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71|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解读散文文本的两个方法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6-2-3 13:01:48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 解读散文文本的两个方法
  • 第四届两岸三地语文教学圆桌论坛暨散文教学主题报告之三
  • 作者:陈剑晖 教授(华南师范大学文学院)
  • 一、从整体感知散文文本的语境、语调、语感
    1、语境:
    语境,是西方文论中的概念,它有种种界定。讲究上下文的关系,时空和时间的联系等等。这里我所讲的语境主要是作品的一种氛围,它形成于文本的形式的层面,一种话语的方式,一种独特的叙述、结构、文体风格等,这些是表层的。其次,语境又超越形式层面,它是文本的背后。文字形式背后各种意象、象征、隐喻,包括作家主题人格的诗性呈现。
    语境打通了创作主体、文本、接受者的三维空间,有利于读者感情作品的内涵。
    散文的语境包括以下内容:
    ①情景语境:散文感情和诗歌小说感情是有区别的。小说依附人物的丰富的内心世界,是多维的。诗歌则是一维结构,是浓烈的,依附于自然生活。散文与自然生活水乳交融,一个个情景来展开。
    ②心灵语境:散文产生于自由的心境,他与作家的心灵有着最密切的关系。
    ③文化语境:即文化涵咏。
    2、语调:
    语调是语言的灵魂。林语堂讲究“笔调”,梁秋实《论散文》十分讲究“文调”,说“文调就是那个人”,“有一个人便有一种散文”。“文调”就是味道,就是周作人说的“气味”。所谓味道就是一个人个性的表现。
    语调在散文解读中的地位相当微妙:每一位散文研究者都知道它具有非同一般的重要性,可是真正深入探所过这一问题的学者并不多。这一方面是因为语调本身的虚无缥缈,把握它不容易;另一方面也跟我们缺乏一种理论方法有关。如《秋夜》“墙外有两株树,一株是枣树,还有一株也是枣树。”《我与地坛》“那是一个礼拜日的上午,那是一个晴朗而令人心碎的上午。”均表现了作者独特的语调,但独特在何处,很少有人能够探讨。
    3、语感
    语感,从作家与读者两方面来说,它是比较直接迅速地感悟语言文字的能力,是语文水平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对语言文字分析、理解、体会、吸收全过程的高度浓缩。如果一个人的语感能力具备了相当的水平,在实际应用中表现为一接触语言文字就能产生全方位的丰富的直感:在阅读时,不仅能快速敏锐地抓住语言文字所表达的真实信息,感知语义,体味感情,领会意境,而且能捕捉到言外之意、弦外之音。而语感能力差的,接触语言文字时,在运用惯常的分析理解手段之前,仅能领略其所承载内涵的一鳞半爪,甚或曲解。
    4、具体分析《我与地坛》第一部分独特的语境、语调和语感(略)
    (《我与地坛》的第一部分自然朴实,表现了对生命的自况与思考。“缘分”一词在这部作品中反复出现,在第一部分中作者又反复提到了上帝,体现出深深的宿命感,表现了他用自然从容的心态看待人类的生命。宿命感是一种深奥的思想意境,宿命缘于他在生活中遭遇的打击,由于残疾,他对自己的命运进行了长年的思考,他明白了宿命无法改变,却又能识破其机心。)
    ①我在好几篇小说中都提到过一座废弃的古园,实际就是地坛。许多年前旅游业还没有开展,园子荒芜冷落得如同一片野地,很少被人记起。
