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王岳川:中国崛起 “文化声音”必须响起来
本网讯(特约记者 秦岭)王岳川,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博士生导师,北京大学书法艺术研究所所长,国际书法家协会副主席,中国中外文艺理论学会副会长,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从事文艺美学、西方文艺理论、当代文化批评和文化战略的研究和教学,研究成果卓著,在中外学术刊物上发表学术论文约400余篇,著有30多部专著,长期担任《百家讲坛》主讲,主持央视《中华文明之光》文化栏目。
核心提示
文化强国必须有自己的核心价值,中华民族的核心价值不可能从别人身上获得。
面对强大而对中国又颇多误解的西方,最好的办法就是告诉他们,中国是与人为善的,中国人是富于智慧和温文尔雅的,中国文化是一种可以多元对话的平和文化。
文化“走出去”绝不能停留在实用文化层面,只有思想层面的交流才能深入文明的内部神经。
中国学者应重新体会“学术者,天下之公器”的经纬,强调不同文化之间的相互理解和宽容,从新的视角探讨东方文化的当代价值与未来走向。
中国崛起将不是越来越像西方,而可能是西方世界开始吸收中国经验智慧。
中国“文化声音”在世界上很弱
今天演讲的主题是文化强国。文化强国必须有自己的核心价值。我们既不能走狭隘的民族主义道路,也不能走抄袭西化的道路,只能在宽容中庸、立己达人中走以中国自身为主,吸收世界优秀文化,守正创新的文化强国之路。
文化强国身份重建与中国文化复兴紧密相关,同时还意味着,中国文化守正创新是国家综合实力提升的重要标志,也是推动世界自然生态和精神生态和谐均衡发展的基本保证。
这些年来,中国文化的包容、忍让、中庸、贵和精神,在世界上基本上没有发出声音。美国高参亨廷顿警告说:20世纪末期是基督教文明与伊斯兰教的冲突,21世纪上半叶是基督教文明和儒家文明的冲突。谁是儒家文明?当然是指向中国。南海居然在美国人口中变成了公海,东海同样如此。南海诸国,越南、菲律宾等,还有东海的日本、韩国,包括更加边缘化的印度和其他一些环太平洋国家,对中国采用了“狼群战术”。
中国遭遇的东海和南海危机,表面上是美欧国家搅局,使得领土争端和资源争夺问题日益复杂化。而深层原因,与半个世纪以来,中国文化影响力提升缓慢乃至弱化也有很大关系。
中华民族如果在新世纪仍处在文化不自信中,我们就永远找不到自己的核心价值。我走了世界上50多个国家,没有看见任何一个国家把别人的语言变成自己考大学、考研究生、考博士的的硬杠杠,而我们做到了,这还值得欢欣鼓舞吗?我走了世界上很多国家,没有看到一个国家的著名学者提出“打倒古希腊”、“打倒古罗马”、“打倒苏格拉底”、“打倒柏拉图”,但是我们曾有过“打倒孔家店”。
中华民族的核心价值不可能从别人身上获得,就像我们的人种——黄面孔、黑眼睛、黑头发,不可能从其他的民族当中获得基因。在我看来,“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一定会成为中华民族核心价值当中可贵的资源和元素,如果否定这一点,我们走遍天涯海角也找不到所谓的中国精神。
中国应发出“和谐良善”的声音
中国文化中的儒家文化、道家文化、佛家文化,分别形成中国思想文化的三个维度。儒家强调的是“和谐之境”,目的是治国;道家强调的是“天人合一”,追求自然无为,目的是治身;佛家强调的是“慈悲之境”,主要目的是治心——治贪婪心、是非心、功利心乃至于霸权之心。在这冲突激烈的世界上,中国应该发出“和谐良善”的声音。
中国精神强调“德”——所谓“明明德”。“德”的金文左侧是一个行走的十字路口,右上面是一只眼睛,下面是一颗心。意在十字路口以目观心,向内自省,不左右徘徊,一直前行。现实中去救一个老人,那是小德,一年多次救老人,那是中德,救一辈子人那就是大德。今天很多人缺德,因为他们明哲保身不再救人。明明德,“明”是把内心的小德提升转化为大德,美好的德性是本性所在,要天天洗去心灵上的尘埃。
