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175|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黄永玉:浪迹文学江湖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3-11-22 08:49:34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黄永玉:浪迹文学江湖2013年11月21日来源:时代周报(广州) 
  黄永玉 1924年生,湖南凤凰人。受过小学和不完整初级中学教育。16岁开始以绘画及木刻谋生。曾任瓷场小工、小学教员、民众教育馆员、剧团见习美术队员、报社编辑、电影编剧及中央美术学院教授。创作水墨、水彩、油画、雕塑、木刻、版画,也写诗、散文、小说、剧本。出版多种画册,著有《永玉六记》、《吴世茫论坛》、《太阳下的风景》、《比我老的老头》等书。
  八十岁时,黄永玉写:“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随心所欲不逾矩,八十脸皮太厚刀枪不入。”
  九十岁时,黄永玉写:“世界长大了,我他妈也老了。”
  黄永玉曾说,平生最喜欢的是文学,第二是雕塑,第三是木刻,第四才是绘画,但前三项都靠绘画养着,因为稿费太低了。董桥也评价,黄永玉的文章第一,书法第二,画第三。对此,黄永玉老老实实地说:“对我来说,比较容易做的事情是写文章,也比较快活,快乐的基础是好多朋友喜欢看我写的东西,那我就开心嘛。画画么,我的朋友也喜欢,但画画更大的好处就是可以卖钱,卖了钱可以请朋友吃饭,可以玩,但画画没有写文章这么开心。”
  2013年10月起,“我的文学行当—黄永玉作品展”在上海、广州、长沙等地巡展,展示的正是黄永玉的文学之长。
  上海三剑客
  抗战胜利后的上海,黄永玉、汪曾祺、黄裳“三剑客”结成好友,这是三人成长历程中相当重要的一段。1946年,汪曾祺在致沈从文的信中说:“黄永玉是个小天才,看样子即比他的那些小朋友们高出很多。我想他应当常跟几个真懂的前辈多谈谈,他年纪轻(方二十三),充满任何可以想像的辉煌希望。真有眼光的应当对他投资,我想绝不蚀本。若不相信,我可以身家作保!我从来没有对同辈人有一种想跟他有长时期关系的愿望,他是第一个。您这个作表叔的,即使真写不出文章了,扶植这么一个外甥也就算很大的功业了。给他多介绍几个值得认识的人认识认识吧。”
  黄裳后来亦回忆:“当年在上海,他和曾祺总是一起见访,一起小吃,吹牛,快活得很。他俩都是才人,所谈也都是妙事,不易忘记。曾祺到北京去了,通讯渐疏。永玉也在北京,想来他们一定过从甚密。曾祺的小说集《羊舍的夜晚》还是永玉为他作了木刻插图。想不到十六七年间他们见面不多。想来曾祺别有一个过从的圈子,我总想他们的不常在一起无论对曾祺还是永玉,都是一种绝大的损失。曾祺在‘文革’后期,入样板团,以《沙家浜》一剧名世,还上了天安门。当时我在干校,为此还挨了一场批斗,思之惘然。”
