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123|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梁煌儀:关于大一国文的若干疑问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6-2-23 13:42:10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梁煌儀:关于大一国文的若干疑问
【来源:无 】 【作者: 梁煌儀】
    关于大一国文有若干疑问,仅提供再版时之参考.
    谢谢.
    晚 梁煌仪 敬上 95.12.8
   
    (一) 导言:

    1、P.8行1—4:课程纲领列进门、登堂、入室三阶,为递进关系。
    但三者之内在联系为何?就所列前十单元观之,除课程笔记、文章写作、简报,多见于大陆、港、台三地应用文或实用文。既大抵为应用文,多具应用属性,进门篇重知识或登堂重应用语文所指为何?

    2、P.9倒行2—1:谓进门篇「前面四单元,着重于形式规范上的训练」,属「外功」;第五单元「文章写作」,则重视「内力」之培养。
    然而,不独进门篇前面四单元,此处文章写作与登堂篇各单元实多侧重写作技巧之规范,而非内力本身之培养。内力须经由文化内容,长期培养而得,而非实用工具或方法。唯有内力深厚,方可写好读书报告、文学性或应用性文章等;实用工具或方法属于形式规范,讲授若干理论性知识之余,重点在操作性定义之明确可循,并能实际操作,始有成效可期?

    3、前十单元既具应用属性,则应重视其操作性,但如公文与书信并无写作,亦非三周所可完成;又如简报仅侧重设计与制作之「流程」,而非「操作」本身,事实上亦很难实施操作;且简报又为信息课程,如有一定经验,更能发挥?

    4.第一单元中「摘要」、「读书报告」、「书评」固各有其特点,然主要均以「书」为对象;且「读书报告」亦含「摘要」之重点:「描述其大意」(P.9行6),又含「书评」两个部份:书籍内容与主观评论(P.88行10—12);三则摘要与书评之实用性低于读书报告。相较而言,三者似有主从性?

    (二) 第一单元:课程笔记

    1、p.14行7:此下「单元介绍」何以未包含本单元之重点:课程笔记方法?
    2、p.20行3:金文为课程笔记方法之范文,系于该标题之下,归属不明?
    3、p.41:「大学的理想和性格的变化」表应有五个阶段?
    4、p.44:「复习栏」亦作「关键词栏」或「标题栏」;如「复习栏」1—6与「笔记栏」1—6相应,更能有效复习?
    5、p.45—46:心智绘图法之操作性定义可更明确;该图与东尼绘图原则不同;课本中图表改为彩色印刷,更显美观;该图左列中古大学、现代大学之性格特征似系属于「超国界性格」之下;该法较适用于阅读笔记与思考方法?
    6、p.47(三)课后及时检查与复习应改三?
    7、本单元应定位为学习、思考方法,较为宏观,而非只是课程笔记?

