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98|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哈佛学子追捧中国哲学课 中国传统文化吸引西方眼球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3-11-15 18:45:40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哈佛学子追捧中国哲学课 中国传统文化吸引西方眼球2013-10-24
   来源:文汇报    作者:童薇菁


“本课程可以改变你的人生。”这是48岁的哈佛教授迈克·普特对学生们的承诺。
  普特在哈佛大学从事中国历史研究,并且是哈佛第三大最受学生欢迎选修课的执棒者。普特犹记得2007年第二次开设这门火爆课程时的场景——台阶上、讲台上、甚至门外大厅里都挤满了听课的同学。最后,哈佛大学不得不把授课地点移至了学校最大的教室——桑德斯礼堂。
  究竟是什么样的课程吸引这些天之骄子纷至沓来?今年,又有超过700名哈佛本科生再度踏进桑德斯礼堂,在这节名为“中国传统道德与政治理论”的选修课中,循着中国先哲的轨迹,慢慢学会在日常小事中认识自我,从而改变人生。
  据相关数据显示,过去10年里,在哈佛大学选择人文学科专业的学生人数骤降,金融专业仍旧最受精英学子的青睐。普特观察到,在选择课程时,甚至包括选修课在内,学生们都试图与职业目标和规划相联系。“经济学入门”、“计算机科学”蝉联最受哈佛学生欢迎课程冠亚军。
  这种越来越自我主义、私欲至上所导致的负面结果,普特借用中国经典《红楼梦》中的一句话来描述,就是“机关算尽太聪明”。他希望,他的这门课程可以帮助学生打开人生的格局,让他们意识到达成目的可以有多种渠道。
  深邃的中国古代哲学在普特教授的口中成了“左手经典,右手为人”的体验式教学。
  “中国儒家的思想家孟子认为,一个人若能在日常小事中注意提高自身修养,他就可以成为一个有影响力的高尚的人,人生也会因此而不同;道家哲学家庄子主张,人们应培养在日常生活中‘率性而为’的能力,而不是只做理性抉择。”普特似乎很能理解当今社会年轻人的困惑。他用中国古代先贤的理论在课程中树立这样一个观点:“人类不应局限于天赋,不要只去做自己擅长的事情,应该留意自己真正喜欢做的那些事情,并且从事它们。”
  普特教授留给学生的作业也很独特:首先,记录下冲他人微笑、为他人扶门、日行小善时的感受。同时记录下每个行为、姿势、语言如何明显地改变了他人对自己的反应。普特要求学生坚持那些产生正面效果的行为。在论文和头脑风暴环节,同学们需要探讨中国哲学家的主张对生活有何意义。
  学生亚当·米歇尔是哈佛的数学和科学奇才。他说,如今人们倾向于过分理性地思考未来,权衡所有利弊后再做出决定。但在大二上过普特教授的课后,他意识到这并不是思考未来的唯一方式。因此,他修了自己真正感兴趣的课程,而不是最擅长的课程。因为他明白了在自己所热爱的事业上努力奋进的价值之大。他说:“普特教授信守了自己的诺言,他的确改变了我的人生方向。”
  “中国一直是哈佛大学的重点研究课题。”上海社会科学院国际关系研究所国际文化室副研究员罗爱玲认为,自中国的经济实力、国家力量上升之后,世界开始惊讶并且好奇中国是如何发展的。“在研究了中国经济之后,中国的传统文化又吸引了西方的眼球,”罗爱玲表示,这正是中国文化体系逐渐被世界认可,并且能够经世济用的一个有力体现。”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6-8 09:46 , Processed in 0.119313 second(s), 2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