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157|回复: 4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国内首个摄影理论奖启动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2-1-16 15:57:24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国内首个摄影理论奖启动
2011年11月21日

  以摄影家林茨命名  面向年轻摄影理论研究者奖金每人1万元
林茨1998年摄于云南怒江的作品《唱赞美诗》
林茨与王瑞合著的《摄影艺术论》填补了国内摄影理论空白
  昨天下午,在第七届连州国际摄影展的高端论坛上,启动了国内首个民间摄影理论奖——林茨摄影理论奖学金。这个以已故摄影理论研究者兼摄影师林茨命名的摄影理论奖学金,以林茨留下的部分遗产设立。   奖学金每两年评出一届   全国的摄影奖项并不少,但绝大部分都在实践领域内,获奖者也都是有一定成就的人。林茨摄影理论奖学金作为一个民间公益性质的摄影理论研究项目奖,它不仅面向摄影史论研究,还面向与摄影相关的其他理论研究学科,如视觉文化研究、图像学、视觉人类学等。在奖励对象上,该奖项则更多面向摄影理论研究方向的在读硕士、博士研究生,来自不同机构和民间的学者,用以鼓励和资助更多有志于从事摄影理论研究的年轻学者完成学位论文和研究课题。   林茨摄影奖学金的学术委员会成员有王璜生、刘立宏、李媚、张晓凌、杨小彦、顾铮等,所有参与人员都是公益性质出席。该奖学金委托侯登科纪实摄影奖代评,每2年评出1届,届奖励3位学者,奖金每人1万元。   论著填补摄影理论空白   林茨,原名张谦,曾任《中国摄影家》杂志副主编(主编空缺),2009年因癌症复发在北京去世。病重期间,张谦完成了54万字的论著《摄影艺术论》(与王瑞合著,三联出版社出版),填补了国内摄影理论研究的空白。   《摄影艺术论》是一部具有鲜明个性的著作。作者超越了理论研究的传统写作方式,结合自己对摄影艺术的理解,通过将摄影与其他艺术门类(如绘画、影视)的比较,还通过对大量资料(包括对摄影家及摄影作品)的叙述,阐明摄影艺术属性及其特点。   摄影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可以有不同的含义和界定。比如,在工业化社会,摄影成为现代性和后现代性的标志,是现代体验的主要成分;在20世纪,知识与权力、宏大叙事与对宏大叙事的质疑在学术界成为热门话题,此时的摄影也成为人们了解知识与话语争斗的图像;而在文化工业中,摄影则成为人们了解娱乐、广告所产生的符号文化商品及其体验方式。作者通过对西方文化的解读,叙述了作为摄影图像的发展及其转变过程。书中,作者以相当的篇幅,借助中国近代史背景,将中国摄影置于其中进行观察和描述,继而分析归纳。   除从事摄影理论研究外,张谦生前曾多次游历云南——他一生迷恋这个具有波希米亚气息的神秘土地,并以该地区少数民族为主体,拍摄了许多作品。他的妹妹张勤回忆说,张谦身上具有1950年代生人普遍具有的使命感。林茨摄影理论奖学金的设立能让他的生命光亮更持久。正如著名摄影人李媚所说:“在生命与生命的交错和触痛中,林茨鲜活地存在着。”   


来源:东方早报 作者:徐佳和
2#
 楼主| 发表于 2012-1-16 15:58:25 | 只看该作者
中国大陆新闻摄影理论研究20年发展历程概述
盛希贵  周邓燕  陈  飞  尹栋逊
 
