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230|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我的作文研究之路:积累•行动•思考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08-8-29 17:39:40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我的作文研究之路:积累•行动•思考 ——襄樊市课题骨干教师培训研讨会发言
作者:狄香云    来源:襄樊市大桥口小学     上传时间:2007-12-31   人气: 356
     
今天,我发言的题目是《积累行动思考——我的作文研究之路》。20019月,我正式涉足作文教学,开始了自己的摸索。在我心中,快乐是条永恒的主线,我希望我的学生能在我的引领下快乐的作文。从最初我实施的阅读——积累——习作三步走,到后来我提出的勤积累、巧训练、多交流、善鼓励作文教学十二字诀,再到今天的作文教学四重奏,我摸索了整整四年的时间,之后又经过两年的反复教学实践,才有了今日的雏形。2006年在襄樊市教科所郭书记的提议下,我们启动快乐作文:关于作文生活化研究课题,开始进行有针对性的教育教学研究工作。200610月,本课题被立项为襄樊市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课题襄樊市科研重点课题。现在,以课题为统领,我们积极参与活动,每一节课都贯彻课题的思想,精心设计课堂教学,力求做到每节课都有新精彩,每节课都有新收获。下面我的发言从四个方面进行。




一、有梦在追逐,教育科研思想的孕育。




在我心中一直有一个梦想,就是能教出一届出色的学生,20019月,我又接手了一个新班(三年级,学校实行小循环,我一般都是从三年级接手的),我决定从这一届开始进行我对作文教学的探索实践。对我来说,那段日子是忙碌的,我整日辛辛苦苦地备作文、讲作文,然而收效不大。有人说,能让大桥口的孩子写好作文,那是痴人说梦话,好比让铁树开花——痴心妄想!




我校地处老城区,学生一部分来自小本生意人家庭,一部分是流动人口子女,还有一部分是父母外出打工的留守孩子。这些孩子的父母整日为生计劳于奔波,无暇顾及自己的孩子,慢慢地就养成了他们懒散、贪玩的性,这也是导致他们学习基础差、行为习惯差的重要因素。但我深知:孩子基础差,并不等于智力差,更不等于潜力差。反向思考一下,这些不利因素,或许正是他们的可塑之处。如何变不利为有利、化劣势成优势,成了我思考的话题。




在长期与学生交流、相处的过程中,我发现:他们有的父母外出打工,自己做饭、洗衣照顾自己;有的与爷爷奶奶一起,对父母满怀深深的思念……这么多孩子,都有着丰富的生活素材,为何不能让他们把自己的生活转化成文字,在文字中找到自信与快乐呢。但是,有生活并不等于会表达,为孩子创设良好的写作心境,自由的写作空间,擦亮孩子的眼睛,点燃孩子语言的心灯,让他们极其自然地表达他们熟悉的现实、梦幻的生活,成了我探究的重点。




经过不懈的实践探索,我先实行阅读——积累——习作三步走,让孩子们动起来,再推出勤积累、巧训练、重交流、善鼓励作文十二字诀,引领孩子一步步跨入写作大门。看到孩子们由起初的眉头紧锁、无从下笔到后来的争相展示、下笔流畅,我知道我走对了。但仅凭语文一支独秀,带给学生的体验,还是远远不够的,集各科全力,资源共享,我又迈出了重要的一步。




对于我们小学校来说,老师就像是个杂家,样样都要会,我带语文,还兼带过思品、美术、活动,甚至体育,对我来说,这无疑是一种好的资源,于是我的我的多科融合式的作文,给学生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新鲜感受,让他们不时有新的挑战,新的刺激,也难怪孩子们一趣末了,一趣又生,如此高涨的学习热情不正是我要期待的吗?为了给爱好写作的孩子们搭建通往理想的平台,巩固发展我所取得的小小成绩,吸引更多的孩子参与,我于20053月成立了自己的追梦文学社,组建了自己的小记者团,带动了全校孩子的参与热情,之后,在学校的支持下,我们又出版了《追梦文集》,推出了追梦月报,从2004123日发表第一篇文章至今,我指导的学生作文在各大报刊杂志上发表已近300篇了。