  黄永玉与汪曾祺从亲如兄弟到淡如水,也许是大时代风雨洗礼的产物。汪曾祺逝世后,黄永玉回忆:“我的画只有他一个人能讲。他死了,这样的懂画的朋友也没有了。和他太熟了,熟到连他死了我都没有悲哀。他去世时我在佛罗伦萨。一天,我在家里楼上,黑妮回来告诉我:‘爸爸,汪伯伯去世了。’我一听,‘嗬嗬’了两声,说:‘汪曾祺居然也死了。’这有点像京剧《萧何月下追韩信》中,萧何听说韩信走了,先‘嗬嗬’笑两声,又有些吃惊、失落地说了一句:‘他居然走了。’我真的没有心理准备他走得这么早,总觉得还有机会见面。他走时还不到八十岁呀!要是他还活着,我的万荷堂不会是今天的样子,我的画也不会是后来的样子。他在我心里的分量太重,很难下笔。”这也许可以解释,为什么在黄永玉回忆师友的《比我老的老头》一书中,没有写到汪曾祺。
  香港忘年交
  1948年,黄永玉从台湾到香港,起初没有住所,漫画家廖冰兄慷慨地邀请他到家里暂住,那时,廖家三十来平方米的房里已经住了好几个人。黄永玉在写廖冰兄的文章《米修士,你在哪里呀!》中说,廖冰兄根本没有发掘自己。后来黄永玉解释:“廖冰兄这个人,今天你们年轻人是不知道了。他在国民党反动统治时期,就像一个真正的战士一样,像从炮火连天的战场上杀出来的这样一个人,非常勇敢,每天画画骂国民党,在生死边缘战斗着。那是不得了的,要死的!那时候生活又很艰苦,谈不上日子过得好,生活琐事很多,孩子又小。我刚到香港,没地方住,他说住到我家里来,我住到他家里大半个月,看到环境很嘈杂,小孩吵啊闹啊,他半夜三更抱着走来走去,这是生活的压力。还有更重要的一点,他的画面的组织才能,没有发挥出来。画面的组织才能,不是普通人能有的,你可以会画画,画什么像什么,组织才能显示一个人绘画的规模,廖冰兄是可以统率很大绘画的。哪怕他画一张很小的画,画面的控制能力也非常强,如果他没有碰到反右,没有被划成右派,没有受折磨,他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画家,一个大壁画家。壁画就是工程,不是个人能完成的,他是一个很好的统帅,很多年轻人可以跟着他一起画,那种情感是很高深的,可惜了。”
  在香港,黄永玉曾任《大公报》临时美术编辑,同事中有查良镛(笔名金庸)、陈文统(笔名梁羽生)。也是在香港,黄永玉与聂绀弩、叶灵凤成为忘年交,日后又与黄霑、蔡澜成为忘年交。
  香港当年有一家叫“美利坚”的馆子,童子鸡做得很出名,有一次黄永玉和朋友吃到一半,发现大家口袋里都没有钱,他对着饭馆里饲养的热带鱼画了一张速写,用手指头蘸着酱油抹在画上,算是着色,画完给叶灵凤打了一个电话。没过多久,叶灵凤笑眯眯地来了,黄永玉交上画,叶灵凤预支稿费付清了饭钱,大家尽欢而散。
  黄永玉也常陪聂绀弩打发寂寞时光。有次两人走在街上,黄永玉告诉聂绀弩有个很好的故事。聂绀弩说:“故事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谁来讲。”黄永玉后来说:“文学不光是讲故事。写文章也像作对联一样,上一句下一句,要讲得有意思,结构、关系,但不是讲故事,巴尔扎克讲故事讲得好,出神入化,但他写得没有司汤达、左拉有意思。我用有点类似福楼拜的写法,不要太紧张,从容一点,慢慢地说,站在故事以外来说。”
  黄永玉和金庸同年,当年叫他“小查”。几十年后,黄永玉的画展在香港举办,金庸去捧场,吃饭时,黄永玉指着身旁的金庸对大家说:“他比我大几个月,那时我们都叫他小查。”金庸笑道:“现在恐怕没有几个人叫我小查了吧。”香港有一家电视台采访黄永玉,请他谈金庸,黄永玉说:“查良镛根本不适合写武侠小说,他应该干别的事,他怎么会写起武侠小说来了呢?”