中国精神强调“亲民”。“亲民”,宋代朱熹又解释为“新民”。段玉裁《说文解字注》解释“新”:取木也。取木者,新之本义。在我看来,创新是对传统精神吸纳后的新发展,如果认为“新”就是完全否定传统,那是极端错误的。德国哲学家海德格尔研究当代存在哲学,他从古希腊中吸收很多精神元素,把古希腊很多词汇和很多思想当代化。所以“新民”不是反传统的无根之新,而是和人民一致起来提升显示的内在美好本性。
中国精神重视“止”。止,犹如一个铜板的两面,一面止于贪官污吏,止于悬崖勒马;另一面,要臻达最高的尽善尽美之境才能止,这就是一息尚存,奋斗不止。“止观”强调锲而不舍的追求——屈原上下求索,虽九死犹未悔;强调远大坚实的志向——诸葛亮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注重知其所止的分寸,如背上刺字“精忠报国”死于风波亭的岳飞,“留取丹心照汗青”的文天祥,坚持切磋琢磨、流芳百世的王国维等。
我的恩师季羡林先生,在上个世纪80年代初说了句所谓“错误”的话:“三十年河西,三十年河东。”一时间,几个大报整版批评他,一位教授公然在文章里说这位“留德十年”的理性主义者已变成一个算命先生。我问季老为什么要这么说?他说,我反对那种文化自卑主义、文化失败主义和文化不自信主义,所以我给中国崛起30年时间。时间正好过去30年,中国GDP从全世界第76名变成了第二位,这是了不起的进步,这其中文化功不可没。
“文化强国”提得很及时
当代世界对于文化领导权的争夺,中国面临多重挑战。美国文化、快餐文化,导致整个社会群体急功近利。欧洲文化整体复兴,德国、法国文化扩张更具有主动意识。当今中国,文化软实力还不硬,所以“文化强国”提得非常及时。
这里说一个数据。我辛辛苦苦花了近半年时间,研究英、法、德、意、西、俄六种文字著作翻译情况,在20世纪1900年到2000年,中华民族究竟翻译了多少?100680多册。我又做了一个反向研究,西方列强诸国,20世纪翻译了中华民族多少著作?800多部。新闻出版总署得出的结论跟我一样。文化赤字差了100倍,什么原因?中国和西方思想文化没有平等对话,西方对中华民族很隔膜,目前这种状况还在持续。
西方通过全球化让世界变成“地球村”,中国崛起让西方霸权日益变小。新世纪中国文化战略的重要核心在于:发现东方,让文化“走出去”。我们必须注意国家形象在国际化语境上的“水桶定律”—一只水桶能装多少水取决于最短的那块木板。引申开来,任何一个国家文化的对外形象面临的共同问题,即构成国家形象、大国形象的各个部分往往优劣不齐,而劣势部分往往决定整个国家的国际形象水平。
大国形象包含四重形象:经济形象,政治形象,军事形象,文化形象。中国经济形象是辉煌的,政治形象正在赢得越来越多国家的信任,军事形象也正在崛起和获得认同,但是文化形象却处于不利之境。由于文化的低势位,使得中国因文化这块“短板”而很难在国际上成为精神所向的真正大国。可以说,大幅提升中国文化软实力,建立中国文化战略话语,强化东方强国的文化软实力,迫在眉睫。
联合国发出警告:全球在物质现代化进程中,精神病1%,艾滋病1%,自杀率1%,人类精神文化生态出了严重问题——文化贫嘴化,生命缺钙化,价值空洞化,精神低俗化。中国在物质现代化过程中应该吸取前车之鉴,坚持精神现代化。
欧洲现代文化的战略是“三争文化”丛林法则,即人与人之间是竞争,群体之间是斗争,国际之间是战争。半个世纪以来,美国作为世界警察导致战争不断,世界国家不断碎化。1945年,美国成为大拿的时候,世界上只有60多个国家,现在全世界有200多个国家和地区,这里面文化和军事的较量可谓硝烟弥漫。最近,美国前助理财政部长罗伯茨在西班牙《世界报》发表《世界能够在华盛顿的盲目自大统治下幸存吗?》一文中说:“美国下的赌注是导致别国内战,使得国家内部分裂,越多的国家被摧毁和解体,华盛顿就越强大。他国内部出现自相残杀,国家内部分治导致国家整体的无能。美国正在引导世界走向毁灭。没有负罪感的华盛顿政府,是地球上现存的对生灵最大的威胁。”可谓一针见血!
