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242|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村史展览方法初探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0-1-12 06:21:09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村史展览方法初探
东莞市博物馆    谌小灵
        内容提要:利用各村落、社区祠堂类古建筑举办村史展览,保护、展示文化遗产和经济社会发展成果,是村落、社区文化发展的迫切要求。本文笔者结合自身工作经验,从村史展览的意义和类型入手,重点论述了筹建村史展览的方法。
      
        关键词:村史展览 意义 类型 方法
        祠堂类古建筑是村落、社区历史文化资源的组成部份。祠堂作为祖先灵位的安息地、尊祖敬宗的联结点,在历史上是道德教化、处理纠纷、敦睦宗谊的重要场所,在当今社会仍承担着婚寿嫁娶、文化娱乐等公共服务功能,见证了一个地区人文历史尤其是姓氏的流徙变迁。祠堂作为公共事务活动中心,既是联系村(居)民与公共事务的重要纽带,也是对村时代更替、民俗变迁的反映。利用各村落、社区祠堂类古建筑的公共活动场所,举办村史展览,保护、展示文化遗产和经济社会发展成果,把祠堂文化提升为培育现代市民的课堂,这既是当今博物馆建设基层化的重要表现,也是村落、社区文化发展的迫切要求。近年来,笔者有幸参与了多个村展览的筹建,积累了一定的经验,有一些心得体会,在这里向大家作简要介绍,以供交流和学习。
        一、村史展览的意义
        在一般外来人心目中,东莞在古代是蛮荒之地,在现代是文化沙漠。事实上,东莞作为岭南文化的发祥地之一,从古到今,有着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据现有的考古发掘资料看,在东莞境内东江沿岸的石排、企石、桥头、中堂、万江、东城、南城等地区,已发现了多处贝丘遗址,尤其是2003年在南城蚝岗贝丘遗址的发掘,墓葬中出土了两具珠江三角洲迄今保存最为完整的古人类遗骸,距今约5000年,被专家称为“珠江三角洲之父”,蚝岗贝丘遗址也因此被誉为“珠江三角洲第一村”,这说明早在五千多年前东莞人的祖先就已生活在这片土地上。自东晋成帝咸和六年(公元331年)东莞设县以来己有1600多年的历史,其历史悠久,代有名人,著作如林,流芳百世。如陈建的《通纪》流传到朝鲜;钟映雪的木鱼歌《花笺》响誉英法;赵秋晓的《覆瓿集》收入清代的《四库全书》;邓朴庵的《丛述》号称岭南大典。东莞古代文化的光华,至今仍在闪光。而至近现代,林直勉的书法、邓尔雅的篆刻、张荫麟的史学、容希白的金文,无不传誉国内,流芳海外。从古到今,东莞的教育事业就极为发达,仅从明清两代来看,据民国《东莞县志》载,明代成进士者达88人,清代成进士者达150多人,而举人、乡贡、荐避等更是无计其数。东莞是民族英雄袁崇焕的故乡;东莞是林则徐虎门销烟的所在地;东莞的可园是广东四大明园之一,是响誉岭南的古园林建筑;东莞的八景名胜在东莞人心中是有口皆碑的。凡此种种,无不说明无论在物质文明还是在精神文明上,东莞都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
        为什么有着悠久历史的东莞被人误认为是文化沙漠呢?这同人们所受的乡土文化教育欠缺分不开的。目前在中国的教育体制下,学校教育鲜有地域文化、乡土文化教育。村(居)所受的乡土教育可谓先天不足。笔者曾调查过许多东莞人,问他们知不知道东莞的历史、东莞这个名称的来源,但能说出一二的十无二三。对民众进行乡土文化教育是潜移默化的,在这点上,村史展览可以弥补民众在地域文化、乡土文化方面的先天不足。用村史展览整合文化遗产、以简练的语言、清晰的线条、丰富的文物再现各村的历史沿革、政经大事、民俗民风、人文发展,通过村史展览,把那些容易流失却失不再来的历史遗存保留下来,使村(居)民在村落或社区共同记忆的回溯中找到了认同的纽带,界定并传承其地方的文化与特质,增强对家乡的热爱和眷念之情。
