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126|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魏饴:“大学语文”的学科性质与教材编写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6-2-23 15:42:06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魏饴:“大学语文”的学科性质与教材编写
【来源:湖南文理学院学报 】 【作者: 魏饴】
2006年第2期
第31卷第2期 P94-97
湖南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大学语文”的学科性质与教材编写

魏饴  (湖南文理学院,湖南 常德 415000)

    摘要:语文学科有语文知识、语文智能和语文教育三个层面。大学语文教材编写应遵循语文学科工具性、人文性和美育性的三性定位。美育是大学语文的灵魂,对学生汉语言听说读写实用技能的提高是其最基本的任务,突出技能训练,努力增强大学生就业前的语文适应能力是其目的。
    关键词:大学语文;学科性质;教材编写

On Curriculum Characteristics and Teaching Material Compilation of
"College Chinese"

WEI Yi
(Hunan University of Arts and Science, Changde, Hunan, 415000)
    Abstract: Chinese is an important communication tool and constitution of human culture. This article discusses the basic characteristics of Chinese curriculum and three levels of Chinese subject; and introduces some suggestions on compiling the teaching material of college Chinese.
    Key words: college Chinese; "Chinese curriculum criterion of full-time compulsory education"; Chinese subject

一 回顾与展望
    大学语文伴随着20世纪80年代我国改革开放之春风在全国高校正式普遍开设以来,经过新时期20多年的教学探索,己积累了丰富的经验,特别是在提高大学生汉语水平和运用能力、传承传统文化精髓、提升精神文明方面做出了巨大贡献。然而,这门课程至今却仍然处于探索阶段。
    探索的压力来源于社会的不断进步和对高校人才培养要求的不断提高,已应是我们不断走向成熟的必然。
    回顾大学语文教学改革过程,争议一直颇多,也留下了不少教训。概而观之,我们不难发现,始终纠结着的就是课程定位问题。
    刚开始,大学语文是为了传承祖国传统文化精髓、提高大学生汉语水平和运用能力而开设的。大学语文的开设与这门课程在我国中断了几十年年后的改革开放初期恢复有一定关系,因为学生不了解祖国文化传统、不会读不会写的问题非常突出,确有给大学生补课的性质。有人讥之为“高四语文”,也有很多有识之士站出来呼吁“如果需要补就得补”。不过,现今的大学生通过中学的素质教育和高考关后,他们的基础语文能力与过去学生不能同日而语。因而,如果今天的大学语文仍然停留在补课的层面上,就明显不切实际。
    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国家教委将大学语文课定位为素质教育课程,加上此时世界人文主义潮流的风起云涌,进而把大学语文定位在人文的层面颇占上风。许多专家认为大学语文是一门培育大学生综合性民族文化素质的课程,要求大学语文必须加强对大学生传统文化、文学、历史、哲学等学科的教学,甚至有媒体发出以“大学人文”取代大学语文的呼吁,有些大学语文教材实际上己成为文化读本,逐渐失去了语文课的基本内涵。
    加强对大学生的文化素质教育,应是对高校所有课程教学的一个基本要求,并非是大学语文一门课程所承担得了的任务。
    进入21世纪之后,大学语文教学改革又似乎有点目迷五色、莫衷一是。或强调人文,或强调品德教育,或强调传统文学经典,或强调读写能力培养,或是汉语言文学专业部分主干课程的快餐拼盘,或完全是一种大文化观定位等等。对此,我们有责任、有义务对大学语文反省。
    值得庆幸的是,教育部己于21世纪初推出《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它应是语文学科建设向前迈出的历史性的一步。汉语是中国人(包括海外华人华裔)的母语,加上汉语文化在当今世界的升温之势,尤其是随着全球化、信急化步伐的加快,汉语水平考试将会愈来愈为世界学子广泛关注。可以预期,大学语文同大学英语一样将会走上更加健康、快速的发展轨道。
二 语文学科的工具性、人文性与美育性
    追思大学语文定位,我们不得不发问:究竟何谓语文?
    语文这个名称本是从西方语言学中翻译过来的,英文是Philology,意即语言学、文献学、文学。在中国古代,语文是一门综合学科,包括文字学、训诂学、音韵学、史学、哲学、伦理学等。