美国后现代文化战略“三片文化” ——大片、薯片、芯片,在世界播撒:大片控制了我们的视觉娱乐,薯片控制了我们的胃,芯片控制了我们的创造性和文化安全性。
中国倡导“三和文化”——家庭和睦、社会和谐、国际和平,强调在不同文化之间的相互理解和宽容。中国三和文明应成为西方三争、三片文明的重要补充,中国文化战略应该对西方单边主义、霸权主义文化进行纠偏。
文化“走出去”非常重要
8年前,中国领导人突破种种迷雾,宣布在世界各地建立孔子学院,如今孔子学院在全世界已有近400所,孔子课堂有500多个。可以说,中国如果没有找出一种代表性的文化编码并“走出去”,就会丧失西方对中国文化身份的识别和差异性文化价值的认同。
文化“走出去”对于中国的底线意义,就是减少西方对于中国的文化误读。历史上,这样的误读太多了。举一个最典型的例子:《老子》第14章中有一段话:“视之不见名曰夷,听之不闻名曰希,博之不得名曰微。此三者不可致诘,故混而为一。”1773年,钱德明神父解释道:“仿佛可以看到而又不能看到的就叫‘yi’,能够听到而不能对着耳朵讲的就叫‘hi’,好像可以感觉到而又不能触摸的就叫‘ouei’;这三者如果细问是徒劳的,唯有理性可以告诉我们,它们合三为一,只不过是一个整体。”他由此得出结论,《道德经》宣扬的是三位一体的教理,而“存在”的三个品性“yi,hi,ouei”,显然构成了Jéhovah(耶和华)的名字,这可以证明中国传统文化中有“基督教的因子”,或者说基督教“一开始”就保留在这个民族的思维和语言中。
文化冷战模式中,西方一些国家对中国崛起加以污蔑和有意误读。邓小平提出“韬光养晦、有所作为”,美国军方把前面那四个字翻译成“把爪子和自己的利齿藏起来,适机反扑”,把中国的龙翻译成“中国恐龙”或“中国蜥蜴”;“美国之音”主持人卡夫蒂说:中华民族是一个很卑鄙、劣等的民族;2008年奥运之前,法国在埃菲尔铁塔上张挂巨型张贴画,上面是脚镣、手铐,说中国是专制独裁;日本一本发行量很大的《中国入门》,把中国的计划生育、选举制度、养老制度和中国的医疗、教育都丑化了,阅后很难理性看待一个强大起来的国家;英国撒切尔夫人几年前说了一席让我们永远记住的话:中国不会成为世界超级大国,因为中国没有那种可以推进自己权力、削弱西方国家、具有国际播撒性的学说。今天出口的是电视机,而不是思想观念。即使中国的巨大经济崛起,充其量也只是一个物质生产大国,在精神文化创新输出上,是一个无须重视的小国。
文化“走出去”还有更重要的意义,就是在人类多元并存中展示东方文化的精神生态魅力,共同创建全球精神生态文明,实现和谐共生。所以,文化“走出去”对我们来说太重要了。面对一个强大而对中国又颇多误解的西方,最好的办法就是告诉他们,中国是有悠久历史的,中国是与人为善的,中国人是富于智慧和温文尔雅的,中国文化是一种可以多元对话的平和文化。正如《再谈中国上古史的重建问题》一书作者、被誉为中国考古学之父的李济所说:“中国历史是人类全部历史的最光荣的一面,只有把它放在全人类的背景上面,它的光辉才显得更加鲜明。”
中国学者应重新体会“学术者,天下之公器”的经纬,真切地关注文化战争风云中的地缘政治文化,在国内学术界和国际文化领域寻求双重对话。只有重新张扬中国文化的当代创新力和新高度,才能在中西文化对话及文化互动中重塑中国文化的新形象。
学术界应当批判当今依旧存在的文化自卑及文化失败主义,阐释文化冲突与文化共存问题,强调不同文化之间的相互理解和宽容,从新的视角探讨东方文化的当代价值与未来走向。
文化“走出去”需抓住关键词
文化“走出去”有几个层面,包括实用文化、艺术文化、思想文化。很长时间内,中国文化向世界展示的大多是底层工艺层面的茶、瓷器、漆器、玉器、丝织品及建筑园林等,而中层的艺术文化和高层的思想文化展示相当匮乏。今时今日,文化“走出去”绝不能停留在实用文化层面,只有思想层面的交流才能深入文明的内部神经。
个人认为,首先应该向海外推出一批中国思想文化著作。可以包括三个方面:第一个方面是从先秦到19世纪的思想文化经典,将其翻译成英文;第二个方面是经过欧风美雨冲击的学者著作,如康有为、梁启超、王国维、严复、胡适、张岱年、季羡林等,这些学者在西方留过学,接受过西方文化,通过这些学者书籍的结集和翻译,向世界展示东西方思想碰撞的火花;第三个方面是20世纪到21世纪之间的文化生态书,让西方认识了解当代中国学者的最新思想和中国最新文化进程。
其次,要利用网络媒体,建立“思想中国”汉英对译国际网站。网络媒体瞬间就能把一件事、一个新闻传遍全球,不可不重视。 “思想中国”是传统与现代的结合,是西方与中国的结合,是人文与科技力量的结合。通过发布大量最新的文化信息和思想火花,促进中国文化世界化。目前的国学网站等皆为汉语,对世界影响有限,双语将更加有利于中国思想文化向海外传播。
再就是向海外发行长度可达上百集的《发现中国》高清电视文化片。对于西方普通大众,应借助影像网络传媒,传播中国文化。中国周边国家,如日本、韩国、印度等均拍摄大片向海外输出,中国也应该有目的地引导拍摄高定位的大片,全面展示由中华文化、思想、艺术所构成的中国文化形象,让西方大众直观地感知正在崛起的中国悠久的历史与当代精神。
总而言之,中国崛起将不是中国越来越像西方,而可能是西方世界开始吸收中国经验智慧。东方和谐和平文化精神可以遏制西方丛林法则的战争精神,用和谐文化减弱冲突文化的危害。谢谢!
(信息来源:人民网)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