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169|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草根性:当代散文的新气象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4-5-7 00:28:02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草根性:当代散文的新气象

李少君

   黄海主编的《手稿》我读了两期,首先我就很喜欢这个名字:手稿。手稿就意味着一篇文章具有气味与体温,具有一种扎实的沉甸甸的生活感、现场感与原生态,手感较之千篇一律的打印稿具个人风格,更有收藏价值和唯一性;其次,我浏览了《手稿》中的文章,注意到里面主要有两类题材:一是对普通底层生活的沉痛记忆与叙述,一是对自然生态的感受与描绘。而这两个内容正是这些年来我所关注的。我觉得它们都可以笼统地归如我主张和提倡的文学的“草根性”。
    何谓“草根性”?就是指的一种由自然、自由、自发的原生性经验出发的具有自觉主体性的创作与创造。而且,在我看来,任何一次文学高潮的出现都是从“草根性”开始的,伟大的文学都有其“草根性”源泉。唐诗,林庚先生认为是“寒士文学”,具有“布衣感”,是一群具有进取精神的贫寒士人在一个上升时代的创造;明清小说,更是出于街谈巷语,道听途说者之所造也,《金瓶梅》、《红楼梦》从中诞生。当代文学,原本由乡村厂矿摸爬滚打出来的知青和下放文人发动,一度激发全社会响应,出现过一个短暂的文学热潮,结果后来居然贵族化,变成西方现代文学的附庸,成了“纯文学”,每况愈下,走入死胡同。文学的本质是面向广大的生活、世界与社会的自由创造,没有什么一定之规,只要是有话要说有感而发,均可称文学,所以古人把文史哲统称为文学。文体上也异常放宽,书信、感悟、谈话、点评等等均可耐入。唯一反对的是无病呻吟和模仿陈腐,而其原因往往是圈子化和象牙塔化导致。失去了“草根性”,自然就失去其勃勃生机的生命力。每一个文学高潮出现之初,都会充满泥土味与街巷气,甚至有些粗糙和笨拙,但满是原始活力,然后逐步提高升华,进而精品呈现。我们当下进入网络时代,也显现此一现象,充满了“草根性”。此外,全球如此,全球化的新情况亦将注入新因素。或许,这是新的文学高潮产生的契机。
    当代文学在沉寂一段时间后,我注意到在诗歌界和散文界有所复苏,而这两个门类是相对而言最不功利的。其动力来自诗歌和散文作者们的不可遏制的表达欲望和冲动,他们在一个大变革大变化的时代里,敏感地捕捉到细微的迹象与变迁,在时代的急风骤雨中感受万千,他们看到种种痛苦、喜悦、不适应的焦虑和有所收获的幸福感、还有对潮流的疑惑或追逐,他们用笔记录下自己的感同身受,记录下时代的症状和个人的心路历程,他们探索、开掘和发现新领地新疆土新题材。历史会证明,这些,都是真正的文学。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6-8 08:06 , Processed in 0.149116 second(s), 2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