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69|回复: 1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嘉男:为什么要读钱锺书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2-3-4 10:58:55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嘉男:为什么要读钱锺书
2012-02-09    嘉男    中华读书报   


早年,大好年华无知浅薄的日子,随着潮流,读过钱先生的《围城》、《写在人生边上》,至今保留着喜欢的印象,比起《谈艺录》、《管锥编》这等参天大树,这算是他著作里的花花草草,相对有趣好懂,说读就读了,而那些“参天大树”,来到我的门庭也已20多年了,直到今春,才下决心要通读一遍《管锥编》。


感觉是搭乘一条方便大船,去浩渺的海洋航行了一大圈,游历了许多岛屿,那些岛,分别写着《周易》、《毛诗》、《左传》、《史记》、《太平广记》、《老子》、《列子》、《焦氏易林》、《楚辞》、全上古秦汉三国六朝文。我发现,这趟旅行极需要耐性,那些大段的稠密的文字,除了繁体字的古汉语,还穿插着完全陌生的法文、德文、意大利文、西班牙文、希腊文、拉丁文以及半陌生的英文材料,每一部分之间,没有连贯性,可以随时读起,随时放下,但是放下了,需要意志力才能再拿起,很容易半途弃船而逃。我生平第一次,在阅读这件事上跟自己较起了劲。钱先生的路数是,选定了要讨论的段落,或某一个词汇与意象后,便征引中国文献中相似或相反的例子,再征引西方文献中相似或相反的例子,最后用自己的妙语作个结论。我想,钱先生读了多少书啊,把那么多的钢材铁丁什么的,用自己的意志和思想的火花,焊起这条巨轮,自己连这样一趟省时省力的旅行都不能尽完吗?



老实说,只这一遍的粗读,并没有全懂,但也别有补益。有时候,竟也找到《围城》似的幽默,比如他讲,“英国滑稽者谓夫妻反目如巨剪之分张,外人多事干预,必遭切割之苦”。书读完了,感觉自己的古汉语有了些许进步,在喜欢的语句和会意的精辟处,也划了很多道道,不会做学问,仅这些道道上的文字,也可做我写作的一部分语言资源了。这使我日后也会有再翻开这本书的可能。“百度”了一下,网上关于《管锥编》的文章很多,写得都很深入,都颇有见地,我这才知道,这个读图时代,轻阅读时代,仍有认真啃书的人,他们的功力很深,他们也很沉稳,很敬重汉语。相比,我这粗疏的草草的掠读,也算不得什么了。



据悉,《钱锺书手稿集·中文笔记》共20册,所收手稿83本,内容主要是钱先生阅读中国古代典籍所做的笔记,其书写时间从20世纪30年代至90年代,原稿多达一万五千页左右。我看着这个数字发呆,而钱夫人杨降先生说:“钱锺书对我国古典文学的研究,大部分没能完成……”没完成就已如此浩大,如若完成了,那是多么巨量的工作啊。这则消息还说,《中文笔记》为中外文化研究,尤其是为国学研究提供了很多新命题、新材料和新方法。我想这是学问家们的事情,作为一个普通读者,我感受最强烈的,是钱先生作为一代鸿儒,不慕名利、专意治学的文化精神。我们只是读书,不读钱锺书又怎么样?我执意读完了《管锥编》,也是在向先生的精神致敬。



这也实在是一个没有丁点新意的感悟。



这个时代,满是新意的东西太多了,让人眼花,人们忙着追逐,把老旧的基础的精神都丢弃了,各行各业无不如是。不知道钱先生晚生一些年,处在这个纷扬的时代会如何做学问,电脑这样方便,他用得着记那么多的笔记吗?但我想,做学问的形式不同,内在的方法和精髓是不变的吧。最近,一个叫瓦那的朋友在我博上留言:“笔是涵养啊。电脑呢?工具箱。”说得极好。


2#
 楼主| 发表于 2012-3-4 10:59:37 | 只看该作者
[教师之友网]诚征专栏作者


★★注册本网站会员

必须实名!

并填全相关信息以便查证!

否则

一律删除!!


==本网管约定即日起实行!

                                     2012。3。5。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9-23 03:25 , Processed in 0.065753 second(s), 23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