    (三)第三单元:读书报告

    1、p.76、77所述两类读书报告之基本格式改以序码条列,可更明晰?
    2、课文谓二类格式之重心分别为「心得述评」与「正文」,但p.77倒行4云「正文」与「前两页(应一页)『心得述评』所谈的近似」,则此二类主要特征似无区别,仅第一项有形式上的不同?
    3、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人文学科类书籍属性不同,写法或有差异?同类别书籍因性质有异,亦难尽同?
    4、一般将读书报告之结构分为作者生平、内容简介、佳句摘录、感想或心得等几个不相联属之项目,而非创作性思考,实无助于读书报告之撰写;并将读书报告作为考察作业与成绩之用,学生往往应付了事?
    (四)第五单元:文章写作
    1、p.106倒行7:「通过真实地记人、叙事、状物来记载社会生活。」此遗漏记游,因课文将记叙文分为四类?
    2、p.106倒行6—3:将记、叙拆析为一静一动,不知有何根据?课文谓「记」人,岂「人」只能记录静态?课文谓「叙」事,岂「事」只能描述动态?课文又谓:「『记』者,记载人物、事件,较属于静态的描摹,着重在人的活动方面的记录。」「记」何以只能「记载人物、事件」?既谓「较属于静态的描摹」,怎又「着重在人的活动方面的记录」?课文又谓:「『叙』者,叙述人物或事迹的变化,较属于动态的发展,着重于各种事、物的情状与变化的叙述。」「叙」何以只能「叙述人物或事迹的变化」?既谓「较属于动态的发展」,怎又「着重于各种事、物的情状…」?
    3、p.106倒行1:「(记叙文)特点为纪实性、叙述性、故事性」,写景、状物之故事性如何说明?
    4、p.107行1:「凡记载或叙述人、事、物的性质、状态、效用、变动和发展的文章,都属记叙文的写作范围。」因记叙文分四类,「物」应作「景物」?人有何「效用」?「性质、状态、效用、变动和发展的文章」作「静态或动态」即可?
    5、p.108倒行2—1:「突显人物鲜明而不凡的形象。」「不凡」乃正面价值判断用语,岂人物只能写「不凡」?
    6、p.109行8:「描写人物的重点在把握人物的外形特色、性格特征,或描述人物的经历遭遇。」何以只限三种?「性格特征」为抽象,描写重点难以只是抽象描写性格特征;p.110倒行5举徐文<父亲>为例,似亦未记述人物性格?
    7、p.113倒行3:「切忌勿犯起头漫长、正文短少、结束草率的『头重、脚轻、腰枝细』的毛病。」此处固无了解上之困难,但前后为对等并列,何以「正文短少、结束草率」互易?
    8、p.115行15:「…粹取出统一的结构。」「粹取」是否为新词?
    9、p.120行13:以下立论文与驳论文之举例,但述篇名,未加说明?
    10、p.121行1—5:课文谓记叙文依全文结构安排而言,可以有七种模式可选择。但是,记叙文之全文结构安排只有七种吗?无正叙,怎有侧叙?无细叙,怎有略叙?各家文章写作理论不同,写作技巧属于上位概念,较为宽泛,与结构、表现手法等之关系为何,宜加以厘清,教师乃能顺畅教学?
    11、p.121行6:课文叙及「叙述观点」,然而,据下文分第一人称与第三人称所述,实指「叙述人称」。如「叙述观点」即「叙述人称」,何以无第二人称?
