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149|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周治南:大学语文课程宗旨:普世为本,实用为体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6-2-23 15:35:08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周治南:大学语文课程宗旨:普世为本,实用为体
【来源:语文网 】 【作者: 周治南】
    内容摘要:大学语文强调知识的普世价值和实用价值,同时强调获取知识的阅读能力和创造知识的表达能力,这项重要素质的养成是语文课程的中心任务。大学语文是学业教育而不是补课教育。大学语文是“普世精神”教育而不是单纯的“国粹”教育。大学语文是“大人文”通识教育而不是单纯的文学教育。大学语文有利于素质与能力拓展教育。全新的大学语文教学模式以普世为本、实用为体,称为“语文扩展教学”。

    关键词:大学语文,普世精神,扩展教学,素质与能力拓展教育


    大学语文遭遇到尴尬,是人所共知的事实。如何让大学语文摆脱尴尬,是一个非常沉重的话题。大学语文究竟要教什么?要学什么?他和中小学语文课程,和大学思想政治教育课程,和大学文化素质教育课程的根本区别究竟在哪里?这确实是一个值得反思和定位的问题。《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在“智育工作要转变教育观念”一条中指出:“重视培养学生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语言文字表达能力以及团结协作和社会活动的能力”。这段话所强调的,一是知识的普世价值和实用价值,二是获取知识的阅读能力和创造知识的表达能力,这项重要素质的养成是语文课程的中心任务。按照这样的指导思想搞好大学语文课程建设,就能让大学语文走出误区,重获新生。
    一、大学语文是学业教育而不是补课教育
    中小学语文属于基础教育,它主要强调的是语文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教育。大学语文主要强调的是在实际工作环境中的适应能力教育,即实用知识和实用技能的教育。他们属于不同的教育范畴,其运用的教学模式也不尽一致。但是,这两个不同的教育概念却在我们的大学语文教学实践中往往发生混淆。很多人持“现在中学语文教学质量没有过关,大学有必要进行语文补课”的观点。我们认为,通过中学毕业环节和高考入学考试,从理论上讲,大学生的基础语文能力应该过了关。如果没有过关,应该拷问的是基础教育,补课不是高等教育的义务,也不存在旁贷义务。但是,传统大学语文教材被人们戏称“高四语文”,它只是回避了高中语文教材的所选篇目,其实是中学语文课程的重复,这是高等语文教育的一个误区。如果需要补课,就应该叫补习教材,或者叫大学预科教材。“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语言文字表达能力”是现代职业人的一项基本的工作素质,是人才知识结构中不分专业、含有共性的素质。因此,大学语文是一门大学学业课程,通用课程,必修课程。如果把它定位在补课教育的基础上来编写,它会遇到尴尬就在所难免。
    二、大学语文是“普世精神”教育而不是自我陶醉的“国粹”教育
    中国历来是一个政治大国,汉以后确立了以儒教为中心的政教合一的政治体制,传统语文成为这种政治宗教传教的工具。“文官政治”是中国传统政治文化最大的历史创举,是对世界政治文化的一大贡献,称其为“国粹”当之无愧。“资治”教育是传统语文教育的一统天下,并且,“时文”教育的科考指挥棒又进一步把具有中国特色的传统政治——宗法思想发挥得淋漓尽致。“资治”教育宣扬“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这种“一课”教育只研究“国学”,排斥科技文化,某种程度上它是一种文化灾难。“国学”的精髓谓之“国粹”,“国粹”教育以“资治”为本,以儒学为体,已与现代人文精神面貌拉开了距离,让学生故国神游,陶醉于“之乎者也”“子曰诗云”,其陈旧的价值体系,已成为解放思想、与时俱进的一种精神障碍。一些人打起“宏扬民族文化精神”的大旗,对大学语文进行包装定位,足以使一些具有“民族感情”的先生们不寒而栗,肃然起敬。让“民族”的概念掩埋“民主”的概念,甚至用“重民”思想偷换“民本”思想,这是文化发展的悲剧,也是民族发展的悲剧。“三个代表”“与时俱进”“科学发展”的精神应该是对普世价值的执著追求。我们应该把大学语文纳入全球文化的大视野,本民族的优秀文化也只有在文化大视野中才能得到充分的展示。普世精神不仅仅是西方精神,她是世界多元文化形态中各自优秀的部分的萃集,我们既不能斥之为崇洋媚外,也不能因之而排斥本土文化。普世精神在语文教育中不是硬性教育,即带有众多条条框框的说教式教育,而是通过阅读原著等感性材料达到的软性教育,通过潜移默化的方式来塑造被教育者,完成世界观和人生观的教育,包括国家公民的社会公德教育。软教育对人生的影响力是硬教育所无法比拟和企及的。普世精神建立在全人类认同的基础上,是现代人文精神发展的颠峰,教材中普世精神的含量直接影响着教育成果的产品质量。
