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87|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小学语文言语实践性教学模式建构 陆华山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6-2-15 01:10:24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小学语文言语实践性教学模式建构 陆华山
【问题提出】
     在当今中小学学科教育中,最受人关注和最受人非议的学科当属语文了,独立成科的语文教育历经百年的曲折发展,自有它的成就和辉煌。然而,让人遗憾的是,步入新世纪的语文教学仍然存在着一系列悬而未决且亟待解决的重大问题。对于语文是什么,语文学科的性质是什么,众说纷纭,还没有达成统一的认识。而直接面对这种理论模糊和教研无奈的是广大一线教师和莘莘学子,许多教师感慨地说:“这语文,越教越不知道怎么教了!”学生瞪着迷惑的眼睛问:“老师,这语文到底怎么学呀?”
   阅读教学在小学语文教学活动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它占用的课时最多,耗费精力最多,但是效果往往不尽人意。曾经的阅读课堂“重分析,轻感悟,重练习,轻读书”的教学,扼杀学生的灵性,阻碍学生个性发展,如今的课堂“重感悟,轻语言,重读书,轻思考”的教学,误导学生的理解,疏忽学生的思想,同样也不利于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
    语文能力从本质上审视,是实践性的,而不是认识性的,脱离开语言交际的实际情境,脱离开语言运用的实践活动,语文能力的发展就会丧失最基本的动力和内容。新课标将“实践性”作为语文教育的重要特点,明确指出:“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重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由此可以看出,言语实践是语文课程与教学的生命与活力所在,学生只有作为实践者,积极主动地参与语文学习活动,才能形成和发展自己的语文素养。加强学生的言语实践,也就回到了语文教学的源头,可以从根本上解决当下阅读教学高耗低效的尴尬困境。
    其次,历史发展的实践告诉我们:人类之所以能适应自然、改造自然,是人类的主观能动性的体现。因此,改革阅读教学的关键在于加强学生的主体性教育。
   《语文课程标准》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在阅读课堂上为学生创设一种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氛围,是每一位语文教师面临的一个课题。随着课改的深入,对于上出“有意义、有效率、有情趣”的家常课,越来越迫切!
    基于上述原因,探索构建一种既体现语文学科的特点,又有利于学生自主互动的学习,同时还能便于操作的阅读教学模式,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界定】
    言语实践:儿童言语能力的提高靠的是反复的言语实践,只有让学生投身于语言的海洋中,去探索,去感受,去冒险,才能逐步养成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语文课程,以言语性定位,就是表明在语文教学中要以言语表现为本位。一切的语文训练,都要围绕着言语表现这个主轴展开。听、读,是为着说、写;说、写,包含、提高、发展并最终完成了听、读。说与写是听、读的能力的最佳呈现。
    三点一路:“三点“为开始阶段的切入点、中间的训练点、结尾的迁移点形成一条发展的线,“一路”为编者的编路、文本作者的文路、学生的学路、教者的教路融成一条和谐的路。将“三点”与“一路”巧妙地融于一炉,形成一个既有固定教学结构又能创造发展的有机体。它既是一种教学思想,又是一种操作策略。它是实现“自主互动”这一目标的有效抓手与途径。
    自主互动: 儿童是学习的主人。语文教学是教师、学生、文本三者之间对话的过程,在平等、民主、自由、和谐的课堂氛围中,整合来自教师、学生、教材三者间的问题,以有效的话题作为动态对话的核心,关注生成,凸显发展,激活学生思维,张扬学生个性。通过“三点一路”的教学策略,凸显语文学科的本体特征,尊重、信任、发挥儿童的主观能动性,激发儿童自始至终自主地参与到教学的全过程,促进个人与文本、个人与同伴、个人与教师之间的合作、探究、互动、交流。
