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83|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古今中外五类最牛读书法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2-1-1 19:18:11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古今中外五类最牛读书法
    要成功先发疯,头脑简单往前冲!多读书是成功的重要前提。我对中外名人的读书方法有个小总结:比如毛主席博闻精读法、李嘉诚专题读书法、孙正义突击读法、苏轼专一目的读书法和华罗庚蒸馏读书法……在此愿意和大家分享。

第一类,毛主席博闻精读法。
毛主席是一位酷爱读书、读有所得、得而能用、用而生巧的伟人。他的博学与精读,有四大特点:
1、广泛涉猎中外名著典籍。
    主席学贯中西,读书无数,所保存下来的藏书近10万册,其中很多书籍都留下批注和圈画。青年时代,毛主席有读尽世间书的雄心壮志,但受限于时间,于是提出变通法子:“择书”。22岁时,他还是一个师范生,便在汗牛充栋的国学著述中,选出77种经、史、子、集,加以研读。
  
2、真读、真学、真思考、真实践。
    相同题材的书,主席习惯把不同的甚至是观点相反的版本对照读。例如,他读美国历史书时,就有马克思主义学者写的,也有资产阶级学者写的。读《楚辞》时,曾拿十几种版本对照读。同时,主席很注重讨论式阅读。他不光是自己读,读完以后还常常和别人讨论,有时是边读边议。比如,延安时他专门组织了德国军事家克劳塞维茨的《战争论》的读书小组,每天晚上读10多页,读完后各自谈看法。通过系统钻研,学思结合,达到学以致用之目的。
 
3、提倡读书三复四温。
    主席对喜欢的好书,那是一遍一遍研读,一次一次加深理解。每读一遍,他习惯在封页画一个圈。从中南海故居保留下来的书籍中,可以看到许多书的封页上画有四、五个圈。而他老人家读《史记》16遍,读《资治通鉴》17遍,读《红楼梦》无数遍,读《三国演义》20遍,被人戏称靠一本《三国》打神仙仗。

4、读书善于挤和钻。
    主席在延安时曾说:“学习可以想法子解决。一个法子叫做‘挤’,好比木匠师傅把钉子钉到木头上,最后木头让了步。另一个办法叫做‘钻’,如木匠钻木头一样地钻进去。看不懂的东西我们不要怕,就用‘钻’来对付。主席是‘挤’和‘钻’的精神提倡者,更是实践模范。比如,青年时期他曾在路灯下看书,中年打仗时期在马背上读书等等。简言之,他利用所有琐碎时间抓紧读书。
    有很多名人的读书法与主席的读书法有异曲同工之妙。比如,举世公认的大学问家钱钟书读书有做笔记的习惯。他做一遍笔记所花费的时间,大约是读这本书的一倍。钱老说:“一本书读第二遍时,总会发现首次阅读有很多疏忽,最精彩的内容,要读几遍之后才能发现。”

    钱钟书考入清华后,第一个志愿是“横扫清华图书馆”。他终日泡在图书馆,博览中西新旧书籍,其阅读面之广,连许多教授也叹为观止。当时清华流行一本《简明牛津词典》词典,别人读不下来,而钱老每一页空白处都密密麻麻写满了注解,他下的功夫之深非常人所能比拟。有人曾给钱老《管维篇》作过统计,这部稀世巨著所征引西方学者和作家近千人,被征引著作达一千七百多种,可见他学识的博大。
   
    当代著名作家秦牧读书推崇“牛嚼”与“鲸吞”读书法。老牛白天吃草后,到深夜还动把白天吞咽下去的东西再次“反刍”,嚼烂嚼细。秦牧认为对需要精读的东西,也应该反复多次,嚼得极细再吞下,什么东西都变得容易消化。”这就是“牛嚼”式精读。
须鲸生活在大海里,个头近3 0米长,却以小鱼小虾为食。它张着大口游动起来,小鱼小虾随海水而流入口中,须鲸嘴巴一合,海水从齿缝中哗哗漏掉,小鱼小虾被筛留下来,如此整吨整吨的小鱼小虾被它鲸吞下去。人们泛读也应学须鲸的吃法,每天“鲸吞”几万字,因为单靠精粮和维生素养生,肯定健壮不起来。“牛嚼”与“鲸吞”二者不可偏废,既需要“鲸吞”大量广泛阅读各种书籍,又要“牛嚼”其中少量经典著作,反复钻研,细细品味。