一、综述
    从1983年10月27日中国新闻摄影学会成立,到2003年11月16日中国新闻摄影学会第五届团体会员代表大会暨中国新闻摄影学会成立二十周年纪念会在深圳举行,中国新闻摄影理论研究又走过了整整20年。
    改革开放后的这20多年,是中国社会深刻变革、中国媒体发展改革、中国报刊发展改革、中国新闻摄影迅速发展变革的20多年,其间9届中国新闻摄影理论年会的论文集,反映了20年来业界改革的得失、不同年代人们所关注的新闻摄影基本理论问题,以及这些理论随着实践的开展而发展变化的历程。
    根据1983年第一届理论年会到1995年第六届理论年会的前言部分所给的数据,前6本论文集共收入412篇文章;第七、八、九届年会论文集未提供收录论文的数据,在本文中按照获奖论文、入选论文和会议主题报告三部分给予统计,计198篇;合计610篇。
    本文按照基础理论、业务探讨、机制演变、法律与道德问题、学科建设、对外交流和借鉴等部分,整理归纳出这20年来中国新闻摄影理论发展的大致脉络,并对其中的一些理论观点提出看法。
    在这些部分中,基础理论部分包括新闻摄影的定义、特性、地位功能、体裁、题材、评价标准等;业务发展理念部分包括对新闻摄影两大主体——摄影记者和图片编辑的论述及其业务理念的发展变化。
    按照上述分类,我们对610篇文章进行了归类统计(见下表)。有三点需要说明:
    第一,把某篇文章归入某一类的依据是文章的主题,或者该文章有较完整的部分论述了相关问题;许多文章所谈内容有较强复合性,写作角度多样,如在探讨办报方针的过程中涉及新闻摄影定义和特性,在论及体制变革的时候兼谈新闻摄影策划,等等,我们暂将这类文章按照所涉及的主要内容进行归类。
    第二,90年代以来,综述新闻摄影发展历程的文章数量大增,多篇文章较为全面地阐述了中国新闻摄影发展不同阶段的活动,此外,中国新闻摄影史上的一些人物述评、中国新闻摄影学会编辑出版的一些图书的书评和介绍,在论文集中都有收录。对于这两部分的内容,我们仅从中提取相关的理论论述。
    第三,为了文章的整体性,本文略去了应归入新闻摄影史的文章和内容;考虑到统计的完整性,本文在下表中设“其它”一项,把中国新闻摄影活动、人物评述和摄影图书评介都归入其中。
    综上所述,下表的归类划分中有重复计算的部分。这种分类仅仅是为了便于统计和论述,在分类方法上尚有应细化和值得商榷之处。
 
