃、任继愈、舒芜、庞朴、李学勤、李泽厚、冯其庸、周汝昌、王利器、乐黛云、严绍汤、王蒙、汪曾祺等。三联书店总编辑沈昌文先生、香港中华书局编辑部主任钟洁雄女士参加会议,并介绍了《中国文化》的出版发行情况。中国文化研究所学报第一卷中国文化研究所学术纪事1991年
6月6日,“中国现代学术经典丛书”启动会议藉北京新侨饭店举行。该丛书拟就清末民初以还中国现代学者有代表性且具经典意义之著作,精选原典,重新整理校订,凡五十家,三十五卷,刘梦溪主持此项工程。参与丛书编校工作的除本所研究人员,还有北京大学、中国社会科学院等单位的学人。大家与丛书的承担出版者河北出版社的朋友一起交换了意见,并作了校点整理的分工。
6月18日至21日,刘梦溪应邀出席新加坡国立大学中文系主办的“汉学研究之回顾与前瞻国际会议”。提交并在文学组大会上宣读的论文题目为“红学观念与红学方法的冲突──对红学索隐、考证和小说批评三派的学理分析”。
6月28日至7月1日,“中国传统思想文化与二十一世纪国际学术研讨会”在南京举行。刘梦溪应邀与会,并以“传统的误读”为题向大会报告论文。9月11日,《中国文化》编辑部在上海举行学术座谈会,上海各方面的文史专家和著名学者谭其骧、顾廷龙、蔡尚思、冯契、苏渊雷、贾植芳、王元化、钱伯城、王运熙、章培恒、朱维铮、徐鹏、汤志钧、唐振常、黄裳、邓云乡、余秋雨、孙逊、赵昌平、王小盾等应邀与会,围绕《中国文化》的办刊宗旨、学术个性及如何深入一步研究中国文化和中国学术,怎样提出一些新问题,解决一些学术难题,建立良好的学术风气,与会学者展开了有深度的讨论。会议由《中国文化》主编刘梦溪主持。
1992年
5月2日至9日,刘梦溪应邀赴德国参加纪念汤若望诞辰四百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并于5月4日研讨会开幕之当天下午向大会宣读“汤若望在明清鼎革之际的角色意义”的论文。会议由德国《华裔学志》研究所和德中友好协会主办。会后经与《华裔学志》研究所所长马雷凯博士洽商,确定了《中国文化》和《华裔学志》互相交流信息并进行经常性合作的意向。
9月1日,刘梦溪赴美参加哈佛大学举行的“文化中国:诠释与传播”国际学术研讨会,提交之论文题目为“文化中国:传统的流失与重建”。9日,在哈佛教授俱乐部与杜维明教授围绕“文化中国与儒家传统”问题作了访谈对话。12至19日,应余英时教授邀请,访问普林斯顿大学,与余英时先生就文化与社会的重建问题作长篇访谈对话。9月15日下午在普大东亚系以“红楼梦研究:从胡适之到王蒙”为题作学术演讲。随后,应邀访问耶鲁大学、康奈尔大学、宾汉顿大学、哥伦比亚大学,分别作学术演讲。
10月10日,中国文化研究室暨《中国文化》编辑部邀请德国解释学者、美因兹大学(Univer sitat Mainz)哲学系西博姆教授(Thomas M.Seebohm)来院作学术演讲,题目为“古代与中国释义意识的发展”。中国艺术研究院部分学人与会并参加讨论。
12月23日至28日,刘梦溪赴香港参加法住文化书院学术年会。此次年会主题为“东方文化与现代企业管理”,海内外四十余位学人与会。提交并宣读了《红楼梦的管理思想》的论文。
1993年
3月9日至11日,香港中文大学人类学系召开“文化中国:理念与实际”国际学术研讨会,刘梦溪应邀出席,向大会提交并宣读的论文题目为“解构与重建:中国的商品大潮与文化空间的拓展”。
4月28日,经文化部批准,在原中国文化研究室的基础上,正式成立中国文化研究所,刘梦溪任所长。
6月,梁治平由中国人民大学法律系调入本所。
9月17日,中国文化研究所暨《中国文化》杂志联合召开“吐鲁番摩尼教石窟新发现学术评议会”,对北京大学晁华山教授发表于《中国文化》第八期的《寻觅淹没千年的东方摩尼寺》的学术贡献试作评估,并提出进一步开拓此项研究的建议。应邀参加评议会议的有考古学、宗教学、敦煌学、中西交通史诸方面的专家季羡林、宿白、任继愈、李学勤、汤一介、金宜久、叶奕良、姜伯勤、耿升、谢方、白化文、周燮蕃、葛兆光、王邦维、荣新江等。会议得到北京大学考古系和信息管理系、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北京图书馆、中华书局等有关单位的支持。新华社、中国新闻社、人民日报、中国日报、光明日报、文汇报等媒体对该项成果及会议评议情况作了报导。
11月17日至25日,刘梦溪所长应邀赴马来西亚,参加马来亚大学召开的国际汉学研讨会,提交的论文为“史学家陈寅恪的家学渊源和诗学传统”,会后应邀担任星洲日报“花踪讲座”主讲人,演讲题目为“当代中国:文化传统的流失与重建”,并赴槟城和芙蓉两地华族小区作学术报告。
11月26日至12月2日,刘梦溪应香港大学中文系邀请,主持1993至1994年度的查良镛学术讲座,演讲题目为“陈寅恪的‘家国旧情’与‘兴亡遗恨’”。其间,曾以“九十年代以来中国学术界的现状”为题为中文系研究班作辅导报告。
1994年
6月10日,美国芝加哥大学何炳棣教授莅本所演讲,题目为“什么是中国传统思想中有永恒意义的东西”。李慎之、庞朴、余敦康、方立天、孙长江、牟钟鉴、陈来、汪晖、刘东、王守常、成复旺、董秀玉、沈昌文等及本所学人参加了讨论。
6月25日,“中印文学传统学术研讨会”在本所召开。季羡林先生担任大会名誉主席。印度文学院代表团一行六人与会,其中有印度文学院副院长、奥里雅语诗人拉玛坎达·拉特,《印度文学》编辑、诗人兼评论家K·撒齐达南丹,印地语女诗人、记者加甘·吉尔,坎钠达语作家、评论家D·R· 纳嘎拉伊,英语评论家G.N.德威。中国方面与会的梵文文学学者、比较文学学者和诗人作家,有乐黛云、李泽厚、金鼎汉、王邦维、孟华、黄宝生、耿升、汪晖、王镛、田本相、乔建中、欧建平、江东、刘震云,以及海南大学文学院周伟民、唐玲岭教授,台湾著名诗人罗门、蓉子夫妇等。刘梦溪担任执行主席并主持会议。
9月15日至17日,陈宝箴、陈三立学术研讨会在江西南昌召开,刘梦溪应邀出席,并在开幕式上作关于“义宁之学的现代启示”的主旨讲话。
9月19日至22日,刘梦溪应邀参加在贵阳举行的阳明心学国际学术研讨会,并以“从当前传统文化研究看今次阳明心学国际对话的意义”为题发表演讲。
9月30日,美国哈佛大学李欧梵教授莅本所演讲,题目为“海峡两岸三边四方文化现象批评”。本所和京华学人共二十余位参加讨论。
10月,梁治平晋升为研究员。
本月,梁治平编著《法律的文化解释》一书由北京三联书店出版。
1995年
1月5日至9日,中国社会科学院主办的“中国国际汉学研讨会”在海口召开。刘梦溪应邀与会,并担任思想与文化组召集人。提交并宣读的论文题目为“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陈寅恪先生学行小记”。