后来,郭书记提议我们进行作文生活化课题研究,在市教科所立项,应该说这正是我的初衷,只是以前我没想过要做课题,准确地说是不敢去做,没有自信去做,在我眼中做课题似乎不是我们小学校老师能做好的事,应该说是郭书记给了我自信。我的课题来源于我的实践,其生命力自然强,在课题的统领下,我真正走上了作文研究路。




二、实践中积累,教育科研的基石。




许多身居一线的老师常常感叹:搞教育科研难!就拿课题来说,没课题时说找课题难,有了课题做课题也难。究其原因来,当然可以罗列出很多,但是最根本的恐怕是缺少积累。平时没有积累,做课题时只好东抄西凑,这种空手套白狼形成的课题,自然也就没有什么价值了。




课题研究有赖于积累。从前,在江苏松江南村有个叫陶宗仪的读书人,他一边教书一边种田,劳作之余,还做点研究。这位陶老师有个习惯,就是每每想起什么,见到什么或听到什么,就随手摘下身边的树叶写上,再放进瓮里。十几年来,他把瓮打开取出一片片叶子,将文字重新加以整理,编成了一部30卷的巨著《南村辍耕录》。我们的这位同行前辈还不是一个全职教师,居然能取得如此大的科研成果,毫无疑问是得益于他平时的积累。所谓积累,就是把平时的所干所观所想记录下来而已。




记录的材料本身就是教育科研的成果。苏霍姆林斯基是搞教育科研的典范,他在教育科研上取得举世瞩目的非凡成就,与他碰到过的一件有关积累的事情不无关系。当苏霍姆林斯基还是年轻的时候,看到学校所在地的一位老村医,非常认真地记录着每一个一年级新生的身高与体重,保存了厚厚的一叠资料,且觉得很惊奇。老村医告诉苏霍姆林斯基,他已经积累了27年的新生身高与体重,在过去的27年中,学生的身高提高了四点五厘米。苏霍姆林斯基由此感悟到,在简单的积累中有重大的成果。以后,他就坚持不懈地写了一辈子的工作笔记。




有积累才会找到课题。我的作文生活化研究课题就来源于我的作文教学实践,
2001年开始到2006年课题申报,我经历了整整五年的作文教学实践活动的积累,我发现一方面教师害怕教作文,对作文教学束手无策,学生害怕写作文,视习作为酷刑,对习作毫无兴趣可言;另一方面,教师迫于考试评比等压力,又不得不进行强化训练,学生只好为应试而作文,为作文而造情,言不由衷,胡编乱造,敷衍凑数。以致学生想写的,不让写;教师想要的,写不了,要不到。于是,学生的习作普遍缺乏新意、个性和特色,练得越多,雷同、平庸、应付、抄袭之作也就越多。作文教学陷入了令学生人格分裂、思维萎缩、语言贫乏的费时低效、恶性循环的怪圈,摆脱这一尴尬境地已刻不容缓。试想,我们的学生不是缺乏生活,而是缺乏发现生活的慧眼,有的是有材料可写,但又不知如何表达?为此,我将课题定为快乐作文:关于生活化研究,且分为快乐积累、快乐作文、快乐活动、快乐评改四个版块来探讨,我要让孩子们享受作文,从心底里爱上作文。总之,如果我们在日常的教学实践中对某一方面一直进行积累,不断思考,很多想法就会冒出来。日有所思,夜有所梦,连做梦中都会梦到,还愁什么找不到课题,正如苏霍姆林斯基在论及记录的意义时写道:这些记录是创造思考的源泉。




我们的教育工作是非常平凡的工作,不可能一下子做出惊天动地的大事。同样,教育科研是一项见效慢的长效劳动,不可能立竿见影,有时就是最后也看不出大成果。但是,整个有积累的教育实践的过程,就是做研究的过程。我国近代著名教育家蒋梦麟说过:要以工作的记录表现工作的成绩,足可见原始积累的重要。