   年份
归类标准
1983
1985
1988
1990
1993
1995
1997
1999
2002
合计
定义特性
25
10
11
10
5
5
8
8
4
86
地位功能
7
6
8
7
4
3
4
4
5
48
体裁题材
7
6
9
6
8
9
12
3
16
76
评价标准
11
4
3
3
4
1
1
2
6
35
业务探讨
38
33
38
40
28
35
34
26
45
317
法制道德
1
2
0
0
0
1
1
1
10
16
机制变革
1
2
1
1
4
8
7
10
8
42
学科建设
0
3
1
0
2
0
2
0
0
8
对外交流
0
1
13
1
3
1
0
0
1
20
其它
4
5
2
8
8
4
3
6
0
40
合计
94/74
72/64
86/73
76/70
66/65
67/66
72/58
60/58
95/79
688/610
(注:斜线“/”后的数字为每本论文集实际文章数。)
    从上表可以看出以下几个方面的特点:
    一、新闻摄影基础理论部分,包括定义、特性、地位和功能方面研究的特点是:关于定义及特性的探讨一直备受关注,尤其是在新闻摄影理论研究重新起步的八十年代初,这方面的研究成果更为突出。对这些基本问题的探讨、澄清有助于从根本上摆脱文化大革命中对新闻摄影理论和业务发展方向的扭曲,实现理论和实践上的拨乱反正,为后来的发展铺平道路。
    事实上,在此后的多年中,出现的一些争论也还是因为没有对定义和特性等基本问题取得一致而明确的认识。同时,理论也是要随着实践的发展而不断深入,越是本质的东西,对其认识越要经历漫长的过程。新闻摄影的定义和特性的研究就是随着新闻摄影理论和实践的发展而不断发展和完善的。
    定义与特性密切相关,定义当中往往包含着对其特性的揭示。对新闻摄影定义的分歧,主要在其根本属性,即新闻摄影属于摄影范畴还是新闻范畴,而这一分歧又集中体现在新闻摄影特性中关于艺术性的争论。新闻摄影的特征决定了其在现代新闻事业中所具有的独特作用、职能,以及凭借其职能的发挥而取得的相应地位和优势。
    一种理论观点的提出常常有其自身的背景和相关理论的支持,也必有其相对合理性。单纯的赞成或反对一种说法是没有意义的,况且有些问题现在看来已经有所定论。我们进行回顾和归纳的目的在于结合对社会和新闻实践发展的历史背景的分析,来梳理20年来我国新闻摄影理论发展的脉络,为今后的新闻摄影理论研究提供依据、借鉴和启发。
    二、业务经验总结、概括和应用理论研究方面的论文多达317篇,占论文总数过半,从中可以看出新闻摄影界对实践需求和应用理论研究的关注。每本论文集中这部分文章的数量都远远超出其他文章的数量。
    20世纪80年代,讨论集中在新闻摄影记者的采访和拍摄技巧、记者修养、素质方面,计有110余篇,其中,历年来有关对摄影记者修养和素质要求的文章70余篇,从分布的时间来看,比较集中出现在1983年、1996年和2003年的论文集中,这几个时期分别是改革开放初期、市场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和改革的转型期,说明时代的发展要求新闻摄影记者不断提高自身修养和素质,如果不及时跟上技术变革、实践改革和观念更新的步伐,很快就会遭到市场和业务竞争的淘汰;拍摄方法和拍摄技巧一度是大家热衷探讨的问题,有30余篇,其中有近10篇文章专门针对“抓拍”和“摆拍”进行了讨论,8篇文章集中论述了人物拍摄的重要性和其拍摄方法,这样集中的探讨在历年的论文中是不多见的。
    20世纪90年代,围绕新闻摄影记者的文章数量减半,图片编辑业务实践和专业理念探讨成为热门话题,有近20篇文章提到新闻摄影策划,12篇文章总结文字说明写作,8篇谈及图片编辑的地位与作用。从统计的数据来看,这部分文章共有60余篇,而20世纪80年代只有约20篇文章探讨图片编辑问题。
    三、与新闻摄影相关的法律道德问题随着报刊运作市场化和图片市场的兴起越来越受到关注。
    1999年以前,每届年会只有零星的一两篇文章涉及新闻摄影法律道德方面话题,而2002年第九届年会上,就有10余位作者同时对这方面问题提出了各自的看法。《新闻法》尚未出台之前,近年来不断出现的涉及新闻摄影侵犯肖像权、新闻采访中摄影记者人身安全受侵犯、侵犯新闻摄影作品著作权等问题,引起越来越多的关注;人们在拿起法律武器保护自己的同时,也提出了新闻摄影工作者的自律、加强职业道德建设、维护摄影记者的权益等多方面的问题,并进行了理论探讨。另一方面,随着90年代以来报纸体制改革的逐渐深入,关于这方面的文章也比80年代增多,很多作者的论述都强调了新闻摄影改革的背景。
    四、新闻摄影学科建设和对海外新闻摄影理论与实践的研究比重在逐年减少。
    20年来,只有8篇文章谈及新闻摄影学科建设方面的内容,只占论文总量的1%略高。这方面的论文分别出现在80年代中期和90年代初、中期,从90年代后期起成为理论年会的空白。
    对海外新闻摄影理论和实践的研究则基本停留在80年代,其高潮出现在1988年,由于“世界新闻摄影比赛”(WPP,即“荷赛”)在当年1月21日至27日通过“国际新闻摄影周”引进到国内,讨论的焦点集中在“世界新闻摄影比赛”上。在此之前出版的《全国摄影理论年会论文集》(由中国摄影家协会召集会议,并编辑出版的论文集)中曾有一些对美国、英国、法国、前苏联有关新闻摄影的理论观点的介绍和评价,如美国新闻摄影史简介方面的文章较为全面、详尽,成为后来许多相关文章引用的材料。后来的相关介绍和论述,极少能够超出当时的水平,
    中国新闻摄影理论20年来的探索,既是对20年来我国新闻摄影理论研究和新闻摄影实践成果的总结和理论概括,又引导着中国新闻摄影理论研究和实践向着健康的方向发展,成果令人欣喜,但暴露的问题也令人担忧。
    例如,高校和新闻研究院所的教学研究人员、在校学生和理论研究者们,在80年代初期曾是引进海外相关理论研究成果、归纳总结我国业界实践发展并给予理论指导的主要力量。第一到第四届年会,有近30篇文章来自高校师生,与论文集中的其它论文相比,具有较高的学术水平。但是,从1993年第五届全国新闻摄影理论年会至1999年,这一数量下降到1/3左右,直到2003年的第九届年会上,才又出现了4篇高校从事新闻摄影研究的教师和学生的论文。
    又比如,有关视觉传播的理论在国外已经有较为成熟的论述,传播学传入我国也有几十年的时间,但我国的新闻摄影理论中,能够运用传播学理论进行论述的文章极少,更谈不上借鉴其他学科的研究成果。
    在给这600余篇文章归类的过程中,我们最大的感受是第一个十年的论文的理论水平普遍高于第二个十年;而从这9本新闻摄影论文集收入的文章能够看出,将理论概括与实践总结混淆,导致所论多限于“术”、少于“学”,学与术的矛盾在文集中表现得尤其明显。
    从总体上看,从现象和感知、感想层面上描述现象的文章占了极大比重,许多作者在文章中大量抒发个人经验和体会,缺少理论依据和理论上的概括、凝炼、提升,这一点可以从文章所引参考书目极少窥见一斑。引用理论观点、文献资料、翔实材料是论文写作的一大特点,而600余篇文章中规范地注有引文出处的不到20篇,在这20篇中,20世纪90年代以后的文章所占不到1/4。
    在中国新闻摄影学会成立20周年之际,我们回顾中国新闻摄影走过的20年不平凡的历程,在归纳新闻摄影理论发展的脉络和背景的时候,我们首先为20年来的成就和业绩鼓掌叫好,同时,也想给今后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总结提供一些启发和建议。我们提出的具体建议如下:
    一、在基础理论研究和以实践总结为特点的应用理论研究中,应立足新闻理论与实践、新闻摄影理论与实践研究,同时积极借鉴相关学科的理论,如哲学、传播学、影像学、符号学、文艺学、文化学等理论,提升新闻摄影理论研究的理论水平和学术价值。
    二、扩大新闻摄影理论研究参与者的范围,使高校师生,尤其是研究新闻摄影的研究生成为新闻摄影理论研究的一支重要力量,可以以命题形式或立项形式发动他们参与新闻摄影理论和实践课题的研究。
    三、提升论文写作水准和论文集的编辑出版的水平,使之能够成为后来者进行理论学习和研究、论文写作提供材料检索的可靠来源。写作者在引用材料的时候,引用的部分均应详细注明出处,包括作者姓名、作品名称、页码、出版社地点、出版社(或刊物)名称、出版时间、版次等,这是论文写作应有的严谨态度,是对被引用者的尊重;也便于核实,是对编辑出版者的尊重。
                          