    ②地坛离我家很近。或者说我家离地坛很近。总之,只好认为这是缘分。地坛在我出生前四百多年就坐落在那儿了,而自从我的祖母年轻时带着我父亲来到北京,就一直住在离它不远的地方——五十多年间搬过几次家,可搬来搬去总是在它周围,而且是越搬离它越近了。我常觉得这中间有着宿命的味道:仿佛这古园就是为了等我,而历尽沧桑在那儿等待了四百多年。
    (学习本文,应重点分析③⑤⑦节的三处写景:对象不同、意蕴不同、修辞不同。)
    ③它等待我出生,然后又等待我活到最狂妄的年龄上忽地残废了双腿。四百多年里,它剥蚀了古殿檐头浮夸的琉璃,淡褪了门壁上炫耀的朱红,坍圮了一段段高墙又散落了玉砌雕栏,祭坛四周的老柏树愈见苍幽,到处的野草荒藤也都茂盛得自在坦荡。(从全貌上来写地坛,高大古老的建筑物,体现地坛的沧桑感。在修辞上使用一系列倒装句,独特的语感,写出他的生命的坦荡自在)这时候想必我是该来了。十五年前的一个下午,我摇着轮椅进入园中,它为一个失魂落魄的人把一切都准备好了。那时,太阳循着亘古不变的路途正越来越大,也越红。在满园弥漫的沉静光芒中,一个人更容易看到时间,并看见自己的身影。(在太阳下生命显得更加灿烂,更能沉静地看到自己的来路。从此可以联系“我是谁?”“我从哪里来?”“上哪里去?”等西方哲学的核心命题。这也奠定了文章的一个基调,自然朴素,但在平静下涌动着生命的热流。)
    ④自从那个下午我无意中进了这园子,就再没长久地离开过它。我一下子就理解了它的意图。正如我在一篇小说中所说的:“在人口密聚的城市里,有这样一个宁静的去处,像是上帝的苦心安排。”(“去处”说明地坛既是客观所在,又是精神栖息之地,这里离上帝最近,是与之对话的最好之处)
    ⑤两条腿残废后的最初几年,我找不到工作,找不到去路,忽然间几乎什么都找不到了,我就摇了轮椅总是到它那儿去,仅为着那儿是可以逃避一个世界的另一个世界。我在那篇小说中写道:“没处可去我便一天到晚耗在这园子里。跟上班下班一样,别人去上班我就摇了轮椅到这儿来。园子无人看管,上下班时间有些抄近路的人们从园中穿过,园子里活跃一阵,过后便沉寂下来。”“园墙在金晃晃的空气中斜切下一溜荫凉,我把轮椅开进去,把椅背放倒,坐着或是躺着,看书或者想事,撅一杈树枝左右拍打,驱赶那些和我一样不明白为什么要来这世上的小昆虫。”“蜂儿如一朵小雾稳稳地停在半空;蚂蚁摇头晃脑捋着触须,猛然间想透了什么,转身疾行而去;瓢虫爬得不耐烦了,累了祈祷一回便支开翅膀,忽悠一下升空了;树干上留着一只蝉蜕,寂寞如一间空屋;露水在草叶上滚动,聚集,压弯了草叶轰然坠地摔开万道金光。”“满园子都是草木竞相生长弄出的响动,窸窸窣窣片刻不息。”这都是真实的记录,园子荒芜但并不衰败。(原先去地坛仅仅为了逃避,而文中一大段写景,写小昆虫,生动有趣,表现了作者善于观察事物并描写事物。“荒芜但并不衰败”,表现了景物的特征,用独特的语境与语调,赞美了生机勃勃的大自然,也表现了作者并不想让生命衰败下去。)
    ⑥除去几座殿堂我无法进去,除去那座祭坛我不能上去而只能从各个角度张望它,地坛的每一棵树下我都去过,差不多它的每一米草地上都有过我的车轮印。无论是什么季节,什么天气,什么时间,我都在这园子里呆过。有时候呆一会儿就回家,有时候就呆到满地上都亮起月光。记不清都是在它的哪些角落里了,我一连几小时专心致志地想关于死的事,也以同样的耐心和方式想过我为什么要出生。这样想了好几年,最后事情终于弄明白了:一个人,出生了,这就不再是一个可以辩论的问题,而只是上帝交给他的一个事实;上帝在交给我们这件事实的时候,已经顺便保证了它的结果,所以死是一件不必急于求成的事,死是一个必然会降临的节日。这样想过之后我安心多了,眼前的一切不再那么可怕。比如你起早熬夜准备考试的时候,忽然想起有一个长长的假期在前面等待你,你会不会觉得轻松一点?并且庆幸并且感激这样的安排?(从本节开始他思考了死与活的问题。)
