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125|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我们为什么需要李镇西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4-4-29 18:29:50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原文地址:王开东:我们为什么需要李镇西作者:范维胜
我们为什么需要李镇西
——读《李镇西教育全集》
    无论如何,李镇西注定是中国基础教育界绕不过去的一个人物。
    对于基础教育界,李镇西不只是一个人,他是考察中国教育的一个标本,描绘教师教育生活的一幅全息图,展示你我精神生活的一个缩影。
    人生就像一张蜘蛛网,联系着方方面面。不过李镇西这张网绝对与众不同。
    他的教育故事上至“那一代”的思想求索,下至“新生代”的教育诉求;上至人大代表对课程改革的总体规划,下至普通校长对学校教学的精细化引领。
    作为校长,他在武侯实验学校大刀阔斧地推动新教育实验改革;作为2个班的班主任,他具体而微的制定着班级公约,创造性地推动班集体建设;作为普通的老师,他还下班给学生上课,几天不见,学生们就惦记着他们的“大朋友了”……
    毋庸讳言,现在的学生很苦,教师很累,教育很危险。
    在这样的教育生态下,李镇西却能够带领着他的老师和孩子,坚持“过一种幸福而完整的教育生活”,奉行着“让他人因为我的存在而感到幸福”,进而获得了一种充盈的幸福,这简直就是放牛班的春天。
    因此,我们与其说是在呼唤李镇西,不如说是在呼唤对自我的拯救。
    光明日报出版社12卷本《李镇西教育作品》,全方位的展示了李镇西是如何炼成的。其中既有李镇西未来班史诗般的教育实验;又有李镇西生活化的课堂求索;既有李镇西的思想发展史,又有李镇西的教育演讲录;既有李镇西的阅读史,又有李镇西的精神发育史,还有李镇西的从教履历。
    这套书,完整的回答了我们为什么需要李镇西,或者说,阅读这套图书,能够给我们什么。
     一、新教师发展需要指南针
     李镇西在《做一个反思型的教师》一文里写道:“对一个教师来说,推动其教育事业发展的应该有两个轮子,一个叫做‘情感’,一个叫做‘思考’。教育情感使他热爱孩子,忘我的工作,并从中体会到奉献的自豪;教育思考使他明确自己的教育方向,科学而理性的设计、实施自己的教育,同时不断得总结、提炼、升华自己的教育实践。”
    对青年教师来说,情感和激情都不是问题,重要的是思考。青年教师的思考力也不是问题,关键是如何理性思考,结合实际反思。在这个方面,李镇西能够提供切身的借鉴。
    李镇西的班主任工作,给人的感觉就是手把手在教导你。方法、步骤、跟踪、反思,无论经验,还是教训,都是活泼泼地,散发着泥土气息。他的教育案例,涵盖了教育实践的各个方面,而且每个领域都不是浅尝辄止,都有自己独到的思考;更重要的是,李老师在每一个案例的反思中,都有理论支撑,都有行动描述,都有实践反思,构成了一幅立体式、大容量的经典案例库。
    在语文教学上,李镇西主张语文教学生活化。李海林老师认为,李镇西老师的“语文教学生活化实质上就是语文教学本身的生活化。”
    李老师正是通过创造生活化的交往情境,把教学活动变成师生间的真实交往,然后“读出问题,读出感悟,读出自己”,过一种真实的面对困难、真诚的分享收获的幸福生活。这样的教学实践能够给新教师提供最切实的帮助,使其知道自己在做什么,为什么这样做,用什么途径,以及最终的指向。
    二、老教师需要摆脱职业倦怠感