参考书目:
1980年摄影理论年会论文稿,中国摄影家协会编印,1980年10月
1981年摄影理论年会论文稿,中国摄影家协会编印,1981年10月
1982-1983摄影理论年会论文集,中国摄影家协会编印
1983年第一届全国新闻摄影理论年会论文集,内部发行
1985年第二届全国新闻摄影理论年会论文集,内部发行
1988年第三届全国新闻摄影理论年会论文集,《过程论与新闻摄影》,北京,新华出版社,1988年8月
1990年第四届全国新闻摄影理论年会论文集,《图文并重 两翼齐飞》,北京,经济日报出版社,1991年1月
1993年第五届全国新闻摄影理论年会论文集,《现状挑战 展望》,北京,经济日报出版社,1994年12月
1995年第六届全国新闻摄影理论年会论文集,《新阶段 新路子》,北京,中国民族摄影艺术出版社,1996年3月
1997年第七届全国新闻摄影理论年会论文集,《高扬邓小平理论旗帜》,北京,新华出版社,1998年2月
1999年第八届全国新闻摄影理论年会论文集,《思考的相机》,北京,长城出版社,2000年6月
2003年第九届全国新闻摄影理论年会论文集,《奋力推动新闻摄影与时俱进》,北京,长城出版社,2003年4月
3#
 楼主| 发表于 2012-1-16 15:59:10 | 只看该作者
蒋齐生:中国新闻摄影理论奠基人转载▼


  80年代以来,沉寂了多年的摄影理论研究获得了空前的大丰收,从1980年12月在北京举行的第一次全国摄影理论年会开始,全国性的和地方性的摄影理论研讨会接二连三地召开,产生了数百篇摄影理论文章。公开出版和发表于各报刊的摄影理论论述文字不可胜数。而这众多的摄影理论作品中,最为引

  人注目的当推新华通讯社研究员蒋齐生的理论著作。

  蒋齐生从1954年至今从事摄影理论研究40多年,撰写了100多篇摄影理论、摄影史专著,总计200多万字。

  一、蒋齐生是中国无产阶级摄影理论研究的积极倡导者和实践者。

  我国无产阶级摄影事业,萌芽于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到抗日战争时期,一支以新闻摄影为主体、以革命军事摄影为重心的摄影力量逐步形成。这支摄影队伍在当时的中国影坛乃至世界新闻摄影界,犹如异军突起,独树一帜,引人瞩目地展示着它自己的独特风格和特点。又经过解放战争的锤炼,形成了中国无产阶级摄影事业的生力军,产生了一大批足以传世的摄影佳作。                            但是战争年代的摄影队伍把摄影当作战斗武器,紧张的战斗使他们无暇顾及摄影理论的研究;新中国成立以后,身带战争硝烟跨进火热的建设生活的摄影工作者也仅仅忙于自己的照相机记录共和国的重大历史进程,摄影理论工作几乎仍是一片空白,专门从事摄影理论研究者寥寥无几。

  在这种背景下,蒋齐生于1952从新华社编委、总编室副主任的岗位转到新华社新闻摄影部,开始了他的摄影记者生涯。蒋齐生是一个勤于思考的人,取景框局限不了他那敏锐的思绪。摄影采访实践使蒋齐生逐步积累了新闻摄影的经验和体会,使他萌生了从摄影理论研究的强烈愿望。

  1954年起,蒋齐生开始写作摄影理论文章,到1964年,十年间大约共计写出三十余万字的论文。

  蒋齐生深为摄影理论落后于摄影实践的状况而焦虑,积极建议和促成新华社摄影理论研究室的成立,呼吁摄影界重视理论研究。十年动乱,没有中止他对摄影理论的思考。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他以自己的研究成果,影响和带动了改革开放新时期的摄影学术工作,对摄影实践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二、以马克思主义的哲学为指导,创立具有中国特色的无产阶级摄影学原理。