    ⑦剩下的就是怎样活的问题了,这却不是在某一个瞬间就能完全想透的、不是一次性能够解决的事,怕是活多久就要想它多久了,就像是伴你终生的魔鬼或恋人。所以,十五年了,我还是总得到那古园里去,去它的老树下或荒草边或颓墙旁,去默坐,去呆想,去推开耳边的嘈杂理一理纷乱的思绪,去窥看自己的心魂。(“心魂”是史铁生后期创作的“密码”,打通其审美意蕴的通道。“心魂”是他主观精神的存在物,达到了“物我两忘”的境界,包涵了他的巨大梦想,创造力,也是人类摆脱困境的创造。)十五年中,这古园的形体被不能理解它的人肆意雕琢,幸好有些东西是任谁也不能改变它的。譬如祭坛石门中的落日,寂静的光辉平铺的一刻,地上的每一个坎坷都被映照得灿烂;譬如在园中最为落寞的时间,一群雨燕便出来高歌,把天地都叫喊得苍凉;譬如冬天雪地上孩子的脚印,总让人猜想他们是谁,曾在哪儿做过些什么、然后又都到哪儿去了;譬如那些苍黑的古柏,你忧郁的时候它们镇静地站在那儿,你欣喜的时候它们依然镇静地站在那儿,它们没日没夜地站在那儿,从你没有出生一直站到这个世界上又没了你的时候;譬如暴雨骤临园中,激起一阵阵灼烈而清纯的草木和泥土的气味,让人想起无数个夏天的事件;譬如秋风忽至,再有一场早霜,落叶或飘摇歌舞或坦然安卧,满园中播散着熨帖而微苦的味道。(一系列“譬如”,一气呵成,赞美大自然的永恒,从更高的层次来把握生命的内涵。)味道是最说不清楚的,味道不能写只能闻,要你身临其境去闻才能明了。味道甚至是难于记忆的,只有你又闻到它你才能记起它的全部情感和意蕴。所以我常常要到那园子里去。(“味道”,可以理解为大自然的味道、生命的味道、精神的味道、艺术的味道,有味道才有个性、有价值)
    (学习本文,应从整体感知的角度来把握第一部分,以写景的比较为主,抓住一些关键词,重点探究其在各自语境中所达到的效果)
    二、散文文本的比较解读
    1、比较法
    比较是文学研究的一种常用方法。有平行比较、影响比较、横向和纵向比较等等。这里主要比较同类作品中的异中求同和同中求异。
    有比较才有鉴别。通过比较,更容易看出文本的有点和缺点。比如讲解郁达夫《故都的秋》,可将李广田的《秋天》、林语堂的《秋天的况味》放在一起比较。分析《我与地坛》写母亲部分,可比较冰心、老舍、胡适笔下的母爱,让学生体会到母爱是个性各异,多种多样的。
    2、具体分析朱自清《背影》、龙应台《目送》、林非《离别》,在比较中感受三篇文章的优劣。
    朱自清的《背影》是公认的经典名文,而龙应台的《目送》的感染力何在?《离别》也被一些人称为新时期的背影,这篇文章是否能获得如此高的评价吗?
    龙应台在《目送》中表现了母爱的细腻,她用目光捕捉住孩子的背影消失在门里。此时的孩子十六岁,已经与她有了代沟,有了叛逆心理,她只能“用眼睛跟着他的背影一寸一寸往前挪”。而在他上大学时,与母亲有了距离,有了抗拒,她已经无法进入他的内心世界。此后自然过渡到父亲的背影,父亲的话,平实却深刻,非常到位地表达生活的常态。这也正是本文的感人之处。
    而《离别》一文仅仅描写送孩子走后的思绪,内容较为平常。
    (一)异中有同
    ①表现人类共有的情感体验和价值取向,触及到了人心中那个最柔软的神经。
    ②题材相近,感情真实。
    ③三篇都写到了“背影”
    (二)同中有异
    ①从题目看,“目送”“离别”是动词,“背影”是名词。对这一题目,我们可以有不同层次的解读。
    第一层次:目送生命的渐行渐远,5次“目送”(一老一少,“我”只是生命的接力或中转,跨三代人的目送)。生命就是一场目送。
    第二层次:目送时间的流逝。
    第三层次:目送人生的无奈和历史的苍茫陌生化,有动态感、视野的融合。