    从三位读书大家的阅读方法来看,主席的博闻精读法、钱钟书的读书笔记和秦牧的牛鲸读书不仅异曲同工,而且是读书方法中的无上妙品。

第二类,李嘉诚专题读书法。
    抗战期间,日军侵占香港是李嘉诚一生中最艰难的岁月。他孤身留在香港赚钱,以维持在家乡的母亲和弟妹生活,但是这段岁月依李嘉诚所言:“过往回忆,这三年八个月,可以说是我一生之中最重要的。我现在仅有的少少学问,都是在这期间得来。当时工作清闲,同事们爱抱团打麻雀,而我捧一本《辞海》,一本老师用的教本便自修起来,书看完卖掉再买旧书。”
    人家说读书是求学问,而李嘉诚笑言自己是“抢学问”,争分夺秒把古圣贤书一笔一笔抄写在旧报纸上,加深记忆。由于他是真喜欢读书,所以知识学得牢靠,印象深刻。李嘉诚晚上睡觉前一定要看半小时书,看到精采处,会舍不得放下,继续追看,直到把文章读完才肯关灯休息。他说:“自言到今天,没有一天不看书,除了小说,文、史、哲、科技、经济方面的书都有读,我从不间断读新科技、新知识的书籍,不至因为不了解新讯息而和时代潮流脱节,这其实是几十年保持下来的习惯。”
    李嘉诚读书方法是每季度只读一个专题,比如一季度攻读哲学专题,二季度又专读佛学专题,三季度研读人文历史专题……专题读书法既保证读书的深度,每个专题都能博采众家之长,确保涉猎知识广度,是一种高明读书法。

第三类,孙正义广读法。
    孙正义年轻时曾利用住院的两年时间,突击阅读近4000本书,平均一天5本,海量阅读后,算是把人间大道读通透了。出院后,孙正义一心想创业,立志做世界首富。他先后调研40多个行业,每个行业写一份创业策划报告,通过比较研究,决定在电脑软件业大施拳脚,而同年美国的比尔•盖茨也正在软件业创业。此二人在事业上抓住了社会经济发展趋势,随行业井喷式发展而极具膨胀,一个成为世界首富,一个当上日本首富,投资阿里巴巴的日本软银财团正是孙正义的买卖。翻回头来看,孙正义事业草创前有多达40个产业可供选择,而他独具慧眼,偏偏选中当时不显山不露水的软件业。嗯,理论结合实际的典范。
    孙正义投身软件开发项目后,因为手头拮据,只能在地下车库办公。一天,好不容易招到两位员工,他激动地站在汽油桶上带头振臂高呼:“我要成为世界首富!我要成为世界首富!”等喊完口号,两位员工撒腿便跑,一边跑一边嘀咕:“哇,老板疯了!疯了!”简言之,孙正义是将书彻底读透,大彻大悟,从而有了大智慧和超人眼光,只是这类创业豪杰作出一些常人无法理解的举动,不被外人所知罢了。

第四类,苏轼专一目的读书法。
    苏轼在诗词、散文、书法和绘画等艺术领域成就卓著,他的读书法领袖群贤,从古到今,影响深远。苏轼曾言:“少年为学者,每一书,皆作数过尽之。书富如入海,百货皆有之,人之精力,不能兼收并取,但得其所欲求者尔。故愿学者,每次作一意求之。”翻译过来是说,读书应该采用专一目的、反复阅读的模式。比如,带目的A读第一遍;带目的B读第二遍;带目的C读第三遍;带目的D读第四遍……苏轼读《汉书》的过程是:第一遍学习“治世之道”,第二遍学习“用兵之法”,第三遍研究人物和官制,数遍之后,《汉书》已被他彻底读烂。
阅读时,读者的潜意识会指向一个方面,就像打开一道门,不能使所有知识一并涌入,读一遍书只是获取了意识指向方面的信息。所以,苏轼建议读者每读一遍书,最好只带一个阅读目的,嗯,真是顶级读书方法。