【价值引领】
一、教“课程”,而非教“课文”
    钟启泉在《现代课程论》中认为,“课程是旨在遵照教育目的指导学生学习活动,由学校有计划、有组织编制的教育内容。”“课程”和“教学”的区别是:课程决定教育的方向和内容,规定“教什么”,而教学是教育的过程或手段,它决定“怎样教”;课程是在教学过程之前和教学情境之外预设好了的,而教学过程是忠实而有效地传递课程的过程。
    “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用课文教,而不是教课文;是学语文;而不是学课文。”这三句似乎已经成为老生常谈的话,我们语文老师都懂,可在我们实际操作的时候,却常常又要犯这样的毛病:课文说什么我就讲什么,把教材内容当成课程内容,把语文课文当成学生学习的唯一对象。产生这种现象的根本原因就是我们误把教材内容当成了课程内容。老师没想清楚每篇课文到底要教给学生什么。
    倡导言语实践性的教学模式,就是要确立“语文课程”的宏阔视野,以课文为例子,通过一篇篇典范的言语材料,引导学生去学习典型的言语现象,揣摩、辨析、品味语言文字在具体语境下表达的适切性,触摸表达形式,领悟表达精妙,摸索言语运用的一般性规律,从而形成良好的语感,提升语言表达运用的能力。
语文教学,应以学生的言语实践活动为中心,以语文教材为言语范例,以生活为“大教材”,以教师语言使用的行为规范为主导,以语言培养为主线,致力于学生语感图式的建构。
二、学“语言”,而非得“意义”
   “阅读过程就是语言学习的过程”,这似乎成了许多语文老师的共识,都认为学生在阅读理解文本思想内容的同时,就是在理解语言,学习语言,包括课文中的生字新词,句子段落以及文本内含的语言知识。这样的看法有什么问题吗? 吴忠豪教授认为这种看法自然有一定道理,阅读过程当然包含着学语言的因素,但从本质上看,阅读的主要功能是获取“文本的意义”,不是获取“文本的语言”。获取“文本意义”的阅读过程和获取“文本语言”的语言学习过程有着本质区别。清代学者姚鼐认为阅读活动其实是读者对文本内容的“意化”,是“得意而忘言”的过程。
   叶圣陶在《关于语言文学分科的问题》一文中说:语文教育的一个主要任务是让学生认识语言现象,掌握语言规律,学会正确地熟练地运用语言这个工具。张志公先生说:语文教学肩负的任务不是单一的,但是语文教学的基本任务是语言学习,是语言的理解和运用,是听说读写能力的提高。不能喧宾夺主,热热闹闹搞了许多名堂,却没有把语言文字训练搞好。
三、重“实践”,而非重“知识”
   “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这是现行语文课程标准对语文课程基本特点的正确概括,完全符合学习语文课程的基本规律。按照学生的认知规律,语文课程的主要学习方式应该是个体参与的语文活动,具体应该包括情境性的听说活动、写作活动,当然也应该包括阅读活动,还应该包括综合性语文学习活动,而绝对不只是以阅读课文为主的课堂教学方式。众所周知,中小学语文课程的目标指向主要不在传授语文知识,而重在形成语文能力,掌握语文工具。知识是可以传授的,而能力只能在相关的实践活动中获得。
     我们应当高度重视学生的言语实践,因为言语实践是语感培养的重要途径。学生只有在自己感受、运用语言的过程中,语感才能逐渐形成并得到加强。语感由学生对言语对象的感受积淀而成,而感受只能产生于学生自身的实践,任何人不能越俎代庖。
【模式建构】
一、选准切入点
   选准恰当的切入点——在全面熟悉课文的基础上,或抓一关键词,或抓一重点句、段,并以此为切入点,引导学生读课文、想问题、谈己见。选准切入点可以使教学紧扣课文重点,使得教学过程朝着一个重点目标努力,教学过程串于一条清晰的主线之中,起到“提领而顿,百毛皆顺”、“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效果。可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抓题眼: 即抓住课题中的关键词统领全文。如《大江保卫战》中的“战”字,《将相和》中的“和”字,《三借芭蕉扇》中的“借”字,《再见了,亲人》中的“亲人”一词,《印度洋上生死夜》中的“生死”一词。
2.抓统领全文的关键词 :即抓住课文中的文眼统领全文。 如《彭德怀和他的大黑骡子》一课中的“杀”字,《孔子游春》一课中的“春意更浓”的“更浓”,《我的战友邱少云》一课中的“纹丝不动”,《船长》一课中的“忠于职守”,《我的伯父鲁迅先生》一课中的“爱戴”,等等。
3.抓统领全文的重点句、段: 即总结全文、彰显文本主旨的中心句、段,衔接上下文的过渡句、段等。
   [注意点]:
