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357|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因果思维在作文中的运用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09-7-29 23:41:49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因果思维在作文中的运用
2009年06月17日 09:40:12  来源:《教育》旬刊
  高考语文考试大纲将写作能力分为“基础等级”和“发展等级”两个等级标准。2006年,大纲写作内容有一处修订,即发展等级“深刻”一项中“揭示问题产生的原因”,改为“揭示事物内在的因果关系”,并沿用至今。这其中,“问题”改为“事物”,既科学,又降低了理解的难度,扩大了内涵,更符合作文写作的实际。“原因”改为“因果关系”,扩大了考查的力度,强调学生对事物不能只知其因,更要重其果;对事物的认识不能停留在表面,更要重视其发展过程;加大了对学生思维能力的考查,考查目标更明确、具体。考查学生认知事物“内在的因果关系”,就是考查学生认知事物的过程,即弄清事物发展变化的来龙去脉、前因后果。在此过程中,考生的思维得到锻炼,认知水平得到提高,有助于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
  教师若能有意识地在写作教学中,指导学生理性、准确地运用因果关系进行作文构思,从审题立意到谋篇布局,再到语言的表达,时时注意因果思维的运用,就可以指导学生写出精彩、优秀的考场作文,从而在高考中取胜。
  审题立意
  在审题立意方面,要多注意材料的信息是否存在一定的因果关系,从而准确立意。如2008年山东省高考作文题目就充满了思辨性。
  以“春来草自青”为话题,完成一篇自命题作文,题目自拟,除诗歌外,文体不限,字数800左右。
  该命题可以这样理解:一要把握“春来”和“草自青”两者的因果关系。正是因为春天的到来,才使万物复苏、小草吐绿变青。小草经过严寒的冬天,经历过磨难,可能面目全非,但是,春天一到,芳草连天碧。二要找到适当的本体。“春天”和“小草”很明显是有着比喻意义的,纯写春天和小草,文章会太浅,没有什么新意,缺乏深刻性。在选材上,可以根据“春天”和“小草”的因果关系,找到适当的能反映两者因果关系的本体,就能够写出较好的文章。
  从具体写作看,本作文角度可大可小,小者写自己的感慨,可抒情、议论、叙事;大者可写一个民族甚至人类的变化,思考那些引起重大历史变化的历史事件的意义。总之,强调好两者的因果关系是非常重要的。
  战时决定于平时。所以,我们应该重视培养学生的因果思维,这样才能在高考中有一定的胜算。
  在作文中运用因果思维,可以使文章的构思较常规思维更有优势,更有逻辑性;可以由因推到果,也可以先写出结果或结论,再逐层交代原因。这样,先把结果说出来,使得作者的思维有了立足点,文章有了论证的方向,由结论再分析原因,可使思维聚合到一点,不再分散精力,不再受其他因素干扰,在考场上容易成篇。
  以我们高二上学期末写过的一则材料作文为例。
  一片树叶,在空中与一只鸟并排飞着。“瞧,我能像你一样飞啦!”树叶十分得意地对鸟儿说着。一会儿,风停了,鸟仍在飞着,而树叶却一头跌入了下面的河里。要求自选角度,自拟题目,联系生活,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作文。
  分析这个材料,首先要抓住:鸟和树叶齐飞;风停了,鸟仍在飞着,而树叶却落下来这样两个要素。
  其次,指导学生根据材料的要点进行分析。这一步,就是要提示学生采用因果联想的方法,对原材料进行由果推因或由因推果的思考。这种思考为后面的提炼观点作了准备。例如,学生可以这样思考:为什么风停了,鸟仍在飞,而树叶却落下来?进而,分析原因:一是鸟儿能飞因为它具有飞的本领,二是树叶跌落是因为它不具有飞的本领,而只是依赖外部条件。或者可以分辨材料间的关系:鸟之所以能够飞,是因为它具有这种飞的条件(内部条件);而树叶不能飞,是因为它没有这种条件,而只凭外部条件是不能取得成功的。由此可以判断,这则材料讲的是内因和外因的关系。
  分析后,就可以引导学生由果推因,进一步推导出其中的“理”,即提出中心论点。当然,有时推导出来的“理”不止一个,就要选出最适于自己论述的“理”。如上则材料,学生们就推导出很好的论点:角度一,事物的发展取决于内因;角度二,人要依靠自己的力量,才能成功;角度三,只有自身具有能力,方可实现理想等。
  谋篇布局
  高二年级的作文练习,是以议论性文章为主的。谋篇布局时,常用分论点的形式形成并列式或层进式结构。而能否拟好分论点,与学生是否具有因果思维习惯与能力有很大关系。
  以我们的作文练习题目为例。
  晨风中,一丛丛白柳长舒舞袖,摇动身姿,尽情地轻歌曼舞。也许是辽河滋润的缘故,白柳条的性格极柔顺,修长的枝条可以作出各种图案:弯成一个圈,像十五的月亮;打成一个弯儿,又像女孩好看的细眉……因为白柳条宁弯不折,所以常有人用它编织出各种精美的工艺品。剥去外皮,剩下枝干,光滑泽白,任由抚弄。有多少天工之意,诗情画意,都可以鞣入枝条,一展神奇。柔韧,让它的生命增值。