    ②从对“背影”的描写来看:
    《背影》写一次“背影”,用长镜头聚焦的方式来写,以白描手法,焦中浓缩了情感。
    《目送》写了八次“背影”,以散点透视的方式来写,富于层次感,有油画般效果。(小学、机场告别、父亲相送、医院推轮椅、火葬场目送,组成了一幅幅静美的生命剪影。)
    《离别》写了二次“背影”,较抽象笼统。
    ③从感情表达看:
    《目送》感情内敛、平和、沉静。浅中有深,静中有动,忧伤独立中透出坚毅淡定,静中有动,忧伤孤独中透出坚毅淡定。有一种美丽的忧伤。
    《背影》朴实无华,化丑为美,在没有诗意中挖掘出诗意,在平常的日常生活中寄寓了真挚深厚的感情。
    《离别》的感情表达相对来说较为外露,多少有点滥情。
    ④从哲理意蕴看
    《目送》的哲理意蕴较浓厚。究其原因,有以下几方面:
    其一,展示了矛盾的多层性。文本中既有亲情、母爱,更有无奈、伤感,所以,结尾得出结论:“不必追”。对生命的体验细微而精到。“我慢慢地、慢慢地了解到……”华枝春满,淡中有味,悲欣交集,体现了豁达透彻的人生观。这是作品的特定语境。
    《背影》的感情也是复杂的。其间有父子深情,也有两代人的冲突,表现了年轻一代内心深处的焦灼感和摆脱父辈束缚的渴望。
    其二,《目送》在内容上虚实相间,叙述上采用了“话语时间”层面的叙述,即对故事事件进行了重新安排,又调整了时间发展的自然时序,其中有许多省略与概括,留下了许多可供想象的空间。
    《背影》《离别》较为写实。叙述上采用了“故事时间”即按时间顺序,事件先后进行叙述。
    ⑤从文字看:
    《目送》语言优美,字字带韵,笔笔含情。《背影》自然朴素,淡而有味;《离别》较为华丽直白,意蕴较浅。
    结论:《目送》是新世纪的《背影》,与《背影》各有优长,难分高下;而《离别》只是一篇中等水平之作,称不上经典。
    附录:
    目送  龙应台
    华安上小学第一天,我和他手牵着手,穿过好几条街,到维多利亚小学。九月初,家家户户院子里的苹果和梨树都缀满了拳头大小的果子,枝丫因为负重而沉沉下垂,越出了树篱,钩到过路行人的头发。
    很多很多的孩子,在操场上等候上课的第一声铃响。小小的手,圈在爸爸的、妈妈的手心里,怯怯的眼神,打量着周遭。他们是幼儿园的毕业生,但是他们还不知道一个定律:一件事情的毕业,永远是另一件事情的开启。
    铃声一响,顿时人影错杂,奔往不同方向,但是在那么多穿梭纷乱的人群里,我无比清楚地看着自己孩子的背影——就好像在一百个婴儿同时哭声大作时,你仍旧能够准确听出自己那一个的位置。华安背着一个五颜六色的书包往前走,但是他不断地回头;好像穿越一条无边无际的时空长河,他的视线和我凝望的眼光隔空交会。
    我看着他瘦小的背影消失在门里。
    十六岁,他到美国做交换生一年。我送他到机场。告别时,照例拥抱,我的头只能贴到他的胸口,好像抱住了长颈鹿的脚。他很明显地在勉强忍受母亲的深情。
    他在长长的行列里,等候护照检验;我就站在外面,用眼睛跟着他的背影一寸一寸往前挪。终于轮到他,在海关窗口停留片刻,然后拿回护照,闪入一扇门,倏忽不见。
    我一直在等候,等候他消失前的回头一瞥。但是他没有,一次都没有。   现在他二十一岁,上的大学,正好是我教课的大学。但即使是同路,他也不愿搭我的车。即使同车,他戴上耳机——只有一个人能听的音乐,是一扇紧闭的门。有时他在对街等候公交车,我从高楼的窗口往下看:一个高高瘦瘦的青年,眼睛望向灰色的海;我只能想象,他的内在世界和我的一样波涛深邃,但是,我进不去。一会儿公交车来了,挡住了他的身影。车子开走,一条空荡荡的街,只立着一只邮筒。
