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111|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我们都是燃灯人 文【江湖一刀】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1-11-26 20:03:05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我们都是燃灯人(《禅里的教育》自序)

江湖一刀按]近两月时间,在赶一本书,有关禅宗和教育的,或者说,从禅的角度来谈教育。似乎觉得,还有些意思。书未定,但合同已签。不出意外,明年由“大夏”出版。而《教师博览》原创版的专栏里,也会每期刊发一篇。

自己把自己逼得急,所以这两月,一直深居简出,几乎销声匿迹。现在,初稿完成,先自己写了序言――与他序相比,我更喜欢自序。一则,没有人会比我更理解自己;二则,尽管自己不够秤,也不愿意用他人的东西,来增添份量。

也只是初稿,只能凑合着看。算是报平安的消息吧。

0
小尼姑茹素问师父:“我自小便遁入空门,一心只求佛法,在红尘外日日诵经礼佛,可为何经文读得愈多,心中的私念却不但不减,反而增加呢?我该如何是好?”

师父说:“回去点一盏灯,使它不但能照亮你,而且不会留下身影,你就可以通悟了!”

许多年后,山上多了一座庵,大家都称“万灯庵”,因为其中点满成千上万的灯。

万灯庵的住持,就是当年的茹素。虽然年事已高,并有上百徒弟,但她仍不快乐。虽然她每做一桩功德,都点一盏灯,但无论把灯放在哪个位置,甚至以一片灯海将自己围住,她仍会见到自己的影子――甚至,灯愈亮,影子愈显;灯愈多,影子也愈多。

她依然满怀疑惑,但师父已经去世,她已无人可问了。

直到圆寂前夕,她才豁然开悟――她终其一生寻找的答案,在万灯之间没能找到,却在黑暗的禅房证悟到了:只有抛弃身外之灯,点一盏心灯,才能真正照亮自己。
1

在禅宗典籍里,“灯”是最常见的隐喻,其本体,即是人人都有的“心”,合之则为“心灯”。禅门所谓“以心传心”,传心就是传法,传法,也就是传灯――“传心灯”。

按佛家的说法,人有三世:过去世、现在世、未来世,其代表分别为:燃灯佛、释迦佛、弥勒佛――燃灯佛,又名定光佛,或锭光佛,因其出生时,“一切身边如灯”,故名。传说,在3900亿年前的过去世,他是善慧童子的启蒙老师。有一次,他在路上行走,善慧童子见地上有污水,担心弄脏佛的双脚,就扑在地上,把自己的头发铺在水面,等燃灯从头发上走过。燃灯佛因此给他授记(佛对发心之人授与将来作佛之标记),说:“善男子,汝于来世,当得作佛,号释迦牟尼。”

因此,燃灯之灯,其实就是佛法,后来佛家和禅宗,就以传灯代指传佛法、传禅道。北宋真宗景德年间,吴僧道原编撰禅门历史,认为“灯能照暗,祖祖相授,以法传人,譬犹传灯”,因此命名为《景德传灯录》。其后,以“灯录”、“灯案”、“心灯录”命名禅门掌故者,甚多,其意义都在表明,禅法辗转相传而不绝,犹如灯火相续而不灭。

因仕途文运不畅,明代剧作家汤显祖,晚年时皈依佛教,与当时高僧过从甚密。普济编纂《五灯会元》时,汤显祖欣然作序:“庄语火传,佛心灯传,灯灯相度。今之为灯光者非昔之为灯光者也,而其为灯明,一也。向使佛心可传,则三藏亦足。”而在他著名的剧作《南柯记》里,更有一位老禅师,出场时即朗朗诵诗,阐述禅宗教义――

佛祖流传一盏灯,至今无灭亦无增。

灯灯朗耀传千年,法法皆如贯古今。

如此看来,那些得道的大德高僧,便如同茫茫暗夜里的燃灯人,他们用自己证道后的心灯,点拨、引燃众生的心灯。他们的光,就是佛法的光,禅宗的光。
2
一直觉得,教育最重要的意义,就是启蒙。而启蒙,就是启发蒙昧;按孔颖达注疏《易·蒙》的说法:“以能发去其蒙也。”而过去的学生,初入学堂,拜师读书写字,就叫“发蒙”――通过教育,拔除蒙昧,启迪心性。