(1)选准切入点,关键在“准”字上,因为它确实起着“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作
用,如果选得不准,势必影响下面的教学过程,甚至造成混乱与失败。
(2) 选准切入点之后,必须认真领会课文是怎样紧紧围绕着切入点展开的,课文与切入点有怎样的联系,教学过程的发散、与整合将按照怎样的结构推进。
二、夯实训练点
围绕切入点展开教学:以“语言”为主要教学内容,关注典范的语言材料,品味典型的语言现象,以读、思、议、评为主要训练手段,竭力提高设问质量,引导学生深入走进文本,与文本对话,与教师对话,开展生生对话。从中加强理解,加强体验,加强饶有情趣的言语实践,以达到语言与思维同步发展,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
1.主要训练点:
①    赏析词句:玩味、赏析文本中使用精确、能彰显人物形象、表现景物特点、凸显
文本主旨的关键词句,领悟特殊语境下特别的字词句的精妙的表达效果。
②    积累语言:有感情地朗读全文,背诵、积累优美的词、句、段。
③    发展思维:通过精妙的设问,在揭示文本中心的过程中,发展学生的思维。
④    规范表述:引导、训练学生抓住要点规范有序地进行口头和书面表述。
⑤    学习写法: 加强语感分析,对课文中出现的主要写法,有机地结合具体的言语材
料引导学生学习、领会,切不可避而不谈。
2.示意图:
与全文的整合
    切入点   → 重点段落、词句      →       切入点   深化、训练
3.基本流程:
①设计一个问题,让学生带问题去读重点段落,且边读边思。
②交流的过程中,抓住与中心密切联系的精彩语句以及典型的语言现象,引导学生通过抓其中的重点词语去加深理解,或比较赏析,或换角色体验。
③引导学生通过朗读将理解与体验表现出来。(先个体,后集体)
④用精炼的语句引申到开始的切入点上,进一步深化课文的中心。
[例]:第7册《三顾茅庐》重点段落为“刘备第三次来到茅庐,诚心诚意邀请诸葛亮的过程”。大致教学流程为:
①抓住第一自然段中统领全文的“诚心诚意”一词后,设问:读读课文,从哪些自然段可以看出刘备是诚心诚意的?    → 自然进入第三自然段
②默读第三自然段,把能体现刘备诚心诚意的语句划下来,再轻声读一读。
③交流中,追问:特别从哪些词语更能看出?
④在刘备的心中,诸葛亮是个杰出的?他想得到这个杰出的人才,如此这般,的确是!正因为诚心诚意,所以他请出诸葛亮后才会发自肺腑地高兴地对关羽、张飞说!   → 回到切入点,深化中心
⑤我们通过读这个自然段就能感受到刘备求贤若渴,对诸葛亮的诚心诚意!再读一读,看看要写出一个人的特点,可以叙述一件事情,在叙述的过程中得抓住什么去写?
⑥再读一读,这一段描写,你们觉得自己能学会这种描写吗?能用这种方法来写一个小片段,表现他(她)的一个特点吗?仿写句段
  4.注意点:
①    设问的质量要高:树立强烈的诸问题意识,围绕一个主问题展开,问题指向要
明确,抓住本自然段中最能突出课文中心、最能引发学生思考的语句设问。同时,要积极创设有效的问题情境,利用问题构成积极有效的任务驱动,引领学生兴致盎然地投入到语文学习活动中去。
②    言语实践的机会要多:吕叔湘说:“使用语文是一种技能,跟游泳、打乒乓球
等等技能没有什么不同的性质,不过语文活动的生理机制比游泳、打乒乓球等活动更加复杂罢了。……从某种意义上说,语言及一切技能都是一种习惯。凡是习惯都是通过多次反复的实践养成的”。这些论述正确地阐明了语文能力形成的途径,对于语文课程教学改革很具指导意义。因此,要留有足够的时间给学生,尽一切努力让学生去主动接触语言、学习语言,主动思考、主动读书、主动表达,教师则在学生似是而非、懵懵懂懂处加以点拨、引导。真正实现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美好境界。
     ③评价的语言要精:对学生的发言要实事求是,要以鼓励为主,但更要指出好在哪里、不足在哪里。千方百计地将学生的回答、读书联系到课文的中心、语言现象的发现上去。
三、激活迁移点
   通过捕捉文本中情感、认识、思维等生长点,运用说、写等途径,释放情感,激活思维,升华中心,同时,自然地发展学生的说、写能力。
[例]:                 
1.仿写句段 (仿写文中规范的句式、有结构有特色的片断)
2.变点为面 (抓住文中抽象的“点”描绘出具体的“面”,如《珍珠鸟》一课中“珍珠鸟趴在我的肩上睡着了,大概在做梦呢!”,可以引导学生大胆想象再写下来:假如你就是那只珍珠鸟,你会梦到一件什么事呢?)
3.情感流露  (此时此刻,你最想对他(她、它)说些什么、为他(她、它)做些什么呢?)
