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易中天:文明的趋向是求同 共同价值才最有价值
2012年02月06日
来源:南方周末
西方世界对中国的了解,远不如中国之于西方。我们的生活“半盘西化”,世界却并没有变得像中国,也没有因为中国而产生文化上的巨变或质变。CFP图
文化可以交流,甚至融合,但最终“存异”。文明的趋向,却是“求同”。因为文明的背后,是核心价值;而只有人类的共同价值,才最有价值。
易中天
刚刚过去的2011辛卯,是辛亥百年,入世十年。距离第一次鸦片战争,则有一百七十年之久。在这段难以尽说的历史中,我们民族从悲痛与屈辱、困惑与反思,走向了光荣与梦想。其中不可回避的内容之一,是我们与世界的“对话”。
对话无疑包括文化上的。其状况,让人想起《千万次地问》这首歌。鸦片战争以后,我们大量引进西方的科学、技术、思想、观念、制度、主张,寻找自强和现代化的道路。这叫“千万里我追寻着你”。但是,西方国家却并没有等量地引进我们的文化,我们的价值和价值观。西方世界对中国的了解,远不如中国之于西方。这叫“可是你却并不在意”。结果是,我们的生活“半盘西化”。剪头发,穿西装,用电脑,打手机,过情人节、圣诞节,送巧克力、玫瑰花。喝的是人头马,学的是数理化,看的是《阿凡达》,逛的是东南亚,没有谁再之乎者也,长袍马褂。这叫“我已经变得不再是我”。然而世界并没有因此变得像中国,也没有因为中国而产生文化上的巨变或质变。这叫“可是你却依然是你”。
这未免让人不爽,尤其是在成为政治大国和经济大国以后。因此不能不反思,为什么我们的文化不能走出去?为什么我们没能像汉代、唐代、宋代那样,成为世界公认的“文化大国”?骂帝国主义搞文化侵略是没有用的。没人强迫你看好莱坞,吃麦当劳,穿牛仔裤,也没人拦着你卖炸酱面、狗不理。所以这事恐怕赖不到别人头上,得从自身找原因。
单从心态上讲,原因也许有三。首先是老惦记着年轻的时候,一说就是“文明古国三千年,李杜文章众口传”。开口先秦诸子,闭口唐诗宋词,却不想想现在能提供什么。这叫“徐娘心态”。其次是习惯于小打小闹,今天弄个剪纸,明天弄个杂技,后天弄个太极拳,全是手工作坊式的文化交流。这叫“小农意识”。再就是生怕人家看不起,总喜欢说自己多么光荣伟大、灿烂辉煌。站在世界舞台上,也以为是领导干部作报告,不管说什么,下面都得鼓掌。这叫“官僚作风”。
当然,这只是心态上的原因,但心态决定状态。中国文化要走向世界,显然不能再是“孔子摇橹,鲁班弄斧,敲锣打鼓,卖点红薯”。除了应该有大国气度和战略眼光,更重要的是要想清楚:为什么一定要成为“文化大国”或“文化强国”?做“文化小国”,就不能活?做“文化伙伴”,就没面子?在国际社会中当一个“学习委员”,就一定不行吗?
我看没什么不行。世界上,这样的国家多了去了。我们之所以不肯满足于此,只能理解为一个大国的使命感与责任心。是的,曾经对人类文明做出过卓越贡献的中华民族,总不能用了一百七十年的时间,还在“千万次地问”。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