曾经,我们每个人,都像迷途的羔羊,在蒙昧和混沌中,迷茫而无所知。是教育,让我们看到了世界的光亮,是教师,点燃了我们心中的灯盏――让我们感到温暖,坚定,有希望,有信心。如此,即使在茫茫夜里行走,也不会害怕,在漫漫路上跋涉,也不会孤单,因为心灯已亮。如巴金所说:“光驱散了我心灵里的黑暗,热促成它的发育。”

至今还记得,当年的老师,如何点燃了我对文字的爱和激情。

初中时的景代远老师,严厉,肃峻,却非常赏识我的作文,常当作范文,念给同学听,甚至刻印,在校内流传。他鼓励我,只要坚持写,他就精心改,每次都改得满本子鲜红。他觉得好的,也帮着往外推荐,虽然一篇也没能发表,但他坚信:“我一定能看到你发表作品。”

因为他的坚信,我的坚持,读高一时,我遇到了对我一生影响深远的李宗富老师。他虽未授我们课,却在走廊上叫住我,让我把“作品”给他看看――他说的是作品,而不是作文!他说时,始终微笑,态度亲切,温和。我以最快速度,将涂鸦文字递给他。几天后还给我,字里行间,也是一片鲜红。而他的评语,更是满含肯定,鼓励,期望。

那一腔少年的热血,就这样被鼓噪起来。那微茫的梦想之烛,就这样旺炽起来――他们,就是我的燃灯人:点亮了我的心灯,映照着我的前程:高中毕业,我选择了师范,选择了中文――我要把从他们那里得到的恩泽,散播给更多的人。

可以肯定地说,如果没有他们,就不会有我的今天,就不会有现在这些文字。
3
按佛门的说法,每个人心里,都有一盏灯,都有光明的因子;借助了某些机缘,就能被点亮,让黑暗的心灵世界,从此充满希望的辉光和温暖。

禅宗认为,每个人都有天生的佛心、佛性,只要向内参省,就会自在圆满。而向外求索,挂碍愈多,也就愈难证悟。就像女尼茹素,哪怕点一万盏明灯,也徒劳无功:“灯愈亮,影子愈显;灯愈多,影子也愈多。”而只有点燃自己的心灯,才能了悟证道。

德山宣鉴禅师初次拜会龙潭崇信禅师时,讲了很多《金刚经》的义理,崇信却一言不发。直至深夜,才说:“夜已深,你去休息吧。”宣鉴开门欲出,但外面伸手不见五指。崇信递给他一盏灯笼,宣鉴正欲去接,崇信却“扑”一下吹灭。宣鉴当即醒悟,向禅师顶礼。

崇信问:“外面一片黑暗,你见了个什么,便礼拜我?”

宣鉴说:“弟子心中大亮,从今以后,不再怀疑天下老和尚的舌头了!”

宣鉴到龙潭前,因精通《金刚经》,在蜀地享有“周金刚”的美誉。南行时,他是背着自己的研究心得《青龙疏抄》,想要挑战南禅的“顿悟成佛”之说的。而崇信吹灭灯笼,就是要让德山领悟到:最重要的,是向内寻求自心、自性,点亮内心的灯盏。

在佛家看来,每个人都有彻悟的时刻。或是某个场景,或是某件琐事,或是某句话语,甚至一个眼神,一声叹息;而禅宗,就是借助人人都有的佛性,来接引点化学僧,让他们明证自己,像宣鉴那样;或超脱烦恼,像茹素那样,即使肉体消逝,生命也会不朽。

当人人点亮心灯,世界将不再黑暗。正如《六祖坛经》所云:“一灯能除千年暗,一慧能灭万年愚。”
4
对教育的本质,早有无数解释和阐说。我更愿意简单理解:教育,并非是要教导学生这怎么做,那怎么做,而是要点燃学生的求知欲,启迪和引导他们自己思考该怎么做――点燃,是关键,也是核心。所以苏格拉底说:“教育不是灌输,而是点燃智慧的火焰。”

点燃智慧的火焰,必先唤醒生命的自觉,点燃学生内心的灯盏――对爱的向往,对知识的渴望,对生命的热爱,对未来的憧憬。有向往才会有追求,有渴望才会有奋斗,有热爱才会有拼搏,有憧憬才会有坚定,和坚信。

教育,最重要的,不是教条地传授知识,让学生死记硬背,生搬硬套,而是要让他们始终保有强烈的热情,持续的兴趣,充足的动能――就像一部汽车,只要有油,能发动,再慢,也会跑得比人快;如果自身动能缺失,系统故障,再大力的人,也难以推动它飞快奔驰。

对学生而言,这个动能,就是内心的灯盏。而教育的首要任务,就是点燃心灯。

佛光禅师讲过一则公案--

一位盲者拜访朋友,辞别时,天色已晚,朋友给他一只灯笼。盲者说:“我不需要,无论明暗,对我都是一样。”朋友说:“我知道你不需要,但如果没有灯笼,别人也许会撞着你。”盲者就带着灯笼上路。走不多远,却被人撞个正着。盲者说:“难道你看不见我手里的灯笼?”来人说:“老兄,你的灯笼已经熄了。”盲者道:“是你的心灯灭了,岂关我的灯笼?”