本月,北京大学比较文学与比较文化研究所聘刘梦溪为兼任教授。
2月23日,中国文化研究所“法律文化研究中心”成立,梁治平任该中心主任。
3月26日,日本“将来世代国际财团”董事长、京都论坛理事长矢崎胜彦先生,以“东方传统、亚洲价值和二十一世纪”为题,应邀来本所演讲。李慎之、李泽厚、庞朴、汤一介、梁从诫、周国平、董秀玉、沈昌文、邓正来、朱正琳,以及本所梁治平、黄克剑、史仲文等出席并参加讨论。演讲会由中国文化研究所和《中国文化》杂志社联合召集。
7月,梁治平应邀赴日本东京参加“法律社会学委员会”(RCSL)举行的主题为Legal Culture:Encounters and Transformations(法律文化:相遇与变迁)的第三十一届年会,并在分组会上宣读论文。
本月,何怀宏自中国青年政治学院调入本所,任副研究员。
9月5日,新加坡万邦泛亚集团和中国文化研究所共同召开的“儒学的国际化和实践化”国际圆桌会议在本所举行。北京师范大学历史系何兹全教授、刘家和教授,中央民族大学哲学系牟钟鉴教授,中国社会科学院薛华、王树人、张琢、李申研究员,及本所梁治平、何怀宏、史仲文、于丹等与会,刘梦溪主持会议。
10月4日,梁治平被任命为中国文化研究所副所长。
10月12日,台湾大学何佑森教授携夫人李大平女士,及台大中文系教授夏长朴、台湾交通大学教授詹海云一行四人,在北京大学哲学系王守常副教授、社科院哲学研究所姜广辉研究员陪同下莅本所,就中国传统文化中大家感兴趣的问题与本所梁治平副所长、何怀宏、廖奔等进行了学术交流。刘梦溪所长接待并宴请了台湾学者。
10月19日至24日,刘梦溪应澳门基金会邀请赴澳门作学术访问。
10月20日,在澳门大学作关于《红楼梦》的专题演讲。21日在澳门基金会举行的文化学术座谈会上,以文化传统的重建为题作学术演讲。其间,亦曾拜会澳门文化司魏美昌副司长,访问澳门日报社,并与澳门大学社会人文科学院、澳大中文系负责人等恳谈交流。
10月31日,德国《华裔学志》魏道恒博士、巴佩兰女士(Dr.Gerd Wadow & Banbara Hoster)来本所参观交流。
11月4日,《世界汉学》创刊筹备会议在中国文化研究所学术厅召开。李学勤、汪晖、耿升、陈平原、梁治平、何怀宏、廖奔诸常务编委与会。创办人刘梦溪就《世界汉学》的创办缘起、办刊宗旨、编辑方针、组稿范围,以及编辑委员会的组成和协办单位的约请等事项,作了说明。大家讨论了为把《世界汉学》办成高质量、高品位的国际性学术期刊应该做的各项准备工作,并对组稿作了分工。
11月8日至12月3日,刘梦溪应台湾中央大学和中研院的邀请访台。在中央大学举办的“第二届两岸红学交流暨红楼艺文周”上,刘梦溪以“红楼梦与百年中国”为题演讲并进行交流;在中研院历史语言研究所和文哲研究所,分别以“关于陈寅恪和陈寅恪研究的几个问题”和“中国大陆九十年代新国学运动的检讨”为题发表演讲。访台期间,还应邀在清华大学中文、历史两系就中国大陆传统文化研究的现状和前景等问题作学术报告。回程过港,应邀在香港中文大学中国文化研究所访问一周并作学术演讲,其间和中大副校长、文化社会学家金耀基教授作访谈对话。
12月,梁治平应香港大学法学院和香港中文大学的邀请,作为期十五天的学术访问,并作关于清代习惯法问题的学术报告。
1996年
2月,梁治平应邀赴澳门参加由澳门大学主办的国际学术研讨会:Towards a Legal Global Village :Western Law in Non Western Contexts(走向法律全球村:非西方语境中的西方法),并在会上宣读论文。
本月,刘梦溪著《传统的误读》由河北教育出版社出版。
本月,梁治平著《清代习惯法:社会与国家》由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出版。
3月23日,台湾清华大学历史研究所黄一农教授来所演讲,题目为“天主与妾:明末中西文化接触与冲突的一个例证”。中央民族大学王尧教授、牟钟鉴教授,北京师范大学历史系主任郑师渠教授、哲学系主任周桂钿教授,中国人民大学中文系副主任杨慧林教授,北京大学孟华教授、欧阳哲生副教授,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所耿升副研究员、世界宗教研究所卓新平副所长、何光沪研究员、郭熹微副研究员,《华裔学志》研究所驻京代表弥维礼博士、孙志文教授、雷立伯先生,本所梁治平、廖奔、何怀宏、于丹等应邀参加讨论。刘梦溪主持会议。
5月29日,“世纪末的反省:文化的民族化与世界化的冲突与融合”研讨会在本所举行。此次研讨会为新加坡万邦泛亚集团倡议的“文化与未来”国际圆桌会议的一部分。万邦总裁曹慰德先生、企划部主任曾炽杰先生,万邦东西方文化发展中心负责人郑仰谦先生、驻北京代表李北伟先生,以及北京师范大学、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央民族大学、北京大学、武汉大学、中山大学和本所研究人员等二十余人参加了研讨会。
6月,何怀宏著《世袭社会及其解体──中国历史上的春秋时代》由北京三联书店出版。
7月18日,台湾哲学-美学学者史作柽先生,及辅仁大学副教授石朝颖博士、香港科技大学助教童若雯博士,莅本所作学术交流,史先生以“人类文明的哲学观”为题发表演讲。汪晖、刘东、赵汀阳、尹吉男、何怀宏、于丹等参加讨论,会议由梁治平主持。
本月,梁治平、何怀宏受聘为北京天则经济研究所特约研究员。
8月2日,哈佛大学东亚语言与文明系主任兼哈佛燕京学社主任杜维明教授应邀莅本所演讲,题目为“人文反思与智识分子”。庞朴、余敦康、陈平原、汪晖、黄平、雷颐、盛洪、汪丁丁、李书磊、孙歌、梁小燕等京华学人,及本所研究人员参加讨论。
8月20日,旅澳华裔学者柳存仁先生的长篇小说《大都》研讨会在本所举行。在京学者、作家严家炎、钱理群、陈平原、王守常、何西来、汪晖、董乃斌、赵园、舒乙、秦晋、韩小惠,以及该书出版者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副社长薛炎文、责任编辑颜廷奎和天津的评论家夏康达、金梅等出席了研讨会。柳存仁先生也到会参加讨论,他说:“师姑生子,众神护持。”