    很多老教师获得高级职称之后,残存的工作激情消失殆尽,年复一年的职业倦怠感袭来,他们得过且过,混一天日子撞一天钟,很多老教师甚至连撞钟也懒得撞了,直接申请到图书馆里等待退休。
    其实,当老教师做出这样选择的时候,内心里也是痛苦的。毕竟是教书育人的教师,如果愧对学生,或者为学生瞧不起,这简直就是奇耻大辱。但是,他们就是提不起工作热情,就是摆脱不了职业倦怠感。于是,他们不敢直面学生,这就是他们想方设法逃避到图书馆的原因。
    这个时候,阅读李镇西就显得极为重要。
    李镇西告诉我们如何战胜职业倦怠感,如何获得教师的尊严和幸福感,他有三味药。
    第一味药是永葆童心。
    李镇西认为,童心比爱心更重要,童心意味着理想、纯正、热情、好奇、良知,爱心更多的是来自童心。优秀教师之所以优秀,就是因为他永葆纯真,拒绝“成熟”,有一颗永不更改的童心。直到最后一次站在课堂上,他依然怀着一颗纯洁的童心,因而能与孩子心灵相通,因而能走进孩子心灵,获得巨大的精神慰藉。
    第二味药是和孩子互相编织。
    人的生命是一个不断书写的故事,每个人都是自己叙事的书写者。对老师而言,学生构成了自己生命叙事的重要他人;对学生而言,老师也构成自己生命叙事的重要他人。师生在共同生活中,构筑相同的精神底色,拥有相同的心灵密码,彼此编织,互相书写。师生的生活和精神生命交织在一起,成了彼此生命的一部分。
    李镇西老师说:“我不止一次地庆幸我是一个老师,与青春同行使我的心永远年轻,因为我是语文老师,这便使我能用一双“文学的耳朵”随时倾听“花开的声音”,并把这种世界上最美的声音用文字表达出来。而这花开的声音,不仅是学生青春绽放的乐章,也是我生命流淌的旋律。”
    这是对师生生命不断编织的最美的描述,拥有这样丰富的精神生活,怎么会产生职业倦怠感?
    第三味药是不断创新。
    单调就会乏味,重复就会厌烦。这正是职业倦怠感产生的重要原因。因此解决职业倦怠感,需要我们不断创新,每一天都是新的,每一天的工作也是新的,每一天都要有悬念,都要有惊喜,这就需要我们杜绝懒惰和懈怠心理,不断创新。李镇西老师说:“我所有的教案都没有重复过,哪怕同一篇课文,我也不会参照以前的教案,我把教授我的每一篇课文都当做我的“第一次”。我总以为教育是创造出来的,决不能拿着一张旧船票,重复昨天的故事……”
    教育永远是在不满现实、改造现实和创造现实中前进的。一个有作为的教师永远能够突破困境、超越现实。
    有人在学校工作了一辈子,实际上他只当了一天老师,因为他每一天都是一样的。有人做了三年教育,却实实在在当了1000天老师,因为他每一天都充满创造。如果你能够骄傲的说,我的教育生活的每一天都是新的,你就能战胜职业倦怠感。
    三、优秀教师需要专业成长地图。
    对于有志在教育上闯出一些名堂的老师,学习李镇西就更为重要。在黑暗中摸索的他们,首先需要界定,确定自己的位置,明确自己处在什么发展期;他们需要指引,下一步究竟怎么走,需要读那些原点书籍;他们还需要洞悉自己的瓶颈,这些瓶颈如何突破等等。李镇西老师30年的教育实践,犹如一张清晰的专业发展地图,能给骨干教师们最清晰地指引。对照这样的专业发展地图,成功之路一目了然,清清楚楚。能够让优秀教师少走一些弯路,多增添一些信心。
    比如李镇西的阅读史,他读了那些书,这些书对他的思想发育有什么影响。李镇西如何从浪漫阅读,转向精确阅读,进而综合性的阅读。李镇西如何从一个文青转化为一个思想者。
    比如李镇西的教育思想发展史,李镇西如何学习苏霍姆林斯基思想,如何把苏霍姆林斯基的思想转化为自己的教育实践;李镇西如何学习杜威,如何从杜威身上汲取营养,开创了中国《民主与爱心》教育的序幕。
    还有李镇西班主任工作中的问题研究意识,对象研究意识,类型研究意义。