    我慢慢地、慢慢地了解到,所谓父女母子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你站立在小路的这一端,看着他逐渐消失在小路转弯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诉你:不必追。  我慢慢地、慢慢地意识到,我的落寞,仿佛和另一个背影有关。
    博士学位读完之后,我回台湾教书。到大学报到第一天,父亲用他那辆运送饲料的廉价小货车长途送我。到了我才发觉,他没开到大学正门口,而是停在侧门的窄巷边。卸下行李之后,他爬回车内,准备回去,明明启动了引擎,却又摇下车窗,头伸出来说:“女儿,爸爸觉得很对不起你,这种车子实在不是送大学教授的车子。”
    我看着他的小货车小心地倒车,然后“噗噗”驶出巷口,留下一团黑烟。直到车子转弯看不见了,我还站在那里,一口皮箱旁。
    每个礼拜到医院去看他,是十几年后的时光了。推着他的轮椅散步,他的头低垂到胸口。有一次,发现排泄物淋满了他的裤腿,我蹲下来用自己的手帕帮他擦拭,裙子也沾上了粪便,但是我必须就这样赶回台北上班。护士接过他的轮椅,我拎起皮包,看着轮椅的背影,在自动玻璃门前稍停,然后没入门后。  我总是在暮色沉沉中奔向机场。
    火葬场的炉门前,棺木是一只巨大而沉重的抽屉,缓缓往前滑行。没有想到可以站得那么近,距离炉门也不过五米。雨丝被风吹斜,飘进长廊内。我掠开雨湿了前额的头发,深深、深深地凝望,希望记得这最后一次的目送。
    我慢慢地、慢慢地了解到,所谓父女母子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你站立在小路的这一端,看着他逐渐消失在小路转弯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诉你:不必追。

    离别  林非
    一个高昂和挺拔的背影,一个被抚摸着长得这么大的背影,终于消失在匆匆奔走的人群中间,消失在候机大厅的尽头。真可惜自己的眼睛无法跟着他拐弯,要不然的话,就能够瞧着他登上飞机了;更遗憾的是自己这双眼睛,无法看见地球的那一边,要不然的话,就能够瞧着他在芝加哥走下飞机了。
    当我正忧郁地陷入沉思时,肖风轻轻拉着我手腕,我们们的眼睛默默对视着,我怕她会哭起来,她却在凄婉的神情中,勉强地露出了突容:像是自言自语地摇着头,“为什么不再回头瞧我们一眼?”
    不算太大的候机厅,跨过去几十步路,就迈到了那一端,其实他已经有多少次回过头来。除非不远行,永远厮守在我们身边,否则总会有今日的离别,我们度过了多么闭塞和单调的青年时代, 当儿子在吮吸着肖风的乳汁时,我们甚至甚至连做梦都不敢想象,这逗人喜爱的,能有远渡重洋去负笈留学的机会。
    肖风说过多少回,我们早已失掉这样走向世界的机会,应该让儿子去外面闯荡一番,认识整个的人类,是如何打发自己日子的。大概是因为志向高的缘故,才出乎我的意料,止住了应该会流出的眼泪。
    我们身旁有个也在送行的母亲,瞧着她儿子匆匆离去的背影,呜呜地哭了起来,我的心变得沉甸甸的,猜测着自己的儿子,此时已经坐在飞机上了吗?我突然回想起几十年前,自己比儿子还要年轻得多,最心疼我的母亲,希望我赶快离开令人忧伤的家乡,去上海的中学念书,于是在一个阳光明媚的早晨,当我跟她告别上路时,她眼睛里也闪烁像肖风这样痛楚的光芒,强打着精神嘱咐我,“用功念书,别想念家里。”我当时丝毫也没有觉察,她这颗疼爱我的心,已经沉甸甸地坠落下去,只有在今天我才懂得了,“因为我这颗沉甸甸的心,刚在往下坠落啊!可是我已经无法向她倾诉了,只有默默地祝愿她,在泉壤底下静静地安息。
    肖风怎么会变得如此坚强,竟还劝这位哭泣的母亲说,“儿子去留学,多好的事。干嘛要哭呢?”