    三、 大学语文是“大人文”通识教育而不是单纯的文学教育
    现代经济已经具有了知识经济的一系列基本特征。知识的迅猛更新增加了教育的压力,教育存在提速趋势。教育提速的直接后果是导致了学科负担过重问题,人文教育本来应该是学校教育中的核心教育,但目前由于课时的高度紧张,大学特别是高等职业技术院校里的人文教育存在着被边缘化的危险。解决问题的理想方法是将传统课程进行学科综合化改造。学科综合化具有精简课程的目的,这种态势反而给具有大人文倾向的大学语文带来了发展的契机。现代人文教育包括语文教育要展示世界人文面貌,宣扬普世精神,使受教育者的思想充分获得解放。这是文化与经济“全球化”发展趋势的需要,也是我国为适应这一趋势而实行改革开放的迫切需要。语文教育不仅可以培养语言文字工作能力,而且它的大人文倾向可以涵盖全面的人文素质教育,这二者是现代实用人才不可或缺的职业基本素质。我们可以使大学语文在学科综合化中成为一种通识教育载体。
    传统大学语文一般以文学为主要教学内容,或按文学体裁组成教学单元,或按文学发展史线索组织教学,大体为“诗歌”“散文”“小说”“剧本”,或者“先秦诸子”“两汉文赋”“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现当代作品”,先国内后国外,并且侧重文言文阅读,教育内容趋于保守,不符合与时俱进的时代精神。文学是对客观世界的典型化处理,是人类精神家园中的虚拟空间,人们不能没有它,但绝对不能依赖它,不能在“仁义道德”的桃花源里,不知有西方,何为世界。在“全球化”的浪潮中,汉语已经黯然失色,面临着被边缘化的命运。大学语文应该打破以文学阅读为中心的老套路,即以西方文艺复兴为样板的“小人文”学科发展思路,而应该以实用阅读、实用写作和实用口语为主,把涵盖了政治与管理文化、哲学与思想文化、科学与技术文化、经济与产业文化、精神家园与艺术文化、主流文化与民俗文化的“大人文”融进“大语文”,建立起以语文材料为载体的通识教育知识体系,着重培养学生面对现实,积极入世的精神,以适应文化与经济全球化环境,这是以“国粹”教育为主导的传统语文教育难以满足的。
    四、大学教育不要回避“语文”更不要失落语文
    有些人士对大学语文学科有很深的成见,他们的理由是:小学叫“语文”,中学叫“语文”,如果大学也叫“语文”,大学课程岂不是太没有层次了。因此,他们接受“应用写作”或者“××应用写作”一类的课程名称,就是不接受“语文”这个词汇。笔者在一所院校任教语文课程,在商务管理专业,用的是《商务写作》,在会计专业,用的是《财经应用写作》,在市场营销专业,用的是《写作与演讲》,在旅游管理专业,用的是《应用文写作》,而作者在高等教育出版社编写的相关教材《实用语文》[1],几乎囊括了上述所有内容,却因为封面上有“语文”二字,硬是不能在自己的教学中使用。不过,在实际教学中我当然地要驾轻驭熟,我行我素,也没有教学管理人员进行过干预,说明忌讳“语文”二字纯属形而上学,是一种不良心态使然。

    在“应用写作”一类的教材里面,一般不重视实用阅读,这对发展学生的语文能力包括写作能力都是不利的。应用写作能力的成熟,与学生的语体与文体应用能力密切相关。而语体和文体的应用能力建立在成熟的语感与文感之上。成熟的语感与文感是在阅读教学中不断积淀的结果。有人说通过中小学12年的语文教育,学生的阅读量已经相当大了,他们的语感和文感还没有培养成熟吗?在中小学语文教材中,学生所接受的语言熏陶,一半是文言文,另一半才是现代语体文。可是,不管是文言文还是语体文,教材提供的阅读材料,大多是文学作品,因此学生大量接触的是文学体裁和文学语言。文学文体和文艺语体讲究润饰和夸张,想象的色彩浓厚,写什么东西都象在“大话西游”[2],甚至出现了“Q版语文”[3]的怪现象。这种“假大空”不能满足学生毕业后在工作环境中使用实用文体和实用语体的具体要求。大学语文要脱离中小学语文的教学思路,通过实用文体的学习,来感受和把握事务语体和科技语体,培养求真务实、严谨精确的文风。高等语文应该是高等实用语文,应该有实用阅读这个部分。