        二、村史展览的类型
        依托不同的文化资源,村史展览可推出以下几种类型:
        1、历史资源类。依托于祠堂类古建筑,在展示本地历史沿革、传统文化、人文精神的同时,还要推广在古建筑保护和利用方面的工作经验,使村史陈列成为乡情、社情、国情教育的阵地;
        2、历史人物类。依托于村里先贤名流,以景观带人物,以人物带历史,展示名流故里的历史文化,彰显先贤精神,以激励后代子孙以先贤为楷模,奋发有为,弘扬家声,建设家乡。
        3、改革开放成就类,依托于农民新居,展示本地改革开放三十年来取得的成就,展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精神风貌。
        4、非物质文化遗产类,以木鱼歌、麒麟舞、粤剧、千角灯、旱龙舟、乞巧会、卖身节等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为代表,来挖掘各村在民间音乐、民间舞蹈、传统戏剧、曲艺、杂技与竞技、传统民俗、传统手工技艺、民间美术等方面的文化底蕴。
        三、村史展览的方法
        (一)摸清家底、整合资源,确定村史展览主题筹备村史展览,首先要摸清家底,通过整合文化资源,广泛占有资料,在此基础上确定展览主题,同时有针对性地开展文物、实物征集。摸清家底的主要方法有:
        1、收集文献,整合文化资源。通过查阅方志、族谱、家剩等文献,利用前人的研究成果,提炼出最能代表或反映村落特色的内容为展览主题。以“陈伯陶史迹陈列馆”为例,通过查阅《东莞县志》、《凤冲陈氏族谱》等文献,挖掘凤冲祠堂的历史文化内涵,确定以凤冲人陈伯陶为展览主题,依托其家祠和宗祠为展览场地,以祠堂带出人物,以人物贯穿历史,将东莞历史上唯一一位文探花陈伯陶作为凤冲的亮点来展示。
        2、深入调查,挖掘文化资源。在现有史料不足或展览素材不够丰富的情况下,需要采取广泛、深入的社会调查,来挖掘相关的文化资源信息。通过走访村中老人,调查村落历史,理清各种线索,抓住特色、亮点,确定展览主题。调查不仅是文字材料的收集和整理,同时还要注重与主题相关的老照片、旧图片、文物、实物的征集。
       (二)整理、研究、运用材料,编写陈列大纲
        在整理、研究和运用史料、文献、图片、文物、实物等材料基础上,编写准确严谨、生动详实的陈列提纲,力求展览内容图文并茂,生动活泼。多提群众身边的事、群众感兴趣的事,使村史展览贴近生活、贴近实际、贴近群众,引起共鸣,达到预期的教育效果。在编写陈列提纲时,要注意以下几点:
         1、保证陈列内容的准确、严谨在编写陈列提纲时,尤其是历史资源类陈列提纲,要确保展示内容的准确、严谨。不能采用存疑或者没有史实根据的材料,以免误导观众。在编写过程中,尽量使用第一手材料,保证历史信息的准确无误。在遇到疑难问题时,可召集村中老人座谈讨论,并请教相关专家和学者,进行广泛深入的论证。
         2、保证内容的生动、充实
在编写陈列提纲时,要确保运用的语言通俗易懂、简明扼要,避免使用学术化的用语和深奥冷僻的用词,充分利用所收集的史料、文献、图片、文物、实物,使它们在展示中有机地结合起来,图文并茂,内容充实,生动活泼。以“陈伯陶史迹陈列馆”为例,为编写出丰富、生动、有血有肉的陈列提纲,编者到中山图书馆、首都图书馆以及中山大学等各大高校图书馆收集资料,查阅大量文献、报刊,扫描大量图片资料,在广泛占有材料基础上进行深入研究,多次求教杨宝霖老师及相关文史专家,并充分利用陈伯陶后人留下的丰富素材,挖掘出陈伯陶这一历史人物的故事、思想、情感,以图照、文字、实物相结合的方式生动再现一位儒家知识分子的独特气质。
        (三)根据陈列提纲,结合展览场地,进行展览的形式设计
        形式设计需请专业的设计制作单位来完成,根据陈列提纲、结合展览场地,应对形式设计提出要求:
        1、形式设计的风格一定要与展览的主题和内容相符合。对历史资源类的展览设计要体现出历史的厚重感;对改革开放成就类则要体现出开放包容、富有活力的时代气息。
        2、展览的表现形式要与展览场地的建筑风格相统一。以祠堂等古建筑作为展览场地时,陈展设备的材质和色调要与古建筑风格和谐统一。
