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158|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汉语现状:内忧外患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5-10-7 14:42:38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汉语现状:内忧外患
丁启阵
    目前形势,汉语的处境可以归纳为“内忧外患”四个字。具体情况这里分如下三个方面进行简述。
一、英语入侵
    早在十五、十六世纪,欧洲西部岛国英帝国崛起,在整个世界范围内疯狂扩张,到处建立殖民统治政府。英语随着这个“日不落帝国”政治、军事、经济无远弗至的扩张步伐,被传播到世界各地,成为有史以来使用地域范围最广大的一种人类语言。二十世纪以来,殖民地国家纷纷独立,英帝国的殖民统治日渐萎缩。但是,经过数十年乃至上百年殖民统治的国家和地区,英语已经成功进入当地教育系统,深深植根于民众的生活之中,成为民众的重要交际工具。五十年的语言殖民统治,其影响可以达五百年以上。
    早在一百多年前,甲午、庚子败仗之后,中国的民族危机意识空前高涨,国人开始虚心乃至怀着无限崇敬的心情接受西方文化。于是,学习外语蔚成风气。“学外语的风气在口岸一些地区出现得比较早,初始具有谋生意义”,到了1905年,“学外语之风传到了大江南北,仅是刊登在报刊上的各种外语班广告,就铺天盖地。”(孙燕京《1905年:躁动与梦想》,载《文史知识》2005年第9期)这一波外语学习热潮持续了半个多世纪,一直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此后三十年的“与世隔绝”,外语的影响消失殆尽,只在江浙沪一带的吴方言中还能寻觅到一些“洋泾浜英语”的残留。例如“水泥”为“水门汀”(cement),“手杖”为“司的克”(stick),“弹簧锁”为“司不灵”(spring),“末班车”、“最后”为“拉司卡”(last car),“工头”、“第一”为“拿摩温”(number one)(闵家骥、范晓、朱川、张嵩岳编《简明吴方言词典》,上海辞书出版社1986年)。生长于浙江临海的本文作者,儿时的口语里也还有一些英语词汇,譬如,管“轴承”叫“拌铃”(bearing),打乒乓时管擦边球叫“克取”(catch)。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中国开始改革开放,向世界打开一扇不大不小的门,外国尤其是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文化再一次大规模涌入我们这个古老而脆弱的国家。曾经很响亮的“不学ABC,照样干革命”的口号,一夜之间成为笑柄。人们如梦初醒:外面的世界很精彩。为了学习、吸收国外先进科学技术,为了出国赚取发达国家的劳动报酬过上资本主义的生活,为了跟外国人做生意实现财富梦想,种种动机与目的,造成一个尽人皆知的事实:学习外语成为热潮。政府教育部门更是推波助澜,几乎将外语规定为一切公民接受教育必须通过的考试科目,大学、研究生的入学考试,大学生升级的四六级考试,各级技术职称考试,外语考试成绩与一切人生重要的就业、升迁机会紧密相连。不管实际工作是否用得到英语,考试一概不能豁免。诸多外语当中,英语是热门中的热门,全民必修,以“新东方”为代表的各类民间外语培训学校,犹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出来。二十余年的民间英语热和国家带有相当程度强制性的推行,使得今天受过中等以上教育的人民多少都懂一点英语。
    在英语的强大攻势下,汉语正处于一种十分尴尬的境地。在2005年上海举办的第四届全球华人物理学家大会上,500多名黄皮肤黑头发的华人专家学者出席大会。然而,这次大会从论文汇编到会议网站,从演讲到提问,甚至会场门口的指南,全是英文。有位香港大学的博士很纳闷:为何论文汇编没有中文?有学者申请用汉语作报告竟然也没有获得大会主办方的同意。专家学者在自己的国土上竟然不能讲“母语”,这种现象可谓“天下奇闻”。难怪有人要发出感慨:汉语现在中国正在或者已经成为了一种弱势语言、一种第二阶级的语言了。
    二十世纪互联网络诞生以后,英语借助着这个先天的优势,借助着美英等发达国家IT产业的领先优势,又抢先占领了网络世界的大部分资源和空间。互联网无处不在,英语便无处不在。如今的网络语言里,英语的身影无处不在。
二、方言割据
    改革开放,通常被人们理解为对外打开国门,实际情况还有另一个方面:内部同时呈现多元化现象。
    世界上的许多事情都是可以分为两个方面的。改革开放,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过渡,经济高速发展,劳动力从农村涌向城市,从东部涌向西部,造成了全国范围的人口大规模流动,不同地区的人民之间,交往空前频繁。交往的需要,使得普通话不推自广,许多从来不曾离开过家乡、根本不会讲普通话的方言区人民,都因为在异地谋生的需要,随着秉赋、逗留时间的长短不一,学会了程度不等的普通话。普通话普及的效果,比政府推行几十年还要大。