    这是蒋齐生最重要的理论贡献之一。

  中国无产阶级摄影理论,究其来源,应该有三:一是批判地吸收国外的摄影理论;二是批判地继承旧中国的摄影理论;三是总结自己的实践经验,使之上升为理论。前二者可借鉴的东西很少,因而中国无产阶级摄影理论和形成主要靠第三个方面,即总结自己的实践经验。蒋齐生正是从这一点起步,走向摄影理论战线的。要正确地总结经验,必须有正确的指导思想,而指导蒋齐生理论研究的唯一的武器就是马克思主义。他说:“我在理论上的努力,是想把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特别是有关新闻学、文艺学的基本原理与新闻摄影、摄影艺术的实践相结合。因此,我每写一篇文章,探讨一个问题,都要重新学习有关的马列文献。”(《新闻摄影理论集》)蒋齐生运用马列主义的唯物论和辩证法原理,探讨摄影的基本规律,特别对新闻摄影有系统的全面的研究和论述。在《新闻摄影简论》、《关于新闻及新闻摄影的特性和基本规律》等著作中,他阐明了新闻摄影的性质、任务和基本规律。在他的理论著作中明确提出了一系列重要的观点。例如,他从马克思主义唯物论的反映论出发,一贯强调摄影的真实性原则。他提出:“以纪实性为特征的真实性问题,是摄影艺术和新闻摄影的生命基础问题。”“摄影的真实性是摄影的思想性、艺术性的基础。”摄影的真实性,具体表现为纪实性;摄影的纪实性,具体表现为现场性。这是摄影的根本特征。 (《新闻摄影论集》第6页)

  对新闻摄影来说,真实性是个非常实际的重要问题,蒋齐生从一接触摄影直至当前就一直在为摄影特别是新闻摄影的真实性而奋斗,1984年他在《新闻摄影的特征分析之二:受真人真事及其形象的限制》一文中重申这样的结论性观点:“新闻摄影受真人真事及形象的限制,是新闻摄影的一个根本规律。形象真实原则,是新闻摄影的根本原则,也是新闻摄影的根本特征。”对此,多年来他一方面身体力行,一方面进行理论探讨、辩论,这方面所写的文字在他的理论著作中占有重要地位。

  蒋齐生在强调以纪实为特征的真实性是摄影最重要特性时,又结合摄影改革,在反驳错误观点的同时,从理论上对摄影的特性进行了深人开掘。他认为“没有摄影特性的研究,就没有摄影理论。” “50年代末,有人强调摄影作为‘阶级斗争工具’的共性,反对对于摄影特性及其规律的研究,结果得到的只是图解式的、公式化、概念化和标语口号式的东西和最后做了林彪、‘四人帮’的奴婢;70年代末,不讲‘阶级斗争工具’而改讲艺术的共同的‘中心课题’和‘使命’,反对对于摄影特性及其基本规律的研究,结果会怎样呢?是一定也得不到真的摄影艺术的。”(《新闻摄影论集》第112页)

  在《新闻摄影的价值与规律》一书中,他连续写了六篇文章,从六个方面深入分析了新闻摄影的特性。同时,又在《新闻摄影应该“五求”》一文中得出这样的结论:“新闻摄影用摄影的手段报道新闻,新闻一变而为新闻摄影,新闻就摄影化、形象化、画面化。”“我国人民的新闻摄影事业,从抗日战争算起,已积累了40多年的历史经验。把我们正反经验、教训加以概括,最根本的一条是:新闻摄影必须为党领导的人民革命事业服务,要使这种服务卓有成效,必须:第一按照新闻摄影自身的规律来从事新闻摄影;第二把五求(求新、求真、求活、求情、求意)作为新闻摄影工作的指导方针和奋斗目标。”(《新闻摄影的价值与规律》第29页)这个结论,也是新闻摄影界经过总结历史经验而取得的共识。

  三、从马列主义关于革命现实主义文艺原理出发,探讨和建立中国摄影美学。

    蒋齐生认为:“摄影的艺术性是摄影对象的意义、性质及所处条件与摄影家对它的评价、认识和拍摄角度、拍摄时机的统一。”“从具体照片看,摄影艺术的主要来源是真实感、亲切感,也就是摄影形象的真实、自然、生动、优美。”“朴素、自然、有意境,是摄影美学的最高要求。”《新闻摄影论集》第6——7集)

  从艺术理论来说,摄影的典型化有它自己的特点和方法。在这方面蒋齐生主张:

  ——它的所有形象,都是生活自身的形象的直接传真、纪实,是摄影家发现的从生活中选择的,而不是摄影家创造或塑造的。这是摄影之所以为摄影的特点,也是摄影作为艺术的特点。

