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178|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面对课改,作文教学改什么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09-12-11 16:10:52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面对课改,作文教学改什么
摘自:育星教育网
  作文教学的话题在语文界历久不衰,教学作文(语文就是教学生作文)的声势在语文界经年不减 ……  
   新课改下的《语文课程标准》在 “ 指导思想 ” 、 “ 课程目标 ” 、 “ 课程实施 ” 、 “ 课程评价 ” 方面对作文教学均有明释,且着墨颇多 ……  
   可以说,作文教学有氛围、有政策。目前需要的是反思 —— 反思我们,甚至是前几辈语文教育者在此留下的得失;需要的是摸索 —— 摸索我们,甚至是前几辈语文教育者未经走的路。通俗讲,就是总结作文教学 “ 改什么 ” 、探讨 “ 怎么改 ” 的问题。   
“ 一切改革的困难无不是观念的改变 ” 。变传统的 “ 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的一部分 ” 的思想为 “ 作文教学应融汇于语文教学的全过程、全方位 ” 的思想是首要的。我们习惯于将语文课节机械的拆分为 “ 讲读课 ” 、 “ 作文课 ” ;将课外阅读、综合实践活动与作文搞成貌异神离的三层皮;作文与作业 “ 我中无你 ” 、 “ 你中无我 ” ;课文分析关注语言内容,忽略语言形式;语言实践中重听、读,轻说、写。这些都是人为地将作文教学从语文教学中割舍开来的做法。其后果必然导致作文教学的 “ 孤军奋战 ” ,造成阅读教学的 “ 舍本逐末 ” (此观点在《面对课改,语文阅读教学存在的五大问题》中已有阐释,不赘述)。语文素养要求学生具备七种语文能力,这七种能力都能在作文中得到体现,作文也离不开这七种能力,从这个意义上讲,课标中的 “ 语文教学要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全面提高 ” 即可解释为 “ 语文教学在很大程度上是致力于学生作文水平的提高 ” 。因此,在整个语文教学空间内,在备、讲、辅、批、考整个语文教学过程中,我们首先想到的和始终不忘的都应是 “ 训练作文 ” 。   
“ 重作文布置,轻作文批改 ” 的现状是第二个需改的。有人曾把这种现状生动、形象的描述为:布置作文一言堂,作文指导一窝蜂,批改作文一支笔。作文布置要改 “ 提要求 ” 为 “ 拓思路 ” 。学生作文应是在一定的中心约束下的自由表达,包括文章表现手法、结构形式,教师都不应加以条框限定。 2003 年中考以 “ 非典 ” 为话题的作文中,若多考生套用 “ 题记 —— 事件 —— 后记 ” 的布局形式(这显然是某位教师为求新而要求学生的!),结果很多作文不伦不类。这是 “ 提要求 ” 造成的,是不负责任的,也是危险的。帮学生 “ 拓思路 ” 是布置、指导作文中要做大做细的。一位教师在布置以《滥竽充数》为话题的作文时,带领学生探究出了 “ 滥竽可充数 ” 、 “ 滥竽岂能充数 ” 、 “ 谈精简的好处 ” 、 “ 大锅饭的弊端 ” 、 “ 可贵的自知之明 ” 等十几个文章主题,这种做法让学生扩大了语言范围,真正的为学生自由表达内心世界提供有利条件和广阔空间,是正确、有效的。新课标明确指出作文批改要提倡自评自改,互批互改。 “ 一支笔 ” 是将教师的一相情愿、一孔之见强加给学生,是已经被实践证明了的不妥之举。自评自改、互评互改的方法很多,比如魏书生的 “ 作文批改法 ” , “ 五环节作文批改法 ” (学期初学科培训时已讲),林东三中的 “ 四四三三 ” 作文批改法,都是可资借鉴的。鲁迅说,文章是该出来的;洪镇涛说,语言学习包括学习伙伴语言。对此,我们要诚奉之。   
“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 ,朱熹的诗意用于改变学生作文 “ 三无 ” (无兴趣、无内容、无自我)的现状再准确不过了。学生的 “ 三无 ” 究其源,责任不在学生,而在教师。原北京四中校长吴昌顺曾就读与写的问题作过辩证的阐释:语言的表达是由 “ 输入 ” 到 “ 输出 ” 的过程,听读是输入,说写是输出,输入占表达的 75% ,输出占表达的 25%。原赤峰市教委副主任安志文曾就读与写形象的打过这样的比方:读书就象蚕吃桑叶,写作就像蚕吐丝,让蚕不断的吃桑叶,自然它就会吐丝,不给它吃桑叶,它就不能吐出丝! “ 劳于读书,逸于作文 ” 的道理人所共识,然而,学生科学、高效的课外阅读仍不能兑现,   这是当前作文教学乃至语文教学的最大困难(受经济制约,师资影响,暂可这样认为。),视课外阅读的问题为语文课改的瓶颈,不足为过!那么,如何改变呢?首先,教师不应再将目光、精力全放在教材所给的三十篇文章上,要从课上、课下抽出一定量的时间让学生阅读。其次,要把做人和作文统一起来。引导学生多观察、勤思考,学会阅读生活、阅读社会,读无字数,多作情景作文、生活作文,坚持写日记。让写作成为学生生活的必需,成长的必需。再次,教师要积极开发阅读资源 —— 教师是课程资源的开发者,教师本身又是课程资源。除给学生提供充足的营养源外,还要定期开展丰富多彩的阅读活动,如:故事比赛,读书汇报会,同学作品展 …… 。最后,教师要制定远期、近期阅读计划,建立阅读制度,以督促学生有效的阅读。   
“ 教育的最终目的就是养成良好的习惯 ” 。初中阶段让学生养成良好的作文习惯,应当成为作文教学追求的理想结果。著名的作文教学专家张光璎很早就指出:作文教学的问题就是观念的问题,观念的问题就是意识到作文习惯的培养至关重要的问题。我们的学生厌倦作文、丢失自我、编造作文积以成习,教师们困惑于斯、无奈于斯,探本究源,是教师们在 “ 目的颤抖 ” (心理学所说的专注事物的表象,欲达不成。),习惯的培养是根本的!从作文习惯着手作文教学是新时期的教学概念( “ 非智力因素更重要 ” 的科学论断之一),更是语文教师的当务之急。统筹分析,作文习惯包括十种:博览群书的习惯,观察体验笔录生活的习惯,日记练笔的习惯,积累语言的习惯,联想想象的习惯,口头作文的习惯,想好再写的习惯,快速行文的习惯,修改文章的习惯,评判作品的习惯。培养这些习惯需要教师有热情、有恒心、有策略。学生形成作文习惯,便形成语文生活习惯,大语文教育观强调的 “ 语文生活化,生活语文化 ” 也便实现。   
   以上问题及改正策略单是从教师教的角度而谈的,作文教学的问题远不止这些,诸如学校、教师的评价制度,教学资源的匹配,学科间教师的协调,家长的认识,与小学、高中的衔接等等都是不可回避、亟待解决的。作文教学的路不是回家的路,但也绝不是难于登天的蜀道!只要我们树立信心,多学习,勤实践,前景一定是灿烂的。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5-2-20 06:31 , Processed in 0.068010 second(s), 21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