10月9日至17日,梁治平赴日本参加由日本法哲学学会主办的题为Law in Changes: Asian Alternatives(变化中的法:亚洲的抉择)的第一届亚洲法理学研讨会,并在会上宣读论文State and Society: From a Perspective of Chinese Legal History(“国家与社会:一个中国法律史的视角”。该文后发表于Beiheft 72 of the Archiv fur Rechs-und Soziaphilosophie, 1998)。嗣后于13至17日访问九洲大学,作学术演讲。
10月,西北大学研究生处处长、原思想文化研究所副所长任大援副教授,正式调来本所,任副所长兼《世界汉学》副主编。
12月18日、25日,刘梦溪著《中国现代学术要略》连载于《中华读书报》。
本年,中国文化研究所学术评议委员会成立,刘梦溪、梁治平、何怀宏、廖奔、任大援五位本所学人,和汤一介、李学勤、余英时、金耀基四位特聘学者,共同担任中国文化研究所学术评议委员。
1997年
1月8日,梁治平受邀在全国人类学高级研讨班作主题发言,其题目为:“中国法律中的‘小传统’——兼论文化人类学的贡献”。
1月10日至11日,本所“法律文化研究中心”在清华大学组织召开“法律解释(学)”学术研讨会,来自中国大陆、香港、澳门及日本的学者约三十人参加了会议,共有十五篇论文在会上报告。
5月,梁治平著《寻求自然秩序中的和谐——中国传统法律文化研究》修订本由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出版。
8月21日,时任美国霍普金斯大学人类学教授的阎云翔先生,应邀来所里作题为“汉堡包与社会空间:对麦当劳现象的人类学研究”的学术演讲。黄平、徐友渔、张曙光、王焱及本所刘梦溪、梁治平、何怀宏、任大援、廖奔等参加讨论。会议由梁治平主持。
9月19日,日本大东大学教授、东京大学名誉教授沟口雄三先生,应邀在本所学术厅作题为“中国和日本的‘公’、‘私’观”的学术演讲。中国社科院、北京大学的有关学人和本所研究人员与会,梁治平主持会议。
本月,《梁治平自选集》由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
10月,任大援《刘古愚评传》(合著),由陕西人民出版社出版。
11月13日,中国文化研究所访问学者、台湾政治大学施淑慧教授,完成了关于现代舞与传统文化的关系的论文,以“太极之美”为题作论文报告。除本所研究人员外,王克芬、田青等研究音乐、舞蹈的专家也与会讨论祝贺。
本年,刘梦溪主编的“中国现代学术经典”丛书由河北教育出版社出版,共三十五卷、三千万字,入选之二十世纪的大师级学者包括严复、蔡元培、梁启超、章太炎、王国维、陈寅恪、赵元任、梁漱溟、廖平、黄侃、刘师培、钱宾四、李济、陈垣、熊十力、马一浮、萧公权、冯友兰、金岳霖、顾颉刚、余嘉锡、洪业、杨联升、杨文会、欧阳渐、太虚、汤用彤、傅斯年、董作宾、鲁迅、郭沫若、唐君毅等四十五家。
1998年
1月,梁治平著《书斋与社会之间》由法律出版社出版。
3月31日,方李莉博士从北京大学人类学博士后流动站出站,调入本所工作。
4至5月,梁治平应邀访问法国高等社会科学研究院(EHESS),其间作学术报告三次。
5月,本所与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联合申报的文艺学学科博士点,经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审核批准,同时批准第一带头人刘梦溪为博士生导师。
5月30日(农历五月初五端午节),《世界汉学》创刊学术座谈会藉北京兆龙饭店举行。京城人文及社会科学学者和国外专家五十余人与会。钟敬文、季羡林、张岱年、龚育之、何兆武、汤一介、李学勤、庞朴、周汝昌、冯其庸、乐黛云、成中英、陈平原、汪晖,以及新闻出版署副署长梁衡、中国艺术研究院常务副院长曲润海等在会上发言。出席座谈会的学者和作家还有王蒙、谢方、耿升、童明康、薛若琳、董乃斌、柴剑虹、雷颐、王邦维、张西平、杨念群、孙歌,和德国《华裔学志》研究所孙志文博士、美国加州大学戴维斯校区东亚系主任奚密教授、台湾政治大学施淑慧教授等。本所梁治平、何怀宏、廖奔、于丹、方李莉等与会。赵朴初写来“汲古得修绠,开源引万流”诗联,任继愈写来贺信,为《世界汉学》创刊志庆。《世界汉学》副主编任大援主持会议,主编刘梦溪致辞迎宾并说明创刊宗旨。《世界汉学》的创办,为的是给关切儒教文明为基底的中华文明的历史经验事实和未来发展前景的各国汉学家,提供一个自由论说的园地,祈望以汉语的方式建构不同文化背景、不同文化系统之间的沟通与对话,建构国际汉学研究的学术桥梁。
本月,梁治平编著《法律的文化解释》一书增订本由三联书店出版。
6月14日至17日,梁治平受邀参加在北京香山举行的“儒学的人论”国际学术研讨会,并在会上报告论文“从礼治到法治”。
本月,梁治平编《法律解释问题》由法律出版社出版。
7月,方李莉应邀出席在荷兰阿姆斯特丹举办的“第八届世界国际现代陶艺研讨会”,并在会上发言。9月中旬,刘梦溪应香港大学邀请,前往讲学两周。
本月,梁治平应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法学院邀请,前往该院作访问学者。
10月1日,梁治平与中研院史语所张伟仁教授受邀在哥伦比亚法学院中国法研究中心作“关于中国法律传统与法律文化的对话”(Conversation on China's Legal Traditions and Legal Culture)。
10月2日至5日,中日韩三方学者论坛在汉城举行,讨论亚洲价值在二十一世纪的命运。刘梦溪应邀出席,提交并宣读的论文为“世纪末的挑战:亚洲价值的过去和未来”。
10月7日至10日,梁治平应邀在意大利Ravello参加意大利法哲学与政治哲学学会第二十一届年会,并以Mediation by Whom?(“谁人调解?”)为题做大会发言。该文后发表于Alfonso Catania and Luigi Lombardi Vallauri (ed.), Conceziono del Diritto e Dintti Umani Confronti OrienteOccidente, Edizioni Scientifiche Italiane, 2000。
10月11日至30日,刘梦溪应加拿大加中文化交流中心邀请,前往交流访问。
本月,萧克将军主持编纂的一百卷《中华文化通志》由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刘梦溪为此项学术工程的编委,主编《艺文典》。
本月,梁治平与王亚新合编的《明清时期的民事审判与民间契约》由法律出版社出版。