  ——摄影艺术的任务是对现实生活中有一定意义的真人真事的传真、纪实。它传真、纪实的主要手段是“典型瞬间”的捕捉,而不是“典型形象的塑造”。

  ——摄影艺术之所以为摄影艺术,其最根本的特点为真人真事真情真景的传真、纪实。

  ——选择是摄影创造的基本规律。

  因此,在摄影创作方法上,蒋齐生主张选择论,反对塑造论,|在采访实践中他积极主张抓拍反对摆布。他还专门论述了“不干涉对象的摄影”是摄影记者的主要本领。

  在我国摄影理论界,蒋齐生第一个明确提出并系统阐述了摄影特别是新闻摄影的美学原理。在《新闻摄影美学的几个问题》一文中,他联系实际,深入浅出地论述了新闻摄影美学的基本问题,揭示摄影的美的本质。在其他论文里他分析了摄影的审美作用,照片形象的美感特征等,对新闻摄影实践具有很强的指导性,在摄影界产生了广泛影响。

  四、从无产阶级党性原则出发,探讨摄影的社会功能。

    蒋齐生一面强调摄影特别是摄影新闻的宣传教育作用,一面在不同时期从不同侧面,论述摄影多种多样的社会功能。他主张要在为社会主义,为民族振兴服务中发挥摄影的宣传教育、舆论监督、认识生活及审美作用。在《新闻摄影的一般规律与中国特色》一文中,他把为党的事业说话、宣传党的政策作为中国无产阶级新闻摄影的重要特色加以强调,他论述道:“作为党领导的革命的一种武器,作为党在新闻宣传战线上一个兵种,密切联系实际,坚持党性原则与实事求是的思想、工作路线,力求政治性与真实性的统一,政治与艺术的统一,宣传政策,为党的事业说话,反映群众,为群众服务,重视理论与实践的结合——这就是新闻摄影一般规律在中国的特殊表现,这就是我国新闻摄影的传统,这就是新闻摄影的中国特色”(《新闻摄影的价值与规律》第159页)

  在《关于新闻及新闻摄影的特性和基本规律》一文中,他提出了这样一个结论性的观点:“我们只有坚定地站在自己的无产阶级的党性立场上,按照新闻本身的规律,运用新闻这个工具为无产阶级政治服务,才能服务得好,服务得有效。——这就是我们研究新闻、新闻摄影的特性与基本规律的出发点,这也是我们对于新闻、新闻摄影工作正反两方面经验的一个总结。”(《新闻摄影论集》第95页)

  蒋齐生参加革命后,长期从事党的新闻工作。抗日战争时期他曾在延安《解放日报》任国际新闻编辑,1946年转入新华社,1949年新华社随着党中央进入北平前夕,他奉命先期入城,负责新华社和新华广播电台的进城筹备工作。任新华社编委后,他参与了新华总社的业务领导工作。

  长期的新闻工作实践,使他具有坚定的党性原则,以及和党中央保持一致的组织观念,这一基本素质,使他的摄影理论研究具有十分鲜明的党性,使他的研究工作始终保持正确的方向。他是党的无产阶级摄影事业的实践者,又是马克思主义的摄影理论家。这一评价,蒋齐生是当之无愧的。

  五、以改革的精神,审视过去摄影实践和理论。

  近十几年来,蒋齐生科学地分析和对待党的摄影工作的传统以及国外资产阶级摄影,提出新的时期摄影工作特别是新闻摄影应遵循的一系列的理论原则,这不仅使蒋齐生的摄影理论体系更加完善,而且对于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的摄影事业特别是新闻摄影具有直接的指导作用。

  80年代,蒋齐生己届离休年龄,但他仍站在中国新闻摄影学会的领导岗位上辛勤耕耘,他的理论研究的兴趣和热情不减当年,近十几年间,出人意料地成为他理论研究的黄金时期,出现了引人瞩目的丰硕成果。在这个时期的理论工作中,蒋齐生既坚持党性原则,坚持党的摄影工作优良传统,又对过去摄影工作中的种种弊端,特别是对于十年动乱中流行的“帮八股”,进行了无情的批判,并从理论上为摄影界拨乱反正鸣锣开道。

  80年代以来中国改革开放的大潮,使摄影界发生了巨大变化,摄影工作者用照相机记录改革开放进程的同时,也积极进行着摄影工作自身的一系列改革。摄影界的改革开放实践促进了新闻摄影理论研究的空前活跃,并在以下几方面取得了积极成果:

  (一)对新闻摄影历史和传统的全面评价和反思;

  (二)对新闻摄影党性原则,新闻摄影与政治宣传,新闻摄影与社会生活关系的再认识;

  (三)对新闻摄影特性与功能的恰当分析与探讨;

  (四)对我国新闻摄影体制和队伍建设的探讨与建议;