第五类,华罗庚“蒸馏”读书法。
    大数学家华罗庚认为读书类似化学的“蒸馏”,蒸馏过程就是提取某一物质精髓的过程。他曾说:“一本书在未读之前,感到并不厚;在读的过程中,如果对各章节又作深入探讨,在每页上加添注解,补充参考材料,那就会觉得书变厚了。但是,当读者对内容真正透彻了解,抓住全书要点和精神实质后,就会感到书本又变薄了。愈是懂得透彻,就愈有薄的感觉。其实并不是所学知识变少,而是知识已被消化。”
    华罗庚还擅长推想读书法。一本书看完书名,他便对着书开始闭目推想:这个题目如果自己来做,该怎么做?待一切想好后,再开始阅读。凡是已知晓的内容,快速浏览,而对没想到的独到观点和内容的,再专门去读,这样更容易博采众长,得益良多。

此外还有一些名人,比如,南宋理学家朱熹、科学家爱因斯坦、革命家徐特立、明代大学问家张溥等人,也有很好的读书方法。
   
    朱熹是南宋理学大家和教育家。他的读书法有四大特点:1、循序渐进。朱熹说:“读书之法,莫贵于循守而致精。就是说,读书要有先后顺序,从易到难,从浅到深;2、熟读精思。有些人读书收效不大,是由于在“熟”和“精”二字上用功不够;3、虚心涵泳。读书应虚怀若谷,静心思虑,耐心“涵泳”,就是要反复咀嚼,深刻体会文中旨趣;4、切已体察。他主张“读书穷理,当体之于身” 。
    朱熹提出读书要“三到”,即口到、眼到、心到。近代大学者胡适加了“手到”。他认为只有边看、边诵、边写、边想,才能读得进,记得住,用得上。鲁迅先生把上面的“四到”再加上一个“脑到”,归结为“五用”。他强调不仅要用“心”记,更要用“脑”思索,善于发现规律,提出问题,勇于创造。

    顶级科学家爱因斯坦习惯“总、分、合”三步读书法,即先对全书形成总体印象;再逐页却不是逐字地略读一遍全文内容,当然在略读中要特别注意重点和与自己需求密切关注的内容;最后把已获得的知识条理化和系统化吸收。他是把浏览和精读结合起来,在读书时选优汰劣,避免平均用力,同时做到学与思结合。
革命家徐特立,有一套日积月累读书法。他43岁开始学外文,每日学一个单词,一年学365个字。持之以恒的收获是先后学会了法文、德文和俄文。他说:“读书时常有走马观花、囫囵吞枣、随读随忘的毛病,而我是读多少就能学多少。”

    英国大作家毛姆提出“为乐趣而读书”的主张。他说:“我不劝你一定要读完一本再读一本。就我自己而言,我发觉同时读五、六本书反而更合理。因为,我们无法每一天都有保持不变的心情,而且,即使在一天之内也不见得会对一本书具有同样的热情。”

    明代大学问家张溥,喜欢“七焚七录”读书法。读书时先抄一遍,再读一遍,然后把书稿烧掉。再抄再读再焚再抄,反复七次,直到烂熟于心,融会贯通。他苦读成名,给自己书斋取名“七录斋”。
国外也有类似读书法。日本前首相田中角荣,早年由于家境贫寒,上完高小后便辍学了。在半工半读的学习中,他非常注意读书方法。为了锻炼理解力和记忆力,他背诵日文辞典《广辞林》时,理解记熟一页后撕下一页,然后直接扔掉。由此,他读的书功底扎实,印象深刻。田中角荣读书法是逼自己背水一战,为寻求突破而采取的极端方法,没决心勿尝试。

    名人读书方法各有妙招,但万变不离其宗。按实用性概括:博闻精读,学以致用。比如,文史大家司马迁总结治学经验:“读万卷书,行万里路”。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11-13 23:56 , Processed in 0.061730 second(s), 23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