11月1日至次年3月1日,刘梦溪以高级访问学者身份应邀赴哈佛大学访问研究,在哈佛燕京学社所作研究题目为“哈佛的中国学与美国的中国学”,期间曾到斯坦福大学、伯克利加州大学访问交流,并与杜维明、史华慈、傅高义等多名哈佛中国学学者访谈对话。
1999年
3月2日至11日,刘梦溪应美国哥伦比亚大学东亚系的邀请前往访学,先后与狄百瑞、王德威等九位东亚研究方面的教授作访谈对话。
5月7日,美国威斯康辛大学思想史教授林毓生先生来本所演讲,题目是“关于自由主义诸问题”。关心此问题的京城学人和本所研究人员听讲并参加讨论。
5月10日,梁治平访问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UCLA)中国研究中心,并做学术报告:Chinese Law and Society in Historical and Pluralist Perspective(“由历史与多元视角看中国法律与社会”)。
7月,刘梦溪著《红楼梦与百年中国》由河北教育出版社出版。
8月8日至20日,梁治平转赴美国加州Santa Cruz参加“浩然营”。
本月28日,梁治平入住位于新泽西州普林斯顿的高等研究院(IAS),为该院社会科学部1999~2000年度研究员。
9月,“99中国百年手工艺回顾研讨会”在景德镇民窑艺术研修院召开。费孝通先生出席会议。方李莉参与筹备、策划,并担任会议主持人,宣读的论文为“现代人对于工艺的重新认识”。
10月18日,梁治平应邀在题为“中国法律与发展五十年”的美国纽约大学(NYU)法学院第五届“亚洲法律与发展TIMOTHYA.GELATT论坛”上作主旨发言。
本月,方李莉应邀赴韩国麦粒美术馆讲学,演讲题目为“中国陶艺美学思想评价”,后被韩国《陶艺》杂志译成韩文连载。
2000年
4月9日,刘梦溪赴南京师范大学文艺学博士点,为博士生讲课并商学科建设。
4月21日,由方李莉负责的“西部人文资源保护、开发和利用”课题,举行专家讨论会。方李莉、任大援出席并发言。
本月,方李莉著《器以载道──中国陶艺美学思想评价》,由韩国麦粒美术馆出版社以韩文出版。
本月,梁治平主撰《新波斯人信札——变化中的法观念》在中国法制出版社再版。
6月20日,政治学学者刘军宁调入本所。
6月28日,台湾中研院举行“第三届国际汉学会议”,刘梦溪应邀出席。
7月8日,“西部人文资源保护、开发和利用”课题组由费孝通先生率领前往西北地区考察,方李莉、任大援随行。
8月,梁治平完成普林斯顿高等研究院的研究工作,转赴哈佛大学法学院,开始为期一年的访问。
9月26日,由中国人民对外友好协会和中国国际友好城市联合会举办的“2000中国友好城市国际大会”在五洲大酒店举行,刘梦溪应邀出席并在专题论坛上以“二十一世纪的挑战:亚洲价值的反省”为题发表演讲。
10月26日至28日,梁治平在意大利佛罗伦萨出席Codici. Una riflessione di fine millennio国际学术研讨会,并以Law, Politics and Social Change: Codification in China Since 1902(“法律、政治与社会变迁:1902年以来中国的法典化”)为题做大会发言,该文后发表于Per la storia del pensiero giuridico moderno 61,2002。
10月12日至15日,首届中国民窑艺术国际研讨会在景德镇召开,会议由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国文化研究所和北京大学考古文博院及景德镇市政府联合筹备,方李莉参与组织策划,并发表论文。
本月,方李莉著《传统与变迁──景德镇新的民窑业田野考察》由江西人民出版社出版。
11月15日至18日,本所代表中国艺术研究院与安徽蒙城县政府合作,在北京好苑建国饭店召开“第三届庄子国际学术研讨会”,任大援负责会议筹备,刘梦溪在开幕式上以“庄子与现代和后现代”为题致讲词。
2001年
1月,方李莉牵头的“西北人文资源环境基础数据库”课题,获国家科技部批准,列为国家重大课题。费孝通担任课题的学术总指导。4月30日,该课题正式启动,并举行第一次学术研讨会。6月18日,课题开题研讨会举行,费孝通、龚育之、汤一介、王尧、梁从诫等,及课题组成员共四十余名学者专家与会。中国艺术研究院王文章院长出席并讲话。
2月19日,中国文化研究所“休闲文化研究中心”和“艺术人类学研究中心”,经院方批准正式成立,马惠娣和方李莉分别担任两中心的主任。
3月1日,梁治平在哈佛大学法学院东亚法律研究中心发表“RITHOLZ讲座”演讲,演讲题目为A Pluralist Perspective on Culture, Law, and Criminal Justice in China’s Minority Areas(“从多元视角看中国少数民族地区的文化、法律与刑事司法”)。
3月15日至24日,刘梦溪应香港城市大学中国文化中心邀请前往讲学。三次讲题分别为“王国维与中国现代学术思想”、“陈寅恪的‘家国旧情’与‘兴亡遗恨’”和“《红楼梦》与百年中国”。
本月,方李莉应邀赴韩国访问,并被韩国麦粒美术馆聘为特邀研究员。
4月6日至8日,中国文化研究所与联邦德国KAAD基金会联合召开“文化传统与文化建设”国际学术研讨会,会议在西安交通大学举行,来自中国、德国、美国、韩国及香港地区的学者共七十余人参加研讨。任大援筹备并主持会议。
5月22日至6月1日,刘梦溪赴德国海德堡大学,参加“中国近代史学思想和史学书写”国际学术研讨会,提交和报告的论文题目是“陈寅恪与《柳如是别传》的撰述旨趣”。
6月3日至10日,任大援赴古巴参加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举办的“文化与社会发展”国际会议,作题为“中国西部经济开发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的发言。
7月9日,张红萍副研究员由山西省社会科学院调入本所。
10月3日至17日,刘梦溪赴加拿大访学。
10月29日,中国艺术研究院建院五十周年庆祝会议在人民大会堂举行,刘梦溪出席并以“院庆感言”为题讲话。
11月14日至21日,任大援应伊朗国家艺术研究院邀请,赴德黑兰参加“美的意义国际学术研讨会”,以《论孔子美学理论的伦理性特征》为题发言,并刊载于伊朗的出版物。会议期间,应伊朗比赫希提大学汉学系邀请作“孔子与儒家”的讲演。
2002年
2月至5月,梁治平在香港大学法学院作访问研究。