    近代教育实行分科教学,语文才以“国文”的名称从综合人文学科中分离出来,成为一门独立课程;所谓“国文”教育实为文言文的阅读与写作训练。“五四”国语运动倡导“言文合一”的国语教育,北洋军阀政府教育部1920年在《国民学校令施行细则》中明确将“国文科”改为“国语科”。“国语”名称的提出补充了“国文”内涵的不足,标志着对语文学科性质和内涵认识的深入。
    我国现代语文学科的真正形成是在1949年以后。当年主持全国语文教材编审和教学指导工作的叶圣陶,对此有过几次解释:“‘语文’一名,始用于1949年之中小学语文课本。当时想法,口头为语,笔下为文,合成一词,就称‘语文’。自此推想,似以语言文章为较切。文谓文字,似指一个个的字,不甚惬当。文谓文学,又不能包容文学以外之文章。”⑴ 他又说:“一九四九年改用‘语文’这个名称,因为这门功课是学习运用语言的本领的。既然是运用语言的本领的,为什么不叫‘语言’呢?口头说的是‘语’,笔下写的是‘文’,二者手段不同,其实是一回事。功课不叫‘语言’而叫‘语文’,表明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都要在这门功课里学习的意思。”⑵ 显然,语文不等于语言,而且也不等于语言文学。
    所以,语文即是语言文章,语文课就是让学生学习语言的本领,就是让学生会说会写,这是我国最早对语文学科的一个基本界定,带有较强的语文工具性的认识。
    教育部颁布的《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关于语文课程性质的这一界定,较前有两点新的发展值得我们注意:第一,语文是交际工具。既是交际工具,就有一个技能技巧的养成问题。第二,语文具有工具性和人文性统一的特点。或者说,至今如果仍然只讲语文工具性是不够的。
    教育部高教司颁布的《大学语文教学大纲》也指出:“在全日制高校设置大学语文课程,其根本目的在于:充分发挥语文学科的人文性和基础性特点。适应当代人文科学与自然科学日益交叉渗透的发展趋势,为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目标培养具有全面素质的高质量人才。" 2004年10月召开的全国大学语文研究会第十届年会,也就大学语文教学改革及该课程的定位达成共识:大学语文作为一门必修课,以文章审美为载体,达到提高人文素质修养,同时注重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
    语文作为一门以人文精神为主导的人文学科,从构建和谐社会出发,也确有必要强调教育学生健全人格,重视修养践履,完全可以将语文的工具性和人文性有机结合起来。而且,语文课历来有以文选为主体的教学传统,所选作品不仅是各种文章体裁的优秀代表,还是极其丰富的人文精神和美感美德之荟萃。因而,语文教学与美育之间是鱼水相依、密不可分的。引导学生感受美、表达美、审视美,也应当是语文课的应有之义。
三 语文学科的结构体系
    语文作为一个学科,从小学到大学应当有整体设计。现代科学的完整建构,一般包括基础科学、技术科学和工程科学三个层级。据此,语文学科也就有语文知识、语文智能和语文教育三个层面。
    语文基础科学,是指语文本体的知识系统,包括语音学、文字学、词汇学、语法学、修辞学、逻辑学、文章学、文艺学等八个门类。语文技术科学,是指语文能力和语文智力系统,有听知学、演讲学、阅读学、写作学、观察学、记忆学、想象学、思维学等八个门类。语文工程科学,是指语文的训练和教育系统,有语言教学法、文字教学法、文章教学法、文学教学法、阅读训练法、写作训练法、听说训练法、思维训练法、语文审美教育法、语文自修法、语文测试法等十一个门类。
    如果将语文学业分为小学、中学和大学三个阶段,那么,每一个阶段都会包括基础、技术和工程的内容,只是各有侧重。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对小学和中学阶段的语文教学己提出明确要求。大学阶段的语文教学,虽然目前尚无正式的课程标准出台,但根据教育部相关文件仍是可以把握的。
    小学阶段以基础和技术为主,比较突出语音学、文字学、词汇学、听知学、观察学等学习,其识字要达3 000个。
    中学阶段在进一步巩固和充实语文基础的同时,则以技术与工程训练为主,侧重“使学生具有较强的语文应用能力和一定的审美能力、探究能力,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为终身学习和有个性的发展奠定基础”⑸。
    大学语文将不再是语文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教育,它的综合性更强,技能性更高,重在对学生进行就业前的语文适应能力教育和实用技能教育,侧重文章学、阅读学、演讲学、思维学等方面的学习及其训练。
    以上三个阶段的语文教学,都应突出并立足于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各有重点,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将工具性、人文性和美育性有机统一,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
       基础科学语音学文字学词汇学、语法学、修辞学、逻辑学、文章学、文艺学
语文:技术科学听知学演讲学阅读学、写作学、观察学、记忆学、想象学思维学
       工程科学:语言教学法、文字教学法、文章教学法、文学教学法、阅读训练法、写作训练法、
                听说训练法、思维训练法、语文审美教育法、语文自修法、语文测试法