  (五)对国外新闻摄影理论的评价与借鉴。

  蒋齐生在上述五个方面的理论研究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他一方面积极进行组织领导工作,一方面带头撰写理论文章,仅收入《新闻摄影的价值与规律》一书的,就有36篇之多。这些理论文章探讨了中国改革开放以后新闻摄影界出现的新课题,研究了新闻摄影界出现的新情况,它不仅深化、完善了蒋齐生摄影理论的基本观点和体系,而且也进一步拓宽了他的理论研究的视野和领域。

  改革开放以来,中外摄影文化的交流,一方面促进了我们对国外摄影的借鉴;另一方面也引发了对中国摄影传统的反思。在这两个重要的理论问题上,蒋齐生既反对摄影学术上的“闭门锁国”,积极推进中外摄影交流,主张借鉴国外优秀摄影作品和理论成果,但又指出不能兼收并蓄,不应该盲从,对其消极的、腐朽的东西要坚决拒于国门之外。对待传统,蒋齐生从马克思主义关于“扬弃”的观点出发,一方面坚持继承发扬党的摄影工作的优良传统和历史上的成功经验,另一方面也分析、批判了摄影史上曾经出现的宣传腔、八股调、形象性差及功能不全等种种弊端和消极现象,并针对这种弊病提出了改革主张。

  蒋齐生这种既继承传统又勇于改革的理论观点,具有鲜明的指导性。它将使无产阶级的摄影优良传统进一步发扬光大,有利于中国摄影艺术之河永续不断,长流常新。

  对世界摄影史的介绍,对中国摄影史的整理与研究,是蒋齐生在摄影学术上的又一大贡献。1980年,蒋齐生曾感慨地说过,党的摄影工作己有几十年的历史了,但至今我们还没有一部完整的中国摄影史,也没有一部完整的新闻摄影概论,对于国外的东西我们也研究得很少。这同摄影事业对我们的要求太不相称了。

  蒋齐生出于强烈的事业心和高度的责任感,积极参与组织了中国摄影史的编写工作。他自己承担了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时期革命摄影史的收集和撰写任务。

  1989年,蒋齐生的摄影史研究专著《新闻摄影一百四十年》正式出版。全书21万字,主要内容有以下四个方面:一、世界和中国新闻摄影发展历史和基本经验;二、新闻摄影理论发展史;三、国外和中国摄影界著名代表人物的成就与理论贡献;四、二三十年代中国摄影界著名美学思想的发展概略。

  在中国,探讨上述摄影史问题并以专著出版者,蒋齐生是第一人。书中许多内容是他掌握的第一手材料。为此他曾抱着年迈多病之躯,不顾酷暑严寒,东奔西跑,查档案,翻资料,付出了巨大的艰辛。书中的许多材料是蒋齐生从浩繁的历史档案中一页页查找抄录下来,第一次公诸于世的。

  蒋齐生是做学问的有心人,他时刻没有忘记一个摄影理论工作者的职责。对于中国革命摄影工作的开创者沙飞的研究与评价,蒋齐生也是第一人,而引起蒋齐生对沙飞研究兴趣的,却是摄影家郑景康的一句话。一次,蒋齐生看望病中的郑景康,郑说,如果沙飞还活着,中国摄影界就不会是这个样子。于是蒋齐生就南下上海,钻进图书馆几个月,翻遍了解放前的所有画报资料,又查阅档案抄录了许多关于沙飞的情况,写出了关于沙飞的评价文章,引起摄影界的重视,曾一度出现“沙飞研究热”。

  摄影理论的研究离不开摄影史料。没有充分的史料,理论就缺乏基础。蒋齐生广泛收集和整顿的许多史料,不仅是他本人理论工作的一部分,为其理论观点提供了充分的依据;同时也为所有摄影理论研究者提供了可资借鉴利用的宝贵资料,是摄影理论界的共同财富。

   旗帜鲜明,雄辩犀利,尖锐深刻,是蒋齐生摄影理论风格的三大特色。

    文如其人。蒋齐生是延安窑洞里走出来的理论家。1917年出生于陕西户县农村,20岁参加革命,长期在延安土窑洞里受到延安精神的熏陶,养成了他一生追求真理、刚直不阿的性格,他的理论风格打上了那鲜明的个性烙印。

  蒋齐生的理论文章从来不含糊其词,赞成什么,反对什么,观点非常鲜明,从不隐藏自己的立场,从来不搞折中主义。他是党的新闻工作者,也是党的摄影理论家,服务于党的宗旨、服务于党的路线方针是他理论工作的出发点。这就是蒋齐生理论体系具有明确的政治倾向性的主要原因。
4#
 楼主| 发表于 2012-1-16 16:00:07 | 只看该作者
中国摄影家协会理论研究部
 