3月,方李莉、任大援、张红萍赴陕西、甘肃,进行为期一个月的考察,并与“西北人文资源环境基础数据库”课题组的地方成员讨论和确定数据的采集工作。
4月1日至4日,梁治平出席在香港城市大学举行的学术研讨会Social Network and Civil Society: a Comparative Approach,作题为Rethinking Civil Society in China: an Interpretive Perspective(“中国‘市民社会’再思:一个解释学的视角”)的论文报告,该文后发表于The Politics of Affective Relations, edited. by Hahm Chaihark and Daniel A. Bell. Lexington Books, 2004。
5月13日,梁治平在香港大学亚洲研究中心及法律系共同举行的研讨会上作题为“‘一港两制’:新界的土地、人民与法律”的学术报告。
7月13日,上海法律与经济研究所成立,梁治平任所长。该研究所系一民间学术研究机构,由经济学家吴敬琏和法学家江平共同发起创办。
8月5日,刘军宁完成在哈佛大学的博士后研究,回到中国文化研究所。本所举行小型学术座谈,刘军宁以中国近代史上的联邦自治运动为题,报告研究心得。
8月21日至22日,梁治平受邀参加在北京卧佛寺举行的学术研讨会“中国需要什么样的新史学”,并报告论文“法律史的视界:方法、旨趣与范式”。
8月29日,中国文化研究所从新源里西一楼B座迁入惠新北里甲1号新址。
本月,方李莉被聘为中国文化研究所副所长。
9月26日至10月1日,梁治平受文化部委派,代表中国政府赴巴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参加《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国际公约(草案)》第一次政府间专家会议。
11月11日,世界休闲组织主席德雷克·卡塞博士一行访问本所。休闲文化研究中心马惠娣主任主持接待,并商讨《休闲研究》中文版出版事宜。
本月,梁治平著《法辨:中国法的过去、现在与未来》由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重版。
本月,梁治平编《法治在中国:制度、话语与实践》在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出版。
12月9日,刘梦溪、方李莉、任大援出席中国艺术研究院举办的“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抢救与保护”国际学术研讨会。
12月18日至21日,刘梦溪、方李莉、任大援赴香港参加“中华文化世界论坛:文化自觉和社会进步”国际学术研讨会。
12月26日,中国文化研究所2003年新年嘉会藉北京赛特饭店西餐厅举行,本所全体同人暨部分眷属共庆新年。
2003年
2月24日至3月1日,梁治平代表中国政府参加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巴黎召开的关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公约(草案)》第二次政府间专家会议,其间参加了由十八国代表组成的公约草案起草委员会。回国后撰写长约五千言的报告呈文化部,对国内相关立法草案的情况提出修改建议。
3月,方李莉及课题组成员赴陕西关中地区就“西北人文资源基础数据库”作田野调查,历时二十天。
5月底至7月下旬,方李莉受韩国亚洲美术馆资助,赴伦敦作为期两个月的学术考察。
8月,梁治平赴西藏自治区调查藏族习惯法问题。
本月,梁治平所译伯尔曼著《法律与宗教》经修订后改由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出版。
本月,刘军宁应邀赴美,出席在费城举行的美国政治学年会。
9月21日,刘梦溪在“部级领导干部历史文化讲座”上,以“百年中国:文化传统的流失与重建”为题,作学术报告。
本月,梁治平著《在边缘处思考》一书由法律出版社出版。
10月7日至17日,梁治平随中国代表团参加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三十二届大会第四委员会会议。
10月9日,美国匹茨堡大学历史学教授、台湾中研院院士许倬云教授应邀来本所讲演,题目是“我近期所关注的问题”。刘梦溪主持。李光谟、雷颐、陈明、张鸣、田青、刘静等院内外学者,和本所方李莉、刘军宁、任大援、张红萍、马惠娣、胡振宇等共约二十人与会。
11月10日至12日,刘梦溪应邀出席东南大学“人文教育高层论坛”,宣读论文“今天,为什么要阅读经典”。
2004年
1月,刘梦溪著《学术思想与人物》,由河北教育出版社出版。
本月,刘梦溪著《庄子与现代和后现代》,由河北教育出版社出版。
本月,梁治平著《法意与人情》由中国法制出版社再版。
3月1日,本所举行章诒和著《往事并不如烟》读书交流会,丁东、邢小群、摩罗和本所全体同仁一起讨论交流。两周前刘梦溪先生自费购买该书,分送所内同仁。
本月,梁治平赴广东东莞作课题调研,并于3月3日上午,应邀为中山大学法学院作“信用与法律”专题演讲。
3月14日,马惠娣负责的“我国公众闲暇时间文化精神生活状况的调查与研究”课题评审鉴定会在本所举行。何祚庥院士、中国科协宣传部部长沈爱民、北京大学吴国盛教授、中国艺术研究院音乐研究所张振涛所长和摄影研究中心朱宪民研究员,共同组成鉴定小组,一致给予好评。于光远、龚育之、孙小礼、原科技部副部长韩德干、中国艺术研究院副院长张庆善、文化部教科司韩永进司长、科技部政策法规司张景安司长,及本所部分研究人员共四十人与会。该课题为文化部2001年重点课题及科技部2002年科普资助项目。
3月22日,本所艺术人类学研究中心正式成立,方李莉担任中心主任。张庆善副院长来本所宣布并表示祝贺。
本月,摩罗自北京印刷学院调入本所。
4月,刘梦溪赴杭州出席“当代儒学国际学术研讨会”,向大会报告题为“马一浮与熊十力”的论文。
4月,文化部孙家正部长邀请十位知名学者座谈中国文化建设问题。刘梦溪应邀出席并就礼仪文化的建设问题发表意见,提议编撰国家《礼仪大典》。
4月,梁治平受聘为第二届国家信息化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