  “从容对待”“文革”岁月
  1953年,黄永玉从香港回到北京,任教于中央美术学院,先住在表叔沈从文家,后入住中央美术学院教员宿舍大雅宝胡同甲二号。
  沈从文只读过小学,黄永玉只读过中学,后来都任教高校。黄永玉说:“我没有读过什么书,说了人家不相信,初中三年,念到二年级留了五次级……有记者花时间去翻我当年读书的档案,找到我小时候的同学,我那个同学告诉记者,黄永玉当年的成绩,每学期的总分,加到一起都不到一百分。我自己也没想到后来会当教授啊!我就用老布什的话说,我是没有任何出路了,只好去当教授。”
  黄永玉自述:“有幸沈从文是我表叔,他给了我文人良心。有幸认识聂绀弩先生,他给了我文学钥匙。我懂得人生险恶利害,什么时候讲话,什么时候哑巴,肚子里清楚明白。也懂得为恶者读书更恶,书跟善恶两边都是朋友,出了事,谁也救不了谁!我一生读和写都没有什么意义,只是为了兴趣。”
  在后来的政治运动中,黄永玉遭遇了著名的 “黑画”事件。事后,黄永玉说:“所谓的‘黑画’,那个猫头鹰事件,他为什么说我画猫头鹰一只眼睛开一只眼睛闭就是反对社会主义?让他说为什么,他也是说不出来的。不要讲出意思来画画,也是改革开放以后的事情,改革开放以前,每一样东西都要有意思,没有意思就有坏。上海有个画家画一个笑眯眯的苏东坡,叫《中苏友好》,苏东坡和他爸爸比,小一点,和他弟弟比,大一点,就不是大苏,不是小苏,是中苏,笑眯眯就是友好。还有一个画家画一张《又红又专》,画一块砖,红砖,就是又红又专。现在好了,就是不是太有意思的东西也不追究了。”
  动荡岁月里画不了画,写不了文章,痛苦吗?黄永玉回忆:“自然的事情怎么会痛苦呢?痛苦是对比了之后才会有痛苦。比如说,我们在干校,每天哪里有空去痛苦呢?每天大家去劳动,劳动完睡觉,第二天还要劳动。除非你有闲情逸致的时候才会痛苦。这个事情不要说我们,古代划奴隶船的人,锁在铁链里,不见天日,每天就是摇呀摇的,从历史来讲,他是痛苦的,但是他在摇的时候,仅仅是希望活下去,别死,来不及想我痛苦呀我怎么样。批判人道主义的时候,我们小组开会就讨论这个问题,死刑犯、反革命分子、国民党的将领为什么还愿意接受改造?大家说来说去,轮到我发言,我说:‘大概活着比死好吧。’大家就来批判我,说死刑犯、反革命分子、国民党的将领认识了共产主义的原理啦,认识了社会主义的好处啦。我们都没有那么清楚,他们怎么就那么清楚了呢?不太可能吧。”
  “文革”时,有次难得地,沈从文在街上与黄永玉擦身而过,不到五秒钟时间,沈从文只说了一句话:“要从容对待啊!”
  晚年置豪宅:“就是艺术创作”
  黄永玉画风多变,晚年热衷于置办豪宅:北京的“万荷堂”,凤凰的“夺翠楼”、“玉氏山房”,佛罗伦萨的“无数山楼”。他说:“我那是发疯了,神经病嘛。我研究过我自己,怎么到处都有房子?现在我想那就是一个艺术上的创作。借用素材来创作,每一个不同的素材在不同的地方不一样。”
  对画画,黄永玉自有一套看法:“我一生没有寻找伟大的意义,画画不像政治生活。‘文化大革命’时有位老先生批评我,说我创作态度一点都不严肃,永远是为了快乐。当时我低头站在台上,他指责我,我也不能说话,要是平常他这么说,我肯定请这老头吃西餐,我说你怎么讲得这么对啊!搞艺术创作如果没有快乐的基础你怎么画啊。为了创作,心情是要快乐的。”又说:“把画画提高到深刻的意义上,文化贡献啦,全是扯淡的。人家问毕加索:‘你的画什么意思呀?’毕加索说:‘好看不好看呢?’‘好看是好看。不知道你的画说些什么。’‘你听过鸟叫吗?’‘听过。’‘好听不好听啊?’‘好听。’‘你懂得它是什么意思呀?’画画也是一样的道理。”“一个人喜欢把每一件小事,每一个活动,都讲成一件非常有意义的事,但是人活着很多时候没有什么意义啊。人家问我为什么喜欢画荷花,我就说,我外婆打我,我就躲到荷花边……你真的以为我画荷花从这里开始?人应该冷静地对待这样一种东西—尤其是画家,喜欢把每一件事情都讲得很有意义。”
