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259|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浙大校报是我的良师挚友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0-9-29 06:59:18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浙大校报是我的良师挚友

作者: 熊家钰  阅读数: 105 
    自1954年9月进入浙大至今,我当浙大校报通讯员56年。像我这样由血气方刚的青年到现在的古稀老人仍一直为校报写稿的人当为数寥寥。56年的经历证明,浙大校报是我的良师挚友,我十分珍视与校报的情缘并引为此生的一大幸事。
  1954年10月底《浙大报》通知我领取稿费。我想我未投稿何以得酬!到财务处领了八千元(旧币,即现币8角)后得知,10月8日(周五)校报发表署名茨苇(刺猬的谐音)的一组小品文,其中有一节“这是爱情所需要的吗?”是摘自我在机械系黑板报上刊写的短文,文中对在阅览室内个别的男女同学情话绵绵影响他人的情景提出善意的劝告。我把当时足够购买基本生活用品的稿费捐给黑板报添置粉笔等用具。后来,校报负责人张伟老师得悉我在文字方面还有些基本功,于是约请我担任通讯员经常写稿,“茨苇”也就成了我写小品文的专用笔名。从此,我在校报的指导下,几乎每期均发文作,从学习、生活和学校建设等多方面反映好人好事和文明新风;从天津见习基地和长春一汽实习现场报导浙大实习生的求是精神。粗略统计,我在母校求学四年中在校报共发表文作、通讯和书信约100多篇。其中,1957年7月份刊登42篇(包括《争鸣报》刊文),见报如此集中,原因大家知道。1958年7月12日发表的《浙大机械系毕业设计紧扣生产有力支援工业大跃进》一文被《中国青年报》转载,这是校报主编对我经常指导,文字质量逐渐提高的体现,对校报对我多年的栽培,我一直铭感于心。我在学生时代在校报发表的最后一篇文章,是1958年7月底代表全校毕业生向母校的告别信。从此,我怀着感激和念念不舍的心情向校报告别。张伟恩师在握别时动情地对我说:“感谢您在四年中为我们写了许多文章。你文学功底不错,希望你不要丢掉!”张老师语重心长的嘱咐,我一直铭记于心。在之后的多年新闻实践说明,我未负张公厚望。
  在母校建校83周年前夕,我应约于1980年1月15日在浙大报发表《祝愿母校人才辈出欣欣向荣》一文,校报为此开辟“校友之页”专栏并邀我为特约记者。从此,我在主持校报的徐有智老师的指导下,写了大量报导上海校友会和老学长们的通讯,如为苏步青恩师所写的《教授生涯五十年》(1982.5.5)、《上海校友寄语母校新领导班子开创新局面》(1983.4)、《仰止高山壮志存———上海三千校友缅怀竺可桢校长》(1984.8.10)、《三千校友心向母校》(1987.8.20)等文作。1982年和2003年12月8日,我分别发表《回忆钱学森教授访问浙大》和《回归祖国第一站》纪念钱公对浙大的关切。新的浙大组建后,我届部分同学访问母校,受到担任浙大党委书记的张浚生同学的热情接待后,于2002年6月30日发表《母校时牵魂同学最相思》一文,从此期开始,我得到改版后的《浙江大学报》和有关责任编辑的支持帮助,发表了报导上海杰出校友和怀念母校师长的文章,自2007年4月20日至2009年底共有21份拙文劣墨。我用崇敬的心情,用学习他们高尚情操和求是精神的态度去访问和宣传师长、学长,因而每写一篇文章就接受一次教育。可以说,一份拙作便是我向母校汇报的一份学习心得。有时文章未能表达所写学长们精神风貌,校报编辑或修改文题或删繁就简,每逢此情此景,我就深感浙大报是我的良师,编辑的坦诚与中肯不愧是我的挚友。所以,我当56年通讯员期间浙大报对我的帮助,是我在校和离校后能不断汲取求是精髓的源泉。我用一幅贺联,敬祝浙大校报创刊80周年。  
    书写求是学子精神风貌
    吹鼓东方剑桥奋进豪情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6-8 18:23 , Processed in 0.126081 second(s), 2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