李镇西老师说:“我的班主任工作,一直都在探索。我带的每一个班都有不同的研究主题。最早的‘未来班’,是我的教育处女作,显然不完善,于是在第二个“未来班”便有了许多改进;接下来,第三个班,我着力研究‘青春期教育’,后来的班,我先后研究‘集体主义教育’,‘班级民主管理’,‘公民教育’……三十年过去了,我的班主任历程有着清晰的足印,见证着我的成长与成绩。”
    应该说,这是另一个层面的教学相长。骨干教师会在李镇西的全息地图中,找到自己的教育困惑,并寻找到灵验的妙方,未必能包治百病,但一定能够强身健体。那简直是一定的。
    四、卓越教师需要精神同盟。
    普鲁斯特说:“我曾经长久地凝视着一株开花的李子树,贪婪地留恋着其中的真理。”是的,我们每个人都需要信念和价值观,以免自己身陷尘嚣之中,随波逐流而内心惶恐。
    卓越教师更是如此。在李镇西老师身上,我看到卓越教师的精神世界的两大特质。
    其一是信仰和价值观。信仰是陪伴孩子一起成长,为未来奠基。永远守住一颗朴素的教育心,培养出值得彼此崇拜之活人;永远在现实中创造可能,致力于培养走向未来的人,这是教育家永恒的使命和行走之道。
    其二是平凡和朴素最美。这也是卓越教师寻找尺码相同的人最重要的标志之一。
    李镇西的伟大,在于平凡中的伟大,或者就是一种平民创造的伟大。钱梦龙老师说得好,“人人都可以学李镇西,但人人都成不了李镇西。”李镇西的成功在于日积月累,水滴石穿。到今天,李老师还保存着他初中的作文;做了20多年班主任,李老师记下了班级数不清有意义的事情,保存了绝大多数和学生还有家长的谈话,还记载下女儿成长的每一段经历,为女儿提供了两代人日记的道德长跑。
    李镇西也许称不上中国教师第一人,但在积累材料方面,李老师绝对是中国教师的典范。如果,你能做到这些的话,我敢大胆的说,你就能做李镇西,最起码能做最好的自己。
     恩格斯说,“凡能思考的,前人皆已思考,我们所能做的,就是重新思考。”李镇西老师的原创不多;但对于经典他都进行了重新思考,并赋予了全新的含义。这是另一个向度的创造。
    什么叫绝招,把普通的招式练到了极致,就是绝招。李镇西的成功,还常常让我联想到中国的革命,陈毅说,淮海大战的胜利,是人民用独轮车推出来的。还有人说,中国革命的成功,是用小米加步枪打出来的,而李老师,却用自己平凡的实践和爱心,改变了自己的人生和命运,也推动了中国很多教师精神面貌的更新。
    齐白石说:“学我者生,似我者死。”李镇西只有一个,我们也无需成为李镇西;但我们学习李镇西,并呼唤无数学习李镇西成就自己幸福教育生活的老师。这也许就是我们为什么需要李镇西的全部意义。
   【链接阅读】 李镇西教育作品集
卷一《李镇西:我的三位导师》
    本书用不尽相同的篇幅,详略得当地记述了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中国现代教育先驱陶行知、中国当代新教育实验发起人朱永新三位教育家对自己的巨大影响。李镇西的教育思考和教育实践,以及他对教育、对学生至情至性的热爱,与三位导师密不可分。
    三位教育家既是无比虔诚的教育理想主义者,同时也是坚定执着的教育实践者,尽管国家不同,时代不同,但教育的人性、人情和人道是教育家们跨越民族的共同追求,人的发展和人的幸福是超越时空的永恒的教育主题。本书不仅是对三位教育家思想的梳理和评点,更是作者与三位导师的对话和交流。从中约略可见一位优秀的中国教师成长的思想轨迹。
卷二《李镇西:给学生以心灵的自由》
    本书是一篇明白晓畅、风格独特的博士论文,使我们领略到——实行民主教育的必要性和紧迫性,教育是塑造和培养人才的工程,教育若没有民主,何谈国家民主,社会民主。民主教育是培养现代公民的题中应有之义。
    这本深入浅出的教育学术著作,使我们感受到——教育理念可以朴实地阐释,教育情感可以诗意地抒发,教育过程可以形象地叙述,教育现象可以激情地评说。
卷三《李镇西:我的教育心》