  请以“韧”为话题,联系生活,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作文。
  学生们经过审题训练,在理解了“韧”具有的内涵后,应该能很快抓住材料中的关键词句:“柔顺”、“宁弯不折”和“柔韧,让它的生命增值”。从而得出观点:韧是发展的动力,是成功的基石。如果只是一味举例证明“韧”能发展、能成功,文章就会单薄。如果学生习惯多探究几个“为什么”,那么,分论点会使文章更有内涵,更有深度。
  我们可以思考:为什么说韧是成功的基石呢?答案很多,每一个都可成为分论点,如韧来自拥有既定的目标,也可以是源自自信与实力。此外,还有很多角度。如角度一,面对挫折的柔韧,会让生命展示一幅崭新的图案;柔韧,会产生一个全新的自我。角度二,宁弯不折,是一种审时度势的明智之举;是一种力量的积蓄;也是一种新的追求。角度三,退让是为了更好地向前;退一步,会进百步。
  行文串起这些事例论据,就是一篇结构清晰、严谨,内涵充实、深刻的文章。
  语言表达
  行文中常可用到因果句构成的排比句,它既具有排比句的句式特点,又具有因果分析的说理特点,使内容充实有力,富有文采。
  在揭示事物之间的关系上,因果句为人们揭示了这样的规律:某种事物的存在会影响到另一事物的存在;某种现象的发生会引起另一现象的发生。在语意表达上,按照语言语义的表述习惯,偏正类句子(包括因果、条件、假设、递进等)语义侧重点在句子末尾。所以,因果句的运用,更能强调事物发生的结果(按照常句式来说),从而起到警醒的作用。它必须使用因果句的关联词“因为……,所以……”。当然,也有只出现一个因果关联词,而构成排比的。如2001年高考满分作文的一个片断:
  尾生为的是什么?还不是一个诚信。既然许下了诺言,既然做好了约定,即使失去生命也要去赴约。翻开中华文明史,这种以生命践约的例子又何止尾生一个?
  正因为有了一诺千金的豪情,方奏出了易水悲壮之歌。诚信——中国侠客永恒的旋律。
  正因为有了海誓山盟的执着,才唱出了化蝶共舞之歌。诚信——中国情人缠绵的绝唱。
  正因为有了为天地立命、为百姓谋福的诺言,才弹出了一曲又一曲清官之歌。诚信——中国文人不朽的鸣唱。
  在以尾生为详例之后,这个考生又以三个因果句,构成了一组排比,列举了中华文明史上以生命践约的例子。点面结合,体现了材料的丰富;句式整齐,显示了文采的飞扬。因果句的运用,叙议结合,辞美气盛,成为全篇文字的核心段落,展示了文采的亮点。
  如果细究起来,因果之间的表达形式,可分为三种。
  一是多因一果。即原因不同,结果却是相同的。如2001年国际大专辩论赛,武汉大学辩词“以成败论英雄是不可取的”节选。
  如果失败了就不是英雄,我们又可以得出结论:荆轲不再是英雄,因为他舍身入秦的两大目标——刺杀赢政和逼秦议和均以失败告终;布鲁诺也不再是英雄,因为他既未能说服当时的民众相信日心说,也没能逃脱宗教裁判所的追捕;至于国父孙中山先生,自辛亥革命之后就更称不上是一个英雄了,二次革命失败,护国运动失败,护法运动还是失败……但是,我还要请问对方同学,他们真的不是英雄吗?
  二是多因多果。即在句子中写出多个原因,每个原因分别写出各自的结果。如学生作文《说“选择”》节选。
  那么就让我们无怨无悔地选择艰险吧!勇敢地闯入远方未知的世界,无畏地选择荆棘丛生的荒野。像富兰克林那样,勇敢地触一下雷雨中的风筝下面的铜钥匙,因为科学就在其中;像哥白尼那样,用生命捍卫“触犯神威”的“日心说”,因为真理就在其中;像我们的民族那样,选择前人从未走过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之路,因为幸福就在其中。——“无限风光在险峰”,“风物长宜放眼量”!
  三是一因多果。即说出某个原因,然后写出多个结果。可以是表示原因的句子或词语的反复,也可以只提原因句子或词语一次,然后直接表述多个结果。如毕淑敏语。
  我不美丽,但我拥有自信。世界上最受欢迎的人从来不是那种不停地往后看着昨天的脚印悲伤、痛苦和懊丧的人,而是那种怀着信心、希望、勇气和愉快的求知欲而放眼未来的人。因为自信,关羽单刀赴会;因为自信,毛遂脱颖而出;因为自信,布鲁诺视死如归;因为自信,比尔·盖茨弃学从商。
  选择自信,就是选择豁达坦然,就是选择在名利面前岿然不动,就是选择在势力面前昂首挺胸。撑开自信的帆破浪向前,展示搏击的风采。
  有的时候,因果句往往会与其他句式综合运用,读起来不仅整齐上口,而且逻辑性极强,内容丰富深刻。因此,在平时的作文训练中,教师应指导学生多做因果句组段的练习。
  其实,不仅是上面列举的三种因果思维的运用,如果学生在学习时习惯用因果思维,那么,许多困扰他们的问题将得到很好的分析,乃至得以解决。
  (作者单位:广西岑溪市岑溪中学)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5-23 22:28 , Processed in 0.111044 second(s), 2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