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159|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保卫中国教育的古典风范:传统经典文化的应为与能为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1-8-24 23:33:27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保卫中国教育的古典风范:传统经典文化的应为与能为


作者:李涛



  自新文化运动始,中国教育的深层结构转型可逻辑划定一个清晰的总体嬗演轨迹,即由绝对面向人化对象物的等级异化式教育逐步走向回归人性和凸显自由的生活式教育,由单纯“忠君敬神”的封建等级教育观念逐步转向倡导“科学与人文、实用与自由”并重的现代伦理价值世界。教育民主化促使中国教育逐步与世界接轨,开始建构型和生成型地面向内在境界与未来空间。尽管在这个过程中始终伴随有中国教育结构多次调整所带来的剧烈阵痛,但面向现代的总体方向却是一个不容质疑的客观事实,在几代中国人的努力下,一个区别于所谓传统的现代教育体系逐渐建成并逐步完善,但就在教育成功转向现代的同时,我们却清晰的发现,中国现代教育却出现了种种新的现代性异化,例如现代教育价值取向上逐步以追求实用功利为主导;教育在改革与发展中过分强调科技知识传输,而忽略了人文精神培育;教育因过分迷信于现代之中而全面抵制优秀传统致使现代教育本身的合法性资源正逐步流失,其自身的厚重感和古典气质在市场的简单法则支配下正变得世俗乃至庸俗,这些都亟待传统优秀教育在应为与能为的边界之内予以拯救。
  而拯救现代教育,传统教育必须要在“不越界”与“有作为”两个方面深度展开,从而保卫现代教育的古典气质,重返教育的高尚品格。
  “有作为”是保卫教育古典气质必要性的根本诠释。当前教育改革和发展存在几个重大误区:一是教育全面为社会服务,而社会却无视教育自身的合规律性发展。保卫教育的古典风范核心在于从教育本身规律性的角度出发来发展教育,教育的古典情怀也要求教育应该自觉地关怀和感恩社会,社会同时也应该充分尊重教育自身发展的科学性。加大传统文化教育可以纠偏当前教育改革单纯沿袭现代化路径而出现的激进或保守行为,能够促进教育摈弃为社会发展中所出现的各项问题买单的短视行为。二是教育内部学科体系之间的人为分裂孤立化和片面化了人的全面发展。正如部分学者所认为的“教育改革与发展在内容构成上科技知识与人文知识的严重失衡”,笔者认为保卫教育的古典风范关键在于将人培育和塑造为一个“自在”且“自为”的具有类的自我反思功能的整体性存在物,而不是现代高度技术分工条件下被物化或被异化的人造对象物的附属品,成为单向度的个体而处于持久的“被抛”状态,而忘记其作为“此在”自身对于自身作为存在者的领会和存在意义的逼问。三是教育改革与发展在时间观上无视历史并非是因过分强调面向现代和未来而致,相反正是缺乏真正的面向未来和立足现代而致。教育需要在回溯传统文化的过程中,真正取其精华,弃其糟粕,才能够更深入得理解现代和未来。德国哲学家雅斯贝尔斯在《历史的起源与目标》一书中就指出“人类一直靠轴心时代所产生的思考和创造的一切而生存,每一次新的飞跃都回顾这一时期,并被它重新燃起火焰。”可见,真正面向未来的新飞跃必然是以点燃历史和回顾历史为基础的,否则就是迷乱的面向和盲目的立足,重返传统教育不是否定现代教育,相反,是为了更好的促进现代教育更良好健康的发展。
  “不越界”意指教育古典气质的维护是被严格划定在教育的合理伦理边界之内,不能将现代教育完全回归到古典,而仅仅是在合理的程度上保留某些优秀古典气质的风范。古典性不能因现代性的暂时功能失效抑或出现短期困境而肆意将之归因于现代性对对象发展的本质阻约,比如在教育价值取向的问题上,不能简单的将现代性教育取向中所出现的追求实用功利等同于现代教育的特有价值安排而加以批判,实际上这也并非现代教育的目标所在。而只有现代教育的价值目标对个体而言才是真正促进每一个社会人“自觉、自由、自在、自为”的精神,对群体而言才是真正面向“正义、秩序、规范、合法”的理想社群建构,所以“回应教育价值取向上的极端实用功利主义”,更需要现代教育不断反省传统、超越传统、从传统文化中去寻找久违的精神境界并为现代教育所合理吸收,确保现代教育具有厚重感。