(注:此表原文没有,本站整理,颜色表示 小学 中学 大学,通过此表,可见出该系统尚不完善,尤其中学缺少对应)
四 教材编写要紧扣定位、力求创新
    大学语文是在大学一年级独立开设一个学期(38课时)的公共基础课,属于文化素质教育范畴,是整个语文学科的一个必要阶段。我认为,大学语文教材编写应当遵循语文学科工具性、人文性和美育性的三性定位,美育是其灵魂,对学生汉语言听说读写实用技能的提高是其最基本的任务,突出技能训练,努力增强大学生就业前的语文适应能力是其目的。
    目前流行的大学语文教材恐怕不下千种,但其编写真正能够符合以上定位的却很少。我主张大学语文教材编写要在准确定位的前提下从以下几个方面创新:
    第一,力求在结构体例上创新。改变过去大学语文教材或以文体为单元,或以文学史为单元,或以作品主题为单元的单一结构体例,应另辟蹊径,以美育为灵魂,以汉语言实用技能培养为骨架,以文选为血肉的方式经纬排列。从而,不仅可以较好地照顾到大学语文所具有的较明显的工具性质,同时又未忽视大学语文是最有效的文化素质教育课程之一。
    第二,语文首先是人类工具。工具性可以作为结构大学语文教材的主线,可以从阅读能力培养、日常书面表达能力培养和口头表达能力培养几方面进行组织,注重能力培养,注意扬弃很多大学语文教材以知识介绍为主线的做法,不要从概念到概念,而应让学生通过课堂内外的学习以及能力训练使学生自觉地领悟文本内涵与表达规律。
    第三,美育既是现行语文教学比较关注的一个问题,那么,如何将这一教育融合到工具的层面之中去,即将美育渗透到能力培养的方方面面,这是我们在教材编写时应着力设计的终极目标之一。在教材选文、评析和能力训练上都要力求使语文学科在结构体例上和工具性方面达到水乳交融;而且,在阅读能力培养方面,我们还可将选文分为爱国、民本、修身等若干个单元,这可保留某些大学语文教材以作品主题来编写的优势。
    第四,大学语文教材文选部分,历来是主编们特别用心的地方。我主张应力求做到多样性、新颖性和生动性的统一。多样性主要体现在不独尊文学作品,而是古今中外各种类型的作品兼收并蓄,彻底改变以文学史或文学体裁编撰教材的通行办法;新颖性强调尽可能从一些原发报刊挑选作品,强调与中学语文教材的不可重复性;生动性应是我们选文的重要标准,因为它是学生读写能力培养的基本要求,而且,作品范本水平越高,就越可以内化学生的读写能力。
    第五,大学语文教材必须走向立体化。纸介教材是师生课堂教学的主渠道,另外,还可辅之以本课程单元能力训练水平等级测试题库光盘、辅教光盘、学生学习专用卡以及教学互动的课程网站等,由此,即构成如下立体化互动系统:

    随着此立体化互动系统的推进实施,大学语文教材编写就不仅仅只是一个纯纸介读本了,其教学效果必将大不一样。

参考文献:
    ⑴ 叶圣陶.叶圣陶答教师的100封信「M].北京:开明出版社,1989. 9.
    ⑵ 叶圣陶.叶圣陶教育文集(第3卷)[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4. 219.
    ⑶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1.
(责任编辑:杜云南)


    收稿日期:2006一02一14
    作者简介:魏怡(1958- ),男,湖南石门人,湖南文理学院副院长,教授,硕士生导师,教育部高等学校文化索质指导委员会委员,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的专家,研究方向为高等教育和文艺美学。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11-26 05:20 , Processed in 0.085899 second(s), 21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