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199|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薛涌:美国的精英教育(ZT)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1-7-24 20:52:31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薛涌:美国的精英教育(ZT)

  2008-12-13








    拙作“美国是如何培养精英的”,作为“薛涌美国政治笔记”的第三种,最近由新星出版社出版。这一系列的第一种,“直话直说的政治”,一年前由广西大学出版社出版,不久也将再版。这两本书中,有大量篇幅是在介绍美国的教育。只是前者以教育为主,后者以政治、社会为主。把不同的话题混合在一本书中的一大原因,是仅仅谈教育本身只能涉及皮毛,必须把教育放在社会文化的背景之中才能体会其精神。

    中国实际上正处在美国教育热中。比如,不久前轰轰烈烈的“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运动,就是以美国的大学为样板。许多海龟回国,他们带回来的经验主要也是美国的。更有许多望子成龙的家长,一心要送自己的孩子到美国留学,找到一些关于美国教育的读物,就如饥似渴地“消化”下去。按说,中国人对美国的教育,不应该太陌生了。

    然而,以我的观察,大家对美国的教育,特别是美国的高等教育,仍有盲点。比如现在的海龟越来越多,美国的博士、硕士拿了一萝筐。讲起自己的经历也头头是道。

    可是真观察在美国的中国留学生,特别是那些刚刚出来时就准备回去的学生,他们常常躲在自己的小圈子里,不仅和美国的社会缺乏接触,甚至在本大学内,和自己系之外的世界也没有什么接触。几年前在耶鲁读书时,听到一位理工科的中国学生报怨:“出来的时间越长,英语越差。”为什么?据他自己讲,在这里读书就是泡实验室。实验室里全是中国人。顶多偶尔碰上个日本人,英文讲得还不如自己,哪里有提高英文的机会?另有一次,我在耶鲁的中心图书馆碰到一个读商学院的邻居问路。她是带着来参加她毕业典礼的父母参观。我非常好奇:怎么在这里读到毕业,进了图书馆还找不到路?一问才知道,她读书只在本系那边找资料,这里从来就没有来过。毕业典礼时父母玩,才想起这个庞大的中心图书馆是个名胜。

    你能听这样的人讲美国教育吗?当年北大掀起“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运动,主事者信誓旦旦:“在世界一流大学中,博士课程是衡量一个大学水平的核心指标!”我一听就傻眼了:这样的话在美国教育界没有人敢说呀。即使是哈佛这样的研究性大学,本科教育才是核心。不以美国为标本也罢了。但此公口口声声以美国大学为样板,怎么能说这样的话呢?分明是读书时锁在自己的博士课程中足不出户,本科学院恐怕就没有去过。这样的人来传经,我们的经文自然越念越歪。我的书,是着重介绍被这些书呆子漏掉的东西。比如,美国大学对世界高等教育最大的一个贡献,就是其服务社会的精神。绝大多数美国学生,在学期间都打过义工。这不仅仅是作好事而已,也是人家大学教育的一部分。学生通过这样的经验,体会自己对社会的责任,懂得如何将所学贡献于社会。而到美国留学的中国学生,大部份都没有这样的经验。要去美国留学的孩子和他们的家长,也不会期待这样的经验,不理解这种经验对孩子的成长有什么价值。换句话说,我们的留学生,跳过了人家大学教育的一个重要核心。没有这部份的教育,还是美式教育吗?

    我把书名叫“美国是如何培养精英的”,而不叫什么“美国的一流大学”等等,就是要检讨美国教育的社会和文化层面,而非具体的课程。我深信,不了解美国大学的服务精神,就不了解美国大学的社会功能,也很难懂得在美国大学中的成功之路。这是要补充中国人对美国高等教育的理解中最大的一个阙失。

    本书的另一主题,是家庭对美国教育的介入。这当然超出了高等教育的范畴。精英是要从小培养的。越是早期教育,家庭的投入就越重要。与我们关于美国人放任孩子的老印象相反,美国家长,主要是中高产阶层的家长,对孩子盯得之紧让你目瞪口呆。一些受过良好教育的母亲,为了督促孩子的学业,辞职当了家庭主妇,没事就到学校当志愿人员。结果,一些富裕郊区的学校,不管是私立的还是公立的,招募志愿人员时,招一个来十个,学校根本招架不住。家长全面介入学校的教学,重新界定了学校和家庭之间的界线。更极端的,则干脆把孩子从学校撤出,自己来教,形成了家庭私塾热。这一问题,我在“薛涌美国政治笔记”的第二种“右翼帝国的生成”中已经有所讨论,但言尤未尽。理当在日后的“笔记”中深追。

    这种家庭介入学校教育,和中国目前中产新贵对独生子的教育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中国的中产新贵教育孩子,注重的是选择好学校,把教育职责全推给老师,最多不就是多花钱吗?用当今时髦的经济术语说,就是教育“外包”。美国的中高产阶级,则认为一切都可以“外包”,但自己孩子的教育不能“外包”给别人,一定要自己监督。这种对谁也不放心的态度,建筑在独立的家庭价值之上。中国自建国以来,曾经施行极端的计划经济,一度家庭的功能萎缩到极点,乃至吃饭也要到食堂去。在正常的日子里,教育也是计划经济的一部分,由国家操心。家长专心工作,孩子交给学校。现在计划经济体制已经转型为市场经济,但这种计划经济的文化还没有变。大家觉得家长和老师间有鲜明的分工,找到可靠的老师,家长就可以忙自己的事情了。事实上,中国的家庭教育如何重新介入学校教育,是我们培养下一代的一大挑战。在这方面,美国家长的投入精神,是值得我们三思的。

    精英的教育创造一个精英的社会。美国最近的教育动向,已经开始塑造美国的未来。可以预见,美国将出现一个极端富裕、有巨大政治影响力和文化品味的教育精英阶层。本世纪全球化的统治者,就是这个阶层。这个阶层同传统的贵族不同,是靠教育而非家谱塑造,具有相当的开放性。进入这个阶层,入口就在五、六岁孩子的钢琴课、舞蹈课、外语课、游泳班等等地方,在于家长为了孩子的教育,以“孟母三迁”的精神选择学区(即自己的住所)。美国的父母这样疯狂地投身于教育,是因为教育的成功或不成功,带来的奖赏和惩罚大到前所未有的程度。美国社会会因为教育而分化,从一个平民社会转化为精英社会。面对这样的前景,大家都想赶着上精英这条船。这就是本书讨论的第三大主题。

    美国是一个极度复杂的社会。我住了十多年,虽然留心观察,从来不敢自称入门。不过,观察总有个起点。我在序言中说过,我写美国,不用启蒙笔法,不会居高临下地告诉读者:人家美国这样了,所以我们也得这样。相反,我宁愿以一个住在这里、正在教育自己的孩子、同时也在大学教书的人的眼光,把看到的矛盾、困惑都写出来。而且只要这种观察在继续,写作就会继续。所以,我可以有信心地告诉读者,“薛涌美国政治笔记”之四、之五,还会不断出来。美国的教育,仍然会是其中一个核心的主题。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11-11 17:44 , Processed in 0.066880 second(s), 2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