    12、p.121倒行4—3:「读者从中获得的材料是叙事主体的…,…叙事过程中。」此处分析叙述人称,而非「叙事」?
    13、p.122倒行2:「单一的叙述观点以『统一』完原则,可细分为三种叙述方式。」此处说「叙述时间」,非「叙述观点」?「完」乃「为」之误?此下只列直线叙述与倒装叙述两种?
    14、p.123行13—19:「『单纯』是此叙述型态的特色,但,处理不好时,也有造成呆版的可能。…回述自己1973年…。」确实,直线叙述可能失之呆板,如何克服方式重点,倒叙即是一法,但此处未加分析,只将二者平列?如教师加以补充,时间考虑外,又不考?辞典似未见「呆版」、「回述」?
    15、p.124倒行5—2:叙及「平行叙述」,并分为三种状况,实较难理解,后两者可否亦举例?第二种谓「同一空间在不同时间中之情形」,但一般「平行叙述」多遵守「同一时间」之原则,又如何同一空间;第三种谓「或某件事情在不同时空中的演变」,但此法是两件或两件以上事情或动作,定义中所谓「两种以上的客体」?
    16、p.125倒行8—5:课文以<鸟>、<我所知道的康桥>中一句或片段说明直接抒情,而未连系篇章,略加说述,致令人怀疑,直接抒情有何技巧?
    17、p.126行10:此下为间接抒情四类之举例,但举篇名,未连系篇章加以分析?故亦与p.116—120之分类难以区别?抒情文之种类与间接抒情法既是整体与段落之异,据「全体是则部份是」之逻辑推理,似可更精简处理?
    18、p.130行6:述议论文的结构,并未交代究属立论或驳论文?
    19、p.130行13:课文谓正起有七种方法,但文中只有六种?
    20、p.130—131:课文述正起六种方法之例证,但引一段,而未说述与全文之联系?p.130倒行9:「五代史冯道论传曰」应作「《五代史?冯道传》论曰」,此段文字即引自<冯道传>序?P.131倒行10:《五代史记?一行传叙》,「叙」宜外移?
    21、p.132行3:此下述论证法之种类,作「论证的方法主要有」较周延?
    22、p.132行6:「是从个别事例中」,作「是从若干个别事例中」较周延?
    23、p.133行6:「是根据已知的一般普遍原理…」,删「普遍」较周延。
    24、p.133行11:「如以『业精于勤,荒于嬉』的命题为例,本文的论点应当着重于『业勤、荒嬉、行思、毁随』的不变定理。」案上句以「业」命题,下句则「业」、「行」并言?
    25、p.133倒行7:「或推理形式稍有出入」,文中未说明其内涵?
    26、p.133倒行6:此下述及「模拟法」,但「模拟法」与「比喻」相关而不同?
    27、p.134行12:「像江海朝宗」,难以理解?又此下述结论六法,但引一段原文,亦无说明?
    (五)期中考:
    1、除选择题第一题出自课程纲领外,第三单元题目仅选择四题20分,当中两题又有待商榷?
    2、选择题第一题既谓:「大学国文魔法书之训练重点不在国学基本常识」,但选择第七题重点在测「中学国学常识」?
    3、选择题第八题之目的,在测同学是否知悉并使用本校图书馆,但「餐饮」与图书馆之使用并无必然关系;测验重点应在搜集资料之方法与技术?
    4、简答第一题:「注明『标题』,表达你对内容结构的理解。」然而,「标题」是对本段中心内容的理解?且该段为选择式语段,并列1、2序码,似未尽贴切?