    与此同时,也有另一种现象。或许是“文革”十年使人们厌倦了单调划一的文化生活,或许是外面世界的民主气息吹醒了人们原本沉睡着的自我意识,在外来文化涌入的同时,国内的地域方言也纷纷在电影电视等文化舞台上亮相,试图在全民文化生活中抢占一席之地。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初期,银幕上毛泽东、朱德、周恩来、邓小平、蒋介石等领袖人物开始使用方言,揭开了文艺舞台上方言争奇斗艳的序幕。接着,电视晚会的小品、电视剧、电影当中,普通百姓也纷纷操起各自的方言,先是属于北方官话系统的河南话、山东话、陕西话、东北话、四川话,接着,广东话、上海话,也相继进入面对全国观众的传媒领域。这个现象固然可以理解为文艺繁荣的一个表现,但是分析其背后的动机与原因,不难发现地域情结的因素。
    方言区的人们之间,相互贬斥对方语言,在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如今网络上一些论坛的讨论中,此类言论也有不少。来自北方的网民以“南蛮鴂舌”这个孟子用过的词语鄙视南方方言,来自南方的网民则以“北杂夷虏”这个隋朝颜之推用过的语句鄙视北方官话;南北网民相互攻讦,喋喋不休。毋庸置疑,这种语言的地域情结,跟我国政府的推行以北京语音为标准音的普通话的有关法律之间,是存在着一定程度的矛盾的。
    看今天电视屏幕上方言电视剧的方兴未艾和网络上网民们的方言自豪感,我们有理由担心中国在语言上开始进入了春秋战国时代,“诸侯力政,不统于王”(许慎《说文解字·叙(上)》)。毋庸置疑,一百年来有识之士、政府的“国语统一”、“推广普通话”理想,正面临着严峻的考验。
三、网络迷惑
    网络的出现,带来了丰富便捷,也带来了混乱繁杂。
    伴随着网络的普及,出现了许多不同于以往的语言成分,包括网上写帖子、聊天时的特别用语,一整套表示感情的符号,还有一些语体、修辞上的特点等等(参于根元主编《网络语言概说》1-2页,中国经济出版社2001年)。喜爱者视之若天使,许多青少年认为这种夹杂了数字代码、外语字母以及谐音假借文字形成的网络语言,简单方便,能快捷迅速地把思想和情绪变成语言符号。有人甚至认为,这种网络语言很可能会带来汉语的革命,就像上世纪白话文取代文言文,简化字取代繁体字一样,给汉语言文字带来巨变。
    憎恶者则视之如魔鬼,他们认为,网络语言对汉语是一种污染,大量运用网络语言,必将引起语言文字系统的紊乱,妨害其交际功能的实现,影响人们对知识的掌握,也影响语言符号的规范、准确,把简单的事情复杂化。如果这样的书写模式因为使用者众多而进入全民语言,成为全民语言的一部分,必将对汉语言文字整个系统的完整性、科学性造成损害,进而损害中华文化。不少作家甚至提出汉语“已经到了濒临失落的边缘”的说法,开始呼吁“拯救汉语”,“保卫汉语”。
    孰是孰非?恐怕一时难以论定。
    从来源上说,网络语言是很多样的。仅以词语为例,有来源于外语的,例如“很in”(入时,时尚),“很out”(与in相反,落伍,土),“三s”(pig猪,poor差劲,proud傲慢);有来源于方言的,“偶”(我),“无理猫”(没礼貌);有来源于拼音的,例如“MM”(女孩)、“GG”(男孩) ,“PMP”(拍马屁);有来源于谐音的,例如“7456”(气死我了),“今晚八点半”(20:30,爱您想您);有来源于词语压缩的,例如“可爱”(可怜没人爱),“校花”(校门口卖豆花),“蛋白质”(笨蛋、白痴、神经质),“人类”(人渣、败类),“爱心”(爱钱、没良心)。有来源于风格变化的,例如“研究国粹”(打麻将),“起床失败”(睡过头);也有来源于混合法的,即混合多种方法造成新词语,例如“886”(bye-bye,再见,谐音、外语),“太可惜”(taxi,出租车,谐音、外语),“斯努比”(死路边,外语、方言、谐音),“200”(动物园,zoo,象形、外语),“偶像”(呕吐的对象,压缩、谐音)。
    种种类型,其动机或者说功能不外乎两条:娱乐、简便。创造网络语言的,绝大部分是年轻人。年轻人是天生的异教徒,反传统是他们与生俱来的秉性;处于社会制度相对比较自由状态的年轻人,偷懒省事很合乎本性,娱乐戏谑也容易成为时尚;加上网络交际中信息传递的方便、快速、大流量等特点,因此种种,我们实在无法要求经常上网的年轻人在语言上完全按照传统的方式方法、严格遵循网络产生之前制定的语言规范进行交际。
    网络语言是一种网络时代的社会现象,它的出现、兴衰都有其必然性,在这个强大的现象面前,任何人为的努力,呼吁、悲叹,都可能无济于事。我们所能做的事情,只有怀着宽容的心态,接受它;同时也应该相信,语言尤其是汉语这样有着悠久历史、丰富内涵与表现力的语言,如同一条浩浩荡荡的江河,遇到污染物,会有足够的自洁能力,不是那么容易被污染的。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11-25 05:53 , Processed in 0.111033 second(s), 23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