在禅者看来,心灯暗着,人心就会蒙昧,心灯亮起,智慧才能发光。那些先行悟道的人,虽已明心见性,光明或无明,对他没有分别。但已悟道者,又当“以慈悲为本,方便为门”,提一盏慧灯,照亮众生――禅者的这种担当,和儒家的“修齐治平”暗合。

或许,在这片古老渊厚的大地上,禅宗能在短时期内焕发出奇异光彩,这是原因之一。
5

20年前,刚走上讲台时,恍然感得,自己就像当年的老师一样,像那些得道的禅师一样,成了一个燃灯人,讲台下那些孩子的眼睛和心灵,等待着我去点亮。

这是光荣的,也是艰巨的。说起来伟大,做起来繁琐:备课,授课,批改作业;答疑,解难,点拨引领;出操,巡夜,维持纪律――这样的工作,所有老师都曾做过,所有老师都正做着,所有老师,也都还要做下去,如果,我们还要以教书为业的话。

回顾从教经历,20多年里,我感受过教育的神圣和庄严,感受过学生的信任和期望,也感受过家长的嘱托和理解。但是,我更感受过喧嚣与孤独,无助与无奈,彷徨与悲壮。我说过对教育的依恋和不舍,有许多机会“安静地离开”,最终还是“勇敢地留下来”。我也说过,教育是让人“爱到恨”的事,就像爱情――爱得越真,伤得越深;爱得越重,伤得越痛。

而最让人彻痛的是,这个社会,越来越好大喜功,就像一列疯狂行驶的高铁,尽管谁都知道危机重重,却谁也无法让它停下。我们的教育,就像高铁上的乘客,被它绑架、奴役、扭曲、左右,越来越急功近利,越来越近视短浅,由此而生出的“非教育”和“反教育”行为、由此而引发的教育悲剧和惨剧,时常让人感觉凉薄,甚至悲观、绝望……

我知道,这固然与社会文化有关,与时代背景有关,但,社会从来就不是抽象概念,而是由具体的个人组成――面对教育的种种问题,我们每个教师,或许都应该反思,我们该做什么,做了什么,怎么做的。尤其是,在面对每一个具体的学生时,我们是否承担了自己应当承担的,是否努力了自己能够努力的,是否改变了自己能够改变的?

的确,教育的现实,沉重而庞大。但是,即使我们改变不了世界,也至少可以改变我们的内心世界,至少可以改变我们的世界观――很多场合,我都在言说教师的心灵生活,言说教师的精神和状态,这并非对现实的逃避,而是直面现实后的一种承担和退守。

引导每个人回到自己,向自己的内心寻求,以自己的精神力量,反抗现实,超越现实,这是禅宗的主旨,其实,也是教育的原则。

灯在心里,我们的力量,也在心里,只在心里。
6
点亮学生的心灵之灯,必须靠教师的心灵之灯――教书育人,以传播真善美为己任,心中无明,是不行的。我们说“心明眼亮”,眼亮,是因为心明;心有明灯,才能坚守立场,才能正确抉择。否则,就可能“昧心”,以其昏昏,使人昏昏――“昧”,《说文》云:“一曰暗也。”即是说,凡昧心之人,就是心中晦暗,无明。

没有哪个时代的教育,会像今天这样,特别需要教师的内心力量。体制的威权无所不在,但是除了层出不穷的考试、检查、评估,除了用强权、暴力不断威慑和约束外,对教育几乎一无是处。形形色色的专家,说到教育头头是道,天花乱坠,但是除了概念罗列,术语轰炸,除了用缠夹不清的理论搅乱人心,以牟取名利外,对教育本身毫无建设。今天的教育,在很多时候,都是我们教师自己的事,是教师“一个人的战斗”。

这样的时刻,特别需要教师的良心和本份,需要教师对生命的理解和同情,对职业的尊重和承担。这样的时刻,就像教育需要回到原点,教师也需要回到“初心”――在干宝的《搜神记》里,它是指“本意”,在禅宗里,它是指“初发心愿学佛的人”。佛法也好,禅道也罢,它们都指向人的心灵,人的“本来面目”。所以不妨说,初心即是禅心,禅心即是初心。