    本书可谓李镇西的教育自传,书中他回溯从教30年历程,聊往事,话师友,谈经验,陈弊病,他的教育理念也随着时代的变更与时俱进地发生变化。从初为人师的激动到成长为“中国苏霍姆林斯基式的教师”,期间有过丰收的喜悦,也有过失败的沉痛。但他始终保持着对教育的理性思考,对学生由衷的热爱和尊重。作者以朴实自然的笔触描述自身成长的心路历程,以爱心沉思教育现状,深情诉说对教育的情怀。
    历经岁月的锤炼,愈发散发出谦逊的光芒。从“教育浪漫主义”到“教育现实主义”再到“教育理想主义”,李镇西的脚步面对荆棘但从未停止探索,思想的翅膀曾遭遇风暴但从未停止过飞翔,他的心中永远燃烧着教育信念的火焰。
这位真诚的教育者,将继续执着地在教育长河中跋涉。
卷四《李镇西:我的从教之路》
    本书是作者以手记形式撰写的教育生活和教育心路。从“未来班”到中学校长,李镇西经历了怎样坎坷曲折而又丰富多彩的教育30年?作者用心作记录,一行行美丽的文字铸就了一幅恣肆斑斓的教育篇章。
    在本书中,作者对“未来班”浓墨重彩,因为这不仅是他教育之路的起点,也是他充满理想与激情的教育实验的起点,是李镇西将教育视为与生命融为一体的事业的开端。在“未来班”里,李镇西以他的爱心、民主和尊重,让学生度过了最幸福的一段学习时光。他与学生之间那些感人肺腑的故事,以及他的班级管理模式,演绎着教师的理想主义和浪漫主义情怀,令人向往,发人深省。在本书中,李镇西总结“未来班”的经验,反省“未来班”的失误,从实践出发对自己的教育观进行深刻的批判和思考,给人们展示了一个真诚的教育理想主义者,在现行的教育体制下,究竟能够走多远……
卷五《李镇西:语文教育札记》
    本书是李镇西老师教育经验的总结和浓缩,作为终生走在语文教育一线的老师,他对语文教育的领悟与感受总是充满着哲理的思辨和温柔的情怀。
他强调教育是充满爱心的事业,需要有一颗真正爱学生的心才能将语文生活化、生活语文化。纵观他的《语文教育札记》,总是能在简单的叙述和总结中感受到他对教育倾注的极大热情与全心的爱。语文教育之于李镇西不仅是事业,更是生命。
    他始终坚持语文素质教育和民主教育,将语文教育上升到对新时代学生完善人格的塑造和培养上。他的教育经验、理念及采取的生动活泼的教学方法,不仅可以作为一线教师的教学参考范本,也可以为所有从事教育工作的人提供一种新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
卷六《李镇西:我的语文课堂》(上)  
卷七《李镇西:我的语文课堂》(下)
    本书分上下两册,作者按时间顺序整理了自己20场语文课的课堂实录。全书采用第一人称进行叙述,不仅详实记录授课过程,还于关键处补充当时的教学思路,完整而全面地展现了“李镇西式”语文课堂的风采。此外,下册中还编选了李镇西的4篇手记,介绍全国素质教育改革名校山东省杜郎口中学的教学模式。
    李镇西常形容自己是在“用身体写作”,因为他的每一个文字都来自教学实践。30余年从教之路凝结出深具“李镇西”特色的“语文民主教育”的精华。他坚持以学生心灵为起点,将课堂还给学生,倡导授予学生一生有用的语文素养。纵观他的语文课堂实录,能清晰感受到这一理念的逐渐丰富。
   李镇西始终强调,本书的出版并非将自己的课堂作为标本进行推广,仅为提供可借鉴之处供读者思考,提供可质疑之处与读者探讨,期望不断修正和完善自己的教育人生。
卷八《李镇西:写给我的学生》
    本书是李镇西青春期教育的精彩实录。青少年时期是一个人个性和价值观念形成的重要时期,这一阶段所接触和获得的知识、经历会影响一生的发展。他们的身体快速发育,性意识开始萌发,自我意识增强,在异性相处、学习心理、人际交往等方面面临着种种困惑,如何顺利度过这一特殊时期,成为不容忽视的问题。