  保卫教育的古典风范必须严格限制在“发展”功能之内,而不能任由其随意渲染,这也正是“保卫”二字的精髓所在。教育绝不能过分迷信于现代,而过分强调实证科技知识的传输,而忽略人文精神的培育。尽管自笛卡尔理性主义以来,科学主义作为人类自我意识提升和自主能力提高的根基在很长时间内占据了人类知识库储的大部分空间,深深的影响了人类的思维观念和实践方式,一时间教育几乎只追求“确定性”、“逻辑实证”、“行为主义”等,但人类诸多苦难的教训却一次次告诉我们,教育更重要的还在于人文精神的阳光塑造与理性培育:尽管伴随着民族国家的独立、国家的现代化建设、冷战、经济全球化等历史事件让现代人工具理性膨胀,“理性经济人”等自由主义话语事实上加剧了价值理性的迷失,但随着社会问题的复杂性加剧、人类自觉反思能力的提高、“人的有限理性”的确定以及灾难事件的频繁(诸如“一战”和“二战”、全球金融危机、全球治理失效、地震与海啸等自然灾难频繁、恐怖袭击和局部战争等人为灾难甚起),悲观主义和怀疑论逐步作为人本主义的主要内涵而复兴,教育更应该在理想精神与精确知识间寻找到意义的平衡点,从而建构起真正意义上的完美现代教育体系。
  鉴此,笔者认为建构保卫教育古典气质的意义世界应该从强调塑造现代教育气质的角度展开,在确保古典气质“不越界”和“有所为”的基础上,教育全面为社会服务,社会充分尊重教育自身的合规律性发展,而不让教育替社会问题“买单”;要积极反溯历史,在历史中寻找和展望人类发展的真正光明,而不至于内卷化循环往复;保卫教育的古典气质一定是建立在开创美好现代生活的基础上,绝不能厚古薄今,一味地用主观猜测和臆断修饰和彩绘古代实际生活,将之作为衡量和断定自我主观幸福感的绝对标准,从而将保卫教育的古典气质变成了用教育的古典气质虚幻和异化了自我:单纯学习古典而难有自己独立的人生视阈;简单重复古人而难有自己独特的思维原创;从理论走向理论的生命路径根本上规避了理论源自实践的社会创新;强调古典生活的模式化和贵族化拒绝了主体性现实向度的平民情怀;简单企图回归古典的目的功利化与路径趋简化从根基处蚕食着对现实生活的深刻思考和超越创造;由自我自律性规范的缺失与辨别能力的不足而导致个人在盲目热衷古典后陷入自说自话的尴尬境域;古典与现实生活之间的合理张力被强大的古典惯性思维前见裂变为事实上的合法性悖论。
  所以当前中国教育在非义务教育阶段完全可以探索建立古典教育学分选修制度,在高中,开设古典教育选修学分,变革高考单纯固定化的学科模式,根据学生大学选报专业,增设一门相关古典选修学科作为高考科目,而摈弃格式化和模式化的统一学科选择,将招生自主权逐步交付大学,同时引入必要的面试制度。而在高校,则探索设立古典学分库,作为通识教育的一部分。针对于“大力开展经典名著读书(导读)活动”而言,重点在于将活动的形式性与实质性有机融合,探索建立起促进古典教育合理推广的常态机制。同时笔者认为保卫教育古典气质还应该切实加强宣传引导,要充分发挥新闻媒体、校园宣传媒介的作用,加大宣传报导力度,以各种方式宣传合理的古典气质,营造提升现代教育发展的浓厚古典氛围;建设“经典诵读实验区域和实验学校”,探索区域教育古典气质保卫和推广的实践经验和创新模式;探索“经典阅读与古典气质保卫工程”与学生课程设置相结合、与学校文化建设相结合;创新经典阅读活动的形式与内容、开展古典教育气质保卫工程的课题研究。
  作者简介:李涛,西南政法大学政治与公共事务学院,研究方向:教育政策与法律、政治与法律哲学研究。
                                  本文已发表于《今日教育》2011年第3期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11-13 21:26 , Processed in 0.079358 second(s), 2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