4.填补空白  (①抓住省略号处    ②抓文中一笔带过处)
5.延续情节  (如,加个结尾,想象寓言中的角色第二次见面会如何说、如何做等)
6.概括提升  (如,为景物设计广告词,为烈士立碑刻文,将自己的感受写成凡人凡言等)
[注意点]:
  1.迁移点要小而实,确保学生有话可说,有情可表。
  2.迁移点不能脱离文本,以文本语言、文本情感为依托,创设利于说、写的最佳情境,在提高说、写能力的前提下,深化对文本主旨的体悟。
【必要环节】
言语实践性教学模式必不可少的教学行为(环节)
1.必须有高品质的言语实践
1)读书的时间不少于8分钟      
2)动笔的时间不少于3分钟
3)静思默想的时间不少于4分钟  
4)关注表达形式的时间不少于5分钟
2.必须有高境界的心灵对话
1)对话中,不要所有的问题都出自教师,要有学生问题的介入;
2)对话中,不要始终在一个平面上滑行,要有情感智慧的生发;
3)对话中,不要仅局限于个别学生独舞,要有面向全体的参与。
【操作思考】
1.模式的精髓体现在“言语实践”上
    从学科的特性来看,语文教学的使命是培养学生听说读写为核心能力的语文素养,语文课堂的活力均匀地弥散于言语性烛照下的实践性活动之中。在富有情意的言语实践活动中,唤醒学生的言语灵性,发展学生的言语智性,体认言语表达形式的精妙,体悟言语表达意蕴的精深。
    模式力图引领教师带着学生关注文本独特的“言语现象”、“言语形式”、“言语意蕴”, 充分利用优越的母语环境,让儿童广泛接触、积累言语材料,进行大量读写听说的言语实践,把儿童放置于丰富多彩的言语实践之中,让儿童在交际运用的过程中,进一步感悟言语之神妙,洞察言语之精髓,把握言语之理趣。这才是语文教学的主要价值所在。
    当然,加强学生的言语实践并非淡化乃至完全抛弃语法教学。因为“一切语言通过实践去学比通过法则去学来得容易”,“但是规则可以帮助并强化从实践中得来的知识”,语文知识的传授可以作为语文教学的凭借和手段,是为学生语文能力的形成和发展服务的。因此,加强学生言语实践的同时,一定要正确认识培养能力和语法知识之间的关系,掌握好传授知识的“度”。只有这样,才能及时地奖学生对语言的感性经验上升到理性思维的高度,提高他们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自觉性和规范性。
2.模式的思想渗透在“自主互动上”
    从学习的方式来看,语文教学要能有力促进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积极主动、富有个性地学习。富有活力的语文课堂,彰显学生的主体精神,竭力拓宽学习路径,开放学习空间,创设自主学习的情境,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习惯和能力,引领学生体验自主学习的乐趣。
     模式力图通过自主互动保证课堂教学有利于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及主体、主导在教学过程中的互换;有利于课堂教学中的师生对话开展;有利于促进三维目标的达成;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和人文精神。通过“自主互动”的平台搭衬,构建师生生命飞扬的活力课堂。
    倡导“自主互动”,并非杜绝“讲”。 其实,正确把握“讲”的精髓,关键在于“讲什么”和“怎么讲”,只要讲得适时、适量、适宜、适度、适当,就能有效地促进学生的语文学习。要将教师适度的“讲”与学生的“自主互动”有机结合在一起,形成相互补充、和谐并进的强力整体。
3.模式的方法落实在“三点一路”上
   它体现了语文课阅读教学的基本规律,即要求教师在精心备课的基础上,在预设教学过程时选准切入点、夯实训练点、激活迁移点,使教学思路与学生的学路、编写者的思路相通。一个是思想层面,一个是操作层面,思想指导操作,操作促进思想的形成,两者相辅相成,不可偏废。
4.模式的操作把握 “灵活”二字
    不是简单地模仿,而是要掌握其精神实质,创造性的运用模式。关键是在正确科学的思想指导下的认真备课。备课一是要吃透教材,按照课程标准指出的那样从整体出发,整体地理解教材;再从整体出发掌握重点、难点,并考虑如何紧扣重点,突破难点,以部分带动整体,达到完美的整合。二是要吃透学生,做到教学心中有学生,目中要有人,力求找到最近发展区,激发学生的潜能,使学生爱学、会学、能用。三是设问要精当,有讨论的价值,有读书的需求,有学生思维的空间,有师生对话的契机,特别要重视学生的生成,尊重学生的独特体验,真正使课堂成为心灵涌动的乐土。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11-26 05:37 , Processed in 0.075971 second(s), 21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