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115|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精神阿谀的当代大赋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1-8-15 18:38:02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精神阿谀的当代大赋
江南春
不知从什么时候起,赋作为已死千年(唐中后期即8世纪)以上的文体,突然间风生水起,弥漫祖国大地。而且作赋大家(或曰“作赋专业户”)亦风云际会,不想成为名流也不行了。不过笔者于此却有几句言论需要发表。因为在笔者看来,在众多的赋里,我读到的是阿谀成了“主旋律”。

今日的赋,大多是应时应景之作。当然,我们知道,赋之出现或赋之旨义本是应时应景。《昭明文选》首赋即班固“西都”、“东都”两都赋,唐人李善便说,班固为了让东汉和帝刘肇不要迁都洛阳而专此写出“两都赋”,于是和帝大悦。让“上”欢悦是赋家的看家本事,也是赋的当家本领。或者说是对每一赋之对象喜气洋洋。当下的赋们大都也是这个路数,某水利工程千秋灌溉志庆,某县之辉煌历史,某酒店开业,某名人纪念馆落成,某重大事件十年五十年回顾,某公司周年庆典……牡丹可成赋、洪洞大槐树可成赋,奇石、奇山、奇水可成赋,连某地的鸡汤也可成赋……凡时凡景的应时应景,均在赋家视野。殊不知,古人作赋,怀旧伤别也是赋之一义。向秀的《思旧赋》把与嵇康交友之情弄得肝肠寸断:“托运遇于领会兮,寄余命于寸阴”。话说回来,这当然不要太怪时下的赋家,倘若时下的赋家呕心肝式地去写几十句、百十句寄情的短制,哪个给丰厚的润笔银子呢?有了丰厚的润格(其实有的地方、有的厂家还是挺小气的),于是,祖国大地上不仅有了专门的写赋组织“中华词赋家联合会”,不仅有了传统媒介的“中华辞赋报”,还有了现代媒介的电子平台“中华辞赋网”。于是,大名家在前面写千年古城,小名家也不甘示弱,在后面写百载小邑;大名家在前写贡酒贡茶之类的,小名家也积极响应,在后面便写新茶新酒。一时满地都成赋,满地都是赋标示的“颂”。

据说“颂”是赋的天经地义,《左传》有曰“不歌而颂谓之赋”。远的什么“坛赋”、“大中华赋”,在许多华而不实的辞藻掩饰下,其实许多都是一些标语、口号,还有就是我们可能已经开始淡忘了的“文革”忠字歌的遗韵。如“今朝中华,与日俱进,国泰民安,政通人和”,如“坚持科学发展观,党政一条心”等句子,政治倒是政治了,这不跟标语口号一样了吗?前不久,国内某家大报专门开了一个“百城赋”的专栏,邀约各方家巨擘为许多城市撰传。这原本也许是一件功德无量之举,不过当我看了若干篇后,才发现,看了一篇便知第二篇了。何谓?写法路子大同小异:山川锦绣、人文荟萃、历史悠久、未来辉煌。于是我便想,倘若我们开发一种计算机软件,将此“八股”编成程序,再加上一些光鲜亮丽的词汇,投进计算机,想来只要能操作此软件的人,恐怕就能写出“千城赋”或者“万城赋”的。顶多再翻翻本地的方志,便可大功告成。还有为了炫耀博学,或者为了穷尽某地历史、人杰、方物,一篇赋外不仅注有无数个,而且正文里的内容像猜谜一样,如“铜驼身边,秋说故事;天津桥畔,夏唱升平”,如“七十皇陵帝冢,千载定国安邦,长留几多遐想”等。

最要命的是,这些赋弥漫着阿谀和奢靡。

据说有人在介绍四川赋之历史时无不骄傲地说,《子虚赋》、《上林赋》就是川人司马相如的巨制,并“号召”赋家一要继承二要光大。殊不知,这两赋在唐太宗眼里并不是一个了不得的东西,相反,还对之不屑。当房玄龄监修国史时,太宗专门召见并语重心长地说,“比见《子虚》、《上林》赋,浮华无用”。帝王的好大喜功(地方官员也可上行下效)是帝王“与生俱来”的品格,但唐太宗就是帝王中百里挑一的清醒者。一句“浮华无用”,让我们看到了唐初崇尚节俭发愤作为的时代精神。这是贞观三年的事,在贞观五年,当九成宫落成后又要修洛阳宫时,民部尚书戴胄谏“公私劳费,殆不能堪”,于是太宗便将“雕饰华靡”的洛阳宫拆毁,而且还将修此宫的官员罢免。这一事件,显示出了唐太宗对奢靡的决绝态度。当然我们也知道,即使进谏最厉的魏征,所撰“九成宫醴泉铭碑”也是一个颂圣的辞章。因为赋,于古人来讲也大都是御用。梁昭明太子所选编的《文选》,共 60卷,其中 19卷选的都是赋。在这煌煌 19卷中,除了少得可怜的像《思旧赋》《琴赋》(嵇康)、《洛神赋》(曹植)这样具有个人色彩的赋外,大多数都是唱给帝王或当政者听的。这种呕心沥血、铺繁造褥而又极尽声色的操法,说是精神贿赂,我想不过分吧。于今人,除了赚钱赚大钱这一商业操作外,当然还沿袭了这一古老传统。

其实,精神贿赂已经成了这些赋的特质!什么“巍巍”乎、“泱泱”乎、“朗朗”乎、“堂堂”乎、“冉冉”乎,什么“森森万象”,什么“冥冥造化”,什么“普天之下无二置,四海之内无并雄”,什么“火熊熊薪传百代,光灿灿彪炳千秋”,像这般华丽奢靡的词,算得上“数不胜数”。 这与《子虚赋》里的“眇眇忽忽,若神仙之仿佛”可以说是一脉相承的。不仅如此,为了凑数,为了骈文的要求,有些句子便弄得不伦不类。如上句引典“天行健”,下句无典便作自家语成“地包容”;如句式需要“人杰地灵”便成了只有词赋家才写得出来的黑色幽默的句子“人文既荟萃,地杰更人灵”……为什么会这样呢?古人今人都懂,“投之以桃”是想“报之以琼瑶”呀。有位“著名赋家”就公开称,现今作赋,以一字千金为“润格”。而且最为重要的是,我们知道,用钱行贿、用色行贿是可以量刑的,但精神贿赂却无条可管。在什么都可以市场化的前提下,一方愿打、一方愿挨,一方出标、一方应标,出标应标者皆大欢喜,何乐而不为。于是,赋之大兴便顺理成章了。

不过,在唐太宗李世民看来,奢靡不仅仅包括了衣食住行,奢靡还包括“浮华无用”的《子虚赋》、《上林赋》这样的精神产品。也就是说,奢靡还包括了精神阿谀和精神贿赂。还是在贞观五年,唐太宗就说过,“夫靡丽珍奇,固人之所欲。若纵之不已,则危亡立至。”正是因为有了李世民这一清醒,贞观二十余年才“风俗素朴”和“公私富给”,才开创了历史和众人称道的“贞观之治”以及稍后的“开元之治”的大唐盛世。
2011年08月15日  来源:学习时报  作者:刘火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9-22 09:57 , Processed in 0.089834 second(s), 21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