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123|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死记硬背学语文何罪之有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6-2-24 18:29:47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死记硬背学语文何罪之有




白金声


当下小语界,有些人对死记硬背学语文嗤之以鼻,并且罗列了许多罪名,这些罪名概括起来就是:死记硬背是小和尚念经有口无心,必然导致食而不化,加重学生课业负担,于语文教学有百害而无一利。这纯属无稽之谈,在这里我有话要说。
死记硬背不是洪水猛兽,而是学习语文最简单的方法。
众所周知,语文教学的主要任务是学习语言。语言是人类所特有的用来表达情意、交流思想的工具,是一种特殊的社会现象。它是以语音为物质外壳,以词汇为建筑材料,以语法为结构规律而构成的体系。学习语言不外乎两个方面:一个是外部语言的内化,一个是内部语言的外化。外部语言的内化主要靠背诵;内部语言的外化主要是说写。学习语言,打人文底子,是绕不过要背要记的,死记硬背是可以内化为人文素养的。设想一下,一个能背出一千首诗歌、两百篇古文,读过几十部小说的人,语文素质会不高吗?这是其一。
其二,人类学家和心理学家研究表明,一个人的记忆力发展是自0岁开始的。1~3岁即有显著的发展,3~6岁其进展更为迅速,6~12岁达到一生记忆力的最高峰。12岁以前也是儿童学习语言文字的最佳期,反复诵读是他们的自然喜好,背书,更是他们的拿手好戏。一首诗,一段文章,读上几遍,他们便能倒背如流。这是因为12岁之前的儿童对声音极为敏感,只要所听者正确,即能发出正确之音。
其三,中国传统语文教育特别注重记和背的。从《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到《古文观止》《唐诗三百首》,无一例外地要求学生诵读如流。在书院和私塾里,教师有声、有色、有情、有韵的范读后,要求学生微闭双眼,轻声吟诵,要读出文气,读出感情,并且当堂背诵,下次上新课前,还要检查学生旧课背诵情况,背得不熟不上新课。
另外,从我个人学习语文经历来说,死记硬背也是值得肯定的。
1958年秋季开学,我读小学三年级。一天下午无课,我去逛书店,恰巧,营业员正往书架上摆放刚刚出版的《汉语成语小词典》,我买了一本。当时,一书在手,万事皆忘。我借助汉语拼音这个工具,只两个月的时间,从第一页的“哀鸿遍野”到最后一页的“做贼心虚”,2900多个成语囫囵吞枣地全背下来了。比如以字母“A”开头的成语就有19个,它们分别是:哀鸿遍野、爱不释手、爱财如命、爱莫能助、爱屋及乌、安步当车、安常处顺、安分守己、安居乐业、安如泰山、安土重迁、按兵不动、按部就班、按劳分配、按图索骥、按需分配、暗箭伤人、暗送秋波、暗无天日。这些成语我是头天晚上睡觉前读的,第二天早晨醒来都记住了。记是记住了,但似懂非懂,就这在生吞活剥的过程中,我认识了不少汉字,知道了不少典故,明白了不少道理,尤其是学到了不少精粹的语言。不经意间,我说话有味儿了,作文有词儿了,同学们都称我为“成语大王”。快60年了,至今我还保留着那本书角已经黄脆的《汉语成语小词典》,这本小词典对我来说弥足珍贵。我喜爱成语,喜欢在语言表达中使用成语,这无疑是得益于儿时可笑的死记硬背。
还有一件学习语文的故事,让我记忆犹新。
六年级下学期,学习毛主席诗词《浪淘沙·北戴河》,当时不懂,只是背下来而已。后来,随着年龄的增长,阅历的丰富,不断反刍,不断融会,在一个偶然的机会,我才恍然大悟。
说来话长,参加教育工作不久,有一年暑假,我去北戴河旅游。那天中午,北戴河海滨游人如织,蓝天、碧海、红帆,美极了。我正要下水游泳,让人始料不及,突然下起雨来,沙滩上的红男绿女们纷纷找地方避雨。这时,雨越下越大,岸边只剩下我一个人,在滂沱大雨中,我想起了《浪淘沙·北戴河》,并大声地朗诵起来:
大雨落幽燕,
白浪滔天,
秦皇岛外打鱼船。
一片汪洋都不见,
知向谁边?
往事越千年,
魏武挥鞭,
东临碣石有遗篇。
萧瑟秋风今又是,
换了人间。
此时,我茅塞顿开:我们的事业,不正如那无边的大海,雄伟壮观,气势磅礴,是历史上任何“英雄人物”的功绩所不可比拟的吗!
人生是花,语文是根。语文学习的规律本是“死去活来”,没有死记硬背,便无以入其堂奥。为此,我上语文课非常简单,那就是从整体训练入手,多背书,少做题,在死记硬背过程中,培养学生“日诵千言”的多读习惯,“娴熟于心”的熟读习惯,“虚心涵泳”的诵读习惯。背的东西多了,蓄积在胸,便如那老泉城,掀石为泉,掘地为井,汩汩滔滔,不可遏止。
当前语文教学“讲风”不息。一篇课文,掰开、揉碎、嚼烂喂给学生的现象屡见不鲜;一问一答的“启发”之风更是越刮越盛,一堂课“十万个为什么”几乎成了语文教学的顽症;课堂上为了应试而去追求知识点的落实,把完整的课文内容“碎尸万段”,进行没完没了的分析。这都是那些打着反对“死记硬背”之人所为,这些人还有什么资格对死记硬背说三道四呢?
12岁以前的语文是童年的语文,是积累的语文,是种子的语文,是为一生奠基的语文。种庄稼,农时不可违;习母语,学时不可违。让我们把握语文学习最佳期,练好死记硬背的“童子功”吧。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11-26 03:20 , Processed in 0.066041 second(s), 21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