4月26日至5月2日,刘梦溪应邀赴台湾出席中研院文哲所召开的“汤显祖与牡丹亭国际学术研讨会”,发表论文《〈牡丹亭〉与〈红楼梦〉——他们怎样写情》,并于研讨会期间观看了白先勇改编的青春版全本昆剧《牡丹亭》的首演。
5月3日至5日,刘梦溪应邀到香港城市大学中国文化中心作学术访问,以“城市建设和文化遗产的保护”为题作学术演讲,并担任城大“五四夜话”文化沙龙的主讲人。
5月,张红萍著《民国四女子》由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出版。
6月2日,在“中国艺术研究院学术论坛”上,刘梦溪为全院约二百人作了“百年中国:文化传统的流失与重建”的学术讲演。
7月7日上午,哈佛大学东亚语言与文明系中文部主任冯胜利教授,莅本所作“汉语的韵律与句法”学术讲演。梁治平主持演讲会,本所刘梦溪、方李莉、刘军宁、摩罗、任大援、张红萍、马惠娣、胡振宇,及扬之水、欧建平等所外学者与会。
8月2日,刘军宁被评为研究员。
9月6日,美国密西根大学比较文学系讲座教授刘禾女士来本所作题为“国际政治的符号学转向”的讲演,刘梦溪主持,梁治平、方李莉、刘军宁、摩罗、任大援、张红萍、胡振宇及我院部分研究生,共二十多人与会。
9月20日至24日,梁治平再次受文化部委派,代表中国政府参加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法国巴黎举行的关于保护文化多样性公约的政府间专家会议,回国后撰写了约五千字的报告,就中国政府应该采取的立场等提出了建议。
10月9日,马惠娣赴吉隆坡,出席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举办的“亚太地区家庭对话”会议。
本月,中国文化研究所新的学术评议委员会成立,本所成员调整为刘梦溪、梁治平、方李莉、刘军宁、任大援,所外成员仍为汤一介、李学勤、金耀基、余英时,共九人组成。
本月,张红萍著《女人,做自己》由九州岛出版社出版。
11月29日至30日,马惠娣赴卡塔尔首都多哈,出席由卡塔尔家庭事务最高委员会和美国家庭政策研究中心联合主办的联合国家庭国际大会。
2005年
2月至4月,梁治平赴香港中文大学,担任该校历史系客座教授。
4月14日至18日,方李莉赴台湾出席由东华大学举办的两岸三地“族群与族群研究”学术讨论会,宣读论文“西部人文资源与西部民间文化的再生产”。
本月,由梁治平任执行主编的《洪范评论》第1卷第1辑由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出版。该刊主要关注经济转轨、社会转型与国家治理,系以法律与经济为重点的社会科学类论丛。
5月9日,作家胡平来本所访问并介绍其创作历程,马平随行。刘梦溪、梁治平、方李莉、刘军宁、摩罗、任大援、张红萍、马惠娣、胡振宇等本所同仁参与交流。
5月21日至24日,马惠娣筹备组织的“跨文化对话:青少年教育”国际研讨会在北京友谊宾馆召开。八十余人与会,嘉宾包括世界家庭政策中心主席理查德德·威尔金斯,联合国国际代表霍埃尔,卡塔尔国家最高家庭事务委员会秘书长,中国关爱协会理事长庄逢甘院士,中国青少年科技辅导员协会理事长刘恕和秘书长李燕祥等。
6月24日和26日,梁治平应邀在西南政法大学“金开讲座”作“法律与信用”和“谁来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一次参与国际公约制定的经验”的学术讲演。
本月,摩罗著《第一年:一个人文学者的育儿手记》由二十一世纪出版社出版。
本月,张红萍著《陆小曼画传》和《林徽因画传》由二十一世纪出版社出版。
8月25日,普林斯顿大学东亚文明系周质平教授在本所讲演“胡适英文笔下的中国文化”,刘梦溪主持讲演,到会的有香港大学哲学系慈继伟教授、清华大学历史系秦晖教授、中国政法大学金雁教授、中国青年政治学院杨支柱副教授、女性主义研究者冯媛女士,社会主义学院莽萍副教授,本院学者丁亚平、江东,本所梁治平、方李莉、刘军宁、摩罗、任大援、张红萍、马惠娣、胡振宇和研究生共约四十人。
9月16日,本所休闲文化研究中心、北京市委《前线》杂志社、中共密云县委和密云县人民政府,共同在密云县城主办了“2005北京密云休闲论坛”。
9月24日至27日,本所休闲研究中心参与主办、浙江省江山市人民政府承办的“2005中国:休闲与社会进步学术年会”,在浙江省江山市召开。本次会议的主题是“文化与城市发展”,马惠娣主持会议开幕式,刘梦溪、方李莉、摩罗分别发言,张红萍、杨明和廖齐等与会。
9月26日至2006年3月25日,任大援赴德国《华裔学志》研究所进行学术访问,并于同年10月至次年3月在波恩大学汉学系与马雷凯教授共同开设“中国古代哲学”课程。
10月下旬,作为中国艺术研究院访问团的成员,刘梦溪对日本、韩国进行了学术访问。
10月至11月,梁治平再次赴香港中文大学历史系任客座教授。
本月,张红萍承担的文化部青年专项课题“中国女性的休闲艺术”结题。
11月4日,台湾著名人类学家乔健教授在本所学术厅作题为“中国底边阶级研究”的学术讲演,方李莉主持讲演会,摩罗、张红萍和本院其它研究所的部分研究人员及研究生约四十人与会。
11月15日至19日,方李莉应邀出席由韩国弘益大学主办的“东亚陶艺研讨会”,并访问韩国“无形文化保护财团”、“文化财研究所”、“传统文化大学”等与非物质文化研究有关的学术机构。
12月28日,本所2006年新年嘉会藉东方君悦酒店举行,出席嘉宾有文化部孙家正部长、全国工商联副主席胡德平先生暨夫人、范曾教授及夫人楠莉女士、本院王文章院长及夫人、张庆善副院长、本院研究生院院长张晓凌及夫人,和本所全体同仁及部分眷属共贺新年。
本月,方李莉著《中国瓷器》由五洲出版社以中英文出版,此书是中国政府向国外发行的人文中国系列丛书之一。
2006年
1月6日,台湾佛光大学创校校长、中华两岸文化统合会理事长龚鹏程教授莅本所作题为“中国大陆大学教育与学术研究之我见”的学术讲演,刘梦溪主持演讲会,杨东平教授、杨玉圣教授、田青研究员、丁东先生、谢泳先生及本所梁治平、方李莉、刘军宁、摩罗、任大援、张红萍、马惠娣、胡振宇等及研究生共三十人与会。
本月,张红萍著《民国四才子》由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出版。
本月,梁治平编《国家、市场、社会:当代中国的法律与发展》由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出版。
2月10日,任大援应邀在伦敦大学亚非学院(SOAS)作题为“儒家与古代中国人的精神生活”的学术演讲。