    中国摄影家协会理论研究部成立于1960年,是协会负责政策调研、理论研究,主持摄影界学术研讨和学术交流活动的学术部门,主要职能包括:
  1、收集摄影信息,调查研究摄影理论和相关政策问题;
  2、组织学术研讨、交流和开展评论;
  3、承办摄影理论研讨会;
  4、编纂中国摄影史,整理中国摄影代表人物的历史资料;
  5、重要文件和大型活动领导讲话的起草工作。协会宣传工作。
  中国摄协自成立以来召开了六届全国摄影理论研讨会,推动摄影理论研究不断拓宽和加深,产生了一批具有较强学术性和实践性的理论成果;承担了《中国摄影史》的组织编纂工作。自2000年开始,理论研究部推荐了摄影界优秀学术成果参加中国文联文艺评论奖的评选,获得了突出成绩。此外,研究部还针对摄影界涌现的创作动向,组织专家学者举办了多次专题研讨会,编辑摄影理论书籍,向社会推介了一批颇具潜力的新人和水平较高的优秀作品;联系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编写了《中国大百科全书》摄影分卷,历史上第一次把摄影作为独立学科写入中国大百科全书。
  理论研究部在政策调研方面作了大量工作,参与了协会重大活动的策划组织、重要政策的论证出台工作,起草了包括中国摄影家协会章程、入会细则、中国摄影家协会全国代表大会各类文件在内的重要文件,与摄影理论界人士保持着密切联系。
 
地址:北京东单红星胡同61
邮政编码:100005
电话:010-65211130
传真:010-65211130
电子信箱:man2002lsff@vip.sina.com
5#
 楼主| 发表于 2012-1-16 16:02:45 | 只看该作者
中国摄影家协会举办全国摄影理论研讨会历史回顾
2007-8-30


     自1980年开始,中国摄协陆续举办过七届全国摄影理论研讨会,从批判极左路线、拨乱反正开始,依次研讨了摄影与政治的关系、摄影的功能和艺术特征、摄影艺术思维、主旋律与多样化和纪实摄影等问题。七届理论年会的召开对摄影本体问题的探索和认识逐步深化,从摄影分类的角度,分析当时的摄影现象、澄清摄影概念、引导创作方向和动员全国摄影理论工作者参与理论建设,起到了很好的作用。理论年会已经成为中国摄协理论研究方面的重要活动品牌。
    在1978年底在中国摄影家协会召开的第三次会员代表大会上,代表们提出建议,希望加强摄影理论建设,努力开展摄影评论和理论研讨活动,促进摄影创作和理论水平的提高。中国摄影家协会随之成立了由吴印咸为主任委员,由北京和全国各地的理论骨干组成的“摄影理论与评论委员会”。1980年12月6日,第一届全国摄影理论年会在北京展览馆剧场会议室举行。本届理论会的主题是摄影艺术的特性和功能,新闻摄影和艺术摄影的关系。

1981年全国摄影理论年会
    第二届理论研讨会1981年在桂林召开,主题是摄影的纪实性和美学问题,与兄弟艺术的关系。在本届理论会上,提出编纂中国摄影史的计划。
    第三届理论研讨会1985年在大连召开,主题是多角度多层次更新摄影观念。
    第四届理论研讨会1989年在厦门召开,主题是新时期的十年总结。
    第五届理论研讨会1994年在贵阳召开,集中讨论了纪实摄影的本质和功能。
    第六届理论研讨会2000年在新疆伊犁召开,主题是入世后的中国摄影市场和创作走向。
    第七届理论研讨会2004年在内蒙古通辽召开,主题是摄影的分类与创作走势。

第七届全国摄影理论年会
   自2004年在通辽举办第七届全国摄影理论研讨会至今,已经三年了。三年来,中国摄协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大力促进摄影理论研究和评论工作,召开了多种形式的研讨会。三年来,中国摄协积极参加中国文联文艺评论奖的评选活动,取得很好成绩,共有近30位作者的文章分别获得一、二、三等奖,向文艺界推出了一批摄影评论家;从2001年第五届中国摄影金像奖开始,增设了理论评论金像奖,并有4位理论工作者获奖;2003年中国摄协组织力量编写《中国大百科全书》摄影学科辞条,改变了这套权威辞书没有摄影内容的历史。在中国摄协大力组织开展理论研究活动同时,广大摄影理论研究工作者紧跟时代步伐,勤奋探索和钻研,取得显著成绩,写出了一批好文章,出版了一批好的论著,在广大读者中引起反响;一些活跃在八十年代的老摄影理论工作者笔耕不辍,在高校、科研院所和社会上又有一批理论新秀涌现。总的来看,过去的三年,是摄影理论着力建设的三年,是探索前进的三年。
    第八届全国摄影理论研讨会东莞市长安镇举行,顺势应时,以中国摄影史建设和影像市场的建设为主题。专家、学者和与会代表近百人,研究摄影史的资料征集、整理、抢救和编写思路,必将对摄影基础理论建设起到长远的指导作用,推动中国摄影通史的编写工作。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5-29 10:18 , Processed in 0.115817 second(s), 2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