我在作文研究中也积累了不少东西,有教学方法上的,也有思想认识上的,我惯用的三会(小小故事会、佳作欣赏会、读书心得会)、三赛(经典话语展示赛、读书知识月竞赛、终极挑战PK赛)、三展评(读书笔记展评、读书方法展评、读书能人展评)活动,就能有效地把学生形成的读书兴趣持续下来,发扬下去,让读书贯穿于学生生活的始终,为学生写好作文起了奠基作用。我独创的随处闲聊、纸上谈心、择交笔友、三人智囊、八国评析五种交谈,阳光面对面、激情辩论会、火爆PK场、佳作直通车四种会晤,能沟通思想,引起共鸣,让学生产生陶醉的感觉,由起初的满脸通红走向跃跃欲试翘首以待,心灵受到熏陶,思想得到升华,字里行间就会洋溢出真情实感。教师若平时积累了一个个文件包、一盘盘资料、一张张卡片、一本本笔记本,那么教育科研的大厦也就累积成了。

三、教学写合一,教育科研的核心。

如果我们把教育科研看得高高在上,就会觉得它遥不可及,本能地对它产生一种畏惧心理,不知该从何下手,其实它只是优化教育教学过程的手段,它融入了我们工作的全过程,贯穿了我们整个教师生涯。杜威曾经说过:教育是一种生活方式,是一种行动方式。因此,我们要在工作中研究,在研究中工作,其具体做法是教学写合一。




教然后知困(《学记》),担任教育教学工作,就会遇到困惑。困惑就是教育教学过程中出现的一些失当、失误和失败的地方,即教育教学中碰到的失意之处,这些都是教育科研最好的课题。当然,在教的过程中肯定有欣欣然之时,那往往是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出现的闪光点,即得意之处,这些同样是教育科研的绝佳素材。有些教师整天喊着找课题,又是请教专家又是翻看课题指南,无异于捧着金饭碗讨饭。可以说,是进行课题研究的前提。没有的课题研究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那只能是空对空了。还是《学记》说得好:知困,然后能自强也。而自强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其中最简单易行的是把自己的困惑(包括得意之处)如实地写下来,不间断地写。这样,就在教育科研的道路上迈出了坚实的第一步。




不可否认,教育科研必须要有理性的思考,也只有通过理性的反思,才能从实践上升到理论。可见,任何教育科研活动一定要有教育理论的支撑,学习教育理论也成了我们每一个课题研究者日常的必须了。为了课题研究既结合实际,又有一定高度,我通常以两条腿走路的方式读书,来充实自己:一是用实际去联系理论的方法,带着课题研究实践中刚刚碰到的问题,去查阅有关的理论书籍,并有意识地学习相关的知识,这样马上就可以用得上,有立竿见影之功效;二是有计划地阅读教育名著,教育名著是原汁原味的教育养料,犹如是土壤中垫底的基肥。她不仅可以拓展我们的教育视野,还能增加我们的教育智慧,提高我们对教育的洞察力。这样一来,我们的课题研究就有高屋建瓴之感了。当然,我们进行课题研究不能光停在读字上,还要勤写,把书中对自己最有感触的东西写出来。要知道写是读的深化,写的过程就是整理知识、寻求思路的过程,对学习的提高是极有好处的。




平时的教学中,我喜欢尝试,不怕失败,为了把日常的教学与作文训练结合起来,我会根据教学内容进行不同形式的即兴小练笔,或口头的,或书面的,只要学生喜欢,愿意说,愿意写,我都会去尝试一番,不怕失败。我的练在兴趣正浓处、练在情感共鸣处、练在思维发散处、练在情节空白处、练在观点争辩处、练在偶发事件处课内六处巧练,就是教学写合一所结的硕果,不仅激活了我的课堂,让孩子们在兴趣的包裹中不知不觉地得到了训练。




用心教并勤写教后感,痴心读并多写读后感。做到了这两点,我们的课题研究工作就算完全铺开了。这时,再把教后感读后感放在一起分析,就形成自己的心得体会。如果把做法、看法写成文章,就是一篇有分量的科研论文了。我认为从事课题研究最基本的模式就是:实践——理论——实践,教学写合一。