2月至3月,方李莉带领“西部人文资源保护、开发和利用”课题组成员一行六人,赴贵州省梭嘎生态博物馆所在地陇戛寨,作人类学调查。
2月14日至3月10日,摩罗在家乡江西农村就民间宗教和信仰问题进行田野调查,写下“赣北乡村春节习俗考察报告”和“赣北乡村寺庙神祇来源考索及宗教学分析”两篇考察报告。
本月,马惠娣当选世界休闲组织成员。
4月26日,本所举办“纪念费孝通先生逝世一周年”学术座谈会,方李莉主持,刘梦溪以“文化自觉和美美与共”为题发言,阐述费老晚年提出的“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的多元融合的文化思想。
5月22日,范曾教授自南开大学调入中国文化研究所。本所举行欢迎仪式。所长刘梦溪主持仪式并致迎辞。王文章院长莅临讲话。王能宪副院长出席。刘梦溪迎辞说:“硕学大儒的来归,不用说对一个研究单位,乃至对一个国家,都是一种荣光。王国维说:‘提倡最高之学术,国家最大之名誉。’他还说:‘国家与学术为存亡,天而未厌中国也,必不亡其学术;天不欲亡中国之学术,则于学术所寄之人,必因而笃之。’陈寅恪也说过:‘学术之兴替,实系吾民族精神上生死一大事者。’学术门类和研究方向的不同,只是化迹的不同,学问后面的道、学者的终极关怀,是彼此相通的。所以我们研究所不同领域的专家共处一室,总是相见无杂言,其乐也融融。范曾先生能够悠然地调入我们中国艺术研究院,调入我们中国文化研究所,无论如何是我们不曾想到的事情。我们只能默念:‘一切诸法,缘会而生。’”并诵诗为祝:“菁菁者莪,在彼中阿。既见君子,乐且有仪。”范曾先生向本所赠手书朱熹诗联“旧学商量加邃密,新知培养转深沉”。
5月,刘梦溪著《陈寅恪与红楼梦》由中央编译出版社出版。
8月,秦燕春博士自北京大学中文系毕业,分配来本所工作。
9月2日,为纪念八大山人诞辰三百八十周年,“名家纵论八大山人”学术论坛在庐山举行。范曾先生莅会并作学术演讲,同时举办其临摹八大山人作品的“尊贤画展”。杨振宁夫妇、王文章夫妇与会,并发表讲话。
9月8日至20日,梁治平应邀赴挪威首都奥斯陆,参加挪威亚洲年会第四届大会:Legal Pluralism, Conflict and Human Rights in Asia(“亚洲的法律多元、冲突与人权”),并作大会发言。
10月8日,马惠娣作为首位亚洲学者当选As a fellow member of America Academy of Leisure Science(美国休闲科学院成员)。
10月23日,刘梦溪的《论国学》的第一部分在《21世纪经济报道》发表,该文全长二万六千字,其余部分在该报的10月30日和11月6日连载。
10月,范曾先生应邀在法国密特朗图书馆作题为“八大山人论”的学术讲演。
10月至11月,梁治平受聘为香港中文大学历史系客座教授,在该系授课。
11月10日至27日,任大援赴台湾参加“二十一世纪中华文化世界论坛”第四次会议,并访问辅仁大学,以“中国大陆对西方汉学和中国学的兴趣与研究”为题作学术演讲(华裔学志汉学中心专题演讲系列之十四)。
12月16日至18日,“史华慈与中国”国际学术研讨会在上海举行,哈佛大学费正清东亚研究中心原主任裴宜理教授、研究员戈德曼、历史学家柯文、哈佛政治学教授麦克法夸尔,还有美国中国学学者杜赞奇、舒衡哲,华裔学者林毓生、张灏、叶文心、王赓武、张隆溪,以及国内学者张芝联、章开沅、金冲及、朱维铮、许纪霖等与会。刘梦溪应邀出席并在16日上午的开幕式上报告论文“史华慈:最后发表的思想”。
12月28日,晚6时至9时,中国文化研究所2007年新年嘉会藉中国大饭店举行。范曾先生担任嘉会主席,所长刘梦溪致迎辞。中国艺术研究院王文章院长暨夫人徐涟、王能宪副院长暨夫人,以及全国工商联主席胡德平暨夫人,和庄则栋、赵忠祥、张玉凤等嘉宾,与本所全体同仁共度佳节。
2007年
1月,刘梦溪著《情问红楼》由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
本月,范曾著《大丈夫之词》由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
3月20日,《回归与超越——范曾书画作品展》,在故宫武英殿绘画馆与观众见面,文化部副部长、故宫博物院院长郑欣淼主持开幕仪式,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民革中央主席何鲁丽,南开大学校长饶子和,中国艺术研究院院长王文章,及学术文化界著名人士一百余人出席。
4月3日,挪威奥斯陆大学文化研究中心茹兰兰(中文名)博士访问本所休闲研究中心,并作“北欧学者眼中的中国文化”的演讲,马惠娣、任大援、秦燕春等本所研究人员在座。
4月23日,范曾先生在本所学术厅作题为“吾家诗学与文化信仰——从楹联谈起”的学术讲演。刘梦溪主持讲演会。本所梁治平、方李莉、刘军宁、摩罗、任大援、张红萍、秦燕春、马惠娣、胡振宇等,及人民大学张鸣教授,本院王能宪副院长,《中国文化报》赵忱女士,院内其它单位研究人员和研究生约四十人与会。
5月15日至18日,本所休闲研究中心与中国关爱协会联合召开第二届跨文化国际对话会。来自中国、美国、加拿大、肯尼亚、印度、巴基斯坦、卡塔尔、韩国,以及台湾等九个国家和地区的七十余位专家学者出席会议。联合国专门派来公共信息部外联处主任雷蒙德·索莫瑞先生到会发表主旨演讲。中国艺术研究院副院长王能宪出席开幕式并致辞。
6月2日至4日,本所艺术人类学研究中心和台湾东吴大学合作,在北京安徽大厦举办“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的田野工作方法研讨会”,约四十位相关专家参加了研讨。
6月20日,上午,澳大利亚新英格兰大学吴存存博士来访,《中国文化》编辑部胡振宇、秦燕春、杨明和廖齐等接待,并就“国外女性主义研究现状”进行了对话交流。所长刘梦溪亦在座。
6月24日,方李莉任组长、任大援任副组长的国家重点课题“西部人文资源的保护、开发和利用”,举行结题鉴定会,评为“一份优秀的研究成果”。此课题历时七年,院内外一百多名学者参加。
6月25日,香港城市大学比较文学与翻译系讲座教授张隆溪先生,莅本所作学术讲演,题目为“中国研究中范型的意义”。所长刘梦溪主持演讲会,梁治平、方李莉、刘军宁、摩罗、任大援、张红萍、秦燕春、马惠娣、胡振宇等本所研究人员,《文艺研究》陈剑澜、戴阿宝,及本院的研究生,约四十人出席并参加讨论。
7月,马惠娣当选国际社会学协会休闲研究委员会委员。