    我觉得自己的眼眶里,正在涌着泪水,绝对不敢开口说话,怕这轻轻的震颤,泪水会掉下来,我默默地拉着肖风,悄悄地走开了。
    回家的路上,望着一棵棵碧绿的大树。在车窗外慌张地往后退去,像是很忙乱地跟我们挥手告别。我们轻轻地说话,回想儿子刚学会走路的那一阵,左手紧紧地拉住我,右手紧紧地拉住肖风,也在绿茵茵的草地上迈步,也望着高耸的大树,望着天空里漂浮的白云,那一双乌黑的眼睛,闪烁着神往而又奇异的光芒,还老在咯咯地芙,我们一起瞧着他又大又亮的眼睛,想问他为什么笑,他当然还不会回答这样深奥的问题。
    一个混混沌沌的儿童,怎么在瞬时间就变成聪明和潇洒的大学生了?怪不得我的头发全都花白了。儿子有一回去天津讲课,询问我拍拉图和西塞罗的掌故,虽然都读过一点儿,却还是回答得不好,而且他的许多兴趣和爱好,也已经跟我们迥然不同了,譬如说他就否定了我们 10 多年前教他如何欣赏音乐的见解,认为这不是为了陶醉在迷人的旋律中,而是要宣泄人世间的烦恼和痛苦。肖风曾背着儿子悄悄地跟我说,“大人这么爱他,他有什么痛苦?”
    “每一代人总会有自己的痛苦。”我迷茫地摇着头,顿时觉得儿子已经长大,已经走出了父母悉心给他营造的小天地。
    在深夜里,三个人海阔天空地闲谈,是全家最欢乐的时辰。肖风提起了儿子的婚姻大事,这已经在她心里翻滚了许久。
    想不到平时总乐呵呵的儿子,竟带着点儿伤感,带着点儿嘲讽的口气说,“你们两位教授的工资,加起来都不及一个卖莱的小贩挣得多,能有漂亮的女孩儿,看得上生在这种家庭里的儿子?”
    肖风忿忿他说,“人总得看本身的价值!”
    “妈,收起你高雅的理想主义吧,它已经过时了。”儿子轻轻拍着肖风的肩膀,阻止她再往下说,装得很深沉的样子笑了。
    好胜的肖风,却不愿跟儿子辩论,隔了一阵才悄悄地跟我说,“克林顿够了不起吧,可是在他母亲的眼里,永远是个小孩儿。”
    就是在那天夜上,儿子说要去考“托福”、和“GRE”。很快考完了,还考得真好,而且得到了芝加哥一所大学的奖学金。这时候我才清醒地意识到,儿子快要离开我们了。不是吗?他正坐在那一架远航的飞机上。
    回家的路上,我们回忆着儿子的多少往事,刚开了个头,就到达了家中,推开门。觉得阴凄凄,冷飕飕的,尽管外面正是晴朗和灼热的盛夏天气,往日的欢乐都到那儿去了?哦,在那一架刚离开地面的飞机上。我顿时又想起母亲送自己远行前的话:“大丈大志在四方!”是啊,总得这样一代代地活下去,总得让年长的一代,去咀嚼人世间这苦涩的滋味。
    肖凤走进儿子的小屋里,轻轻抚摸看他写字的桌子,抚摸着他今天早晨还睡过的被褥,眼泪终于掉了下来,从今以后她会天天关心着芝加哥这陌生的城市,思念着儿子正在那儿干什么?她会永远悬着一颗心,祝福着那像谜一样遥远的地方。
    一个高昂和挺拔的背影,一个被抚摸着长得这么大的背影,终于消失在匆匆奔走的人群中间,消失在候机大厅的尽头。真可惜自己的眼睛无法跟着他拐弯,要不然的话,就能够瞧着他登上飞机了;更遗憾的是自己这双眼睛,无法看见地球的那一边,要不然的话,就能够瞧着他在芝加哥走下飞机了。
      当我正忧郁地陷入沉思时,肖风轻轻拉着我手腕,我们们的眼睛默默对视着,我怕她会哭起来,她却在凄婉的神情中,勉强地露出了突容:像是自言自语地摇着头,“为什么不再回头瞧我们一眼?”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6-9 16:47 , Processed in 0.097983 second(s), 21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