四、行动中思考,教育科研的灵魂。




如果我们的教育科研仅仅停留在教学写上,只能产生台上刚领奖,台下变纸浆的没有真正价值的科研成果,究其原因是缺少自己个性化的思考,也算不上是真正意义上的教科研了。




要是我们只是机械地把的写下来,把的收集起来,也只能是就事论事的材料的堆积、理论的罗列,充其量算是叙事层面的故事。没有自己思考的东西,学而不思则惘,也就没有多少价值,当然也就称不上教育科研成果了。有学者说:一个教师认认真真写一辈子的教案,可能还是一个教书匠,若写五年的教学反思,就可能成为专家型教师了。所以,课题研究的教学写是基础工作,核心是在,写是指写教后感、读后感。而的程度取决于思考的深度,从而也决定了研究的水平。




教而写学而写毕竟是两件事,而思考则起了桥梁作用,我们可以结合自己的经历和体会,把两件事很好地结合在一起。在写教后感时,联系学习的理论,就可以跳出完全写实的窠臼;在写读后感时,联系教学实际,就可以避免写空对空的官样文章。这样,通过思考把教和学揉合在一起,就形成了自己的观点和想法。以写教育笔记见长的苏霍姆林斯基,他之所以成为世界著名教育家,并不是在于他的教育笔记写得多,而是在于他的教育笔记中自己的思考多,见解深刻。像我们熟悉的让孩子抬起头来走路用多把尺子衡量学生孩子的智慧出在手指头上等教育名言,无不闪烁着他对教与学的思考的理性之光。




课题研究源于问题,问题是研究的原动力,是研究的基点。要进行课题研究,就要有问题意识,要学会发现问题。我们要研究的问题往往来源于教育教学实践,我们又都是教育教学的实践者。由于思维定势以及人们对教育作用的单一认识,教育中存在的某些问题也就不易发现,这也是我们常说的常用而不知。如果我们对一些现象作深刻的反思,多问一下这是最好的吗?这些都是应该做的吗?就可能会发现问题了。我们进行研究就其本质而言,是如何找出问题、如何把握真问题、如何解决问题。爱因斯坦告诉我们: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思考出问题在教育科研中的地位也就不言自明了。




生活——思维——表达,本是不可分割的有机整体,少了哪个都不行,就会出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我们要于细微处见匠心,扣关键处巧训练,设计富有情趣的训练内容,才能使学生言之有物,在观察中善于利用素材;言之有理,准确健康地表达生活;言之有情,展现孩子浪漫的童心。我实践总结的五式(范文变通式
、移花接木式
、多人接龙式
、现场竞赛式
、问题点睛式
)课外巧练,就是针对学生存在的问题所采取的演练,孩子们也在这一次次练笔中爱上了习作。




只有思考才能在教学写的原始材料中发现问题,形成课题,从而进行研究。也只有经过深刻的思考,教学写才能得以提升,形成教育者的智慧。
 
几年来的负重奋进和努力拼搏,填补了我校教育科研历史的阙如。我觉得,每一页都赋予了教育的精彩!成绩取得的同时,我也清醒地认识到工作中存在的不足和遗憾。今后,在课题研究活动中,把更多的精力和智力花在钻研教材、钻研学生、钻研教法上来。




心怀理想,自我超越,是成长极限的突破。突破极限犹如黎明前的黑暗,不只追求一种成功,有可能就是一种挫折和痛苦。所以,我始终以坚持、坚持、再坚持来鼓舞自己、鞭策自我。我坚信,理性的远大理想,成功的自我超越,收获的不仅仅是结果,更重要的是过程,过程远比结果更重要。




回顾过去,我所做的,只是在平凡的工作岗位上,迈出了坚实的一小步,但我想这应该是一个美好的开始。这里,我想起一位哲人的教导,教育需要激情,需要全身心投入;教育需要诗意,需要洋溢着浪漫主义的情怀;教育需要活力,需要以年轻的心跳昂奋地工作;教育需要恒心,需要毫不懈怠地追求与持久探索!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6-3 01:33 , Processed in 0.175636 second(s), 2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