看过一个说法:做教师和做新郎有什么共同的地方?回答是:都是用最初的心,做自己喜欢做的事情――如果我们每个教师,都能用最初的心,做自己喜欢做的事情,做好自己喜欢的事情,那就会让我们自己,甚至整个中国教育的面目,美好得多。

教师的主要工作,是教学――我的理解,所谓教学,就是教师先学,或者,边教边学。尽管在入职前,我们都曾有所学,但更多的是理论,抽象、空洞、教条。教育生活的丰富、复杂,远非理论可以涵概;教育现象的纷繁,也远非陈旧的经验可以解决。教师是在教育的过程中,才真正成为教师的;教师也只有在教育的历练里,才能成为更好的教师,更优秀的教师――好和优秀,我以为,就是让自己的灯光,更加明亮。

在过程中历练,或者说,在教育中修行――像禅者那样,保有心灵的自由,精神的强大,我们或许更容易感受到“为师之道”,体验到“教育之美”。这是我写作本书的初衷,也是我立意的起点。因此,尽管书里的每篇文章,都起笔于禅门公案或故事,但我的目的,并非参公案,或解故事,而是想从公案、故事中,梳理其教育意义,挖掘其教育本源,以期望能够有益于教师的专业发展,有补于教师的心灵成长。

教育,是心灵的事业。改变我们的心灵,让它饱满、温润、宁静、明朗,时时保持心神的愉悦,智慧的明亮,时时保持教书的睿智,育人的清醒,这既是我们对教育的责任和担当,也是我们对自己的修炼与提升。

因此,我愿意把这些文字,当作自己对教育的悟道之书,当作献给同道者的心灵之书。
7
我与禅的缘份,可以追溯到20多年前。

在大学的最后时光里,我读到了《佛学的革命》,台湾学者杨惠南对《六祖坛经》的演义,带有浓厚的传奇和神话色彩。初次读过,除情节外,印象最深的是,书中引的诗句,有台湾诗人周梦蝶的《燃灯人》。虽是片断,但很梦幻、迷离的美,很绵缠、纠结的意绪,非常切合彼时热爱诗歌的意绪和心境,所以一见倾心。

读到那首完整的诗,已是两年之后,我成为一名教师时。

走在我底发上。燃灯人

宛如芰荷走在清圆的水面上

浩瀚的喜悦激跃且静默我

面对泥香与乳香混凝的夜

我窥见背上的天空正溅著眼泪


曾为半偈而日食一麦一麻

曾为全偈而将肝脑弃舍

在苦行林中。任鸟雀在我发间营巢

任枯叶打肩,霜风洗耳

灭尽还苏时,座边扑满沉沉的劫灰

隐约有一道暖流幽幽地

流过我底渴待。燃灯人,当你手摩我顶

静似奔雷,一只蝴蝶正为我

预言著一个石头也会开花的世纪


当石头开花时,燃灯人

我将感念此日,感念你

我是如此孤露,怯羞而又一无所有

除了这泥香与乳香混凝的夜

这长发。叩答你底弘慈

曾经我是腼腆的手持五朵莲花的童子
我的心,就在那不断反复的“燃灯人”中,在那旷远的传说和故事里,被迷醉,又被警醒――恍然觉得,自己仿佛就是那手持灯盏、心怀明亮的燃灯佛,而那些腼腆的童子,正端坐于讲台下,他们眼里,满是渴望、激切的光。

一直觉得,教育,作为人类文明薪火相传的一种方式,更重要的,是精神和生命的代代递交,是个性和人格的习得与养成。作为教师,当我们站上讲台,就是接过了教育的灯盏――它经历了漫漫长路,世世轮回,才到达我们这里,并需要经由我们,传给后世。这是多么美好而荣耀的事情!

因为这样的启悟,在后来的岁月里,无论多么浊乱的环境,我都能心存美好,无论多么坎坷的路途,多么艰难的挫折,都难以灭却我的坚信和坚定――心存希望,心怀感念,在艰涩的困局中,我一路匍匐,一路前行。

轮回百世,依然热情不改,我们,都是燃灯人――我们心底,燃烧着坚信的力量;我们用历劫不灭的心灯,照亮自己,温暖自己,也照亮和温暖每个经过我们身边的人……
2011.11.22.灯下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11-13 22:56 , Processed in 0.109796 second(s), 2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