附:原文为繁体版
日期:2007/01/16 16:58
姓名:梁煌儀
謝主任鈞鑒:
關於大一國文有若干疑問,僅提供再版時之參考.
謝謝.
晚 梁煌儀 敬上 95.12.8

(一) 導言:
1、P.8行1—4:課程綱領列進門、登堂、入室三階,為遞進關係。
但三者之內在聯繫為何?就所列前十單元觀之,除課程筆記、文章寫作、簡報,多見於大陸、港、台三地應用文或實用文。既大抵為應用文,多具應用屬性,進門篇重知識或登堂重應用語文所指為何?
2、P.9倒行2—1:謂進門篇「前面四單元,著重於形式規範上的訓練」,屬「外功」;第五單元「文章寫作」,則重視「內力」之培養。
然而,不獨進門篇前面四單元,此處文章寫作與登堂篇各單元實多側重寫作技巧之規範,而非內力本身之培養。內力須經由文化內容,長期培養而得,而非實用工具或方法。唯有內力深厚,方可寫好讀書報告、文學性或應用性文章等;實用工具或方法屬於形式規範,講授若干理論性知識之餘,重點在操作性定義之明確可循,並能實際操作,始有成效可期?
3、前十單元既具應用屬性,則應重視其操作性,但如公文與書信並無寫作,亦非三週所可完成;又如簡報僅側重設計與製作之「流程」,而非「操作」本身,事實上亦很難實施操作;且簡報又為資訊課程,如有一定經驗,更能發揮?
4.第一單元中「摘要」、「讀書報告」、「書評」固各有其特點,然主要均以「書」為對象;且「讀書報告」亦含「摘要」之重點:「描述其大意」(P.9行6),又含「書評」兩個部份:書籍內容與主觀評論(P.88行10—12);三則摘要與書評之實用性低於讀書報告。相較而言,三者似有主從性?
(二) 第一單元:課程筆記
1、p.14行7:此下「單元介紹」何以未包含本單元之重點:課程筆記方法?
2、p.20行3:金文為課程筆記方法之範文,繫於該標題之下,歸屬不明?
3、p.41:「大學的理想和性格的變化」表應有五個階段?
4、p.44:「複習欄」亦作「關鍵字欄」或「標題欄」;如「複習欄」1—6與「筆記欄」1—6相應,更能有效複習?
5、p.45—46:心智繪圖法之操作性定義可更明確;該圖與東尼繪圖原則不同;課本中圖表改為彩色印刷,更顯美觀;該圖左列中古大學、現代大學之性格特徵似繫屬於「超國界性格」之下;該法較適用於閱讀筆記與思考方法?
6、p.47(三)課後及時檢查與複習應改三?
7、本單元應定位為學習、思考方法,較為宏觀,而非只是課程筆記?
(三)第三單元:讀書報告
1、p.76、77所述兩類讀書報告之基本格式改以序碼條列,可更明晰?
2、課文謂二類格式之重心分別為「心得述評」與「正文」,但p.77倒行4云「正文」與「前兩頁(應一頁)『心得述評』所談的近似」,則此二類主要特徵似無區別,僅第一項有形式上的不同?
3、自然科學、社會科學、人文學科類書籍屬性不同,寫法或有差異?同類別書籍因性質有異,亦難盡同?
4、一般將讀書報告之結構分為作者生平、內容簡介、佳句摘錄、感想或心得等幾個不相聯屬之項目,而非創作性思考,實無助於讀書報告之撰寫;並將讀書報告作為考察作業與成績之用,學生往往應付了事?
(四)第五單元:文章寫作
1、p.106倒行7:「通過真實地記人、敘事、狀物來記載社會生活。」此遺漏記遊,因課文將記敘文分為四類?
2、p.106倒行6—3:將記、敘拆析為一靜一動,不知有何根據?課文謂「記」人,豈「人」只能記錄靜態?課文謂「敘」事,豈「事」只能描述動態?課文又謂:「『記』者,記載人物、事件,較屬於靜態的描摹,著重在人的活動方面的記錄。」「記」何以只能「記載人物、事件」?既謂「較屬於靜態的描摹」,怎又「著重在人的活動方面的記錄」?課文又謂:「『敘』者,敘述人物或事跡的變化,較屬於動態的發展,著重於各種事、物的情狀與變化的敘述。」「敘」何以只能「敘述人物或事跡的變化」?既謂「較屬於動態的發展」,怎又「著重於各種事、物的情狀…」?
3、p.106倒行1:「(記敘文)特點為紀實性、敘述性、故事性」,寫景、狀物之故事性如何說明?
4、p.107行1:「凡記載或敘述人、事、物的性質、狀態、效用、變動和發展的文章,都屬記敘文的寫作範圍。」因記敘文分四類,「物」應作「景物」?人有何「效用」?「性質、狀態、效用、變動和發展的文章」作「靜態或動態」即可?
5、p.108倒行2—1:「突顯人物鮮明而不凡的形象。」「不凡」乃正面價值判斷用語,豈人物只能寫「不凡」?
6、p.109行8:「描寫人物的重點在把握人物的外形特色、性格特徵,或描述人物的經歷遭遇。」何以只限三種?「性格特徵」為抽象,描寫重點難以只是抽象描寫性格特徵;p.110倒行5舉徐文<父親>為例,似亦未記述人物性格?