  经历了那么多苦难,黄永玉和他的老朋友们从容且长寿。他说:“对人生从容一点,别嚣张,苦也别嚣张,得意的时候更不要,这需要修养,有知识的修养,也有人生的修养。我对一个年轻的朋友说,你不要光研究胜利者的传记,也要研究一下失败者的传记。胜利者写的传记里有很多夸张的东西,而失败者的传记里有很多东西都是真实的。”
  记者手记
  黄老大的英雄会
  黄永玉八十岁时,我在广州专访过他。老先生出场时手执烟斗,面带微笑,在座之人均不由自主肃立起来。访谈一开始,黄家亲朋拿相机从不同角度拍照,闪光灯影里,我恍然觉得这是一位江湖老大主持的英雄会。可惜黄老大的听力不太好,说话时只好凑近了提高声调,顿时没了距离感。一会儿工夫,就知道这位老大不喜欢正儿八经的访谈,更乐意百无禁忌地聊天—黄老大的英雄会变成了黄爷爷的故事会。
  2005年8月13日,我到北京,参加了黄永玉在万荷堂举办的生日酒会,见识了各界名流。万荷堂中,黄永玉居住的地方名为“老子居”,那张其大无比的睡床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老子居”外的另一个院子是荷塘所在,数亩地大的池子栽满荷花,顿感“十万狂花入梦寐,一袭清馥逸荷塘”并非吹嘘。在万荷堂,我见过一张大合影,其中有黄苗子和郁风夫妇、丁聪和沈峻夫妇、王世襄、范用等,后来我都采访过他们—再回想万荷堂的盛会,心中竟有别样滋味。
  2007年3月,我再去万荷堂,依然是黄永玉的英雄会,依然听他讲故事。当天晚上,我们几个朋友还去了同住通州的黄永玉的二弟黄永厚家,一天之中感受了兄弟俩的不同风范,煞是有趣。
  在任何一个场合,黄永玉的口才和气场使他总是当第一男主角。晚餐时座上有人问他:“您现在吃辣椒吗?”“用鼻子吃不行,用嘴巴就行。”又有人问:“平时有什么活动?”“打乒乒球啦,画画啦,拳击现在是不能打了,家里有个沙包,每天打打沙包。我弹钢琴的水平和我日文的水平差不多,认得中国字的那部分……”谈起他的故乡凤凰,“有一次,我在江边画画,一个导游带了一帮人,看我在江边的那幢房子。房子叫做‘夺翠楼’,导游就说,黄永玉以前有一个老婆是人家的,叫‘翠儿’,是黄永玉抢来的,所以叫‘夺翠’。其实哪有这种事情,从字面上讲,‘夺翠’就是把绿颜色‘抢’过来,在我们家乡话里说这件东西很‘夺翠’,就是很多绿颜色,颜色鲜艳的意思。”笑眯眯的黄永玉仿佛在讲与自己不相干的故事,“还有一次,我在凤凰的路上走着,有一个人一看见我,就叫:‘沈从文!’”
  我也听过多次黄永玉笑谈“死”:“死了就烧掉,送到火葬场,人就回来,就不要再管,骨灰都不必要。鲁迅说,如果一个人不活在人的心上,他就真的是死了。为什么要活在人的心上?有什么理由你要活在人的心上呢?好像也没什么意思嘛。且不管这个,既不要骨灰,又不想活在人心上,你还想干嘛呢?所以我有几个方案:一个方案是骨灰不放火葬场,放在抽水马桶里,请一个有修养的受人尊敬的老先生拉一下,举行个仪式。这个方案我爱人反对,说会塞住水管,找人修很麻烦;只好执行第二个方案,把骨灰一小包一小包地包起来,分送给朋友,栽花,但是有一个问题,到了晚上,朋友看了,觉得花长得比较怪,吓人。这样只好让朋友永远痛恨我,咬牙切齿地骂我,那就把骨灰揉在面里包饺子请大家吃,吃完了宣布:‘你们刚才吃的是黄永玉的骨灰……’关于死,杨宪益讲了很好的话,他说与其等人死了以后称赞人怎么好,不如活着时就开追悼会,他想自己快死的时候,搬一张靠椅,可以旁听大家吹捧他。”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11-26 07:23 , Processed in 0.140095 second(s), 2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