        陈伯陶史迹陈列是以历史人物为主题的展览,在形式设计时要求体现一种与人物身份及所处时代相吻合的理念:
        1、版式设计上,陈伯陶是清末民初的儒家知识分子,色彩、背景都要与文人雅士的气质相吻合,不同内容采用不同色彩基调和背景图案。如第一部份家风儒雅就用淡雅灰绿色,以体现书香门第的儒风雅趣;第二部份仕途通达就用隆重的绛红色,以对应陈伯陶金榜题名、享誉官场的宦海生涯,底纹处理上则采用清代皇家官场的象征元素。第三、第四部份也都是根据内容来确定色调和背景图案的。
        2、展架用材及色调上,考虑到展览场地为清代祠堂建筑,采用古铜色金属框架和仿古金色透体木雕格窗组成展览立面主体单元,古铜色、金色为中国古建筑的基本色调,木雕格窗则为中国古典家私常用装饰手法,二者用在展架上,除保证陈列载体的基本功能外,更兼顾了与古建风格相统一的原则,使陈列载体与祠堂风格融为一体。展架连接以折角排列,既保证了展线的完整性,又使人联想到中国古典屏风的装饰风格,使空间效果与古建风格相一致,古朴雅致,渲染了古典文化的氛围。
       (四)根据形式设计方案,进行陈列制作
        在形式设计方案确定后,请专业的制作公司进行展览制作。为使展览制作最大程度上达到形式设计的预期效果,最好由形式设计单位负责施工。在展览制作时要注意:
        1、结合展览场地,根据展览实物的大小和版式尺寸来定制展柜和展架,只有展柜和展架的尺寸合适,才能使展品的摆放符合观众的视觉习惯,达到舒适、美观的视觉效果。
        2、在利用古建筑作展览场地时,设备的制作与安装不能造成对古建筑本体的破坏,尽量不拉电线,不在墙上钉钉子,不对古建筑本身做任何改动。
        3、展柜和展架所用材料质量要过关,要求具有防水、防火、防潮、防霉、防日照,经久耐用等性能,制作工艺要求精致、美观、大方。
        4、在施工过程中,筹建方要派人在现场全程跟踪,及时解决施工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严格把好质量关,确保展览制作高质、高效地完成。
       “陈伯陶史迹陈列馆”以陈氏宗祠及胜起家祠做展览场地,这两间祠堂均为清代建筑,已被列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陈展的任何方式和手段都要以不破坏祠堂建筑为前提。根据这一原则,展柜、展架采用独立单元组合手法,设备安装与原建筑墙体无固定联接点,屏风式的可移动展架无需古建墙体承受任何重量,展柜和展架及墙体上无任何带电设备,最大限度地保护了祠堂建筑。主体材料使用铝合金,不仅防潮、防锈,且轻便耐用,易于拆装,可重复使用;木雕格窗刷仿古金漆,既保证了风格的古朴雅致,又起到防潮、防霉、防日照的作用。在制作时,我馆相关人员全程跟踪,及时纠正制作时所出错漏,保证了展览的顺利完成。
        (五)开馆及后续管理
        陈列制作完成后,做好开幕式准备工作,按时开馆。为保证村史展览馆的正常运作,要注意以下几点:
        1、根据展览内容写好讲解词,讲解词要求通俗易懂,深入浅出,能吸引、打动观众。通过生动有趣的讲解,达到对外宣传村(居)形象的目的。
        2、要有专人负责对陈列馆的日常管理,除负责日常的开馆、闭馆、接待、讲解工作外,还要做好防火、防盗等安全工作。
        3、合理利用村史展览场地,充分发挥村史陈列的教育作用。可举办各种有益的文娱活动,使村史陈列馆成为村(居)老人休闲活动中心。同时,还可以组织青少年参观村史陈列,举办各种形式的班队、团队活动,引导广大青少年继承先辈敢为人先,艰苦创业、奋发有为的精神,使村史陈列馆成为乡情、社情、国情教育的重要阵地。
         综上所述,村史展览方法有多种多样,笔者仅就个人经验谈一点体会,不当之处,敬请指正。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6-7 19:13 , Processed in 0.127300 second(s), 2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