本月,范曾著《神会——范曾与八大山人》,由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
8月4日至5日,梁治平负责筹划、组织的学术研讨会“转型中国的社会公正:问题与前景”在北京召开。
本月,刘梦溪学术对话集《中国现代文明秩序的苍凉与自信——刘梦溪学术访谈录》,由中华书局出版。
本月,刘军宁著《保守主义》修订版由天津人民出版社出版。
本月,《中国文化》完成邮发手续,自2008年开始,《中国文化》交邮局正式发行,邮发代号为80-617。
9月,马惠娣作为游憩空间和休闲文化研究专家应邀参加世界银行“绍兴小区参与旅游”项目,该项目为世界银行浙江省城市保护D包项目之一。
10月至11月,梁治平再度受聘担任香港中文大学历史系客座教授,为该系学生授课,并亦曾应邀为清华大学和北京大学在深圳的研究生院分院作学术报告。
11月,刘梦溪著《大师与传统》由中国青年出版社出版。
11月28日至30日,刘梦溪应香港作家联会、香港城市大学中国文化中心和《明报月刊》共同邀请,赴港作“红楼梦与文化传统”专题演讲。
12月29日,晚6时,本所2008新年嘉会藉长城饭店举行。
2008年
1月,刘梦溪学术思想史专著《中国现代学术要略》由三联书店出版。
本月,刘梦溪《论国学》一书由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
4月16日,马惠娣出席由成思危教授主持召开的休闲哲学专业委员会第一次工作会议,并当选为副主任委员。
4月28日,刘梦溪应邀主持“庐山白鹿洞书院讲座”,以“国学与传统文化”为题演讲,江西省社科院、九江大学和庐山管理局等单位二百余人出席。
5月,刘军宁主编的《大学之道——北京大学的传统》,由天津人民出版社出版。
6月26日,梁治平在北京三联书店作关于中国劳动法的学术讲演,约五十人与会。
本月,刘军宁主编的《民主二十讲》由中国青年出版社出版。
本月,周瑾博士从中央美术学院博士后流动站出站,调入本所工作。
8月4日、28日,刘梦溪《国学辨义》分别在《文汇报》和上海《社会科学报》刊出。
8月11日,范曾获2008奥林匹克美术大会艺术贡献奖。
本月,马惠娣和于光远的《十年对话——关于休闲学研究的基本问题》由重庆大学出版社出版。
9月4日至8日,马惠娣赴西班牙巴塞罗那,出席主题为“变革时代的社会学”国际社会学首届论坛,提交论文《休闲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内涵》(“The Definition of Leisure in Chinese Cultural Tradition”)。
9月27日,文化部和山东省主办之世界儒学大会在曲阜召开,范曾、刘梦溪应邀与会并在开幕式上作主题演讲。
10月5日,中国艺术研究院和欧盟文化论坛在广西桂林举行,范曾、刘梦溪出席论坛。范曾在开幕式上以“趋近自然”为题作主旨发言,刘梦溪论文报告的题目是“理一分殊:多元一体的中华文化”。
10月7日至次年元月15日,任大援赴罗马大学参加“明清中西文化交流史文献整理与研究”课题,其间应邀在罗马伍而班大学(University Urbaniana)和罗马大学东方学院(Sapienza University di Roma)分别作 “儒家与宗教”及“儒家思想的来源”专题演讲。
10月15日,中国艺术研究院和欧盟文化中心合作组织联合举办的第一届中欧文化对话,在北京五洲皇冠假日饭店举行。刘梦溪、梁治平出席,分别以“当代中国:传统与现代的变奏”和“文化多样性与表达自由”为题发言。
11月1日,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生院三十年庆典在本院礼堂举行,刘梦溪以“博学于文,行己有耻”为题代表导师讲话。提出应该把修身明道作为现代教育的一项内容,使好学、力行、知耻成为我国国民的公德和共德。并引用顾炎武的话:“士而不先言耻,则为无本之人”、“盖不廉则无所不取,不耻则无所不为”。
11月3日至5日,马一浮学术思想国际学术研讨会在杭州-上虞召开,刘梦溪应邀出席,作“马一浮的文化典范意义”的主题发言。
11月6日至9日,马惠娣主持召开的“2008中国休闲与社会进步学术年会” 在北京举行,年会的主题是“休闲与国计民生”,约一百人出席。
11月14日,梁治平出席在美国华盛顿特区举行的“中国法的过去、现在与未来”(The Past, Present, and Future of Chinese Law)国际学术研讨会,并在大会发言。
11月22日,梁治平应邀出席美国哈佛大学法学院东亚法律研究中心举行的专场报告会,以“对《劳动合同法》的几点观察”(Some Observations on the Labor Contract Law )为题作学术报告。
11月22日,“钱钟书学术思想研讨会”在厦门大学召开,刘梦溪应邀出席并以“钱钟书的学问态度和学术方式”为题作主旨讲话。期间亦曾为厦大人文学院师生作“国学与传统文化”学术报告。
11月30日,中国文化研究所“戊子岁尾雅集”在国际俱乐部饭店举行,杨振宁、何兆武、戴逸、汤一介、乐黛云、李泽厚、李学勤、王蒙、范曾、余敦康、严家炎、冯其庸、李希凡、吴钊、陈平原、沈昌文、董秀玉、陈祖芬、于丹等师友与会,并分别发言。文化部副部长兼中国艺术研究院院长王文章莅会并讲话。本所全体人员与会。另还有中华书局、中华读书报、文汇报、中国文化报的友人。雅集小简有云:“中国文化研究所暨《中国文化》杂志,今创立已二十年矣。时序递嬗,岁月迁流,逝者如斯。古者论学,最重省切二义。省者返也,切者问也。省能忠信,问则致思。诗云:‘瞻彼淇澳,菉竹猗猗。有斐君子,如切如琢。’子夏云:‘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易》文言称:‘君子学以聚之,问以辨之,宽以居之,仁以行之。’孟子则曰:‘是尚友也。’故当此廿年回首返躬之际,拟诚邀京城师友宿学,于戊子冬初之月,月杪周休之日,藉国际俱乐部饭店二层至尊厅,宴聚雅会恳谈论学。”
本月,秦燕春《袁氏左右》由凤凰出版传媒集团出版。
12月2日,梁治平在北京大学法学院与台湾中研院史语所张伟仁院士作学术对话,讨论“读书与研究”,二百余人参加。
12月13日,刘梦溪出席《21世纪经济报道》2008经济年会,担任“文化自觉论坛”主讲嘉宾,以“文化传承和经典阅读”为题演讲。
本月,秦燕春学术专著《寻找晚明:清末民初的历史记忆与重建》由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