    在本书中,李镇西用书信的形式与学生们展开真情互动,轻松化解一个个难题。他用生动、科学的语言娓娓道来,用生理学和心理学知识深入浅出地讲解,不回避,不搪塞,也没有晦涩的说教,循循善诱,饱含深情,让中学生愉快地度过青春期,并潜移默化地收获成长的喜悦和自豪。其中的许多做法,值得家长和教师认真借鉴,值得青春期中学生通过阅读深入思考。
卷九  《李镇西:教育可以这样表达》  
    本书是李镇西在网络上自由表达教育的文本记录。自1999年底被学生拉上网到自在地畅游网络天地,李镇西的教育阵地得到了拓展。对他来说,虚拟的网络世界既新鲜又灵动。通过网络,李镇西结识了大批有志于教育事业的网友;通过BBS论坛,李镇西组织了众多民主、活泼的教育研讨会;通过键盘,李镇西敲打出大量关于教育的锦句妙言。
    在以网络为载体的教育表达中,李镇西无时不体现着真诚和友善,当然,也夹带着四川人特有的幽默和风趣。本书集结李镇西“触网”以来的精华篇章,以飨读者。不仅记述了李镇西与网友相处的趣闻轶事,展现了一批平凡的基层教师情牵教育事业的拳拳之心,还精选了李镇西关于社会现象的深入思考及其与网友的真诚争鸣,展现了一位语文教师心系教育事业的赤子之情。在行云流水的叙事中,一个个可爱的网友形象跃然纸上;在鞭辟入里的评论中,一串串厚重的思想足迹印刻在你我心中。
卷十《李镇西:我的教育报告》
    本书精选了李镇西老师的17篇教育报告,分为演讲录和对话录两部分。作者通过现场演讲、书信往来、答问对话,集中表达了他关于教育的许多看法和思考。在李镇西老师全部的教育思考中,爱心被置于至高无上的位置,以爱心演绎的真诚、使命、情怀,成为他教育生命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元素。正是带着爱心的演讲和对话,赢得了一颗又一颗同样热爱教育、关心教育的心灵。这些互动和方式不同的交流,奔放着赤诚的品格,使李镇西老师的教育生活丰富多彩。他所书写的教育篇章因此而生动丰盈,充满着思辨和多元表达的浪漫情怀。
卷十一《李镇西的班级史册之一:恰同学少年》
    本书是李镇西老师“未来班”的班级日志,是原生态的高中生活的呈现,它有着小说一般的可读性,有着报告文学一般的真实性。一群年轻学生,从高中开学的第一天起,认真地记录生活的点滴,有收获,有反思,有班级趣事,有课堂纪实。他们深情地怀念勤恳教学的老师们,幽默地评价个性迥异的同窗好友,自由地畅想美好未来;他们不仅勤奋学习,也关注时事,既评说高考利弊,也针砭社会黑暗现象;他们善于剖析自己,也勇于表达自己。一篇篇青涩活泼的文章,展现了他们丰富的内心世界和自信乐观的精神风貌。
    “未来班”虽然是李镇西老师真正教育生活的起点,但它早已如珍珠般镶嵌在李镇西的心灵中。他不止一次说过,“未来班”是我生命中最珍贵的教育篇章。本书就是未来班的真实呈现。期望正在上高中的同学们通过阅读,为自己的高中生活带来一些不一样的思考和启迪。
卷十二《李镇西的班级史册之二:花开的声音》
    本书是李镇西老师送给成都市石室中学初中1997级3班每一位学生的礼物。它是李镇西将学生们三年来的日记、周记、随笔、作文和班级手抄报《石室晨报》按时间和专题进行编选而成的一本“班级史册”,记录了师生共同走过的1000多个平凡而幸福的日子,可以说是一本班级风采录,是一段青春的心灵史。
    走进这本书,就走进了一个充满快乐和温暖、朝气蓬勃、富有个性的班集体,走进了60位少年敏感而细腻的精神世界,走进了一段童心璀璨、友谊纯真、激情飞扬的青春岁月。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6-8 19:09 , Processed in 1.022606 second(s), 2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