    当然,还有一些人抵制开设语文课程。其实,语文是一门终生教育课程,一个学富五车,著作等身的学者,也得手不释卷,孜孜以求,不敢大言自己已经学成语文,仍然要不断地努力地接受语言文字再教育。说大学生没有必要继续语言文字修养的人,应该是对语文这门学科的深度无知。
    五、大学语文有利于素质与能力拓展教育

    我们的研究表明,“仁者”和“智者”是一对统一的个人素质结构范畴,它对现代职业人提出的品质要求是“既会做人,又会最事”。不会做人的人,做起事来往往事半功倍,或者事与愿违;同样,没有真才实学的人,尽管满嘴的仁义道德,也不会产生可观的个人业绩和建树。如果把人文素质和实用素质对立起来或割裂开来,显然是不正确的。个人的人文素质是“仁者”的修养目标,国外学者称其为“情商”,个人的才艺素质是智者的修养目标,国外学者称其为“智商”,他们不是相互孤立的,而是具有有机链接和互动关系的整体,由此表现出一个人的综合素质面貌。现代职业环境的一个主要特点是知识化程度越来越高,不同学科知识之间的有机链接越来越纷繁,对大学生综合素质的要求也有了相应的高标准高要求。过去那种单向度能力培养模式已经不能适应现代就业环境的需要。大学生素质拓展教育是一种多向度的能力培养模式,使学生一专多能,提高了就业适应能力。有人会反问:这样说是不是夸大了语文教育的作用?通过语文实践活动课的教育实践积累的经验,对这个问题的回答是肯定的。比如,学管理实用文书,学生可以了解和掌握管理科学;学礼仪实用文书,学生可以了解和掌握公共关系学知识和技巧;学法律实用文书,学生可以了解和掌握法制知识,并具备一定的参与社会法律活动与法制建设能力;学科技文体可以具备一定的科研常识以及表达创造性知识成果的能力;学新闻文体可以获得采集和编辑信息的基本能力;学习口语知识,训练口头表达能力,同时也具备了会议主持、商务谈判等工作能力……语文与生活的外延相等,因此可以恰倒好处地实施素质与能力拓展教育。当然,要实施这种教育,对语文教师的综合素质就提出了很高的要求。然而,由于长期的文科发展倾向和国学教育的影响,很多语文教师都被弄成了老夫子、老古董,他们确实难以适应语文教育新概念——拓展教育模式。这种师资现状对现有师范教育和现有执教教师的再教育问题提出了新的可以说得上是苛刻的要求。

    在信息化时代,网络的无国界传播让中文面临新的挑战,有学者统计:在电脑网络中,中文信息占不到总量的1%。并警告说,中国在信息领域几乎丢掉了汉语的发言权,失去了汉语文化的空间。信息是实用的,与时俱进的,而我们的教育却是陈腐的、背时的!全新的大学语文教学模式以普世为本、实用为体,称为“语文扩展教学”[4]。语文扩展教学实现素质与能力拓展教育,大学生素质与能力拓展教育坚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以培养大学生的社会公德素质为核心,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德才双馨,普遍提高大学生的人文素养和科学素质,帮助大学生完善智能结构,实现通才教育。

注释:
[1] 《实用语文》:笔者主编,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6。
[2] 《大话西游》:周星驰主演的搞笑电影,香港  彩星电影公司1995年出品。
[3] 《Q版语文》:昆明 云南人民出版社,2004.9。另类教材,把中小学经典课文改编成搞笑故事,如“孔乙己”为了资源共享而去偷窃盗版光盘;“卖火柴的女孩”签约成了电影明星;司马光破缸救出的是流氓兔等。
[4]参见《语文扩展教学论》,笔者文章。《山东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6。

作者:周治南(1951—),男,湖北人,武汉船舶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主要从事人文教育研究。
联系电话:(027)84804978,13627299094
工作单位:武汉船舶职业技术学院经济管理系
单位地址:武汉市汉阳区月湖街铁桥南村2号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11-22 22:12 , Processed in 0.060863 second(s), 21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