7、p.113倒行3:「切忌勿犯起頭漫長、正文短少、結束草率的『頭重、腳輕、腰枝細』的毛病。」此處固無了解上之困難,但前後為對等並列,何以「正文短少、結束草率」互易?
8、p.115行15:「…粹取出統一的結構。」「粹取」是否為新詞?
9、p.120行13:以下立論文與駁論文之舉例,但述篇名,未加說明?
10、p.121行1—5:課文謂記敘文依全文結構安排而言,可以有七種模式可選擇。但是,記敘文之全文結構安排只有七種嗎?無正敘,怎有側敘?無細敘,怎有略敘?各家文章寫作理論不同,寫作技巧屬於上位概念,較為寬泛,與結構、表現手法等之關係為何,宜加以釐清,教師乃能順暢教學?
11、p.121行6:課文敘及「敘述觀點」,然而,據下文分第一人稱與第三人稱所述,實指「敘述人稱」。如「敘述觀點」即「敘述人稱」,何以無第二人稱?
12、p.121倒行4—3:「讀者從中獲得的材料是敘事主體的…,…敘事過程中。」此處分析敘述人稱,而非「敘事」?
13、p.122倒行2:「單一的敘述觀點以『統一』完原則,可細分為三種敘述方式。」此處說「敘述時間」,非「敘述觀點」?「完」乃「為」之誤?此下只列直線敘述與倒裝敘述兩種?
14、p.123行13—19:「『單純』是此敘述型態的特色,但,處理不好時,也有造成呆版的可能。…回述自己1973年…。」確實,直線敘述可能失之呆板,如何克服方式重點,倒敘即是一法,但此處未加分析,只將二者平列?如教師加以補充,時間考慮外,又不考?辭典似未見「呆版」、「回述」?
15、p.124倒行5—2:敘及「平行敘述」,並分為三種狀況,實較難理解,後兩者可否亦舉例?第二種謂「同一空間在不同時間中之情形」,但一般「平行敘述」多遵守「同一時間」之原則,又如何同一空間;第三種謂「或某件事情在不同時空中的演變」,但此法是兩件或兩件以上事情或動作,定義中所謂「兩種以上的客體」?
16、p.125倒行8—5:課文以<鳥>、<我所知道的康橋>中一句或片段說明直接抒情,而未連繫篇章,略加說述,致令人懷疑,直接抒情有何技巧?
17、p.126行10:此下為間接抒情四類之舉例,但舉篇名,未連繫篇章加以分析?故亦與p.116—120之分類難以區別?抒情文之種類與間接抒情法既是整體與段落之異,據「全體是則部份是」之邏輯推理,似可更精簡處理?
18、p.130行6:述議論文的結構,並未交代究屬立論或駁論文?
19、p.130行13:課文謂正起有七種方法,但文中只有六種?
20、p.130—131:課文述正起六種方法之例證,但引一段,而未說述與全文之聯繫?p.130倒行9:「五代史馮道論傳曰」應作「《五代史?馮道傳》論曰」,此段文字即引自<馮道傳>序?P.131倒行10:《五代史記?一行傳敘》,「敘」宜外移?
21、p.132行3:此下述論證法之種類,作「論證的方法主要有」較週延?
22、p.132行6:「是從個別事例中」,作「是從若干個別事例中」較週延?
23、p.133行6:「是根據已知的一般普遍原理…」,刪「普遍」較週延。
24、p.133行11:「如以『業精於勤,荒於嬉』的命題為例,本文的論點應當著重於『業勤、荒嬉、行思、毀隨』的不變定理。」案上句以「業」命題,下句則「業」、「行」並言?
25、p.133倒行7:「或推理形式稍有出入」,文中未說明其內涵?
26、p.133倒行6:此下述及「類比法」,但「類比法」與「比喻」相關而不同?
27、p.134行12:「像江海朝宗」,難以理解?又此下述結論六法,但引一段原文,亦無說明?
(五)期中考:
1、除選擇題第一題出自課程綱領外,第三單元題目僅選擇四題20分,當中兩題又有待商榷?
2、選擇題第一題既謂:「大學國文魔法書之訓練重點不在國學基本常識」,但選擇第七題重點在測「中學國學常識」?
3、選擇題第八題之目的,在測同學是否知悉並使用本校圖書館,但「餐飲」與圖書館之使用並無必然關係;測驗重點應在蒐集資料之方法與技術?
4、簡答第一題:「註明『標題』,表達你對內容結構的理解。」然而,「標題」是對本段中心內容的理解?且該段為選擇式語段,並列1、2序碼,似未盡貼切?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6-14 01:30 , Processed in 0.151004 second(s), 21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